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中科学素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科学素养有三个核心要素,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一、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提升科学素养
在社会环境方面,我们与市科委、环保局、气象局、居委会和本市著名企业等20余个单位建立共建网络,共同组成“科技教育协会”。定期让他们到校进行案例式的科技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和参观。在家庭环境方面,通过家长会、联系卡、家长信等方式,向家长宣传科学学习地意义,动员家长给学生提供良好地教育条件,如科技书籍、种养园、工具箱等。在学校环境方面,我们设立了科学活动室,科技作品展览室,植物百科园,动物养殖同,科学实践基地,科技宣传长廊,科学校园广播,科技节等。把科学教育扩展到了社会上去、家庭中去,实现了时时处处都进行科学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科学意识不断增强,科学知识日益丰富,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我们科学课的教室布置也别具一格,教室前面的黑板上是醒目的九个大字: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教师两边是科学家名言,如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爱因斯坦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等;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则介绍了国内外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以及科学发展史,以此培养学生爱科学的精神、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我们教室的布置是“板块型”或者“圆圈型”。尤其是研讨时,我喜欢“圆圈型”,他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教师与学生围成一个圆坐下,教师已融入其中,成为他们之中平等一员;二是从“秧田型”的师生双边互劝,变成了多边互动,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都得到了提升。
二、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提高科学素养
陶行知认为:“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中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是形成创造力的阳光、雨露和土壤。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和心理特点,人为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最佳心理环境和行为环境:
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要具备大海般宽广的胸怀和父母般的爱心,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对学生有博爱之心、对学生宽容、有强烈的责任感;
2、给学生以自信。
3、师生间建立民主平等、双向交流与合作的关系。
4、营造一个充满友爱和温情的班集体等等。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促进科学素养和谐发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这样对“科学”的理解是“既指静态的科学知识又指动态的探究过程”。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他们可以自主选择研究的问题,他们的地位角色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从属的、封闭的,转变成了自主的、开放的,教师的职责则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主体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了彻底认同,唤起了学生的极大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主动性和自主性,将学生从原来的那种从属于教师的角色真正转换到了与教师平等的角色,学生对自己的地位角色有了高度的认同感,导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展示了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根据自主选择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再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方式开展研究,最后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思考得出结论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
探究性学习目标不仅仅指向某种知识内容,而是指向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指向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儿童所发展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指向儿童对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的情感体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评价不在各种知识的明了、理解、掌握和运用,而在于儿童对问题的探究,在儿童对自我的肯定、在于学会科学表达,在于对自己和对他人成果的鉴赏,从中获得喜悦(用人本主义的观点来说,即为“高峰体验”)。这样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不必为说不准确而有所担忧,畅所欲言、大胆预测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大,学生敢说真话、敢于挑战别人的意见,重视证据。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科学课程标准)综上所述,实施探究式教学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和谐发展。
一、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提升科学素养
在社会环境方面,我们与市科委、环保局、气象局、居委会和本市著名企业等20余个单位建立共建网络,共同组成“科技教育协会”。定期让他们到校进行案例式的科技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和参观。在家庭环境方面,通过家长会、联系卡、家长信等方式,向家长宣传科学学习地意义,动员家长给学生提供良好地教育条件,如科技书籍、种养园、工具箱等。在学校环境方面,我们设立了科学活动室,科技作品展览室,植物百科园,动物养殖同,科学实践基地,科技宣传长廊,科学校园广播,科技节等。把科学教育扩展到了社会上去、家庭中去,实现了时时处处都进行科学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科学意识不断增强,科学知识日益丰富,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我们科学课的教室布置也别具一格,教室前面的黑板上是醒目的九个大字: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教师两边是科学家名言,如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爱因斯坦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等;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则介绍了国内外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以及科学发展史,以此培养学生爱科学的精神、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我们教室的布置是“板块型”或者“圆圈型”。尤其是研讨时,我喜欢“圆圈型”,他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教师与学生围成一个圆坐下,教师已融入其中,成为他们之中平等一员;二是从“秧田型”的师生双边互劝,变成了多边互动,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都得到了提升。
二、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提高科学素养
陶行知认为:“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中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是形成创造力的阳光、雨露和土壤。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和心理特点,人为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最佳心理环境和行为环境:
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要具备大海般宽广的胸怀和父母般的爱心,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对学生有博爱之心、对学生宽容、有强烈的责任感;
2、给学生以自信。
3、师生间建立民主平等、双向交流与合作的关系。
4、营造一个充满友爱和温情的班集体等等。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促进科学素养和谐发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这样对“科学”的理解是“既指静态的科学知识又指动态的探究过程”。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他们可以自主选择研究的问题,他们的地位角色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从属的、封闭的,转变成了自主的、开放的,教师的职责则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主体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了彻底认同,唤起了学生的极大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主动性和自主性,将学生从原来的那种从属于教师的角色真正转换到了与教师平等的角色,学生对自己的地位角色有了高度的认同感,导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展示了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根据自主选择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再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方式开展研究,最后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思考得出结论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
探究性学习目标不仅仅指向某种知识内容,而是指向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指向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儿童所发展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指向儿童对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的情感体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评价不在各种知识的明了、理解、掌握和运用,而在于儿童对问题的探究,在儿童对自我的肯定、在于学会科学表达,在于对自己和对他人成果的鉴赏,从中获得喜悦(用人本主义的观点来说,即为“高峰体验”)。这样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不必为说不准确而有所担忧,畅所欲言、大胆预测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大,学生敢说真话、敢于挑战别人的意见,重视证据。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科学课程标准)综上所述,实施探究式教学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