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味道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w4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拟文题】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美食文化风靡全国:广州的竹升面、宁波的年糕、陕西的臊子面……有太多的美味供你选择、品尝。只是,相信始终有着那么一种味道令你念念不忘,它暖暖的、香香的、淡淡的却又深深地刻在你的记忆里,它的味道,无可替代。
  请以“记忆中的味道”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思路点拨:审题时要注意结合题目中给出的内容。“味道”这个话题很广,但“美食”则指向性很强,也就是说我们写的是一篇食物类味道的作文。“记忆中”指向难忘,“无可替代”说明独一无二,抓住了关键,就容易着手了。理解了文题,写得好就得注意以下两点了:
  一、选材要小而平凡,以小入手,见真情感。本题宜选记叙文为文体写作,从自身的真实经历入手,细节描写需突出。如食物的制作、外观、味道等。
  二、注意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升华文章主旨。“深深地刻”“无可替代”,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已经表达出了“味道”的特殊性,那特殊在哪儿呢?应该不单单是味道吧。适当地插入抒情,表达自身情感的同时深化文章主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诗歌吟唱着远古的思念,勾起灵魂深处的共鸣与战栗。清明馃,是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一个情结。
  残留着火星的锡箔纸在墓前翻转,升腾,在一片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里,我折回奶奶的墓前,看着墓碑上黑白相间的照片,土堆上一盘玲珑剔透的清明馃,思绪越飘越远。
  每逢清明,奶奶总做清明馃。
  糯米是前一天晚上就泡好的,一粒粒米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奶奶会先把糯米蒸熟了备用。
  村里头,有个古老的捣米臼,家家户户都要用到它哩!大清早,奶奶先用清水把石头做的捣臼洗干净。清明节这天,奶奶冒着蒙蒙细雨,去田间地头找野生的艾草,摘去小花,用清水洗净,把又嫩又绿的艾草放进捣臼里,捣成菜汁,捣好以后,连菜带汁放进烧熟了的糯米里,先用手揉成团,揉啊揉啊……揉成了一个大米团,把爷爷叫来干苦力,只见他举起九十斤重的石榔头不停地敲打,奶奶则负责在糯米饭团上撒干粉,防止它粘住石头锤。
  糯米团砸好了,摘下三十几片柚子叶洗净擦干备用,再制作馅料,咸甜都可以。我特爱吃咸,所以奶奶总准备猪肉馅。猪肉是当天买的,细细剁成碎肉,里面加上生姜,大蒜,鸡蛋,葱,油盐酱醋都是调好的。
  开始做清明馃了!将糯米团取出一块儿,先揉圆,再用大拇指转出一个坑斗,将馅料放入,最后用花边给它收口,再用手掌轻揉一下,压扁了。底下贴上一张柚子皮,奶奶总是做得又精致又漂亮。我赶紧捧过来看,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
  最后,把所有的清明馃有序地摆放在蒸锅上,香气从厨房里慢慢地溢出来,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囡囡不急,越蒸越香!”奶奶的清明馃做得比较大,蒸得时间越长,糯米粉里的艾草香越浓。奶奶把火烧得绵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清明馃已经蒸熟装在盘子里了。
  我早已垂涎三尺,上手就抓,被烫得哇哇乱叫。奶奶就在身旁笑盈盈地说:“慢点,慢点,小心烫,没人跟你抢。”等它凉一点,咬上一口,香香的,糯糯的,唇齿留香啊!我一下子吃了好几个,奶奶说小孩子吃了肚子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我吃着清明馃慢慢长大了,奶奶却在我的成长中渐渐老了,奶奶离开我已经好多年了。从此以后,我再也吃不到这么清香的清明馃了!
  “柳叶绿,桃花红,过了寒食是清明。煮鸡蛋,卷单饼,荡完秋千放风筝。郊外风光美如画,全家老少去踏青”清明的童谣又响起,奶奶的清明馃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点评
  文章与其说是写记忆中的味道,不如说是借味道抒发对去世奶奶的思念。开篇引用诗歌带出下文,作者非常细致地描写了“清明馃”这种美食的制作过程,语言准确而形象,展示其制作的复杂性的同时也暗赞了奶奶的心灵手巧。文末以童谣收尾,前后呼应,升华主题。全文感情真挚,让人读后也不禁有种淡淡的伤感。
  【习作展示二】
  外婆的汤圆
  □丁诗杰
  据说街尾新开了一家店,卖汤圆。
  闺蜜说起这家店时眉飞色舞。
  我笑盈盈地望向她:“有那么好吃吗?看你哈喇子都要流出来了。”她一边推我一边含糊不清地说:“真的啦,特别好吃,走走走,我带你去尝尝。”
  一路步行过来,远远就看到店里人满为患。我们在一处临窗的位置坐下,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我偏头问闺蜜:“这里怎么这么受欢迎啊?”闺蜜说:“因为这里的汤圆从原材料到成品都是纯手工制作,馅料还是秘制的呢……”在闺蜜的唠叨声中,我陷入了沉沉的回忆……
  我六岁那年的一天,突然很想吃汤圆,外婆就为我做了一碗汤圆。热乎乎的汤圆出锅了,还在嘟嘟地冒泡,隔着碗也能感受到那炙手的温度,为了让汤圆凉一会儿,我搬来一条凳子,将汤圆放在上面,便溜出去玩了。
  “我的汤圆,我的小呀小汤圆……”我哼着歌蹦蹦跳跳地回家。“啊!”一声尖叫。只见地上有一只小黄狗正肆意地舔着嘴角,旁边碗碎了一地。看着它一脸满足的模样,我怒火蹭蹭地上升,作势要与狗一拼高下。谁知这狗欺我人小胆小,对着我狂吠起来,我果真怕它极了,跌在地上大哭起来。外婆赶紧过来,搞清缘由后,一边帮我擦眼泪一边说:“丫头,别哭了,外婆重新做,好不好?”听到这话,我连忙止住眼泪对着外婆直点头。
  只见外婆用温水将糯米粉和好,一双手不停地揉啊揉,魔法般地变出一个个小白团,又用大拇指旋出一个凹槽来,将馅料放进去,用掌心搓啊搓,一个个汤圆便成形了,一连串的动作看得我眼花缭乱,又红又肿的眼睛也酸痛起来,眼皮也沉重了几分。
  屋外,月上枝桠,银白光辉洒落一地,姜黄色的灯光下,外婆瘦小的身影忙来忙去,升起的袅袅雾气不知湿了谁的眼,恍惚了谁的心。外婆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将一碗热腾腾的汤圆端到我面前,催促我赶快趁热吃,我望向外婆因劳累后显得更加苍老的脸庞。心里一阵酸楚。那晚的汤圆仿佛添加了神秘的佐料,格外美味。   闺蜜用手肘撞了我一下,将我从回忆中拉回,闺蜜一脸调侃地说道:“想什么呢?魂都丢了,汤圆上来了,快尝尝吧!”我低头尝了尝汤圆,仿佛又看到了那张带着倦意的苍老的脸。外婆,我想你了!
  流光轻逝,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记忆却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成一幅画卷,岁月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时光化为丝丝柔情,温暖于心。
  点评
  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回忆汤圆的味道。回忆的过程描写得颇有童趣,“肆意”“一脸满足”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只小馋狗,侧面烘托了外婆所做汤圆的美味,外婆熬夜为“我”制作汤圆的过程描写具体而生动,汤圆之所以如此美味,因为它包裹的是外婆满满的爱。
  在我的家乡,有一道独特的美景——春季里的小蒜。
  它是春天的使者。你看,它随着春风一同到来。田地里、沟埂旁,堤坝上都长满了。那一片片新绿,拭去了枯草的萧条,带来了怯生生的春意。雨后的小蒜,衔着水滴,晶亮晶亮的,像衔着一颗颗宝石一样。
  在这美丽的风景里,最让我流连的是挖小蒜。在一块密密的小蒜旁,母亲蹲了下来,用小铲把一棵棵小蒜铲起,然后抖抖根须上的泥土,把它放在篮子里。而我呢,则用手在后面拔,等聚一把后再交给母亲。
  当我兴冲冲地将一把小蒜递给母亲时,母亲先是一脸喜悦,随即收起笑容。她说:“这样的不好,有根的才好。”“有根的小蒜最香,最入味。”母亲又补了一句。我顺手拣了一棵有根的小蒜,在嘴里嚼了嚼。的确如此。
  回到家,母亲开始做饭了。她先把小蒜洗干净切碎,然后舀一些面放在一起和。小蒜附到面上,星星点点的。不一会儿,这些星星点点的蒜末儿全融入面中了。然后,母亲将这些面搓成一个长条,切成一个个小块儿,再揉成一个个圆子,放到锅里炸。小蒜圆在锅中不时发出“啪啪、啪啦”的声音。母亲用漏勺不停地上下翻动着,也许是担心那害羞的小蒜圆子禁不住油的烹炸吧,等到它稍稍上些黄色,母亲就把它们从锅里捞了出来,放在盆里控干。
  顿时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我馋得伸手就要拿。母亲猛然把我的手推开了,说:“这圆子还没有熟,现在还不能吃。”这时我才注意到:母亲的面前有两口锅,一口锅里是油,一口锅里是水。两锅同时烧,油锅先热,她就在里面炸圆子,待圆子周身黄亮的时候,再放进开水锅里煮。先炸后煮,原来,对于这些野味的做法,母亲是很有讲究的。
  不一会儿,圆子熟了。母亲掀开了锅盖,一缕缕清幽的香味散发开来,馋得我直流口水。母亲夹起一个圆子,吹了吹热气,放入我的口中。呀——脆脆的皮,软软的瓤,甜甜的味,让人感到无比惬意。
  这就是母亲做的小蒜圆子。从那以后,每到春天我都能享受挖小蒜的乐趣,吃小蒜圆子的滋味,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田园生活啊!今后还能再拥有这样的田园生活吗?望着远处那拔地而起的一栋栋楼房,我不敢再想……
  点评
  作者开篇用了不少笔墨描写小蒜的生长环境——田野,比喻修辞手法运用得很是巧妙,呈现给读者一幅独特的田园美景,为下文和母亲一起挖小蒜做好铺垫。“有根的小蒜最香,最入味”又为下文制作小蒜圆子作铺垫,接着详写其制作过程。“脆脆”“软软”“甜甜”口感如此美妙全是因为生长环境的特殊、保留根的讲究和母亲的精心烹饪。全文结构严谨,层层铺垫,结尾借美味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升华了主旨。
其他文献
除旧迎新之际是最容易引发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感悟人生、历史、宇宙的更多道理、意义和真谛。翻开案头上的文卷,历代新年诗可谓浩如烟海,灿若群星……  如描写“敬神”礼俗中祭灶风俗的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范成大《祭灶词》)。扫尘风俗的有:“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蔡云《吴歈》)。描写除夕夜通宵不寐,把烛迎新的有:“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杜审言
期刊
桃发娣奶奶这个名字很土,也很怪,叫起来甚至有点别扭。她并非是我的亲奶奶;按照辈分,她比我的亲奶奶还要大一辈,但现在的人思想开放,已经不太讲究辈分了,姑且就这么跟着叫吧。  桃发娣奶奶就住在我家后面,隔一道山岗。据说她很早就没有了丈夫,好不容易把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拉扯大,但全都远走高飞,离开她了,偌大的一间老屋只剩下她一个孤寡老人。  桃发娣奶奶的大孙子考上了博士,娶的孙媳妇也是硕士,这本是好事,却
期刊
一、排比铺展亮人眼  带修辞的语言总比不带修辞的语言要来得精彩些。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反复、反语、顶针、通感……这些修辞可谓人人知晓,个个会用。如果我们的作文中能够用上一种或数种修辞,语言便会立刻生色、亮丽起来。请看文章《冲破枷锁,拥抱独立》的片段:  独立是梅花,傲雪斗霜方能临寒独自开;独立是小草,坚毅刚强才会野火烧不尽;独立是翅膀,是春风,让我们为自己蓬勃。不做待哺
期刊
春寒料峭,一天午后,被一道数学难题弄得头昏脑涨的我走出家门,散步在泉河畔。地上的积雪还未完全融化,一块块将融未融的积雪,犹如给大地穿上了一件点缀着百花的衣服。“咯吱”踩下去,上面就印上带泥渍的脚印。  我带上耳机,欣赏着轻音乐,随意迈着步子往前走。突然,我的眼前一亮,一块绿色的东西被一团雪欲露未露地覆盖着,像一片色彩明丽的花地毯。我拿掉耳机,轻轻地蹲下身来,慢慢拨开那一小层薄薄的白雪,竟是一簇冒出
期刊
备考指津  1.找排列规律。  语段内部句子的排列次序是指将几个句子的顺序根据语义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必然性。句序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其中逻辑顺序又包含两种:(1)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如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等;(2)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逻辑关系顺序,如由原因到结果,由轻到重,由主到次,由总到分等。
期刊
我总是掩藏着,把喜悦或感伤、祝福或爱意、无畏或怯懦,都小心翼翼地收藏在心里。我总在错过,一次次地错过说出口的机会。  那时候年纪尚小,不懂退让,不懂将心比心。于是,争吵不妥协,恶语相加丝毫不忍让。我总是大发雷霆,对我的母亲说了许多没有轻重的话。其实让我发怒的都是些芝麻小事,现在看来都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在那时我却十分看重,但也往往事后内疚,独自反省。我总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羞于启齿,难以开口,以至于
期刊
我始终无法绕过父亲,绕过父亲手上的那些老茧。  在我有限的记忆里,父亲那厚实的大手始终是和那些茧子连在一起的。粗糙并且坚硬,是我对父亲的大手的唯一印象,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不愿意靠近父亲,更不愿意他那粗糙的双手在我脸上摸来摸去。父亲有时候会伤心,但更多的时候,他眼中所流露出来的,是谅解。  作为农民的儿子,下地劳作是我无法选择的命运。那时我还很小,被父亲硬“押”着来到菜地里种萝卜。那是我第一次下
期刊
家庭生活是中学生作文的一大题材,其中以亲情为主题的占有相当的比重,如何写好这方面的记叙文呢?首先要清楚在亲情题材的作文中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加以解决。从同学们写的有关亲情主题的作文中,不论是写母爱的细腻,还是写父爱的厚重,多数都写得比较平淡、肤浅,细腻不足,厚重不够。不少作文只写了母爱和父爱的共性,对个性缺少刻画,有的则停留在亲情呵护和关爱的表层,对于真爱的内涵挖掘不深,因此写出的作文力度
期刊
【中考真题】  题目:春嫩不惧寒  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2015年吉林卷)  【失误作文】  春嫩不惧寒  吉林一考生  忙忙碌碌,追赶时间的脚步;跌跌撞撞,已走过十五个春秋,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春天……  我望向窗外微微绿意,点点嫩芽,万千思绪被
期刊
【方法总结】  排序题是每年中考的一类热考题型,那么,面对排序题,我们怎样才能快速而准确地解答呢?通过研究大量的中考排序题,笔者从中总结出了一些有效而简便的方法。  一、词为信号,据词推断  一般而言,拥有同样词语的句子往往是相连接的,很多句子会出现同一个词语,这就是句子连接的信号,根据这个词语信号,我们就可以快速判断出句子的连接顺序。例如:  (2015·浙江绍兴卷)将下列句子合理排序,组成一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