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直接指导学生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的德育课程,因此搞好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很多,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政治思想课教学方法,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可见,人们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质、行为规范的养成十分重视,也向思品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文字和图像,主要通过书、纸的记录和传播。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对道德观点的理解,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行为的指导。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品德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的学习方式。品德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强调了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多媒体软件有着其他的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给予学校,给予课堂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资源复杂纷呈,种类繁多。对于教学来说,网络的发展更多的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大量的可利用的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尤其是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受到深刻的情感道德教育,需要大量的补充材料,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搜集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交流,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品德教科书只是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材中的画面主要是点出了每个活动展开的例子,提示了活动的过程。每课内容基本上都以图片加简要文字提示的形式呈现,给授课教师留下很大的创造生成教材的空间。很多担任品德课的教师在第一次拿到这本仅有几幅图片和简单文字表述的教材时,都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的课怎么上?活动该如何设计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或补充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教材进行拓展,将校本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一一引入品德课堂,达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
网络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可以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展示,可以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运用,最终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如在教学《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国旗、国徽、国歌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国旗、国徽和国歌。初步了解一些有关祖国的知识,产生一种尊重国旗、国徽、国歌就是尊重祖国的情感,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面有限,对祖国的认识比较模糊,所以,这个话题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教材提供的图片画面呈现的内容又比较多,如何很好地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设计不好,课堂上就会出现冷场或教师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首先,我在上课前搜集了大量关于祖国的美丽图片,制作了有中国版图、中国名山大川,有故宫、长城,有现代城市标志建筑的课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一上课就播放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观看课件感受祖国的美丽辽阔、物产丰富、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活动的开展铺垫了认知基础和感情基础。学生对国旗、国歌、国徽知识了解得少,尤其对他们出现的具体地点、来历、含义了解得更少。因此,我把《开国大典》的纪实录像片和有关的故事、人物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国旗、国歌、国徽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脱离枯燥的文本及图片,深入感知和接受更全面的知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注儿童生活,引导儿童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课教学的核心。由于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再现学生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品德课程的优化整合,从较大层面上推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我们的品德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我们的课堂因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得生动有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政治思想课教学方法,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可见,人们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质、行为规范的养成十分重视,也向思品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文字和图像,主要通过书、纸的记录和传播。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对道德观点的理解,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行为的指导。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品德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的学习方式。品德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强调了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多媒体软件有着其他的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给予学校,给予课堂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资源复杂纷呈,种类繁多。对于教学来说,网络的发展更多的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大量的可利用的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尤其是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受到深刻的情感道德教育,需要大量的补充材料,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搜集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交流,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品德教科书只是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材中的画面主要是点出了每个活动展开的例子,提示了活动的过程。每课内容基本上都以图片加简要文字提示的形式呈现,给授课教师留下很大的创造生成教材的空间。很多担任品德课的教师在第一次拿到这本仅有几幅图片和简单文字表述的教材时,都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的课怎么上?活动该如何设计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或补充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教材进行拓展,将校本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一一引入品德课堂,达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
网络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可以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展示,可以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运用,最终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如在教学《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国旗、国徽、国歌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国旗、国徽和国歌。初步了解一些有关祖国的知识,产生一种尊重国旗、国徽、国歌就是尊重祖国的情感,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面有限,对祖国的认识比较模糊,所以,这个话题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教材提供的图片画面呈现的内容又比较多,如何很好地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设计不好,课堂上就会出现冷场或教师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首先,我在上课前搜集了大量关于祖国的美丽图片,制作了有中国版图、中国名山大川,有故宫、长城,有现代城市标志建筑的课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一上课就播放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观看课件感受祖国的美丽辽阔、物产丰富、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活动的开展铺垫了认知基础和感情基础。学生对国旗、国歌、国徽知识了解得少,尤其对他们出现的具体地点、来历、含义了解得更少。因此,我把《开国大典》的纪实录像片和有关的故事、人物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国旗、国歌、国徽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脱离枯燥的文本及图片,深入感知和接受更全面的知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注儿童生活,引导儿童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课教学的核心。由于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再现学生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品德课程的优化整合,从较大层面上推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我们的品德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我们的课堂因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得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