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8月,同心出版社出版了《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一套三册,以下简称《美国语文》)。该书主编张健鹏、胡足青称,该书应该是中国大陆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著名中学语文教材,这是三部语文教程中的一部——介绍各种题材的美国文学读本(还有两部分别是《英语》——主要讲解语法知识和《拼写》——注重单词的拼写训练)。该书选编的课文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取材于不同时代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按照“编年体”形式编排,把美国200余年不长的历程分为六个不同的主题时代,分别为:第一部分,文明的交会(开始—1750);第二部分,国家的诞生(1750—1800);第三部分,国家的发展(1800—1870);第四部分,分裂、和解与扩展(1850—1914);第五部分,不满、觉醒与反抗(1914—1946);第六部分,繁荣与保护(1946至今)。然后相对应地选择同时代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从选择美洲航海日志开始,延及神话、小说、散文、游记、诗歌、戏剧等,反映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过程。纵观整部教材,时刻充斥着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的风云变化,既完整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综合性及开放性,又不忘语文教育的趣味性、生活性和可操作性,确是一部培养学生文学综合素质的优秀教材。
一、教材编排方式独特新颖
从教材编排方式而言,美国的这本文学教材足以令我们大开眼界。如前面所述,该教材是以历史为线索编排的,把文学置身在人类发展和国家进程中,体现文学参与时代变革的特点。每篇课文前面有十分具体的阅读指导,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绍、知识背景介绍和文学要点聚焦等,还从文学与生活角度入手把学生从文学作品引入社会生活中,并通过日志的写作锻炼学生写作能力、交际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这样的阅读指导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基础上与历史演进、文明传承、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使爱国主义教育自然融合于语文学习过程中,把美国中学生培养成为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全书共有六个主题时代,每个主题时代都配以时代故事来讲解此时代中发生的大事件以及本时代文学的变迁与发展特征,在讲解美国语文教学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按编者的话说,这本教材不仅仅是语文教程,更是历史教程、思想实践的教程。
二、课后练习设置大放异彩
如果说这样的编排方式还未能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的话,那么课后练习的设置堪称经典,这也是该教材最精彩的闪光点。针对中学生听说读写的发展要求,在每篇课文后面都设有一个“问题指南”,里面包括“文学和生活”“阅读理解”“思考”“文学聚集”,以及“点子库”“微型写作课”等,真可谓精彩纷呈,面面俱到,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全方位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与独特体验,真正做到了注重学生的智力启发与创新。联系前面的阅读指导,使整套语文教程极具操作性,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材所示,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分析文本、联系生活、联系自身、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以《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为例,阅读指导部分对作者哥伦布作了简单介绍;背景知识部分则进一步介绍人类探险时代的历史;文学与生活要求联系你的经历,以日志为体裁,写一篇说服别人资助你环游世界的文章;文学聚集是课文主体,并学习相关体裁的知识;问题指南则归纳了能调动学习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思考焦点,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作品积累包括点子库和微型写作课两部分,要求学生想象自己是哥伦布的一名船员或一名观察到船员活动的美洲当地人,重写本文。 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不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增强学生搜集、整理素材以及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学与生活”,紧扣课文而又作适当的拓展,真正把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了,例如在《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后,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哥伦布航行的资助者,读到他的这段经历,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有趣的故事》一课的日志写作是:“如果你被强行送到另一个国家,你的感受会怎样?简单记下你的所想。”像这样的问题在这套教材的“文学与生活”中随处可见,真正做到了立足文本面向生活,确实创意非凡,着眼于培养、提升学生在面对实际生活时所需的各种应变与应用能力,重视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三、写作专项训练别出心裁
《美国语文》的课后练习部分共有三处是针对学生的写作而设置的,即日志写作、点子库和微型写作课,几乎每篇选文都有这三方面的写作部分。其中的写作类型是相当丰富多彩的,要求也相当古怪但尽显趣味,例如改编一个神话、写一篇讣告、制作一个格言的网页或是根据一件趣事做一套连环画,还有写广告传单、电影情节、筹款建议等等。每一步的要求具体详细,有写作技巧重点的介绍,有构思、写稿、修改等具体步骤建议,诸如“你使用夸张的手法效果怎么样”“去研究网上资源或图书馆资源,比如美国政府手册和华盛顿信息指南”“把复杂的长句变成较短的句子”“删去所有与主题无关的信息”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自由真实表达生活的能力。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1.重视写作情境的创设,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材选取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感到读教材就像是在读真实的生活一样,从而引导他们抒写个人的真实体验。下面以《独立宣言》一课中的“作品积累”部分为例子作简要分析:
点子库
写作
(1)信件在1776年12月的一封信中,乔治·华盛顿写道:“我疲倦得快要死了。我想这场游戏快要结束了。”给华盛顿写一封信,表达你阅读潘恩的散文之后的想法。
(2)摘要大纲摘要大纲就是对于主要观点的简练总结。为杰弗逊的《独立宣言》写一份摘要大纲。(社会研究连线)
(3)报纸故事作为一名殖民地时期的记者,写一篇文章记录《独立宣言》的签署情况。然后写一个故事,在宣言发布之后,这个故事可能出现在一份伦敦的报纸上。
项目
(1)招贴海报根据潘恩的观点设计一份革命战争的征兵海报。像潘恩一样你也可以嘲笑“夏天般的士兵和阳光般的爱国者”。(艺术连线)
(2)关于潘恩的课堂讨论对潘恩的早期生活进行研究。准备一些笔记小条,以便在主持一次关于潘恩在引发美国革命中的贡献的讨论时使用。(社会研究连线)
微型写作课
给校长的建议
和一组同学一起选择一个你们认为应该改变的学校里的问题或情况。然后给校长写一份建议,解释为什么这种情况需要关注,以及你们认为这种情况需要改正的原因。
从给华盛顿写信到拟一份《独立宣言》的摘要大纲,再到写伦敦报纸上的报告故事,这样的设计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把自己想象成为主人公,站在主人公的立场写作,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增加了写作的趣味性。如此别出心裁的情境设置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接下去的写作环节自然顺理成章了。接下去的“项目”是让学生制作一张海报和对潘恩的早期生活进行研究,并做好摘录,这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际的操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杨宁在通读了《走进美国教育》的有关内容后写道:美国的基础教育深得实用主义精髓,强调学生学习和实际相结合,强调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积极探索、主动发现、注重教育的教学的生活化、操作化和情境化。正是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最后是给校长的建议,很自然地就真正回归到了现实生活,用写作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上三个环节,有条不紊地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其次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最后让写作真正回归到生活。这样的设计编排充分体现了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重视写作情境的创设,做到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
当然,写作与生活的联系不是将生活与写作教学简单相加,也不是让学生笼统地感悟生活,随心所欲地表达,而是把文学阅读、现实生活与写作实践三者结合起来,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去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想象力,真正成为生活中的某一角色,再以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写出真实体验,这样的写作自然富有情趣。上述《独立宣言》一课中的“作品积累”部分的例子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最好的思路。
2.重视写作技巧的培养,构思与修改并重
《美国语文》具体的写作过程放在“微型写作课”部分,步骤有:写作要求——写作技巧——范例(文本中的一段)——构思——写稿——修改。写作技巧紧扣文本,并以文本清楚的逻辑结构、富有个性的语言等为例文,作为专门的一个环节加以指导,如《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的写作技巧重点:生动细致地说明,为使你的听众分享你的经历,你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描述来说明纳入感官的细节,叙述可以看到、听到、感觉到或闻到的东西。在以下范例中哥伦布使他的读者感受到他们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美国语文》写作练习不仅重视写作技巧的指导,而且特别重视作文修改环节。下面以《葛底斯堡演说》一课的微型写作课为例加以说明:
微型写作课
调查信
选择美国内战使你一直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写一封调查信或请求信,来搜集相关信息。把你的信发给着重于研究这一阶段美国历史的机构、图书馆或历史社团之一。使用适合于商业信函的语言和格式,使你的信收到效果。
写作技巧重点:适合于目的的语言
适合的语言可以确保你的读者理解你的要求并且感到你很感谢他们的帮助。使用礼貌正式的语言。写清机构的名称,选择精练的词句,按照正式标准组织你的句子。
构思
找出一个可以提供你所需要资料的机构或个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可以研究网上资源或图书馆资源,例如:美国政府手册和华盛顿信息指南。回答下列问题:我需要什么信息?谁是最适合询问的人?我怎样简化我的问题才能得到最有用的回答?
写稿
在信的开头写清你自己的地址,日期和收信人的姓名和住址,还有问候。在信的主体部分,清楚简洁地陈述你的要求。然后感谢收信人,签名,在手写的签名下打印出你的姓名。
修改
大声朗读你的信,确定你使用了适合你的读者和目的的表示敬意的语言,并且清楚地表明了你需要的信息。 此外,确认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和机构名称都拼写正确。
这一微型写作课的设计从写作要求(写一封调查信)、写作技巧重点、构思、写稿到修改,一步步非常清晰,把复杂的写作过程分为若干步骤,引领学生按步骤进行写作,使写作练习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写作技巧重点部分,特别强调语言的运用,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写作目的要使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构思部分提供了查阅资料的途径,用一系列问题作引领,打开写作的思路;最后的修改部分“大声朗读你的信”更是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完成写作任务的兴趣和信心。像这样既突出写作技巧,又重视修改评价的例子在《美国语文》中随处可见,如《乌龟背上的土地》一课中的写作技巧重点是有效的重复:有效的重复——重复动作、词组或单词来产生一种期待的效果——可以使一个口头讲述的故事更加好记、产生戏剧性并加强悬念。虽是极为简单的一句话,却使学生不仅明确了“重复”的概念,也懂得了写作中运用重复这一技巧的效果。而在修改部分又是这样设计的:大声朗读你的故事,听一听它是不是既有戏剧性又便于记忆。你的重复是不是成功地产生了你所希望的声音效果呢?对你的写作进行润色,以达到期望的效果。可见“修改”主要是针对前面的写作技巧做的,前后呼应,效果更佳。
大家都知道,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构思和修改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的步骤,它们对作文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构思是一次无形写作,而修改则是一次重写。要真正做好一篇文章,构思与修改一个都不能少。在这一方面《美国语文》无疑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虽然近几十年来作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视对写作理论的教学、轻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重视写作中的行文技巧、轻视写作前的思维训练和写作后的修改润色。每次作文就是“布置—行文—讲评”的简单循环,既无可能的情境创设,又无行文前启发学生思维的训练活动,更割断了学生对自己作文反复修改的再实践机会。因此常常出现学生写作时“脑袋想破、笔头咬破、白纸戳破”,教师批改时“一读想笑、二读想骂、三读想哭”的现象。作文教学中缺乏情境创设,缺乏鲜活的生活经验和经历,缺乏对生活的感受,缺乏独立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作文教学的致命伤。因此,有人说:“我们不缺乏才情,却缺乏生活;我们不缺乏生活,却缺乏对生活的感受。”所以,可以说《美国语文》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改革方向。
当然这套书中也有某些不当之处,例如在每一课后都安排了大量的写作练习,这对中学生来讲无疑是负担过重了。此外,有些写作的要求未免太高,如对大萧条时期进行调查研究写一篇文章,这样的大的题目就是作为大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或者更高学历的人的课题也不为过,而对于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讲,实在是难以胜任。当然美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曾经也读过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在美国就连三年级的小学生也开始写论文了,而且定的题目还相当的大,对于这方面我不能作任何评价,但在中国还是觉得这样做不合理,中国的孩子没有这样的能力和精力去做这些研究。所以,在借鉴美国的这套教材的精华之处时,一定要考虑我国的实际,不能囫囵吞枣全部照搬。■
参考文献:
[1]张健鹏 胡足青.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8.
[2]沈玲蓉.让文本为写作铺路领航[J].宁波大学学报.2006(2).
[3]欧治华.美国母语教材的作文编写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06(6).
[4]于漪.历史经验与现代生活的融合[J].教育文汇.2005(4).
[5]王文平.语文教材选文的新视角[J].教材研究2006(3).
[6]叶黎明.美国语文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借鉴与讨论[J].教材研究2006(5).
一、教材编排方式独特新颖
从教材编排方式而言,美国的这本文学教材足以令我们大开眼界。如前面所述,该教材是以历史为线索编排的,把文学置身在人类发展和国家进程中,体现文学参与时代变革的特点。每篇课文前面有十分具体的阅读指导,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绍、知识背景介绍和文学要点聚焦等,还从文学与生活角度入手把学生从文学作品引入社会生活中,并通过日志的写作锻炼学生写作能力、交际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这样的阅读指导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基础上与历史演进、文明传承、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使爱国主义教育自然融合于语文学习过程中,把美国中学生培养成为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全书共有六个主题时代,每个主题时代都配以时代故事来讲解此时代中发生的大事件以及本时代文学的变迁与发展特征,在讲解美国语文教学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按编者的话说,这本教材不仅仅是语文教程,更是历史教程、思想实践的教程。
二、课后练习设置大放异彩
如果说这样的编排方式还未能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的话,那么课后练习的设置堪称经典,这也是该教材最精彩的闪光点。针对中学生听说读写的发展要求,在每篇课文后面都设有一个“问题指南”,里面包括“文学和生活”“阅读理解”“思考”“文学聚集”,以及“点子库”“微型写作课”等,真可谓精彩纷呈,面面俱到,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全方位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与独特体验,真正做到了注重学生的智力启发与创新。联系前面的阅读指导,使整套语文教程极具操作性,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材所示,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分析文本、联系生活、联系自身、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以《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为例,阅读指导部分对作者哥伦布作了简单介绍;背景知识部分则进一步介绍人类探险时代的历史;文学与生活要求联系你的经历,以日志为体裁,写一篇说服别人资助你环游世界的文章;文学聚集是课文主体,并学习相关体裁的知识;问题指南则归纳了能调动学习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思考焦点,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作品积累包括点子库和微型写作课两部分,要求学生想象自己是哥伦布的一名船员或一名观察到船员活动的美洲当地人,重写本文。 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不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增强学生搜集、整理素材以及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学与生活”,紧扣课文而又作适当的拓展,真正把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了,例如在《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后,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哥伦布航行的资助者,读到他的这段经历,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有趣的故事》一课的日志写作是:“如果你被强行送到另一个国家,你的感受会怎样?简单记下你的所想。”像这样的问题在这套教材的“文学与生活”中随处可见,真正做到了立足文本面向生活,确实创意非凡,着眼于培养、提升学生在面对实际生活时所需的各种应变与应用能力,重视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三、写作专项训练别出心裁
《美国语文》的课后练习部分共有三处是针对学生的写作而设置的,即日志写作、点子库和微型写作课,几乎每篇选文都有这三方面的写作部分。其中的写作类型是相当丰富多彩的,要求也相当古怪但尽显趣味,例如改编一个神话、写一篇讣告、制作一个格言的网页或是根据一件趣事做一套连环画,还有写广告传单、电影情节、筹款建议等等。每一步的要求具体详细,有写作技巧重点的介绍,有构思、写稿、修改等具体步骤建议,诸如“你使用夸张的手法效果怎么样”“去研究网上资源或图书馆资源,比如美国政府手册和华盛顿信息指南”“把复杂的长句变成较短的句子”“删去所有与主题无关的信息”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自由真实表达生活的能力。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1.重视写作情境的创设,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材选取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感到读教材就像是在读真实的生活一样,从而引导他们抒写个人的真实体验。下面以《独立宣言》一课中的“作品积累”部分为例子作简要分析:
点子库
写作
(1)信件在1776年12月的一封信中,乔治·华盛顿写道:“我疲倦得快要死了。我想这场游戏快要结束了。”给华盛顿写一封信,表达你阅读潘恩的散文之后的想法。
(2)摘要大纲摘要大纲就是对于主要观点的简练总结。为杰弗逊的《独立宣言》写一份摘要大纲。(社会研究连线)
(3)报纸故事作为一名殖民地时期的记者,写一篇文章记录《独立宣言》的签署情况。然后写一个故事,在宣言发布之后,这个故事可能出现在一份伦敦的报纸上。
项目
(1)招贴海报根据潘恩的观点设计一份革命战争的征兵海报。像潘恩一样你也可以嘲笑“夏天般的士兵和阳光般的爱国者”。(艺术连线)
(2)关于潘恩的课堂讨论对潘恩的早期生活进行研究。准备一些笔记小条,以便在主持一次关于潘恩在引发美国革命中的贡献的讨论时使用。(社会研究连线)
微型写作课
给校长的建议
和一组同学一起选择一个你们认为应该改变的学校里的问题或情况。然后给校长写一份建议,解释为什么这种情况需要关注,以及你们认为这种情况需要改正的原因。
从给华盛顿写信到拟一份《独立宣言》的摘要大纲,再到写伦敦报纸上的报告故事,这样的设计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把自己想象成为主人公,站在主人公的立场写作,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增加了写作的趣味性。如此别出心裁的情境设置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接下去的写作环节自然顺理成章了。接下去的“项目”是让学生制作一张海报和对潘恩的早期生活进行研究,并做好摘录,这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际的操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杨宁在通读了《走进美国教育》的有关内容后写道:美国的基础教育深得实用主义精髓,强调学生学习和实际相结合,强调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积极探索、主动发现、注重教育的教学的生活化、操作化和情境化。正是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最后是给校长的建议,很自然地就真正回归到了现实生活,用写作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上三个环节,有条不紊地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其次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最后让写作真正回归到生活。这样的设计编排充分体现了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重视写作情境的创设,做到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
当然,写作与生活的联系不是将生活与写作教学简单相加,也不是让学生笼统地感悟生活,随心所欲地表达,而是把文学阅读、现实生活与写作实践三者结合起来,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去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想象力,真正成为生活中的某一角色,再以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写出真实体验,这样的写作自然富有情趣。上述《独立宣言》一课中的“作品积累”部分的例子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最好的思路。
2.重视写作技巧的培养,构思与修改并重
《美国语文》具体的写作过程放在“微型写作课”部分,步骤有:写作要求——写作技巧——范例(文本中的一段)——构思——写稿——修改。写作技巧紧扣文本,并以文本清楚的逻辑结构、富有个性的语言等为例文,作为专门的一个环节加以指导,如《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的写作技巧重点:生动细致地说明,为使你的听众分享你的经历,你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描述来说明纳入感官的细节,叙述可以看到、听到、感觉到或闻到的东西。在以下范例中哥伦布使他的读者感受到他们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美国语文》写作练习不仅重视写作技巧的指导,而且特别重视作文修改环节。下面以《葛底斯堡演说》一课的微型写作课为例加以说明:
微型写作课
调查信
选择美国内战使你一直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写一封调查信或请求信,来搜集相关信息。把你的信发给着重于研究这一阶段美国历史的机构、图书馆或历史社团之一。使用适合于商业信函的语言和格式,使你的信收到效果。
写作技巧重点:适合于目的的语言
适合的语言可以确保你的读者理解你的要求并且感到你很感谢他们的帮助。使用礼貌正式的语言。写清机构的名称,选择精练的词句,按照正式标准组织你的句子。
构思
找出一个可以提供你所需要资料的机构或个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可以研究网上资源或图书馆资源,例如:美国政府手册和华盛顿信息指南。回答下列问题:我需要什么信息?谁是最适合询问的人?我怎样简化我的问题才能得到最有用的回答?
写稿
在信的开头写清你自己的地址,日期和收信人的姓名和住址,还有问候。在信的主体部分,清楚简洁地陈述你的要求。然后感谢收信人,签名,在手写的签名下打印出你的姓名。
修改
大声朗读你的信,确定你使用了适合你的读者和目的的表示敬意的语言,并且清楚地表明了你需要的信息。 此外,确认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和机构名称都拼写正确。
这一微型写作课的设计从写作要求(写一封调查信)、写作技巧重点、构思、写稿到修改,一步步非常清晰,把复杂的写作过程分为若干步骤,引领学生按步骤进行写作,使写作练习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写作技巧重点部分,特别强调语言的运用,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写作目的要使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构思部分提供了查阅资料的途径,用一系列问题作引领,打开写作的思路;最后的修改部分“大声朗读你的信”更是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完成写作任务的兴趣和信心。像这样既突出写作技巧,又重视修改评价的例子在《美国语文》中随处可见,如《乌龟背上的土地》一课中的写作技巧重点是有效的重复:有效的重复——重复动作、词组或单词来产生一种期待的效果——可以使一个口头讲述的故事更加好记、产生戏剧性并加强悬念。虽是极为简单的一句话,却使学生不仅明确了“重复”的概念,也懂得了写作中运用重复这一技巧的效果。而在修改部分又是这样设计的:大声朗读你的故事,听一听它是不是既有戏剧性又便于记忆。你的重复是不是成功地产生了你所希望的声音效果呢?对你的写作进行润色,以达到期望的效果。可见“修改”主要是针对前面的写作技巧做的,前后呼应,效果更佳。
大家都知道,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构思和修改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的步骤,它们对作文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构思是一次无形写作,而修改则是一次重写。要真正做好一篇文章,构思与修改一个都不能少。在这一方面《美国语文》无疑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虽然近几十年来作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视对写作理论的教学、轻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重视写作中的行文技巧、轻视写作前的思维训练和写作后的修改润色。每次作文就是“布置—行文—讲评”的简单循环,既无可能的情境创设,又无行文前启发学生思维的训练活动,更割断了学生对自己作文反复修改的再实践机会。因此常常出现学生写作时“脑袋想破、笔头咬破、白纸戳破”,教师批改时“一读想笑、二读想骂、三读想哭”的现象。作文教学中缺乏情境创设,缺乏鲜活的生活经验和经历,缺乏对生活的感受,缺乏独立深入生活、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作文教学的致命伤。因此,有人说:“我们不缺乏才情,却缺乏生活;我们不缺乏生活,却缺乏对生活的感受。”所以,可以说《美国语文》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改革方向。
当然这套书中也有某些不当之处,例如在每一课后都安排了大量的写作练习,这对中学生来讲无疑是负担过重了。此外,有些写作的要求未免太高,如对大萧条时期进行调查研究写一篇文章,这样的大的题目就是作为大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或者更高学历的人的课题也不为过,而对于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讲,实在是难以胜任。当然美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曾经也读过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在美国就连三年级的小学生也开始写论文了,而且定的题目还相当的大,对于这方面我不能作任何评价,但在中国还是觉得这样做不合理,中国的孩子没有这样的能力和精力去做这些研究。所以,在借鉴美国的这套教材的精华之处时,一定要考虑我国的实际,不能囫囵吞枣全部照搬。■
参考文献:
[1]张健鹏 胡足青.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8.
[2]沈玲蓉.让文本为写作铺路领航[J].宁波大学学报.2006(2).
[3]欧治华.美国母语教材的作文编写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06(6).
[4]于漪.历史经验与现代生活的融合[J].教育文汇.2005(4).
[5]王文平.语文教材选文的新视角[J].教材研究2006(3).
[6]叶黎明.美国语文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借鉴与讨论[J].教材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