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三重门”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mai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既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又是语言运用的方法之一。而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并不尽如人意,长久以往,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本文从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三个层次进行探讨,旨在让朗读更有效,更艺术。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渗透技巧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既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又是语言运用的方法之一。翻开语文课本,我们会发现,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有“心机”,它把“读”的练习放在了“思考题”的前面,加强了朗读、背诵训练。我们可以看到编者这样设计:“课文真有意思,我要好好读一读”“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把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由此一斑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是,从我任教的班级和日常教研听课来看,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有所欠缺、朗读水平较弱,朗读的积极性不高。低年级学生朗读常常出现唱读现象,拿腔作调、错读频频发生。高年级学生朗读则是语调平淡、表情冷淡。不管是生动有趣的童话,还是感人至深的故事,学生在朗读时都无动于衷。心中没有激昂的情感,又怎么能有“美”的朗读声呢?学生的朗读只是单纯的“读文字”,而无法表达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深刻思想、真切情感。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循序渐进,才会让朗读更有效、更艺术。
  一、登堂入室——重视预习,推开正确朗读的第一重门
  课堂只有四十分钟,让学生把一篇课文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是很难实现的。除了时间的原因、课文的难易程度,还有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所以,课前预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预习的时候,可以先画出课文中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然后利用工具书查出这些字音,这样既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又有利于学生顺利读懂课文。这里除了生字新词,还要注意轻声、儿化、多音字、变调字的读法。学生自己解决了课文的字音,接着就是“开口”读文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朗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
  在这预习时的朗读,学生不仅能够注意到文章的内容、思想意义、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还要注意轻声、儿化、多音字、变调字的读音,做到不错字、不漏字、不换字、不添字。大声朗读,比“光看不说”印象更加深刻,为新课学习把好第一关。
  二、曲径通幽——渗透技巧,推开流利朗读的第二重门
  流利的朗读是字字顺心,句句上口。保持良好的朗读习惯,我的理解是“像说话一样读课文”。朗读也是一项技能,但是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我们不能直接授予朗读技巧,这样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把技巧渗透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才能对艺术朗读更有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 读通读畅的关键——句读停顿
  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学习是分学段的,但是标点符号在朗读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停顿和语调。所以在低段教学时,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楚常用的标点符号、自然段之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结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读法。如《阳光》一课要侧重逗号、句号的读法;《美丽的小路》一课要注重感叹号的读法;《比尾巴》一课要侧重疑问语气的读法。课堂上,我经常这样问学生:“你会这样问你的同学借东西吗?”“你会这样跟你的妈妈说话吗?”“你很开心的时候真的是这样说的吗?”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不同的标点符号读的语气不同。
  关注标点符号的朗读指导还不够,还要进行以词语或短语为单位的句读停顿指导,把握句子的语速、语调。以三年级下册的《燕子》第一、第二自然段为例。“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先问学生“这里写了燕子的哪些部位,”找到“羽毛、翅膀、尾巴”,再问“这些部位有什么特点”,学生聚焦到词组“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的尾巴”进行朗读,突出燕子活泼机灵的特点,“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再如文中的一个长句“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通过追问,让学生找出句子的停顿,“微风吹拂着什么?”“柳丝多不多?”“这柳丝是什么样的?”学生便懂得这样来读这个句子——“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指导学生语调要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
  2. 流利朗读的法宝——重音轻声
  朗读的时候,注意语气高低轻重的不同变化,突出文章内容的重点。比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中,有描写荷花姿态的段落。“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冒”重读,强调荷花的长势、生机勃勃;“两三片”、“全”读重一些,体现开花大小程度的对比;“花骨朵儿”这样的儿化音,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在语音上更要进行正确的示范;“莲蓬”是轻声词,“蓬”字读得短而轻,就像花瓣中小巧的莲蓬,让人感受到荷花的可爱……在这样轻重缓急的变化中,感受荷花的动态美。
  三、云台揽胜——展开想象,推开有感情朗读的第三重门
  朗读的第三个层次——“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是偏向于形象思维,所以,利用插图、多媒体或联系生活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头脑中映现出来,能很好地激发情感。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雷雨》。 这篇课文通过“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不同的景物特点,展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雷雨前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应天气状况,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此时播放下雨的声音,对“雷雨时”中“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这个句子的理解有帮助,“哗”字让我们感受到雨下得很大,每个“哗”字有个逗号,看来雨下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急,雨声越来越近。再对照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图上的男孩,你看到窗外下这么大的雨,心里会想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雷雨后”的景象清新自然,朗读的时候,配上合适的音乐,想象雨后初晴的美景,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他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文字所以表声音,声音所以达情思,那是众所周知的。没有情思,就没有发出声音的必要,更何需文字?课件情思为声音的源泉,而文字为声音的符号。孩子所以需要语文,和我们所以教学孩子学习语文,一方面在磨砺情思;另一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这两方面,前者为泉源,为根本。”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的刻苦训练。美的文章需要美的朗读,美育课堂更需要美的情趣。當孩子们喜欢上朗读时,语文课将成为孩子们的向往,成为师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崔光霞.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探究[J]. 神州印象,2018(5).
  [2] 耿芳芹. 小学语文朗读漫谈[J]. 读与写,2018(30).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变,多数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在老家。这些孩子由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便成了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教師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毫不犹豫地扛起这份重担。我们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我们应多关心学生,尤其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留守儿童。那么,我们应如何去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这几年我都担任着班主任工
闽北三年的游击战争,从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共闽北分区委退出闽北红色首府大安开始,到一九三八年一月一千三百名游击健儿集中于江西铅山石塘,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五团开赴抗日前
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让学生形成受益终身的优秀品质.本文介绍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现状,
大气污染区域协同治理的常态化,区域环境治理法规体系的具体化,环境污染联防联治的实时化,区域协同治理检查评估的经常化,是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明显提升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
音乐对于人们来讲是娱乐生活、陶冶情操的良好方式,同时也是人们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对大学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两种植物提取物对断奶仔猪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胎次相近(3-6胎次)、体重相近、25日龄断奶的“YxL”仔猪12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
<正>一、前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历程当中,对于电力系统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越来越多的工业活动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对电力的需要也越来越大,电力
作为现代化的小学语文老师,需要加强对增效减负策略的探讨,唯有如此,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才能 得到不断的提升,真正为学生的健康学习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