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长征”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所只存在了8年半时间的大学。 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沈从文、钱穆、金岳霖……均曾执教于这所大学;杨振宁、李政道、黄昆、朱光亚、邓稼先……都是它的学生。
  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一个让很多人肃然起敬的名词;而在它辉煌的背后,又包含着那个时代赋予它的苦难。1937年11月,南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联合办学,学校初名“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这所诞生于抗战烽烟中的大学,注定了其颠沛流离的命运。3个月后,战火逼近湘江,学校再次迁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68天里,300多名师生,穿越湘黔滇三省,行程1600多公里,徒步688公里,终于抵达遥远的云南昆明。这段艰苦卓绝的迁徙,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
  西迁之争
  当时,要不要西迁昆明,在学生中有着激烈的争论。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1937年11月,日机就开始轰炸长沙,所有人都明白,作为后方重镇的长沙,成为抗敌前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空袭警报声不时响彻城市,西南联大的师生无法安心上课,人心浮动。
  事实上,西迁昆明早就被提上日程。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向刚刚出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提出过该计划。陈立夫说,蒋介石认为大学搬来迁去会影响士气,未予同意。
  直到1938年1月上旬,形势愈发严峻,陈立夫才同意学校搬迁。
  但争议依旧存在。
  出于职责和个人前途考虑,多数教职员赞成西迁;与此相反的是,很多学生反对西迁。
  学生反对的原因,大多出于年轻人的热血精神。此前,已经有部分学生选择了投笔从戎,用最直接的行动拯救苦难的祖国,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逃难式的西迁行动被学生视为“逃跑”,万不可行。
  当西迁的告示贴出后,教室走廊上随即贴满了反对西迁的壁报。一名学生撰写了这样的文字—“须知大观楼不是排云殿,昆明湖不在颐和园”,要大家勿为四季如春的昆明所惑;有的学生更直接,在告示四周框起黑圈,写上“放屁”两字。
  西南联大的一举一动,即使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会引起各方关注。
  为了说服学生,蒋梦麟邀请军委会政治部部长陈诚来校演讲。在演讲中,陈诚说:“你们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文化精英,抗战胜利后,担负着国家复兴的希望。”
  据统计,尽管在反对西迁声明上签名的同学超过了二分之一,但最后去了云南的仍占全校学生的三分之二。
  事后来看,学校西迁是明智之举。
  最后一课
  西迁之事,困难重重。
  经费是首要问题。1938年1月22日,学校贴出告示,公布了路费津贴的规定—教职员每人65元,学生每人20元,沿途各办事处人员外加食宿费和每人每日办公费5元。
  对学生而言,20元的路费津贴远远不够。
  当时,从长沙至昆明,乘车至少需要55元。一斤米约0.18元,55元相当于每名学生一年的生活费。
  步行入滇的计划,在此形势下应运而生。
  学校师生赴滇路线有3条:一是组织旅行团步行,沿直线到昆明;一是乘车,经桂林到越南河内,再转往昆明;一是乘船,先下广州,到香港乘船到越南海防,再到昆明。
  大部分教职工和全体女学生选择了乘车或坐船。但还有11位自愿步行的教师,他们组成了旅行团的辅导团队,以南开大学教务长黄钰生教授为主席,闻一多、曾昭抡也是成员之一。
  2月初,学校开始组织男学生体检,体检结果分A、B、C三种:体检表上有两个“A”的,或一个“A”和一个“B”者,发“甲种赴滇就学许可证”,必须步行,没有条件可讲;体检表上有两个“B”者,可自愿选择是否步行;体检表上只要有一个“C”的,则乘车或坐船。
  所有學生行前,须打预防针,防止感染疫病。
  学校请张治中委派黄师岳中将,担任湘黔滇旅行团的团长。
  为此,黄师岳来学校讲话,称:“此次搬家,步行意义甚为重大,为保存国粹,为保留文化。”他甚至将此次西迁定义为中国“第四次的文化大迁移”—前三次为张骞通西域、唐三藏取经、郑和下西洋。
  他的讲话,极为鼓舞士气。
  据记载,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出发时,加上医生和雇工、伙夫,总计335人。
  1938年2月18日,闻一多为文学院的学生上了最后一课。他高呼:“中国不是法兰西,因为,中国永远没有最后一课!”
  2月19日,旅行团的师生们召开誓师大会。在震天的口号声中,他们踏上了征途。
  长征路上
  旅行团采用了军事化管理,下设两个大队,大队长由学校的军训教官担任;每大队又设3个中队,每中队有3个小队,中队长、小队长均从体格健壮、认真负责的学生中遴选。
  但这种长途行军,对师生们来说都是第一次。
  按黄师岳的想法,队伍应该采取正规行军方式,两队分列路两侧,保持一定距离,匀速前进,统一休息。几天后,这种美好的愿望被现实击得粉碎,生性自由的大学生纷纷抗议,最后竟自动散开,拦也拦不住。
  为此事,黄师岳感慨“带丘九跟带丘八就是不一样”。他索性放手,每天早晨集合点名,然后大家一哄而散,团长负责殿后,只要当天能到目的地,随便你怎么走。
  有人戏言,西南联大的自由空气就是从旅行团开始形成的。
  开始时,黄师岳还担心有人会“打游击(掉队)”,但每到饭点,一点名,一个不少,他便放心了。
  当然,学生们也有规矩的时候—每到一个城镇,学生们须集合列队,方可进城。
  各城镇的欢迎仪式相当隆重。一些县城大开城门、扫净大路,路面撒上黄土,贵州玉屏县政府还组织了小学生列队欢迎。
  但一出城,学生们又恢复了自由散漫的形象。
  一位亲历者回忆:除了在较大的城市多停留一二天外,哪怕是下着倾盆大雨,当集合的号音吹响之后,也只得撑开雨伞,让雨滴飘洒在衣服上出发了。   学生们睡农舍、古庙,甚至睡在棺材盖上。有时候,他们找不到住宿地,只能行军至深夜,备尝辛苦。
  最痛苦的,是爬山。据说每次一看到前方有大山阻隔,这群学生甚至会口出脏言,然后争相“打游击”。
  行军日子长了,他们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走路不能穿防滑的钉鞋,会刺破脚;应穿草鞋,还要将草鞋用水浸湿,找鹅卵石敲打一遍,这样穿着比较舒服;盘山公路曲折,可以找小路,顺着电线杆走,一般十拿九稳……
  一些原本身体孱弱的学生,十几天下来,也慢慢能一天走上四五十里路。
  一夜惊魂
  湘西多土匪。
  据亲历者回忆:旅行团进入湘西前,黄师岳在集合训话时,特别说明:他已给土匪头目写了信,但危险仍是有的,故队伍要整齐,不许争先也不许落后。
  上路前,当地老百姓也对学生们说:“前面多绿林朋友,你们要当心些啊!”
  湘西公路曲折,两旁峭壁矗立,强人随时出没。
  深夜,黄师岳召集各小队长开会:据闻有二三百土匪开来,学生们须穿好衣服,吹熄灯火,等待命令。
  一夜惊魂。
  第二天,集合号正常吹响。
  旅行团始终没有与湘西土匪正面接触过。据说,这是湖南省政府事前给“湘西王”陈渠珍打了招呼,说将有一批穷学生“借道”去云南读书云云。还有一种说法是,他们身穿军装,土匪误以为是军队开拔,未敢造次。
  进入云南境内。第一天,身穿军装的学生们与一支滇军部队迎面而过。滇军官兵看他们制服崭新、队容整齐,误以为他们是航空部队,当即开骂:“我们正开往前线去打仗,他们‘航空兵’却躲在后方享福!”
  行万里路
  在一些当事人回忆的资料上,我们可以大致还原这支旅行团的行军场景。
  身着草绿色军装,打着绑腿,带着“湘黔滇旅行团”的臂章,背着水壶、干粮袋、搪瓷饭碗和雨伞,穿草鞋,三三两两如天马行空,队伍拉得很长。
  队伍的尾部,是闻一多、曾昭抡等教授,以及黄师岳,骑着自行车,来回巡视。
  两辆运载行李、锅碗炊具的卡车,不紧不慢地跟在最后。
  所有人都被太阳晒成了“黑人”,身强力壮,688公里磨砺的成果显而易见。
  4月27日,旅行团到达大板桥,离目的地昆明不到20公里。
  许多人兴奋异常,希望一鼓作气赶到城中。但黄师岳还是下令休息—他希望进城的是一群干净、整洁的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黄师岳是旅行团中年龄最大的,学校为了照顾他,特给他准备了一匹马和一辆自行车。但他视学生如骨肉,时常将马和自行车让给一些身体不适的学生骑用。
  4月28日,距昆明10多里处,先期到达的联大同学前来迎接,学校还准备了茶点,由蒋梦麟夫人陶曾谷女士带着几位教授夫人和女同学殷勤款待。
  午后,旅行团整队出发。接近城区时,街头已有举着横幅、呼着口号欢迎的男女同学。蒋梦麟和清华校长梅贻琦也等候多时。
  大队人马抵达市区的圆通公园后,黄师岳一一点名,将花名册郑重交给蒋梦麟,并向他敬礼。
  此行全程1663.6公里,号称3500里,除去途中休息、天气阻滞及以舟车代步外,实际步行40天,每天平均步行约65里,除了中途因病伤减员的,大部分按时到达。
  当日,昆明举城倾动。外国报刊评论:“中国文化已经西移。”
  闻一多的胡须已有近尺长,曾昭抡浑身爬满了虱子,所有学生犹如黑炭、疲惫不堪……5月4日,西南联大重新开课,直到1946年5月4日复员北上。
  1946年11月,胡适在西南联合大学九周年校庆纪念会上,重提旅行团的这段历史:“这段光荣的历史,不但在联大值得纪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纪念。”
  迁移的故事,被写入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歌声高昂。
  (摘自《報刊荟萃》)
其他文献
2016年10月22日,第15届华中图书交易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本届交易会设置展位1100个,有来自全国的500多家出版发行单位、2万多家批发零售企业参展,参加展销的新版、精品出版物及衍生产品超过10万种,布展规模超过历届。组委会重点突出“助力全民阅读、共建书香荆楚”主题,举办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签售会等文化活动37场,开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精品图书展和“百名小记者重温长征精
期刊
大衛·博纳齐插画作品欣赏
期刊
首先,我要坚持的就是: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  阅读虽然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助你谋生糊口,不能教会你驾船,也不能告诉你如何发动一辆有故障的汽车,但它会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更圆满,会让你感到快乐,如果你真能享受这些书的话。  许多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专门研究的学者之外,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去读。生活在繁忙的现代,除非是与他们的生活直接有关的书籍,很少人有时间博览群书。不论学者们
期刊
经过2015年的预热,虚拟现实(VR)技术已由貌不惊人的“灰姑娘”摇身一变成为广受追捧的“白富美”。而这个“白富美”,还是个“十项全能”选手。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现阶段的虚拟现实设备更多是作为“游戏外设”广为人知,包括主流头戴式显示设备Oculus Rift、HTC Vive、PSVR等的主要受众也是游戏玩家。但这不意味着虚拟现实除了游戏之外就别无用处。相反,虚拟现实技术其实已在很多领域以润物细
期刊
那晚,我站在九华山化城寺放生池前,抬眼,山顶的百岁宫上,端坐一朵皎洁的莲花,半开半合。那晚的月亮,就此印在脑海中,圣洁、神秘、美好,是我见过最美的月亮,我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那朵白莲花,清辉洒了一身。山中花开,原来那么真实又那么遥远。  随身带去的是紫袖斋的新书《有你的日子,是我最好的年华》,小说的情节并不新颖,灰姑娘遇到心仪的王子,变成了城堡里的公主。阳光帅气的夏辉偶遇美丽优雅的伊裳,一见倾心,
期刊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  忽然间我看见一群  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  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  在银河里闪闪发光,  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  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  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  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  粼粼波光也在跳着舞,  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  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  诗人怎能不满心欢乐!  我久久凝望,却
期刊
剪纸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南京是中国剪纸的著名产地之一,据清代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记载,早在三百多年前评事街、笪橋一带就流行剪纸这一民间艺术。20世纪50年代初期南京剪纸就通过中国国际书店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南京剪纸线条流畅,剪口圆润、饱满。圆嘟嘟、胖乎乎的造型深得群众喜爱。特别是“花中有花”的装饰造型,“题中有题”的深刻寓意,“粗中有细”的表现手法,“拙中见灵”的艺术风格,受到专家和业内
期刊
从前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光荣的荆棘路:一个叫做布鲁德的猎人得到了无上的光荣和尊严,但是他却长时期遇到极大的困难和冒着生命的危险。”我们大多数的人在儿时已经听到过这个故事,可能后来还读到过它,并且也想起自己没有被人歌诵过的“荆棘路”和“极大的困难”。故事和真事没有什么很大的分界线。不过故事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经常有一个愉快的结尾,而真事常常在今生没有结果,只好等到永恒的未来。  世界的历史像一个幻灯。它
期刊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人兴奋,自然会有人沮丧。先不讨论文学奖授予一位歌手是创新还是偏离文学正道的表现,至少,就鲍勃·迪伦的创造力以及作品中直面现实主义的勇气来说是值得嘉奖的。在鲍勃·迪伦的音乐中,无论是流行的、摇滚的还是民谣的曲风,在业内都被赞誉为“诗性的表达”,而“诗性”不仅仅是情感的抒怀,更多的是对现实抱有批判的责任。  单从民谣来说,此类型的音乐更应该继承这种责任,因为“民谣”就是
期刊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散文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恶之花》,散文集《巴黎的忧郁》《人为的天堂》,评论集《浪漫主义艺术》《美学管窥》等。波德莱尔不但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而且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到处是喜气洋洋的度假的人们。那些由于年景不佳而外出卖艺的、变戏法的、耍猴玩狗的以及挑担买卖人都指望着这样的节日。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觉得人们把一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