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崭新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语文课程加强综合性,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用语文的天地。另外,还要增强语文课程的资源意识,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用语文的积极性。但是,寄宿制学校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无疑增加了“大语文教育”实现的难度。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然而,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除了周末和长假,一天24小时均生活学校这一狭小的空间内。这样的客观现实导致了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体验单调,语文敏感度差,整体语文素养相对低下;此外,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工作强度也相应较大,因此语文教师亦有忽视对语文教学资源的主动开发和利用的倾向。这些因素都使得当前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语文学习犹如老牛拖破车进步缓慢,收效甚微。这就需要课程理论研究者和语文教师不但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而且还要具有洞悉社会生活的能力,选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突破口,帮助学生沟通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电视资源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可能性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在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受众不分男女,遍及老中青以及少年儿童,观看电视节目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之所以能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力,这是因为电视相比包括书本在内的其他媒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直观性强
电视是视听合一的传播,人们能够亲眼见到并亲耳听到如同在自己身边一样的各种活生生的事物。电视的这一直观性,超越了读写障碍,成为一种最大众化的宣传媒介。它无须对观众的文化知识水准有严格的要求,即便不识字,不懂语言,也基本上可以看懂或理解广告中所传达的内容。
2.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电视是唯一能够进行动态演示的感性型媒体,因此电视节目的冲击力、感染力特别强。因为电视媒介用忠实地记录的手段再现讯息的形态,即用声波和光波信号直接刺激人们的感官和心理,以取得受众感知经验上的认同,使受众感觉特别真实,因此电视节目对受众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特别强,是其他任何媒体所难以达到的。
3.瞬间传达,实效性强
与教材的编写发行需要漫长的周期不同,电视媒体只需在短短的瞬间之内即可完成讯息传达的任务,能及时地将新鲜的讯息及时传递给受众。
4.形式多样,利于激发兴趣
电视节目用各种表现手法,使节目内容富有情趣,增强了视听者观看节目的兴趣。电视节目既可以看,还可以听。当人们不留神于节目的时候,耳朵还是听到了节目的内容。同时,电视节目充满了整个电视屏幕,也便于人们集中注意力。因此,电视节目容易引人注目,节目的传播效果是较强的。
电视节目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它所反映的正是我们身边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电视节目对他们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已经远远超过家长、教师和教科书的作用。学生利用语文教材进行语文学习时,往往是枯燥而乏味的。这时,如果语文教师能够运用学生随时随处都能接触到的电视节目,通过引导学生在欣赏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就自然而然地拓展了学用语文的领域,加强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而且也扩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调动了学生学用语文的兴趣。合理地把电视资源引入语文课程资源的视野范围,就好比把学生从单一的语文教材这个井底拉出来,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尽情观赏那无边无际、多姿多彩的语文天空,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
二、开发、利用电视资源的一点尝试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应符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育思想。但实际情况却是综合性学习往往囿于静态的、封闭的文本资源,而教材的编写未能考虑学生地域、经济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差异性,因此综合性学习课的效果最终只能成为“可望不可即”的梦想。要改变这一现状,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积极开发符合自身实际的、可操作的课程资源,而对于与外界社会接触极少的寄宿制学校而言,电视资源不能不算是一大选择。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所选的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因此,在该单元“让世界充满爱”这一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观看几个抗震救灾的场面,接着让学生在《爱的奉献》的背景音乐下讲述一个“爱的故事”,因为有了电视画面震撼人心的铺垫,学生的讲述也变得声情并茂。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欣赏晚会上的配乐诗朗诵,并模仿着自己写首小诗,选择有代表性的在班级里进行朗诵。由于有了电视这一视听合一的、有着较强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媒体,整节课都洋溢着浓浓的爱的氛围,在培养学生说、写、诵、悟的能力同时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2.提供素材,激发兴趣
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语文老师应该都有一种感触,就是学生不喜欢写作课,因为他们觉得“没东西可写”,这在寄宿制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就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而言应该做些什么呢?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内动力,在夸美纽斯看来,最重要的资源首先是人的内部动力,这种动力对于课程开发来说是一种宝贵的隐性资源,也就是说我们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要目标。借用电视资源学习语文,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声像一体的电视资源引入作文教学,无疑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学生大多认为,把电视节目片段引入语文教学会使语文学习变得有趣和生活化。如近几年在全国范围为引起广泛关注的“感动中国”这一节目,给观众介绍了许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贡献的人物和许多在生活、家庭、情感上有感人表现的个人,洋溢着时代气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应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资料库,也是学生贴近生活、了解生活的一个渠道。将这些作为课程资源对传统语文课堂进行补充,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学生的审美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节目中精彩的颁奖词,更是学习写作的良好模板。
3.弥补缺陷,拓展视野
目前,中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其一,缺乏相关学科知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如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联系就相当紧密),所以要求教师,要有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语文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专业的基础。其二,对学生的了解不足。目前,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爱好、思维方式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掌握这些不同的特点才能真正地“因材施教”。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除了要积极学习,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合理化外,还可以将电视资源作为继续教育的材料,弥补自身的知识缺陷。如“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就是教师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很好的选择。
三、开发和利用电视资源的前提
1.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并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筛选与鉴别能力、整合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实施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要素,教师只有自觉而又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这些能力,才能真正地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
2.要对电视资源进行筛选与甄别
众所周知,电视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电视资源都适合引入课程资源,因为电视资源本身良莠不齐,有不少低俗、虚假之作,要进行筛选和鉴别。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同时还要考虑学科特性和学生的接受性,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都引入课堂,必须让学生接触到最优秀的东西。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挑选出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符合中学生的接受心理的、能发挥好的教育效果的电视资源。
一、电视资源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可能性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在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受众不分男女,遍及老中青以及少年儿童,观看电视节目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之所以能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力,这是因为电视相比包括书本在内的其他媒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直观性强
电视是视听合一的传播,人们能够亲眼见到并亲耳听到如同在自己身边一样的各种活生生的事物。电视的这一直观性,超越了读写障碍,成为一种最大众化的宣传媒介。它无须对观众的文化知识水准有严格的要求,即便不识字,不懂语言,也基本上可以看懂或理解广告中所传达的内容。
2.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电视是唯一能够进行动态演示的感性型媒体,因此电视节目的冲击力、感染力特别强。因为电视媒介用忠实地记录的手段再现讯息的形态,即用声波和光波信号直接刺激人们的感官和心理,以取得受众感知经验上的认同,使受众感觉特别真实,因此电视节目对受众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特别强,是其他任何媒体所难以达到的。
3.瞬间传达,实效性强
与教材的编写发行需要漫长的周期不同,电视媒体只需在短短的瞬间之内即可完成讯息传达的任务,能及时地将新鲜的讯息及时传递给受众。
4.形式多样,利于激发兴趣
电视节目用各种表现手法,使节目内容富有情趣,增强了视听者观看节目的兴趣。电视节目既可以看,还可以听。当人们不留神于节目的时候,耳朵还是听到了节目的内容。同时,电视节目充满了整个电视屏幕,也便于人们集中注意力。因此,电视节目容易引人注目,节目的传播效果是较强的。
电视节目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它所反映的正是我们身边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电视节目对他们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已经远远超过家长、教师和教科书的作用。学生利用语文教材进行语文学习时,往往是枯燥而乏味的。这时,如果语文教师能够运用学生随时随处都能接触到的电视节目,通过引导学生在欣赏电视节目的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就自然而然地拓展了学用语文的领域,加强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而且也扩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调动了学生学用语文的兴趣。合理地把电视资源引入语文课程资源的视野范围,就好比把学生从单一的语文教材这个井底拉出来,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尽情观赏那无边无际、多姿多彩的语文天空,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
二、开发、利用电视资源的一点尝试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应符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育思想。但实际情况却是综合性学习往往囿于静态的、封闭的文本资源,而教材的编写未能考虑学生地域、经济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差异性,因此综合性学习课的效果最终只能成为“可望不可即”的梦想。要改变这一现状,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积极开发符合自身实际的、可操作的课程资源,而对于与外界社会接触极少的寄宿制学校而言,电视资源不能不算是一大选择。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所选的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因此,在该单元“让世界充满爱”这一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观看几个抗震救灾的场面,接着让学生在《爱的奉献》的背景音乐下讲述一个“爱的故事”,因为有了电视画面震撼人心的铺垫,学生的讲述也变得声情并茂。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欣赏晚会上的配乐诗朗诵,并模仿着自己写首小诗,选择有代表性的在班级里进行朗诵。由于有了电视这一视听合一的、有着较强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媒体,整节课都洋溢着浓浓的爱的氛围,在培养学生说、写、诵、悟的能力同时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2.提供素材,激发兴趣
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语文老师应该都有一种感触,就是学生不喜欢写作课,因为他们觉得“没东西可写”,这在寄宿制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就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而言应该做些什么呢?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内动力,在夸美纽斯看来,最重要的资源首先是人的内部动力,这种动力对于课程开发来说是一种宝贵的隐性资源,也就是说我们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要目标。借用电视资源学习语文,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声像一体的电视资源引入作文教学,无疑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学生大多认为,把电视节目片段引入语文教学会使语文学习变得有趣和生活化。如近几年在全国范围为引起广泛关注的“感动中国”这一节目,给观众介绍了许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贡献的人物和许多在生活、家庭、情感上有感人表现的个人,洋溢着时代气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应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资料库,也是学生贴近生活、了解生活的一个渠道。将这些作为课程资源对传统语文课堂进行补充,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学生的审美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节目中精彩的颁奖词,更是学习写作的良好模板。
3.弥补缺陷,拓展视野
目前,中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其一,缺乏相关学科知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如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联系就相当紧密),所以要求教师,要有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语文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专业的基础。其二,对学生的了解不足。目前,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爱好、思维方式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掌握这些不同的特点才能真正地“因材施教”。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除了要积极学习,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合理化外,还可以将电视资源作为继续教育的材料,弥补自身的知识缺陷。如“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就是教师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很好的选择。
三、开发和利用电视资源的前提
1.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并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筛选与鉴别能力、整合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实施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要素,教师只有自觉而又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这些能力,才能真正地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
2.要对电视资源进行筛选与甄别
众所周知,电视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电视资源都适合引入课程资源,因为电视资源本身良莠不齐,有不少低俗、虚假之作,要进行筛选和鉴别。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同时还要考虑学科特性和学生的接受性,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都引入课堂,必须让学生接触到最优秀的东西。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挑选出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符合中学生的接受心理的、能发挥好的教育效果的电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