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线品牌区域密集分销,经销商竞相杀价。最大的经销商要求独家经销已经多年,现在利润探底,更是以“撂挑子”为威胁。拖延了5年的两难问题终要做一了断。案例提供:夏圣明特邀嘉宾:陆和平: 多家跨国公司职业实践,历任大区经理和全国销售经理等职,10余年工业品、建材业营销管理经验辛 剑:某知名企业资深销售经理,10年销售管理经历。
周 满:历任国内某集团公司的分公司总经理、集团营销总监、常务副总职位。杨建平:和君创业营销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多年企业管理实战和咨询经验。
案例
A公司是世界建筑材料行业中的一家知名跨国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从星级宾馆到普通住宅的装修。在中国共有3个生产基地,产销3大类、20余种产品。这些产品需要组装才可形成最终的产品——吊顶和隔墙。消费者可以购买其单一产品,也可全套购买。 当然,为保障最终产品质量、效果及利润,公司更希望系统销售。 争了五年,拖了五年 冬日的晨光唤醒了舒雨,该起床了。 舒雨从宾馆热乎乎的被窝里爬起来,一天的工作又开始了。一年之中有一多半的时间不在家中,舒雨已经习以为常,谁让咱是区域销售经理呢。
舒雨一边自嘲,一边洗漱。最近几天,公司就要召开2005年销售经理全体会议,一个考虑了5年的问题又一次摆在了他面前。
A公司的产品进入中国已有日年,销量每年都在快速提高。舒雨负责的区域就在工厂周围地市,靠着地理优势和个人勤奋,各种产品的销售增长在公司6个销售部中一直排名第一,而在工厂所在地S市,更是杀得竞争对手片甲不留。
糟糕的是,经销商的脾气却越来越大了:A公司不仅产品利润率在降低,总利润额也在降低!
A(中国)公司一直严格奉行总部制定的“三不”政策(不直销、不赊账、重点城市不设总代理),因此A公司在S市设有6家一级经销商;公司制定有一视同仁的销量(物理量,而非销售额)返利政策,每月底兑现。
由于舒雨的有意扶植,加上经销商自身的努力,经销商王老板用两年时间成了S市排名第一的大户(舒雨为此还背。卜了与经销商结成利益联盟的黑锅),占全S市A产品总销量的1/3。销量大获得的返利也大,在价格上也就有优势。于是王老板在S市顺利发展了10家分销商,王老板只需坐在家里跟分销商做做订单,银子就流进了腰包。
不过,舒服的日子只过厂一年。从1999年开始,另外五家经销商突然开窍,把各自的小订单合在一起由某个经销商向A公司下单,最后均分返利。他们轮流坐庄,也获得了与王老板同样低的价格。
这种状况让舒雨喜忧参半:A产品的销量快速增加了,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都被打出了S市;但是经销商竞相杀价,A产品的利润率一直在降。
王老板从1999年年底就强烈呼吁舒雨实行总代理制,否则利润太低难以维系销售。其他5家经销商也叫苦不迭,“卖A的产品中看不中用”。
是实行总代理还是维持现状?当年年底,舒雨就把这个问题拿到了销售经理会议上与其他区域经理、销售总监、老外总经理共同讨论,没想到这一讨论就是5年!
四种主张
有人主张维持现状。理由是:
第一,名牌产品利润趋近于零是正常现象;第二,A产品主要依靠各建材市场的个体经营户进行销售,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多级分销不现实;第三,竞争对手进不来,经销商别无选择,抱怨归抱怨,最终还是要卖A产品。
有人主张实行总代理制。理由是:
第一,A的市场优势只是暂时的,如果利润率继续降低,必然导致一部分经销商大力推销二线品牌;第二,加强对分销和零售价格监控,可形成一个大家获利的价格体系;第三,至少总代理会对A公司忠心不二。
但是,这个主张与“三不”政策明显抵触,因此未被公司采纳。
也有人主张改良。方案是:选择两三个有潜力的经销商,将某种或数种产品的总经销权分别交给他们,这样经销商都会有一种或几种产品的总经销权,从而获利。但是,高利润产品的销售量毕竟不大,经销商们不感兴趣,这个主张最终被搁置。
还有人主张双品牌战略,但立即就被总经理否决了。
5年了,讨论来讨论去,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而大经销商王老板今年终于发出了最后通牒,若A公司不改变政策,将不再销售A产品。
舒雨可以断定,这一次王老板肯定是要玩真的了。面对这个5年悬案,坐在电脑前,舒雨露出了苦笑。
周 满:历任国内某集团公司的分公司总经理、集团营销总监、常务副总职位。杨建平:和君创业营销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多年企业管理实战和咨询经验。
案例
A公司是世界建筑材料行业中的一家知名跨国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从星级宾馆到普通住宅的装修。在中国共有3个生产基地,产销3大类、20余种产品。这些产品需要组装才可形成最终的产品——吊顶和隔墙。消费者可以购买其单一产品,也可全套购买。 当然,为保障最终产品质量、效果及利润,公司更希望系统销售。 争了五年,拖了五年 冬日的晨光唤醒了舒雨,该起床了。 舒雨从宾馆热乎乎的被窝里爬起来,一天的工作又开始了。一年之中有一多半的时间不在家中,舒雨已经习以为常,谁让咱是区域销售经理呢。
舒雨一边自嘲,一边洗漱。最近几天,公司就要召开2005年销售经理全体会议,一个考虑了5年的问题又一次摆在了他面前。
A公司的产品进入中国已有日年,销量每年都在快速提高。舒雨负责的区域就在工厂周围地市,靠着地理优势和个人勤奋,各种产品的销售增长在公司6个销售部中一直排名第一,而在工厂所在地S市,更是杀得竞争对手片甲不留。
糟糕的是,经销商的脾气却越来越大了:A公司不仅产品利润率在降低,总利润额也在降低!
A(中国)公司一直严格奉行总部制定的“三不”政策(不直销、不赊账、重点城市不设总代理),因此A公司在S市设有6家一级经销商;公司制定有一视同仁的销量(物理量,而非销售额)返利政策,每月底兑现。
由于舒雨的有意扶植,加上经销商自身的努力,经销商王老板用两年时间成了S市排名第一的大户(舒雨为此还背。卜了与经销商结成利益联盟的黑锅),占全S市A产品总销量的1/3。销量大获得的返利也大,在价格上也就有优势。于是王老板在S市顺利发展了10家分销商,王老板只需坐在家里跟分销商做做订单,银子就流进了腰包。
不过,舒服的日子只过厂一年。从1999年开始,另外五家经销商突然开窍,把各自的小订单合在一起由某个经销商向A公司下单,最后均分返利。他们轮流坐庄,也获得了与王老板同样低的价格。
这种状况让舒雨喜忧参半:A产品的销量快速增加了,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都被打出了S市;但是经销商竞相杀价,A产品的利润率一直在降。
王老板从1999年年底就强烈呼吁舒雨实行总代理制,否则利润太低难以维系销售。其他5家经销商也叫苦不迭,“卖A的产品中看不中用”。
是实行总代理还是维持现状?当年年底,舒雨就把这个问题拿到了销售经理会议上与其他区域经理、销售总监、老外总经理共同讨论,没想到这一讨论就是5年!
四种主张
有人主张维持现状。理由是:
第一,名牌产品利润趋近于零是正常现象;第二,A产品主要依靠各建材市场的个体经营户进行销售,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多级分销不现实;第三,竞争对手进不来,经销商别无选择,抱怨归抱怨,最终还是要卖A产品。
有人主张实行总代理制。理由是:
第一,A的市场优势只是暂时的,如果利润率继续降低,必然导致一部分经销商大力推销二线品牌;第二,加强对分销和零售价格监控,可形成一个大家获利的价格体系;第三,至少总代理会对A公司忠心不二。
但是,这个主张与“三不”政策明显抵触,因此未被公司采纳。
也有人主张改良。方案是:选择两三个有潜力的经销商,将某种或数种产品的总经销权分别交给他们,这样经销商都会有一种或几种产品的总经销权,从而获利。但是,高利润产品的销售量毕竟不大,经销商们不感兴趣,这个主张最终被搁置。
还有人主张双品牌战略,但立即就被总经理否决了。
5年了,讨论来讨论去,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而大经销商王老板今年终于发出了最后通牒,若A公司不改变政策,将不再销售A产品。
舒雨可以断定,这一次王老板肯定是要玩真的了。面对这个5年悬案,坐在电脑前,舒雨露出了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