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拟文题】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美食文化风靡全国:广州的竹升面、宁波的年糕、陕西的臊子面……有太多的美味供你选择、品尝。只是,相信始终有着那么一种味道令你念念不忘,它暖暖的、香香的、淡淡的却又深深地刻在你的记忆里,它的味道,无可替代。
请以“记忆中的味道”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思路点拨:审题时要注意结合题目中给出的内容。“味道”这个话题很广,但“美食”则指向性很强,也就是说我们写的是一篇食物类味道的作文。“记忆中”指向难忘,“无可替代”说明独一无二,抓住了关键,就容易着手了。理解了文题,写得好就得注意以下两点了:
一、选材要小而平凡,以小入手,见真情感。本题宜选记叙文为文体写作,从自身的真实经历入手,细节描写需突出。如食物的制作、外观、味道等。
二、注意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升华文章主旨。“深深地刻”“无可替代”,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已经表达出了“味道”的特殊性,那特殊在哪儿呢?应该不单单是味道吧。适当地插入抒情,表达自身情感的同时深化文章主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诗歌吟唱着远古的思念,勾起灵魂深处的共鸣与战栗。清明馃,是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一个情结。
残留着火星的锡箔纸在墓前翻转,升腾,在一片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里,我折回奶奶的墓前,看着墓碑上黑白相间的照片,土堆上一盘玲珑剔透的清明馃,思绪越飘越远。
每逢清明,奶奶总做清明馃。
糯米是前一天晚上就泡好的,一粒粒米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奶奶会先把糯米蒸熟了备用。
村里头,有个古老的捣米臼,家家户户都要用到它哩!大清早,奶奶先用清水把石头做的捣臼洗干净。清明节这天,奶奶冒着蒙蒙细雨,去田间地头找野生的艾草,摘去小花,用清水洗净,把又嫩又绿的艾草放进捣臼里,捣成菜汁,捣好以后,连菜带汁放进烧熟了的糯米里,先用手揉成团,揉啊揉啊……揉成了一个大米团,把爷爷叫来干苦力,只见他举起九十斤重的石榔头不停地敲打,奶奶则负责在糯米饭团上撒干粉,防止它粘住石头锤。
糯米团砸好了,摘下三十几片柚子叶洗净擦干备用,再制作馅料,咸甜都可以。我特爱吃咸,所以奶奶总准备猪肉馅。猪肉是当天买的,细细剁成碎肉,里面加上生姜,大蒜,鸡蛋,葱,油盐酱醋都是调好的。
开始做清明馃了!将糯米团取出一块儿,先揉圆,再用大拇指转出一个坑斗,将馅料放入,最后用花边给它收口,再用手掌轻揉一下,压扁了。底下贴上一张柚子皮,奶奶总是做得又精致又漂亮。我赶紧捧过来看,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
最后,把所有的清明馃有序地摆放在蒸锅上,香气从厨房里慢慢地溢出来,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囡囡不急,越蒸越香!”奶奶的清明馃做得比较大,蒸得时间越长,糯米粉里的艾草香越浓。奶奶把火烧得绵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清明馃已经蒸熟装在盘子里了。
我早已垂涎三尺,上手就抓,被烫得哇哇乱叫。奶奶就在身旁笑盈盈地说:“慢点,慢点,小心烫,没人跟你抢。”等它凉一点,咬上一口,香香的,糯糯的,唇齿留香啊!我一下子吃了好几个,奶奶说小孩子吃了肚子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我吃着清明馃慢慢长大了,奶奶却在我的成长中渐渐老了,奶奶离开我已经好多年了。从此以后,我再也吃不到这么清香的清明馃了!
“柳叶绿,桃花红,过了寒食是清明。煮鸡蛋,卷单饼,荡完秋千放风筝。郊外风光美如画,全家老少去踏青”清明的童谣又响起,奶奶的清明馃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点评
文章与其说是写记忆中的味道,不如说是借味道抒发对去世奶奶的思念。开篇引用诗歌带出下文,作者非常细致地描写了“清明馃”这种美食的制作过程,语言准确而形象,展示其制作的复杂性的同时也暗赞了奶奶的心灵手巧。文末以童谣收尾,前后呼应,升华主题。全文感情真挚,让人读后也不禁有种淡淡的伤感。
【习作展示二】
外婆的汤圆
□丁诗杰
据说街尾新开了一家店,卖汤圆。
闺蜜说起这家店时眉飞色舞。
我笑盈盈地望向她:“有那么好吃吗?看你哈喇子都要流出来了。”她一边推我一边含糊不清地说:“真的啦,特别好吃,走走走,我带你去尝尝。”
一路步行过来,远远就看到店里人满为患。我们在一处临窗的位置坐下,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我偏头问闺蜜:“这里怎么这么受欢迎啊?”闺蜜说:“因为这里的汤圆从原材料到成品都是纯手工制作,馅料还是秘制的呢……”在闺蜜的唠叨声中,我陷入了沉沉的回忆……
我六岁那年的一天,突然很想吃汤圆,外婆就为我做了一碗汤圆。热乎乎的汤圆出锅了,还在嘟嘟地冒泡,隔着碗也能感受到那炙手的温度,为了让汤圆凉一会儿,我搬来一条凳子,将汤圆放在上面,便溜出去玩了。
“我的汤圆,我的小呀小汤圆……”我哼着歌蹦蹦跳跳地回家。“啊!”一声尖叫。只见地上有一只小黄狗正肆意地舔着嘴角,旁边碗碎了一地。看着它一脸满足的模样,我怒火蹭蹭地上升,作势要与狗一拼高下。谁知这狗欺我人小胆小,对着我狂吠起来,我果真怕它极了,跌在地上大哭起来。外婆赶紧过来,搞清缘由后,一边帮我擦眼泪一边说:“丫头,别哭了,外婆重新做,好不好?”听到这话,我连忙止住眼泪对着外婆直点头。
只见外婆用温水将糯米粉和好,一双手不停地揉啊揉,魔法般地变出一个个小白团,又用大拇指旋出一个凹槽来,将馅料放进去,用掌心搓啊搓,一个个汤圆便成形了,一连串的动作看得我眼花缭乱,又红又肿的眼睛也酸痛起来,眼皮也沉重了几分。
屋外,月上枝桠,银白光辉洒落一地,姜黄色的灯光下,外婆瘦小的身影忙来忙去,升起的袅袅雾气不知湿了谁的眼,恍惚了谁的心。外婆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将一碗热腾腾的汤圆端到我面前,催促我赶快趁热吃,我望向外婆因劳累后显得更加苍老的脸庞。心里一阵酸楚。那晚的汤圆仿佛添加了神秘的佐料,格外美味。 闺蜜用手肘撞了我一下,将我从回忆中拉回,闺蜜一脸调侃地说道:“想什么呢?魂都丢了,汤圆上来了,快尝尝吧!”我低头尝了尝汤圆,仿佛又看到了那张带着倦意的苍老的脸。外婆,我想你了!
流光轻逝,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记忆却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成一幅画卷,岁月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时光化为丝丝柔情,温暖于心。
点评
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回忆汤圆的味道。回忆的过程描写得颇有童趣,“肆意”“一脸满足”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只小馋狗,侧面烘托了外婆所做汤圆的美味,外婆熬夜为“我”制作汤圆的过程描写具体而生动,汤圆之所以如此美味,因为它包裹的是外婆满满的爱。
在我的家乡,有一道独特的美景——春季里的小蒜。
它是春天的使者。你看,它随着春风一同到来。田地里、沟埂旁,堤坝上都长满了。那一片片新绿,拭去了枯草的萧条,带来了怯生生的春意。雨后的小蒜,衔着水滴,晶亮晶亮的,像衔着一颗颗宝石一样。
在这美丽的风景里,最让我流连的是挖小蒜。在一块密密的小蒜旁,母亲蹲了下来,用小铲把一棵棵小蒜铲起,然后抖抖根须上的泥土,把它放在篮子里。而我呢,则用手在后面拔,等聚一把后再交给母亲。
当我兴冲冲地将一把小蒜递给母亲时,母亲先是一脸喜悦,随即收起笑容。她说:“这样的不好,有根的才好。”“有根的小蒜最香,最入味。”母亲又补了一句。我顺手拣了一棵有根的小蒜,在嘴里嚼了嚼。的确如此。
回到家,母亲开始做饭了。她先把小蒜洗干净切碎,然后舀一些面放在一起和。小蒜附到面上,星星点点的。不一会儿,这些星星点点的蒜末儿全融入面中了。然后,母亲将这些面搓成一个长条,切成一个个小块儿,再揉成一个个圆子,放到锅里炸。小蒜圆在锅中不时发出“啪啪、啪啦”的声音。母亲用漏勺不停地上下翻动着,也许是担心那害羞的小蒜圆子禁不住油的烹炸吧,等到它稍稍上些黄色,母亲就把它们从锅里捞了出来,放在盆里控干。
顿时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我馋得伸手就要拿。母亲猛然把我的手推开了,说:“这圆子还没有熟,现在还不能吃。”这时我才注意到:母亲的面前有两口锅,一口锅里是油,一口锅里是水。两锅同时烧,油锅先热,她就在里面炸圆子,待圆子周身黄亮的时候,再放进开水锅里煮。先炸后煮,原来,对于这些野味的做法,母亲是很有讲究的。
不一会儿,圆子熟了。母亲掀开了锅盖,一缕缕清幽的香味散发开来,馋得我直流口水。母亲夹起一个圆子,吹了吹热气,放入我的口中。呀——脆脆的皮,软软的瓤,甜甜的味,让人感到无比惬意。
这就是母亲做的小蒜圆子。从那以后,每到春天我都能享受挖小蒜的乐趣,吃小蒜圆子的滋味,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田园生活啊!今后还能再拥有这样的田园生活吗?望着远处那拔地而起的一栋栋楼房,我不敢再想……
点评
作者开篇用了不少笔墨描写小蒜的生长环境——田野,比喻修辞手法运用得很是巧妙,呈现给读者一幅独特的田园美景,为下文和母亲一起挖小蒜做好铺垫。“有根的小蒜最香,最入味”又为下文制作小蒜圆子作铺垫,接着详写其制作过程。“脆脆”“软软”“甜甜”口感如此美妙全是因为生长环境的特殊、保留根的讲究和母亲的精心烹饪。全文结构严谨,层层铺垫,结尾借美味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升华了主旨。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美食文化风靡全国:广州的竹升面、宁波的年糕、陕西的臊子面……有太多的美味供你选择、品尝。只是,相信始终有着那么一种味道令你念念不忘,它暖暖的、香香的、淡淡的却又深深地刻在你的记忆里,它的味道,无可替代。
请以“记忆中的味道”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思路点拨:审题时要注意结合题目中给出的内容。“味道”这个话题很广,但“美食”则指向性很强,也就是说我们写的是一篇食物类味道的作文。“记忆中”指向难忘,“无可替代”说明独一无二,抓住了关键,就容易着手了。理解了文题,写得好就得注意以下两点了:
一、选材要小而平凡,以小入手,见真情感。本题宜选记叙文为文体写作,从自身的真实经历入手,细节描写需突出。如食物的制作、外观、味道等。
二、注意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升华文章主旨。“深深地刻”“无可替代”,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已经表达出了“味道”的特殊性,那特殊在哪儿呢?应该不单单是味道吧。适当地插入抒情,表达自身情感的同时深化文章主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诗歌吟唱着远古的思念,勾起灵魂深处的共鸣与战栗。清明馃,是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一个情结。
残留着火星的锡箔纸在墓前翻转,升腾,在一片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里,我折回奶奶的墓前,看着墓碑上黑白相间的照片,土堆上一盘玲珑剔透的清明馃,思绪越飘越远。
每逢清明,奶奶总做清明馃。
糯米是前一天晚上就泡好的,一粒粒米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奶奶会先把糯米蒸熟了备用。
村里头,有个古老的捣米臼,家家户户都要用到它哩!大清早,奶奶先用清水把石头做的捣臼洗干净。清明节这天,奶奶冒着蒙蒙细雨,去田间地头找野生的艾草,摘去小花,用清水洗净,把又嫩又绿的艾草放进捣臼里,捣成菜汁,捣好以后,连菜带汁放进烧熟了的糯米里,先用手揉成团,揉啊揉啊……揉成了一个大米团,把爷爷叫来干苦力,只见他举起九十斤重的石榔头不停地敲打,奶奶则负责在糯米饭团上撒干粉,防止它粘住石头锤。
糯米团砸好了,摘下三十几片柚子叶洗净擦干备用,再制作馅料,咸甜都可以。我特爱吃咸,所以奶奶总准备猪肉馅。猪肉是当天买的,细细剁成碎肉,里面加上生姜,大蒜,鸡蛋,葱,油盐酱醋都是调好的。
开始做清明馃了!将糯米团取出一块儿,先揉圆,再用大拇指转出一个坑斗,将馅料放入,最后用花边给它收口,再用手掌轻揉一下,压扁了。底下贴上一张柚子皮,奶奶总是做得又精致又漂亮。我赶紧捧过来看,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
最后,把所有的清明馃有序地摆放在蒸锅上,香气从厨房里慢慢地溢出来,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囡囡不急,越蒸越香!”奶奶的清明馃做得比较大,蒸得时间越长,糯米粉里的艾草香越浓。奶奶把火烧得绵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清明馃已经蒸熟装在盘子里了。
我早已垂涎三尺,上手就抓,被烫得哇哇乱叫。奶奶就在身旁笑盈盈地说:“慢点,慢点,小心烫,没人跟你抢。”等它凉一点,咬上一口,香香的,糯糯的,唇齿留香啊!我一下子吃了好几个,奶奶说小孩子吃了肚子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我吃着清明馃慢慢长大了,奶奶却在我的成长中渐渐老了,奶奶离开我已经好多年了。从此以后,我再也吃不到这么清香的清明馃了!
“柳叶绿,桃花红,过了寒食是清明。煮鸡蛋,卷单饼,荡完秋千放风筝。郊外风光美如画,全家老少去踏青”清明的童谣又响起,奶奶的清明馃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点评
文章与其说是写记忆中的味道,不如说是借味道抒发对去世奶奶的思念。开篇引用诗歌带出下文,作者非常细致地描写了“清明馃”这种美食的制作过程,语言准确而形象,展示其制作的复杂性的同时也暗赞了奶奶的心灵手巧。文末以童谣收尾,前后呼应,升华主题。全文感情真挚,让人读后也不禁有种淡淡的伤感。
【习作展示二】
外婆的汤圆
□丁诗杰
据说街尾新开了一家店,卖汤圆。
闺蜜说起这家店时眉飞色舞。
我笑盈盈地望向她:“有那么好吃吗?看你哈喇子都要流出来了。”她一边推我一边含糊不清地说:“真的啦,特别好吃,走走走,我带你去尝尝。”
一路步行过来,远远就看到店里人满为患。我们在一处临窗的位置坐下,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我偏头问闺蜜:“这里怎么这么受欢迎啊?”闺蜜说:“因为这里的汤圆从原材料到成品都是纯手工制作,馅料还是秘制的呢……”在闺蜜的唠叨声中,我陷入了沉沉的回忆……
我六岁那年的一天,突然很想吃汤圆,外婆就为我做了一碗汤圆。热乎乎的汤圆出锅了,还在嘟嘟地冒泡,隔着碗也能感受到那炙手的温度,为了让汤圆凉一会儿,我搬来一条凳子,将汤圆放在上面,便溜出去玩了。
“我的汤圆,我的小呀小汤圆……”我哼着歌蹦蹦跳跳地回家。“啊!”一声尖叫。只见地上有一只小黄狗正肆意地舔着嘴角,旁边碗碎了一地。看着它一脸满足的模样,我怒火蹭蹭地上升,作势要与狗一拼高下。谁知这狗欺我人小胆小,对着我狂吠起来,我果真怕它极了,跌在地上大哭起来。外婆赶紧过来,搞清缘由后,一边帮我擦眼泪一边说:“丫头,别哭了,外婆重新做,好不好?”听到这话,我连忙止住眼泪对着外婆直点头。
只见外婆用温水将糯米粉和好,一双手不停地揉啊揉,魔法般地变出一个个小白团,又用大拇指旋出一个凹槽来,将馅料放进去,用掌心搓啊搓,一个个汤圆便成形了,一连串的动作看得我眼花缭乱,又红又肿的眼睛也酸痛起来,眼皮也沉重了几分。
屋外,月上枝桠,银白光辉洒落一地,姜黄色的灯光下,外婆瘦小的身影忙来忙去,升起的袅袅雾气不知湿了谁的眼,恍惚了谁的心。外婆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将一碗热腾腾的汤圆端到我面前,催促我赶快趁热吃,我望向外婆因劳累后显得更加苍老的脸庞。心里一阵酸楚。那晚的汤圆仿佛添加了神秘的佐料,格外美味。 闺蜜用手肘撞了我一下,将我从回忆中拉回,闺蜜一脸调侃地说道:“想什么呢?魂都丢了,汤圆上来了,快尝尝吧!”我低头尝了尝汤圆,仿佛又看到了那张带着倦意的苍老的脸。外婆,我想你了!
流光轻逝,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记忆却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成一幅画卷,岁月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时光化为丝丝柔情,温暖于心。
点评
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回忆汤圆的味道。回忆的过程描写得颇有童趣,“肆意”“一脸满足”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只小馋狗,侧面烘托了外婆所做汤圆的美味,外婆熬夜为“我”制作汤圆的过程描写具体而生动,汤圆之所以如此美味,因为它包裹的是外婆满满的爱。
在我的家乡,有一道独特的美景——春季里的小蒜。
它是春天的使者。你看,它随着春风一同到来。田地里、沟埂旁,堤坝上都长满了。那一片片新绿,拭去了枯草的萧条,带来了怯生生的春意。雨后的小蒜,衔着水滴,晶亮晶亮的,像衔着一颗颗宝石一样。
在这美丽的风景里,最让我流连的是挖小蒜。在一块密密的小蒜旁,母亲蹲了下来,用小铲把一棵棵小蒜铲起,然后抖抖根须上的泥土,把它放在篮子里。而我呢,则用手在后面拔,等聚一把后再交给母亲。
当我兴冲冲地将一把小蒜递给母亲时,母亲先是一脸喜悦,随即收起笑容。她说:“这样的不好,有根的才好。”“有根的小蒜最香,最入味。”母亲又补了一句。我顺手拣了一棵有根的小蒜,在嘴里嚼了嚼。的确如此。
回到家,母亲开始做饭了。她先把小蒜洗干净切碎,然后舀一些面放在一起和。小蒜附到面上,星星点点的。不一会儿,这些星星点点的蒜末儿全融入面中了。然后,母亲将这些面搓成一个长条,切成一个个小块儿,再揉成一个个圆子,放到锅里炸。小蒜圆在锅中不时发出“啪啪、啪啦”的声音。母亲用漏勺不停地上下翻动着,也许是担心那害羞的小蒜圆子禁不住油的烹炸吧,等到它稍稍上些黄色,母亲就把它们从锅里捞了出来,放在盆里控干。
顿时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我馋得伸手就要拿。母亲猛然把我的手推开了,说:“这圆子还没有熟,现在还不能吃。”这时我才注意到:母亲的面前有两口锅,一口锅里是油,一口锅里是水。两锅同时烧,油锅先热,她就在里面炸圆子,待圆子周身黄亮的时候,再放进开水锅里煮。先炸后煮,原来,对于这些野味的做法,母亲是很有讲究的。
不一会儿,圆子熟了。母亲掀开了锅盖,一缕缕清幽的香味散发开来,馋得我直流口水。母亲夹起一个圆子,吹了吹热气,放入我的口中。呀——脆脆的皮,软软的瓤,甜甜的味,让人感到无比惬意。
这就是母亲做的小蒜圆子。从那以后,每到春天我都能享受挖小蒜的乐趣,吃小蒜圆子的滋味,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田园生活啊!今后还能再拥有这样的田园生活吗?望着远处那拔地而起的一栋栋楼房,我不敢再想……
点评
作者开篇用了不少笔墨描写小蒜的生长环境——田野,比喻修辞手法运用得很是巧妙,呈现给读者一幅独特的田园美景,为下文和母亲一起挖小蒜做好铺垫。“有根的小蒜最香,最入味”又为下文制作小蒜圆子作铺垫,接着详写其制作过程。“脆脆”“软软”“甜甜”口感如此美妙全是因为生长环境的特殊、保留根的讲究和母亲的精心烹饪。全文结构严谨,层层铺垫,结尾借美味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升华了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