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江口市位于汉江中上游、鄂西北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源头工程所在地。全市国土面积3121平方公里,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将市域自然分割成“江南”、“江北”两大区域,国土构成大体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格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必须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沼气、秸秆利用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农村能源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丹江口市在农村能源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历程——艰辛而曲折
从人类会用火开始,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再也离不开燃料。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摆在首位。受传统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广大农村生活燃料一直主要依赖砍伐森林获取薪柴,做饭烟熏火燎。由于历史原因,丹江口市生态环境曾一度严重恶化,汉十公路以北的广大区域几乎都是荒山秃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荒漠化、石漠化面积逐年扩展,群众生活既愁锅上米,更愁灶中柴,农村能源消费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加强农村替代能源建设,妥善解决广大农民的生活燃料,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已成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根据国务院国发[1979]222号文件精神,1979年11月。均县革委会成立“均县沼气利用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1984年6月更名为“丹江口市农村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2002年5月更名为“丹江口市农村能源办公室”。农村能源机构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了从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燃料困难问题入手,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任务。我市农村能源事业历经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期间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始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前)。在这个阶段的较长时期,我市农村能源建设起伏较大,总体发展较为缓慢。上世纪80年代前后,国家曾重视并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掀起了第一次沼气建设高潮,但由于当时技术不成熟,又没有专业施工队,农村沼气建设主要靠行政命令推动,多数沼气池只能使用3~5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同时,由于资金投入较低,群众认识不高,积极性较差,导致推广、发展规模不大,进度不快。但是,这一阶段,省柴灶普及推广和更新改造工作,在各级重视支持下,起步后即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量的“老虎灶”变为省柴灶,有效减少了薪柴消耗,促进了森林资源的蓄积。
第二个阶段——技术突破和工艺完善阶段(上世纪90年代)。“八五”以来,随着太阳能、沼气、省柴灶、秸秆气化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农村沼气建设从池型设计、建设施工到使用管理都逐步成熟,发酵工艺和综合利用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市认真贯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农村能源方针,将农村沼气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猪(畜)-沼-果(蔬、茶、菜、粮)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技术和模式的突破为农村能源建设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太阳能热水器、以气代柴、以电代柴等新技术、新产品逐步得到推广应用。
第三个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新世纪以来)。自2000年农业部开始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起,在基础较好的乡镇、村成功地实施了示范村建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对农村沼气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农村沼气示范、引导、推广速度,我市以农村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得到快速发展,现已形成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000户以上的发展势头;太阳能热水器在城乡得到大力推广,有条件的地方使用电、液化气等优质能源的用户持续增加,从而掀起了农村能源建设的新高潮。
成就——辉煌而丰硕
(1)农村能源建设实现新跨越。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农村能源建设认真贯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方针,以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争取和实施农村能源项目为抓手,以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及能源节约为重点,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先后实施了国家改灶节柴项目、以工代赈农村能源项目、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国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村能源项目、小型公益设施农村能源项目,农村沼气国债等项目,农村沼气建设、省柴灶更新改造等得到较快发展。同时随着太阳能技术的成熟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太阳能热水器和以气代柴、以电代柴的推广普及工作也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截止目前,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17200余户(不含已达到使用年限自然报废的部分),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0%,年产沼气达650多万立方米;推广“猪-沼-果”等能源生态模式14000余户;省柴灶保有量87000余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1700余台;城乡居民生活用能使用太阳能、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的用户呈持续上升趋势。全市农村能源建设年供(节)能能力达13万余吨标煤,年减少薪柴消耗22万余吨,年保护43万余亩森林免遭樵采,年节支增收效益4000万元以上。
(2)服务能力建设实现新里程。随着沼气等农村能源用户的逐年增多,规模逐渐扩大,由于后续服务管理又跟不上,一部分潜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村能源建设的顺利开展,影响了能源设施综合效益的发挥。为进一步巩固农村能源建设成果,提升农村能源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全市农村能源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使农村能源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我市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完善乡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在重点乡镇成立了农村能源服务中心,把乡镇农村能源建设管理纳入了“以钱养事”农村公益性服务范围,安排了“以钱养事”经费。并以服务中心为基础。成立了沼气协会,实行政府引导、民办公助,公益性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努力把农村能源技术服务廷伸到村、到户。同时,我市积极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提高了我市农村能源建设的科技含量。
(3)农村能源发展规划实现新突破。近几年来,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编制完成了《丹江口市“十一五”农村能源建设发展规划》、《丹江口市农村能源建设“十二五”规划》、《丹江口市移民后期扶持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规划》、《丹江口市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农村能源规划》、《丹江口市巩固退 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发展规划(2008~2015年)》、《丹江口市脱贫奔小康试点建设农村能源发展规划(2009~2015年)》等发展规划,为全市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4)组织领导实现新水平。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抓好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作为服务南水北调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直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农村能源建设领导小组。强化农村能源建设目标责任管理,严格工作考核。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时听取农村能源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市直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
未来——任重而道远
我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为适应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未来10至1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市的农村能源建设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新的发展空间:
(1)优化农村用能结构,缓解国家能源压力离不开农村能源建设。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全球性的能源紧张,已凸显出能源安全问题。我国作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在国际、国内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如果农民、农村这个市场加大了对商品能源的需求,势必会给国家的能源安全造成更大的压力,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优化农村用能结构势在必行。在农村地区开发利用以沼气、太阳能等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有利于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优化农村用能结构,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2)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丹江口水库“一库清水”离不开农村能源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广大农民对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畜禽废水、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垃圾随地乱扔,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我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源头工程所在地,确保“一库清水送北京”责任重大。据初步统计,我市农作物秸秆资源也十分丰富,每年的秸秆产量约50~70万吨左右,却有五成以上被废弃或直接烧掉,总体利用效率较低。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也较大,但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大部分生活垃圾未经处理,不仅成为蚊蝇的孳生地,也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目前,秸秆沼气技术已取得了突破。对已建沼气的农户,即使不再搞养殖,也能使用;对不从事养殖的农户,也能建设沼气,这无疑拓展了农村沼气发展的空间。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在改变农户长期以薪柴为主要燃料的生活习惯、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作物秸秆等通过沼气池发酵进行了能(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避免了有机废弃物直接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
(3)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农村能源建设。据统计,目前我市年牲猪出栏23.98万头,蛋肉鸡203.22万只,而其粪便排放量每年则高达80万吨,约为全市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3~5倍。一方面,我市大部分农户还仍然延续着分散养殖的习惯,其中,生猪分散养殖户90000余户,蛋肉鸡70000余户,羊20000余户,为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全市大约有86000余农户适宜发展沼气,而目前已建成的农户只占适宜农户总数的20%,其发展需求还很大。另一方面。集约化、规模化健康养殖已成为畜禽养殖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规模化养殖场如果没有建设粪便处理工程,粪便的集中排放对局地环境污染较严重,矛盾较集中,社会影响较大。进行粪便资源化、无害化和清洁化的集中治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是最经济、最可行、最现实的选择之路。实践证明,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能源工程,推行猪-沼-果(菜、茶)等能源生态模式,产出的沼气是优质能源,沼渣、沼液则是理想的有机肥料,以此肥田,可以改良土壤,降低农业成本,也减少对土壤的污染;促进粪便污水的有机转化,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压力,有利于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
(4)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村,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村能源建设。我国有九亿人口在农村,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能源需求增长压力大,许多农村生活能源仍主要依靠薪柴等生物质低效直接燃烧的传统利用方式提供,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外,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用能情况,必须加快开发利用以沼气、太阳能等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充足、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开发利用农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能源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践表明,在农村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农民直接受益,开发沼气等清洁能源,既弥补能源紧缺,又加强对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避免生活环境的恶化,使农村生态质量得到改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得到改观,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将大大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沼气、太阳能等农村能源开发建设,可以将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资源转换为商品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农村特色产业,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必须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沼气、秸秆利用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农村能源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主体,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丹江口市在农村能源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历程——艰辛而曲折
从人类会用火开始,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再也离不开燃料。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摆在首位。受传统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广大农村生活燃料一直主要依赖砍伐森林获取薪柴,做饭烟熏火燎。由于历史原因,丹江口市生态环境曾一度严重恶化,汉十公路以北的广大区域几乎都是荒山秃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荒漠化、石漠化面积逐年扩展,群众生活既愁锅上米,更愁灶中柴,农村能源消费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加强农村替代能源建设,妥善解决广大农民的生活燃料,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已成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根据国务院国发[1979]222号文件精神,1979年11月。均县革委会成立“均县沼气利用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1984年6月更名为“丹江口市农村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2002年5月更名为“丹江口市农村能源办公室”。农村能源机构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了从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燃料困难问题入手,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任务。我市农村能源事业历经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期间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始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前)。在这个阶段的较长时期,我市农村能源建设起伏较大,总体发展较为缓慢。上世纪80年代前后,国家曾重视并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掀起了第一次沼气建设高潮,但由于当时技术不成熟,又没有专业施工队,农村沼气建设主要靠行政命令推动,多数沼气池只能使用3~5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同时,由于资金投入较低,群众认识不高,积极性较差,导致推广、发展规模不大,进度不快。但是,这一阶段,省柴灶普及推广和更新改造工作,在各级重视支持下,起步后即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量的“老虎灶”变为省柴灶,有效减少了薪柴消耗,促进了森林资源的蓄积。
第二个阶段——技术突破和工艺完善阶段(上世纪90年代)。“八五”以来,随着太阳能、沼气、省柴灶、秸秆气化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农村沼气建设从池型设计、建设施工到使用管理都逐步成熟,发酵工艺和综合利用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市认真贯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农村能源方针,将农村沼气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猪(畜)-沼-果(蔬、茶、菜、粮)农村能源生态模式。技术和模式的突破为农村能源建设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太阳能热水器、以气代柴、以电代柴等新技术、新产品逐步得到推广应用。
第三个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新世纪以来)。自2000年农业部开始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起,在基础较好的乡镇、村成功地实施了示范村建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对农村沼气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农村沼气示范、引导、推广速度,我市以农村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得到快速发展,现已形成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000户以上的发展势头;太阳能热水器在城乡得到大力推广,有条件的地方使用电、液化气等优质能源的用户持续增加,从而掀起了农村能源建设的新高潮。
成就——辉煌而丰硕
(1)农村能源建设实现新跨越。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农村能源建设认真贯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方针,以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争取和实施农村能源项目为抓手,以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及能源节约为重点,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先后实施了国家改灶节柴项目、以工代赈农村能源项目、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国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村能源项目、小型公益设施农村能源项目,农村沼气国债等项目,农村沼气建设、省柴灶更新改造等得到较快发展。同时随着太阳能技术的成熟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太阳能热水器和以气代柴、以电代柴的推广普及工作也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截止目前,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17200余户(不含已达到使用年限自然报废的部分),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0%,年产沼气达650多万立方米;推广“猪-沼-果”等能源生态模式14000余户;省柴灶保有量87000余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1700余台;城乡居民生活用能使用太阳能、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的用户呈持续上升趋势。全市农村能源建设年供(节)能能力达13万余吨标煤,年减少薪柴消耗22万余吨,年保护43万余亩森林免遭樵采,年节支增收效益4000万元以上。
(2)服务能力建设实现新里程。随着沼气等农村能源用户的逐年增多,规模逐渐扩大,由于后续服务管理又跟不上,一部分潜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村能源建设的顺利开展,影响了能源设施综合效益的发挥。为进一步巩固农村能源建设成果,提升农村能源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全市农村能源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使农村能源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我市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完善乡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在重点乡镇成立了农村能源服务中心,把乡镇农村能源建设管理纳入了“以钱养事”农村公益性服务范围,安排了“以钱养事”经费。并以服务中心为基础。成立了沼气协会,实行政府引导、民办公助,公益性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努力把农村能源技术服务廷伸到村、到户。同时,我市积极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提高了我市农村能源建设的科技含量。
(3)农村能源发展规划实现新突破。近几年来,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编制完成了《丹江口市“十一五”农村能源建设发展规划》、《丹江口市农村能源建设“十二五”规划》、《丹江口市移民后期扶持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规划》、《丹江口市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农村能源规划》、《丹江口市巩固退 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发展规划(2008~2015年)》、《丹江口市脱贫奔小康试点建设农村能源发展规划(2009~2015年)》等发展规划,为全市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4)组织领导实现新水平。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抓好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作为服务南水北调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直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农村能源建设领导小组。强化农村能源建设目标责任管理,严格工作考核。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时听取农村能源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市直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
未来——任重而道远
我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为适应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未来10至1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市的农村能源建设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新的发展空间:
(1)优化农村用能结构,缓解国家能源压力离不开农村能源建设。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全球性的能源紧张,已凸显出能源安全问题。我国作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在国际、国内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如果农民、农村这个市场加大了对商品能源的需求,势必会给国家的能源安全造成更大的压力,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优化农村用能结构势在必行。在农村地区开发利用以沼气、太阳能等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有利于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优化农村用能结构,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2)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丹江口水库“一库清水”离不开农村能源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广大农民对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畜禽废水、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垃圾随地乱扔,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我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源头工程所在地,确保“一库清水送北京”责任重大。据初步统计,我市农作物秸秆资源也十分丰富,每年的秸秆产量约50~70万吨左右,却有五成以上被废弃或直接烧掉,总体利用效率较低。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也较大,但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大部分生活垃圾未经处理,不仅成为蚊蝇的孳生地,也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目前,秸秆沼气技术已取得了突破。对已建沼气的农户,即使不再搞养殖,也能使用;对不从事养殖的农户,也能建设沼气,这无疑拓展了农村沼气发展的空间。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在改变农户长期以薪柴为主要燃料的生活习惯、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作物秸秆等通过沼气池发酵进行了能(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避免了有机废弃物直接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
(3)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农村能源建设。据统计,目前我市年牲猪出栏23.98万头,蛋肉鸡203.22万只,而其粪便排放量每年则高达80万吨,约为全市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3~5倍。一方面,我市大部分农户还仍然延续着分散养殖的习惯,其中,生猪分散养殖户90000余户,蛋肉鸡70000余户,羊20000余户,为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全市大约有86000余农户适宜发展沼气,而目前已建成的农户只占适宜农户总数的20%,其发展需求还很大。另一方面。集约化、规模化健康养殖已成为畜禽养殖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规模化养殖场如果没有建设粪便处理工程,粪便的集中排放对局地环境污染较严重,矛盾较集中,社会影响较大。进行粪便资源化、无害化和清洁化的集中治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是最经济、最可行、最现实的选择之路。实践证明,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能源工程,推行猪-沼-果(菜、茶)等能源生态模式,产出的沼气是优质能源,沼渣、沼液则是理想的有机肥料,以此肥田,可以改良土壤,降低农业成本,也减少对土壤的污染;促进粪便污水的有机转化,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压力,有利于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
(4)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村,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村能源建设。我国有九亿人口在农村,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能源需求增长压力大,许多农村生活能源仍主要依靠薪柴等生物质低效直接燃烧的传统利用方式提供,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外,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用能情况,必须加快开发利用以沼气、太阳能等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充足、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开发利用农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能源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践表明,在农村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农民直接受益,开发沼气等清洁能源,既弥补能源紧缺,又加强对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避免生活环境的恶化,使农村生态质量得到改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得到改观,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将大大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沼气、太阳能等农村能源开发建设,可以将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资源转换为商品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农村特色产业,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