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正在向深层次、新的高度进阶跃升,基于体验的社会实践性教学着力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使道德意识、法治观念、国家观念、民主意识等根深蒂固地植入学生头脑,这不仅能弥补教材抽象、滞后的缺点,让学生借助现实信息提升教学效果,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视野,提升学生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社会实践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7-139
一、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社会实践性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1.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必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教室向社会转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随着初中生生活范围、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社会经验的日渐丰富,教师应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课本领悟、社会实践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拓宽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道德认知、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思想认识等,这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2.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特点对教学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内容为纬,分为“认识自我”“我与他人”“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部分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他们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有了一些体验,但对于更多内容,他们还是缺乏感性认识的。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理论灌输,学生往往很难有深切的感受。要让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信仰,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他们走入社会,在实践中去验证所学。同时,随着年龄、心智的增长,初中生也有了探索未知的强烈愿望,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也在明显增强,这为他们走出校园、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行性。
二、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社会实践性教学的措施
1.选定适合的教材内容。社会实践活动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服务于教学。但适用于这一教学模式的内容一般须具备三个特点:
(1)内容的可行性。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模拟或者提供社会现实场景,促使学生自我体验、亲身参與,并在体验参与中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内容的新颖性。初中生总是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并渴求对身边很多不理解的事物一探究竟,而好奇心又会激发他们探究未知的热情。社会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参与,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体验和认知。
(3)活动开展的便利性。结合教学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方便学生就近开展,如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地点离学生太远,就必然会给活动的开展带来组织或安全隐患方面的问题。
2.社会实践性教学活动方式的选择。社会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方式有多种,如:社会采访、社会调查、践行责任义务活动和主题观摩学习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应采取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
(1)社会采访。这种活动方式适合于只有通过对他人进行采访才可以获得答案的教材内容,通过采访,促使学生认识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社会调查。即教师组织、带领学生,有意识地通过培养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分析,来观察社会,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教材里有很多主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增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3)践行责任义务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课程中的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等,达成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并注重和凸显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性,以利于提升学生践行道德与法治精神的能力。
(4)主题观摩学习活动。新课标更加强调公民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以及对国家繁荣、社会发展的认同。
3.社会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流程。
(1)教学开展前的准备。要准备详尽的班级活动方案,班级活动方案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和地点、人员分组、岗位及职责、活动要求、活动流程、注意事项等。教学开展前的准备是否充分,这直接决定了整个社会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是否有序和高效。
(2)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活动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实行组长负责制。按照事先确定好的人员分组、分工及职责,确保岗位到人、职责明确,活动开展既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又必须同班级活动方案的要求相一致。但是由于很多时候是分组活动,教师不能一直跟随,所以在活动期间,学生要与教师保持联系,若遇到问题,要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和支持。
(3)社会实践活动后的班级交流和知识点归纳总结。活动后的班级交流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只有在活动后及时进行班级交流、汇总,才能使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全貌得以展示,而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又是对社会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提炼和升华,学生获得的感性认知只有通过这一环节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达到学习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此外,也只有把社会实践活动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使学生达成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得以全方位成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促使初中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帮助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做负责任公民的综合实践性课程。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课标实践性的要求。如何针对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上领会教材内容,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已成为初中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并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为,毛建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活动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3).
[2]陈光全.基于体验于实践维度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解读[J].新课程研究,2018,(2).
[3]董慧仪《道德与法治》“拓展空间”活动指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6).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社会实践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7-139
一、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社会实践性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1.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必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教室向社会转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随着初中生生活范围、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社会经验的日渐丰富,教师应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课本领悟、社会实践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拓宽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道德认知、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思想认识等,这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2.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特点对教学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内容为纬,分为“认识自我”“我与他人”“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部分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他们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有了一些体验,但对于更多内容,他们还是缺乏感性认识的。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理论灌输,学生往往很难有深切的感受。要让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信仰,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他们走入社会,在实践中去验证所学。同时,随着年龄、心智的增长,初中生也有了探索未知的强烈愿望,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也在明显增强,这为他们走出校园、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行性。
二、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社会实践性教学的措施
1.选定适合的教材内容。社会实践活动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服务于教学。但适用于这一教学模式的内容一般须具备三个特点:
(1)内容的可行性。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模拟或者提供社会现实场景,促使学生自我体验、亲身参與,并在体验参与中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内容的新颖性。初中生总是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并渴求对身边很多不理解的事物一探究竟,而好奇心又会激发他们探究未知的热情。社会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参与,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体验和认知。
(3)活动开展的便利性。结合教学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方便学生就近开展,如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地点离学生太远,就必然会给活动的开展带来组织或安全隐患方面的问题。
2.社会实践性教学活动方式的选择。社会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方式有多种,如:社会采访、社会调查、践行责任义务活动和主题观摩学习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应采取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
(1)社会采访。这种活动方式适合于只有通过对他人进行采访才可以获得答案的教材内容,通过采访,促使学生认识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社会调查。即教师组织、带领学生,有意识地通过培养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分析,来观察社会,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教材里有很多主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增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3)践行责任义务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课程中的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等,达成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并注重和凸显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性,以利于提升学生践行道德与法治精神的能力。
(4)主题观摩学习活动。新课标更加强调公民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以及对国家繁荣、社会发展的认同。
3.社会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流程。
(1)教学开展前的准备。要准备详尽的班级活动方案,班级活动方案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和地点、人员分组、岗位及职责、活动要求、活动流程、注意事项等。教学开展前的准备是否充分,这直接决定了整个社会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是否有序和高效。
(2)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活动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实行组长负责制。按照事先确定好的人员分组、分工及职责,确保岗位到人、职责明确,活动开展既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又必须同班级活动方案的要求相一致。但是由于很多时候是分组活动,教师不能一直跟随,所以在活动期间,学生要与教师保持联系,若遇到问题,要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和支持。
(3)社会实践活动后的班级交流和知识点归纳总结。活动后的班级交流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只有在活动后及时进行班级交流、汇总,才能使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全貌得以展示,而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又是对社会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提炼和升华,学生获得的感性认知只有通过这一环节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达到学习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此外,也只有把社会实践活动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使学生达成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得以全方位成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促使初中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帮助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做负责任公民的综合实践性课程。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课标实践性的要求。如何针对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上领会教材内容,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已成为初中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并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为,毛建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活动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3).
[2]陈光全.基于体验于实践维度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解读[J].新课程研究,2018,(2).
[3]董慧仪《道德与法治》“拓展空间”活动指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