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官司营销”:是经典之作,还是败笔?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o20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士康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案,当事双方一方是不为公众所熟悉的代工巨头,一方是近两年崛起的财经媒体。这一事件固然让当事双方狂赚公众的眼球,然而最终结果对双方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一事件是“官司营销”的经典之作,还是危机公关的败笔?
  
  写在前面
  
  因不满《第一财经日报》有关其员工“超时加班”问题的报道,日前,中国台湾地区首富郭台铭所控制的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通称富士康),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向《第一财经日报》的两名记者翁宝、王佑提出总额人民币3000万元索赔,并已要求相关法院查封、冻结了两名记者的个人财产。
  9月3日,《第一财经日报》与富士康发布联合声明,富士康科技集团表示撤销对《第一财经日报》的诉讼,沸沸扬扬了半个月之久的富士康“天价索赔记者案”由此骤然落下帷幕。然而,事件引发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一家是不为公众所熟悉的代工巨头,一家是新兴的财经媒体,这一事件,对当事方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一事件,是“官司营销”的经典,还是危机公关的败笔?
  本期《观察》栏目约请资深营销专家刘步尘、王微、郭力文作深度剖析,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富士康:失算的“游戏”
  刘步尘
  
  作为旁观者,我们不禁思考一个问题:在这场略显短暂的官司较量中,身兼肇事者及终结者双重身份的富士康,究竟得到了什么?
  有人揶揄地说:富士康出了名。是的,习惯沉默的富士康这回的确出了名,几乎所有媒体及社会意见领袖都一边倒地对它口诛笔伐,能不出名吗?但是,这个名不要也罢,因为在这个出名的过程中,人们看到的不过是富士康“血汗工厂”、“新闻报道赤裸裸的威胁者”、“公众知情权挑战者”的形象。富士康本意是想通过天价索赔给媒体及媒体从业人士一点颜色看看,让他们以后再找麻烦时仔细思量思量,没成想反而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
  当富士康被爆有“虐待劳工”嫌疑的时候,富士康已经处于社会舆论的“被告”地位,属于社会公理的劣势一方。这个时候,富士康应该做的事情是,发表声明感谢媒体的监督批评,承诺对企业做出积极整改,借机塑造“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形象。遗憾的是,富士康做出了相反的选择。
  
  两大战略错误,决定富士康必败无疑
  
  


  有人说,富士康起诉记者,是犯了“索赔对象错误”的错误。在我看来,这个错误倒还是其次,它不过是一个战术性错误而已,关键是富士康犯了两大战略错误。第一,它不该冒天下之大不韪挑战社会公众的基本判断。中外媒体的报道,加上苹果公司的调查结论,让大多数人建立了“富士康存在虐待劳工嫌疑”的印象,这个时候,富士康任何“否”的言论,都可能导致社会公众及媒体的批评。遗憾的是,富士康好像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依然提起对记者的天价索赔,等于自己把自己放在了“被告”的位置上。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本来是富士康对两个记者的较量,最后变成了富士康对整个社会的较量,富士康的行为成了“一个人的战争”,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第二,富士康不该和媒体打官司。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富士康真正犯了“诉讼对象错误”的错误。为什么不该和媒体打官司?因为任何企业,不论它多么强大,和媒体相比,它都是舆论弱势的一方。因为媒体本身就是“话语权”,掌握着对社会公众基本判断的影响力,尤其对富士康这样的封闭型企业,媒体更显得强大。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几乎所有主流媒体的老总,都站出来谴责富士康的霸权行为。
  所以,此两大战略错误,才是导致富士康激扬开场、尴尬收场的最根本原因。
  多年的从业经验告诉我:企业在和媒体打交道的时候,务必坚持“和为贵”的原则,决不要轻言“封杀”二字。“和”,能得到媒体的理解,从而化危机为机会;“杀”,只能引火烧身,置自己于不利处境。有的企业自认为很有背景,动不动就把不喜欢的媒体列入“黑名单”,这其实是十分愚蠢的做法。到今天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一家媒体因为企业的“封杀”而倒闭,倒是因为媒体揭露问题而倒掉的企业比比皆是,比如巨能钙、三株、蓝田,等等。
  
  富士康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富士康的故事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总认为自己存在的理由就是赚钱,只要能赚钱就有理由生存、发展,于是,我们不断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企业总是想方设法偷税漏税,怠于社会公益捐助,更有企业为一己之利而破坏环境、污染环境,损害劳工权益,可见中国企业的观念意识何其落后。一说到社会责任,企业马上想起自己缴纳的那点儿税款,好像只要纳了税,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做任何事情都有借口和理由一样。即使境界比较高的中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也往往停留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简单层面。
  从全球来看,企业的社会行为而非企业行为,正在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沃尔玛在选择采购商时,特别强调企业必须遵纪守法,尊重劳工权益,爱护自然环境,否则一律逐出采购名单。事实上,不唯沃尔玛一家企业如此。前不久大家都很关注的欧盟ROHS指令,要求进入欧盟的电子产品不得含有铅等有害环境的物质,也是如此。所以,如果一个企业只重视自己的经营指标,那是相当危险的,等于自绝后路。(本文作者为广州上兵伐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策略总监、新闻营销专家)
  
  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危机管理
  王 微
  
  在此次事件中,从富士康的角度来看,它首先想到的是“绝对的负面”,要保护自己公司的品牌,用法律武器保护公司的形象。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富士康企业高层的感受与反应,对于这样一篇报道,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他们的反应自然是受到了“诋毁”,从而极其愤怒。
  但事实证明,富士康所采取的策略是错误的。
  错误之一:大陆媒体的力量远大于台湾地区媒体的力量,这一点远远超出了富士康的想象,致使其犯了判断错误。大陆的媒体在民众心目中有很高的公信力,有相对较高的话语权,有权对社会不良行为进行监督,而且这种监督往往很有效。大陆媒体不是弱者,企业与媒体为敌,本身就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
  错误之二: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尽管代工厂隐身在其他品牌的背后,不必过多考虑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但富士康的一些做法,尤其是“虐待劳工”这样的坏名声,一定会快速传递给其客户。而面对舆论谴责和压力,富士康的客户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为了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品牌厂家将会考虑选择其他企业代工。在手机、笔记本领域,华宝、仁宝、广达的实力都在富士康之上,品牌企业的选择余地非常大。富士康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 力,忽视了这一事件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后果。
  错误之三:忽视了问题的严重性,没有立即整改,及时与媒体沟通,错过了修正品牌形象的最佳机会。今年8月,苹果公司出具的调查报告已经指出了富士康的问题所在:“调查组的确发现了违反《行为法则》的行为及需要改善之处,调查组正与该供应商着手解决……员工加班时间超过了《行为法则》有关最高每周工作60小时、至少休息一天的规定。调查组检查了多个产品线工人7个月的加班情况,发现35%的人每周工作时间超过《行为法则》上限,25%的人一周连续工作6天……”可惜,富士康未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最终为媒体所曝光。
  事实上,富士康完全可以采取相反的策略来这一危机事件,以获得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立即采取行动,以整改为主线。对照苹果公司调查报告指出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一一加以改进,并通过完善工作制度,树立全新的企业形象。
  召开员工座谈会,与员工沟通。富士康应该以此为契机,与员工建立全新的工作关系,营造“宽待员工、合作双赢”的氛围。
  及时与媒体进行沟通,赢得媒体的支持,获取社会信任。整改之后,要主动邀请媒体及社会各界人士到工厂参观,提高企业的透明度,消除不良影响。
  与媒体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如果媒体先前的报道不够准确,与事实有出入,就应该邀请媒体深入企业采访,把企业真实的信息如实地传达给社会公众。
  (本文作者为北京时空视点公关公司危机管理部总监)
  
  新瓶装旧酒和借势而为
  郭力文
  
  


  2004年,中国台湾《工商时报》记者旷文琪因报导一篇关于鸿海集团与英特尔平台相关的产业新闻,被鸿海集团于当年4月底以3000万元新台币向法院申请冻结其名下资产与薪资。8个月后,鸿海集团与《工商时报》达成协议,撤回扣押。事后,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告记者只是为了求真相,用了创新的方法。他说:“这虽然是第一次,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如今富士康状告《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照搬其2004年的策略,就连诉讼标的“3000万元”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把新台币换成了人民币。当年状告《工商时报》记者之后,鸿海集团在台湾地区的知名度陡然上升。2005年,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全球富豪排名榜上,55岁的郭台铭以32亿美元的身价名列第183名,首次跃升为台湾地区首富,富士康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郭台铭也由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三不原则”——不接受采访、不参加公开活动、不任意拍照,摇身一变成了公众人物。
  在富士康事件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富士康,也不知道鸿富锦公司,但我现在不但知道了,还每天都关注事件的进展。不管这是不是富士康的原意,通过特大官司策略达到广告和宣传效应的目的,看来富士康是已经达到了。至于大陆新闻界所说的号召抵制富士康产品、因为“血汗工厂”的指控会导致富士康上游企业停单等等,不过是一些人的合理想象,要知道国外大型企业对加工企业的调查,其细致和认真程度远远超过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采访调查。
  再说《第一财经日报》,从它在富士康事件中的表现来看,巧妙借势而为,不难看出其事件营销的用意。
  仔细研读《第一财经日报》有关富士康的报道,其实是有软肋的。据两位记者叙述,他们并没有到达工厂现场,只是采访了鸿富锦公司的个别员工,其主角还是即将离开的员工。根据常识,即将离开公司的员工再说原公司的好话,这种可能性是极低的。《第一财经日报》总编公开承认:“文中最后一段所描述的富士康员工的生活‘干得比驴累,吃得比猪差,起得比鸡早,下班比小姐晚,装得比孙子乖,看上去比谁都好,五年后比谁都老’源自网上流传广泛的话语,报道确实存在夸张之嫌。”有法律专家认为,从《第一财经日报》的初衷来看,他们或许是公正的;但是从具体报道来看,他们是偏颇的,有严重技术问题的。
  但是在富士康状告记者以后,《第一财经日报》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做法,再也不提自己的失误和不足,而是声明“坚决捍卫人民赋予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权利”,富士康事件是“媒体业的一个9.11”,富士康这种以公司组织行为针对记者个人的做法,“将为整个中国新闻界所唾弃”,并成立了由国内顶尖律师领衔的数十名律师组成的豪华后援团,俨然要打一场企业和媒体之间的大战。而全国的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打倒血汗工厂富士康”。
  我们暂且不去分析舆论的组成绝大部分是“惺惺相惜”的新闻媒体,仅看现实中的效果:《第一财经日报》的发行量,以及所有报道该事件的报刊的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浏览量都会大幅提升,进而带来广告商的跟进,而《第一财经日报》两位记者的知名度和身价也随之暴涨。
  如果说富士康是利用“官司营销”这种极端营销策略来追求公司的品牌效应,那么,《第一财经日报》借势而为,反过来利用富士康事件达到扩大知名度的做法才真正是可圈可点。
  (本文作者为尚阳咨询公司高级咨询师、企业管理专家)
其他文献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陈春花教授发出了“寻找鹰一样的中国家电企业”的“呐喊”她说,鹰在40岁的时候,会花半年时间用喙把羽毛一一啄掉,随后,老化的喙也会褪掉,然后再活30年。这样,在它的生命中就多了一个质变的开始和结束,使其生命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同样,那些能够超越自己、把自己归零的企业谓之为“鹰企”。  一家伟大的公司并不足靠运气或赌注赢得未来,而是靠“人的能力”和“持续增长力”获得未
期刊
当风险投资家经历过“道听途说”、“看图识字”的第一代“网络泡沫”之后,如今,在警觉之余,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将大把大把的真金白银倾倒在“新媒体”的炼丹炉中,即使爆炸,也乐此不疲。投资家明白“经营风险”才是现代投资理论最高的一种境界。  蜂拥而至的资本与色彩斑斓、形式多样、精准互动的新媒体一拍即合之后,新媒体不由得喜上眉梢,洋洋得意。于是,一些人在拷问:传统媒体的出路在哪里?新媒体该在什么时候站
期刊
乐业生认为,手机行业做不好,是因为过去机会太多,引发了太多的投机。有投机心理的企业是不可能做品牌的,它们也不可能把企业做好。只有专注产品和技术,专注质量和市场这些最根本的东西,机会才是永远的。创维移动为什么要闻“红海”?    创维移动为什么要闯“红海”?    按照《蓝海战略》一书的描述和划分,中国手机产业目前正处在残酷的同质化竞争的“红海”之中。  2005年上市公司的年报发布后,国产手机企业
期刊
今天看报纸,一篇《乔赢,“红高梁”重出江湖》的文章引起我的注意,原来3年前的4月5日,在监狱呆了3年的乔赢出狱了,狱内狱外反思了6年之后的今天,乔赢又注册了河南红高梁食品有限公司,出任CEO,重整旗鼓,再战江湖。  这个乔赢,几天前与几位朋友在吉野家吃饭时曾想到这位河南老乡,他当年因挑战麦当劳而名燥一时,却因扩张步伐太快而轰然倒下,我当时对朋友说,吉野家这种面都可以成为快餐发展成连锁,乔赢和他的红
期刊
Marketing2.0,企业到底应该怎么做?有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在了解品牌的情况下,考虑究竟开展什么样的营销活动才最合适你的企业,你必须让你的用户进入一个链式活动;另外一个步骤,选择一个合适的活动平台,合适的创意和沟通平台是整个案例成功与否的关键。  我是第一次来晋江,和很多人一样,走出机场满眼看到的都是户外广告牌,每个广告牌上都有一个明星,但可能看完了也不能记住几个,因为品牌和明星太多了,
期刊
在一个分散型系统中,每一个企业都找寻找自己最有效的战略,而不考虑供应链其他机构的影响,从而产生类似“牛鞭效应”的弊端,加大了供应商的风险。  以销定产是目前很多连锁企业所采用的采购管理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实际使用与定购数量产生很大的差异,对于企业资源造成浪费,这样的浪费粗略估计目前可以占到企业利润的20%以上。  我们可以发现特定产品的顾客需求变动并不大,但供应链中的库存和延期交货水平却波
期刊
将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技巧与现在的一些体育资源作“嫁接”,以求短期的“现世现报”,这种手法就是我理解中的作秀,它是长久不了的,终将被中国体育营销的主流发展所淘汰。    在骂声中成长起来的张纪中,其武侠剧《天龙八部》终于略有转机。这之后,我以较高的期望值期待这干老兄们在新作品《神雕侠侣》中能有新的超越。不曾想,《神雕侠侣》播出后,像其《天龙八部》之前的作品一样,重新招来网上骂声一片。搜集了网民一些最客
期刊
所有的企业都必须有顾客才能生存,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顾客,而利润的产生则是顾客满意的结果。从产业发展与行销演进的轨迹来看,是由着重生产制造、品质提升、销售推广一路发展到顾客服务导向的。若就顾客导向的观点来看,则当今任何产业皆可称为服务业。    把焦点放在顾客身上    就是“把焦点放在顾客身上”这样一个信念,让IBM得以摆脱日渐走下坡的泥淖。当时,IBM虽拥有领先的技术
期刊
编 译/邓勇兵  整合品牌传播的起点是企业,而不是营销传播。整合品牌传播开始于明确商业模式中品牌所承担的角色,借助品牌的作用促进和维持企业的成长。整合品牌传播需要最高水平的管理,因为它将战略、财务和营销传播整合到一起进行管理,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整合营销传播的三大问题    不久以前,业界许多人士都打着整合营销传播(1MC)的大旗,把它视为一个革命性的概念。然而,客观地说,虽然整合营销传播在
期刊
从本期起,《新营销》与搜狐共同设立嘉宾对话室,进行连线报道,对企业普遍关心的营销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世界杯足球赛的硝烟已经散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车轮滚滚而来。虽然北京奥运会距离开幕还有两年时间,但在另外一个战场——营销战场,比赛却已经开始。  本期嘉宾对话特邀郭杰先生讨论奥运营销话题。郭杰先生为PECC亚太经合组织文体产业委员会主任,同时也是中国国际体育产业俱乐部总裁、中国沃天体育管理集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