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的“新”理应是教学理念的新与教学形式的新的完美结合。目前的新课改似乎更多停留在形式的新上,在多媒体的应用及合作学习中出现了不少误区。新课改的路还很长,有问题、走点弯路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正视它,并最终解决它,新课改之路将会走得更远,前景也将更加光明。
【关键词】新课改 误区 多媒体 合作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说:“执一不二,光知守不知变,不求变,不善变,是极不适宜做人之道的。”他还强调,“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创造”,要“日新又日新”。如今全疆开展的新课改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只是在践行的过程中,由于都处在摸索的阶段,难免会走入一些误区。
新课改的“新”究竟应该体现在哪?是教学理念的新还是教学形式的新?我想应该是两者完美的结合。只是如今的新课改似乎更多停留在形式的新上。
一、多媒体的不合理应用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第四条讲到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戏剧表演等等。其中特别提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多媒体设备进入语文课堂是必然趋势,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却存在一些问题。
平时的教学还是传统的教法,一旦要上语文新课改公开课,那么多媒体是绝对不会缺席的,似乎只有傍着多媒体,那才能称作“新课改”,多媒体成了装饰门面的标志。一使用多媒体就少不了大量的图片和背景音乐。记得有老师在上《诗经》中《采薇》篇目,整堂课是45分钟的时间,有15分钟在播放背景材料和图片还有背景音乐,当然这是有必要的,先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对诗歌进行了讲解和赏析,过程中还有学生的参与感知,我想这一环节应该是整堂语文课的重心,但是总觉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刚读完诗歌还没来得及去理解有些内容时,就要进入下一赏析环节了,于是在还没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又懵懵懂懂地进入了更高的层面去学习感知,这势必会产生强学生所难的局面,学生的回答也不过是依据课下注释,或是一些学习参考书得出的,而不是自身感知到的,剩下的10分钟便给出了一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让学生参与分析它们的异同,并形成文字。这样老师在快马加鞭地完成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向前推进,至于学到了什么,是否真正体味到了这首诗歌的美和不朽,这点是值得怀疑的。整堂课的完成,多媒体占的比例很显然是比较大的,前面的图片、音乐,让学生感到了新鲜,后面的扩充也让学生在知识范围上得到了扩展,似乎唯一失落的要算文本本身了。那么,我就有了一些疑问:我们的新课改语文教学的方向究竟在哪?它改的到底是什么?它的要求又是什么?
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那就是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随处可见,似乎离开了多媒体这堂课就无法上下去,原本多媒体只是作为一个教学工具被使用的,如今却让人变成了工具的奴隶。这样势必会削弱教师的授课能力,而且语文教育离不开传统的读、背,多媒体多数情况下在语文课堂起到的是补充、扩展材料的作用,过多地依赖多媒体会造成粉墨倒置的结果,远离语文教学的真谛。
二、合作学习中的误区
“预习—讨论—练习”是叶圣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较为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而“讨论”是其阅读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集体阅读”的重要形式,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掀起思想风暴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的“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方式”与叶老所倡导的“讨论”是相通的,但在现实的教学中,什么是合作学习,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举个例子,有老师在讲《记念刘和珍君》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文章叙述了刘和珍哪些事”,这个所谓的研讨,不知是不是能多讨论出一些课本中没有写到的事迹,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问题还是挺有价值的,只是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的,这种浅层次信息寻找,还需要讨论才能得出吗?看来老师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了。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我们是不是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下午便得到噩耗”、“在府门前喋血”,这些话语交代了“三一八惨案”的“时间”和“地点”,这些“时间”和“地点”元素的交代有何独特的意义?我想这样的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个体思维,达到真正的合作学习交流的效果。
甚至有时合作学习被当作新课改教学课堂上的一个标志行为,被过滥地使用。其实,有些问题很简单,根本不需要合作学习。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几次描写到了风雪的场景”,“《边城》中哪些是描写翠翠心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其中哪些行为具有套子的特征”,这些问题只需用点心执行一个寻找的行为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几个人凑在一起讨论,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讨论的价值。这样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可以这样说,课堂中合作学习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被形式化地使用着,使用者用得可谓不亦乐乎!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呢?《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解释说:“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中,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异质性小组即小组成员应该具有差异性,明确的目标,小组成员的学习要相互依赖,教师充当监控者和学习资源的角色,强调个体责任,自我评价,变化合作学习时间。”我们应该以此为标准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新课改的路还很长,我们还需不断地努力去探索,有问题、走点弯路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我们勇于正视它,并最终解决它,我坚信新课改之路将会走得更远,前景也将更加光明,最终从照猫画虎的形似神不似走向形神兼备。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新课改 误区 多媒体 合作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说:“执一不二,光知守不知变,不求变,不善变,是极不适宜做人之道的。”他还强调,“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创造”,要“日新又日新”。如今全疆开展的新课改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只是在践行的过程中,由于都处在摸索的阶段,难免会走入一些误区。
新课改的“新”究竟应该体现在哪?是教学理念的新还是教学形式的新?我想应该是两者完美的结合。只是如今的新课改似乎更多停留在形式的新上。
一、多媒体的不合理应用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第四条讲到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戏剧表演等等。其中特别提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多媒体设备进入语文课堂是必然趋势,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却存在一些问题。
平时的教学还是传统的教法,一旦要上语文新课改公开课,那么多媒体是绝对不会缺席的,似乎只有傍着多媒体,那才能称作“新课改”,多媒体成了装饰门面的标志。一使用多媒体就少不了大量的图片和背景音乐。记得有老师在上《诗经》中《采薇》篇目,整堂课是45分钟的时间,有15分钟在播放背景材料和图片还有背景音乐,当然这是有必要的,先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用了不到20分钟的时间对诗歌进行了讲解和赏析,过程中还有学生的参与感知,我想这一环节应该是整堂语文课的重心,但是总觉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刚读完诗歌还没来得及去理解有些内容时,就要进入下一赏析环节了,于是在还没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又懵懵懂懂地进入了更高的层面去学习感知,这势必会产生强学生所难的局面,学生的回答也不过是依据课下注释,或是一些学习参考书得出的,而不是自身感知到的,剩下的10分钟便给出了一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让学生参与分析它们的异同,并形成文字。这样老师在快马加鞭地完成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向前推进,至于学到了什么,是否真正体味到了这首诗歌的美和不朽,这点是值得怀疑的。整堂课的完成,多媒体占的比例很显然是比较大的,前面的图片、音乐,让学生感到了新鲜,后面的扩充也让学生在知识范围上得到了扩展,似乎唯一失落的要算文本本身了。那么,我就有了一些疑问:我们的新课改语文教学的方向究竟在哪?它改的到底是什么?它的要求又是什么?
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那就是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随处可见,似乎离开了多媒体这堂课就无法上下去,原本多媒体只是作为一个教学工具被使用的,如今却让人变成了工具的奴隶。这样势必会削弱教师的授课能力,而且语文教育离不开传统的读、背,多媒体多数情况下在语文课堂起到的是补充、扩展材料的作用,过多地依赖多媒体会造成粉墨倒置的结果,远离语文教学的真谛。
二、合作学习中的误区
“预习—讨论—练习”是叶圣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较为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而“讨论”是其阅读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集体阅读”的重要形式,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掀起思想风暴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的“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方式”与叶老所倡导的“讨论”是相通的,但在现实的教学中,什么是合作学习,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举个例子,有老师在讲《记念刘和珍君》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文章叙述了刘和珍哪些事”,这个所谓的研讨,不知是不是能多讨论出一些课本中没有写到的事迹,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问题还是挺有价值的,只是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的,这种浅层次信息寻找,还需要讨论才能得出吗?看来老师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了。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我们是不是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下午便得到噩耗”、“在府门前喋血”,这些话语交代了“三一八惨案”的“时间”和“地点”,这些“时间”和“地点”元素的交代有何独特的意义?我想这样的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个体思维,达到真正的合作学习交流的效果。
甚至有时合作学习被当作新课改教学课堂上的一个标志行为,被过滥地使用。其实,有些问题很简单,根本不需要合作学习。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几次描写到了风雪的场景”,“《边城》中哪些是描写翠翠心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其中哪些行为具有套子的特征”,这些问题只需用点心执行一个寻找的行为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几个人凑在一起讨论,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讨论的价值。这样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可以这样说,课堂中合作学习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被形式化地使用着,使用者用得可谓不亦乐乎!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呢?《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解释说:“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中,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异质性小组即小组成员应该具有差异性,明确的目标,小组成员的学习要相互依赖,教师充当监控者和学习资源的角色,强调个体责任,自我评价,变化合作学习时间。”我们应该以此为标准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新课改的路还很长,我们还需不断地努力去探索,有问题、走点弯路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我们勇于正视它,并最终解决它,我坚信新课改之路将会走得更远,前景也将更加光明,最终从照猫画虎的形似神不似走向形神兼备。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