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之有度 “放”之得法 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a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盛行推广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注重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思维的扩散,服务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的自我提升.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发现很多开放性的问题并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反而让很多学生感觉到问题就像一团雾水,让学生更加迷茫、更加无助.鉴于这种教学现状,下文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开放性提问的注意点.
  1 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适度开放问题
  开放式问题的开放并不是海阔天空式的开放,更不是放羊式的开放,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开放式提问的价值和深度,一味的开放问题,最终却适得其反.比如下面的问题:
  案例1 在人教版“曲线运动”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某位老师为了激发对匀速直线运动的复习,对比匀速直线运动和直线运动的条件来建构对曲线运动的认知,所以教师开始提问学生:“你能谈谈你对匀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吗?”
  这一问题是开放式的,而面对学生,学生对他们的认识是零散的,这个问题的开放让学生不知道从何说起,具体该说哪些?而教师为了进一步体现开放式问题的价值,教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代表回答.此处花了6分钟的时间,而无论是从复习的角度还是服务于新授课的角度,其效果都是微乎甚微的.因此在问题的提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三点:
  (1)关注问题的前提.问题的提出都有一定的前提或背景,这些问题前的信息能为学生提供问题分析、思考的帮助,即问题呈现前的素材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2)关注问题的桥接.就是要考虑学生能否搭建起素材与问题之间的思维桥梁,在思维桥梁的搭建下达成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解决.在整个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做到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更好激发学生从更多更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在他们的知识储备中不断的挖掘知识、技能等物理素养,并进行正确合理的筛选,最终服务于问题的解决.
  (3)关注问题的价值.就是考虑问题在整个课堂中的价值和地位,如果问题的提出能很好的服务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我们自然要让学生在相应问题中得到一定的深入,并提升学生问题的参与面,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深入到他们所能深入的最大深度.比如,就刚才那个问题,我就可以这样提问学生:“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做直线运动的条件又是什么?”此处问题的方向非常明确,而目的也就是为了突破“曲线运动”这一概念中的关键点.如果教师要体现问题的思维广度,可以不让学生集体回答,而是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基础进行点名回答,这样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之中,并且不足之处由其他同学补充完善,这种适度的开放能恰到好处的服务于学生的思维、服务于教学的开展.
  2 基于学生思维方向引导下的启发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开放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发散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得到一定的训练和提升.而开放性问题要真正达成这样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充分考虑到问题提出的导向性、启发性.
  案例2 比如在高一物理必修2《5.7向心力》的教学中,我们要学生自主阅读“向心力”的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前概念和已有的曲线运动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自主构建,而老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再次的补充、完善、提升.于是,有老师在这个环节提出了这么一个开放性问题:“请同学们阅读书本‘向心力’部分的材料,并试着用你的阅读体会解释生活中的例子吗?”
  这一问题是开放的,但是并没有指出让学生用什么来解释什么,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是无限的,而生活中的例子也是无限的,即使学生想到往向心力这个方面去接近的话,哪也是盲目的、迷茫的.为此,笔者建议这一提问改为:“举出几个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说明这些物体为什么不沿直线飞去.”
  此处的开放是让学生举出圆周运动的实例,圆周运动的实例有很多,学生在列举的过程就是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并考察学生对圆周运动的认知,例子是开放的,学生又要结合刚才的阅读和理解对学生列举开放性的例子进行解释,充分提升学生对相应内容的认知深度.
  在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过程中,我们必须架起开放和思维引领的桥梁,以此达成双重的效果,即开放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思维,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以下三点:
  (1)锁定问题的目的.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我们同样要关注问题的目的.像刚才的案例2 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向心力并用向心力解释圆周运动.
  (2)锁定开放的策略.开放问题的目的不仅要达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还要开放学生的思维,让每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参与达成对问题理解,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要得到较好的训练及提升.比如我们这里为了更好的锁定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要让学生举出尽可能多的圆周运动的实例,学会解释它们不做直线运动的原因,而基于学生自己随机想出的例子就是学生思维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例子,这种例子更加具有普遍性,规律性.这里让学生举例就是开放的策略达成.
  (3)锁定思维的达成.在问题呈现的过程中,思维能力的训练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达成思维训练的问题才是真正的开放性问题的价值所在,问题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考,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是关键所在.比如案例2中,笔者所认同的是问题中的“直线运动”,这个关键词引领了学生揭秘向心力的作用和关键,引领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问题目的和突破问题目的的关键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揭秘.
  开放性问题是基于学生实际学情和问题目标突破而建构的,在建构的过程中要以问题目标为出发点,以学生思维能力为前提,以启迪学生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宗旨,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更好的体现它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参与和能力.
其他文献
对于水——这种供给生命的物质,人们往往并不会着迷。然而,摄影师Moses Hacmon通过如下这些照片向人们展现了令人着迷的水形态。摄影师通过一种新奇的处理手段捕捉到水的运动状态,并将这种人们最为熟悉的液体的内部形态进行了完美呈现。  在这些照片里,有的水看起来像是流动的小溪,而有的看起来像是冻结的冰川。另外,其还呈现出了其他形态——气态的天体和怪异的深海有机物等。
玛丽昂·歌迪亚是法国著名影星,她从小就对表演充满兴趣。  18岁时,歌迪亚想要进入巴黎戏剧学院读书,不过她的母亲并不赞成,因为母亲认为她不像别的女演员一样美丽,但是歌迪亚却说:“她们是她们,我也有我自己的美麗!”歌迪亚最终进入了巴黎戏剧学院,她在那里一门心思地投入学习。有时候,同学们在一起谈天说地,开心地笑着,她却突然毫无征兆地流下了眼泪;有时候,她正因为什么事情生着气,却又会突然笑起来。同学们都
昨日老家的堂侄来电话说:“有一家开农家乐的人想买咱家旧的纺车和织布机,该要多少钱?”我想了想说:“纺车和织布机已是陈旧,在他们那里也许会得到更好的保护,钱就不要了,送给他们吧。”  说起纺车和织布机,它凝聚着我童年的记忆。儿时的我常常会摇着纺车玩,对织布机更是记忆深刻,我的右眼睑上的一道伤疤就是在织布机上磕的。那是一年冬天,我准备上学时,母亲要我戴口罩,执拗的我死活不戴,往前挣脱时便撞到了织布机的
清晨,当熹微的阳光照上小窗,窗前的桌面上,便映出一片新绿,整个屋宇,也像浸进恣肆汪洋的绿意中。因为,我在窗外种了几株牵牛花,阳光是从绿色的藤蔓间筛进来的。小屋宽3米,深5米,总计约15平米。靠后墙,我放了一张床;前墙的窗下,放了我的办公桌。机关的院子却很大,长着大叶梧桐,金丝垂柳,沿墙根,鹅卵石铺出一条小径。我在小径外侧,开出桌面大的一畦地,搭了个竹棚,吊几条草绳,牵牛花蔓便顺着草绳,攀上棚顶、房
德国是一个讲究秩序的民族,以理性、严谨闻名于世。  走在德国的任何一个城市,你会发现,自行车道就像一条条彩带镶嵌在道路两边。自行车道比汽车道稍高,比人行道略低,约有一米宽。路面的颜色也與两边的路有明显不同,有的赭红,有的青绿,还有的墨黑。自行车道、机动车道、人行道三者并行不悖,互不“侵犯”,而且还制定了自行车的交通规则,保证自行车道的畅通无阻,任何人都没有权力阻止自行车道的通行,外国游客如果站在自
麦瑞·格丽丝十三岁的时候,想做一名出色的医生。  那年的圣诞节,在床头挂上袜子的时候,她许下的心愿,是拥有一套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那副被处理过的骨架,被父亲带了回来。但它不能塞进床头的袜子,只能摆在家里的储物室中。  这副模型是用金属的挂钩把人体的骨骼组装起来的。麦瑞只用了两周时间,就可以把它完全拆卸,然后组装得毫无瑕疵。  她总有在手里攥一块白骨揣摩的习惯,这使她失去了不少的朋友。毕竟,孩子
多年前的一個冬天,连锁超市的老板杨西新在上海某街区的南北两侧各开一店,几个月过去了,杨西新发现,南侧店每天的营业额总比北侧店多出近300元。  杨西新从上月的销售情况得知,虽然两家店的客流量相差不大,但南侧店的人均消费额比北侧店高出5.1元。同样的商品、同样的陈设,为什么南侧店的顾客会比北侧店的多消费5.1元?  杨西新在两家门店分别逛了一圈之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南侧店的守门服务员与北侧店一样都
(一)  参照物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假如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就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若位置有变化,则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站在上升电梯里的人,如果以电梯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而以地面为参照物,人就是运动的。  (二)  这一现象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印证。  央视主持人
他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曾拥有快乐纯真的童年,但上初中后,家庭却接连出现变故,疼爱他的父母都相继离他而去。深受打击的他只能每日沉浸在书本中,用读书来忘掉一切不快乐。他因而沉默、深思、刚强、独立。中学的老师说:“这孩子,看起来是有出息的样子。”  198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长沙的中南工业大学。4年后,21岁的他成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他专注于电池研究,勤奋、坚韧,
从不肯动用“忧郁”一词,惟恐破坏了那份深沉、宁静、幽雅的情绪。  忧郁是一种和谐优美的至纯意境。  每每独入静室,聆听马斯奈的《沉思》,眼前便幻化出一个美丽的少女。低垂着秀发,紧抱着双膝,端坐在百叶窗下,黄昏的阴影一点一点地滑过她光洁的额头,滑过她微翘的鼻头,滑过纤纤素手。浓密的睫毛拢住两颗晶莹的星子,不知道是眸光还是泪影……  忧郁便是轻轻拥围着少女的那一团氤氲、迷朦的气息,是那一缕缕绕梁三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