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三体”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新论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产生是一种综合效应。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从教育主体、受体和介体三方面整合实效性,强化“三体”,提高教育主体自身素质、关注和提升接受主体、充分利用和整合介体,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寻求解决之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主体;受体;介体
  作者简介:高旭(1971-),男,嘉应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7.024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7-0066-03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其产生是一种综合效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能单纯地考量教育主体或受体,或片面地强调环境因素,应全方位、多角度,在系统、整体的视阈中,从教育主体、受体和介体三方面整合研究,才能真正实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提高教育主体自身素质与强化思想教育的主动性
  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提高质量将成为新一轮高教改革的主旋律。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师个人,都需要以一种新的姿态迎接这一挑战。实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必须适应教育的发展趋势,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能力。
  (一)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水平和学术水平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教育者本人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因为教育者的创新能力与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程度的相关性。一方面,教育者的创新能力高低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自主性的重视,与他们倾向于挑战、好奇心、独立控制自己的愿望有明显的关系,因此教育者在教育中对受教育者自主和自我指导的态度会影响他们的内部动机,进而影响创新。
  其次,教育主体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受教育者,这种双重身份要求教育者更需树立一种不断进取的信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扮演好主导者这一重要角色,首先就必须武装自身的理性头脑,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学术水平。思想政治教育涉及面广,要求高,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它的知识体系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吸收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教育者不仅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怎样利用相关学科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只有发展中的教师才能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如果教育者停止不前,局限于以往的知识结构,不关注时代的变迁,不关注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发展,那么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无从谈起。
  (二)更新教育观,树立正确的师生观,促进教学相长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培养,虽然高校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但是师生缺乏互动仍然存在。因此,要跳出“教师中心论”,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主体作用。学生跟教师一样都具有平等主体资格,教育者认识到并接受师生的平等主体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成熟的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学相长。即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吸取相同或不同的教育经验,以促进各自的发展。教学相长将会是未来师生关系的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任着重要的历史任务,这个任务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造就一代新人,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培养这一代新人,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实现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无论是对教师个人的进步、学生群体的发展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优化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提升受体的接受状态与强化思想教育的质量观
  (一)努力培养被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理性头脑
  大学生只有真正掌握思想政治道德理论,才能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才能自觉抵制资产阶级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进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要做到进教材、进课堂,更要做到真正进头脑,实现“知”和“行”的统一,并作为一种立场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分析和处理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信息,留下真、善、美,抛弃假、恶、丑,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理论素质。
  (二)转变观念,消除学生接受过程中的功利性
   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够或缺乏客观认识,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存在功利性认识。大学生在学习、择业、工作的过程中,更多想到的是自我价值的发挥,把自身需要能否满足及满足的程度作为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多向辐射,而其核心部分是“功”和“利”。这种着重功利的价值观,固然有利于个人价值的满足,但对社会价值的充分发挥无疑有不利的一面。学生功利性的产生受社会多方面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消除学生功利性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进行人格完善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就业问题成为大学生焦虑、担忧的一大问题,以致于大学生往往更青睐于能直接带来效益的事物,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他们人生实践过程中的潜在作用。
  (三)以生为本,充分提升接受状态,保证思想教育的质量基础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这个出发点和归属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和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应培养忧患意识和主人翁态度、不断培养自教自律意识,用社会主义信念和理论武装自己并用以指导实践,才能在实践中把握自己,不被复杂所迷,不为诱因所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深入学生,善于倾听,及时解决学生内心的“宣泄”,利用“移情作用”将心比心,从主客观两方面洞察学生,尽可能参与到学生的特殊世界中去,有针对性地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智模式,使学生主动采取理智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心态,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社会和人生。
  三、整合和优化介体与强化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一)在传授教育内容上,实现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在内容上就必须贴近实际,成为学生所必需。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是具有现实需要的人,接受活动是在其自身需要的驱动下进行的,需要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需要就没有接受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正确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错误的需要得不到转化,都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内在障碍。
  1、找准结合点,引导个体需要符合社会需要。人的需要不仅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也是客观地被决定的。需要既有社会性,又具有社会发展性,还具有层次性。需要越强烈,主体的接受活动就越具有内在的驱动性,这种驱动性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冲动性,他能够改变或重新确定接受的对象,选择接受客体,提出和改变接受目的,从而把接受主体中其他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接受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立足社会,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受教育者的正确需要不断得到满足、错误需要不断得到转化,从而实现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
  2、立足学生需要,升华“利益认同”。任何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受需要驱动,价值参与的。即以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衡量标准,首先对外界思想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只有那些符合自己利益或需要的外界刺激,才能被肯定、认可和接受。只有贴近学生利益需要的实际,紧紧抓住利益的“敏感点”,使大家认识到或达到了“利益认同”,才能引发接受兴趣,继而为内化活动提供不竭动力。
  (二)在运用教育方法上,注重传统教育和问题教育的结合
  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也要求教育方法随之创新。没有正确的方法,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增强,问题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的教育方法。大学生求实、求新意识强烈,以问题贯穿教育过程的问题教育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传统教育与问题教育相得益彰,整体互补,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的深入和情感的认同,而且有利于师生的互动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而实现教育主体、受体的教育期望相统一。 1、关注教育形式。教育者必须在实践中自觉地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意识、探索精神都大大加强,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结论。因此,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彻底抛弃单向的说教式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的自我教育,重视身教,身教言教相结合,进行引导、启发性教育。彻底从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到双向交流上来,实现从显性教育向隐性显性结合的转变。
  2、讲究教育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富有思想和情感的人,没有情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先导,是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开启人们心扉的钥匙。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培养他们知、情、意、行的实践过程。设置一定的情境,通过一定的具象、环境和氛围来激发受教育者的情趣和智慧,做到“形真、情深、意远”的统一,达到情理交融,受教育者的理论也就会自然而然地逐步转变为他自己的知识概念。教育者只有对教育有执着的热爱,才会真正体验教育过程中与学生一起体验、一起感悟的喜悦。不管科技如何发展,师生的情感交流都是其他一切媒介所不能比拟的。这种融以艺术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学生的“受”即内化,一旦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就会形成一种信念并指导实践。
  (三)在创设教育环境上,营造有利于优化教育效果的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不是指人们生活的基本空间环境,而是指与教育有关的社会大环境和本单位的微观小环境。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是影响教育的认同心理。在它的作用下,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不是依据事情本身进行客观真实评价,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去判断、去接受。
  1、创新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大环境。一是要制定和完善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政策: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规范高校的收费政策;完善与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相配套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和机制;继续建立和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各项政策等。二是要建立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所急需的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即由家庭、学校、社区、传媒、社团和政府等方面构成的通力合作体,来关爱和支持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这些支持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的促进、心理危机的干预、贫困状态的缓减和消除、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就业信息的及时获得以及就业市场的顺利进入等。三是要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营造能够感受理想和信念的精神家园。这一体系应能给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应能起到满足心理、调适行为的作用;还应有助于大学生表达情绪、释放压力等。通过这种社会文化体系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最终建立一种对于大学生群体具有明确导向作用和丰富信念感受的社会文化形态。
  2、优化教育受体的校园学习环境。一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活跃校园文化,营建积极向上的氛围。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会使大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丰富多彩的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能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的能力,更让他们在活动中受教育。二要优化教育者形象环境。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突出人格的力量,用无声的行动感召人。三要优化学校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制度对强化精神支柱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同时,还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宽容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是一个常说常新、常论常需的问题,新时期,需要从新的视角关注新的问题和已有的问题,用新的方法研究已有的成果。优化整合教育主体、介体和受体,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全方位的保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真正实现 “教学相长”,充分利用和整合介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获得实质上的保证。
   (责任编辑:方 涵)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沈壮海.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 周建锋.加强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9) .
  [4] 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J].思想理论导刊,2002,(04) .
  [5] 胡顺.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对策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6) .
  [6] 王升臻.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的再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03) .
其他文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使用比较多的词是“科学”。我认为,在办教育、培养人的过程中,要永远高扬科学的旗帜,要以尊重教育科学、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为最重要的理念,统领教育的发展。  教育管理与教书育人在两个既交叉又并行的线上行动。一是行政线,涉及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二是业务线,涉及德、智、体、美、教书育人等方面。这两条线虽然各有侧重,但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教育工作的效率。运用行政方法
出兰州南行160公里,即到甘南临潭境内,经有“兰州后花园”之称的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冶力关,继续向东南前行,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大岭山,穿羊沙河峡谷,再翻过大石山,一座古代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城镇便映入眼帘,这就是临潭县新城镇。新城镇是一座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气势最宏伟的古卫城,这也是一座促进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功勋卓著的红色古城,这更是一座书写了回、藏、汉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古城和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高原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