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技巧+医生导航,让宝贝健康从头到脚

来源 :父母必读·专业育儿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yuan_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夏 晴
  宝宝健康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但有时,疾病总是不期而至。面对高烧的孩子,你还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吗?面对医生的时候,你能否头脑清醒地陈述病情,并记住医生的嘱咐?先看一组来自读者的调查数据吧。
  ●遇到孩子突然生病,38.46%的人会马上带孩子去医院。
  ●面对医生,许多问题想问却张不开口。因为:84.24%的人担心问多了,医生不耐烦;26.86%的人觉得看病的人太多,担心后面的家长有意见。
  ●带孩子看病过程中,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82.98%的人走出医院的大门之后,才想起来应该问医生的问题还没--有问;
  60.40%的人在家已经想好的问题,一面对医生,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62.30%的人孩子生一次病,最多的时候去过2~3家医院或看过2~3个医生;
  48.68%的人从医院开了一大堆药,回家后发现许多药家里就有;
  39.09%的人以为孩子的病不轻,但医生却说没事,结果没有经过特殊处理,孩子自然就好了;
  21.69%的人在医生告诉他回家后怎么给孩子吃药,怎样护理时,当时好像全都记住了。可回到家里却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鸣谢/新浪网亲子中心)
  带孩子看病,儿科医生导航
  
  孩子明明烧了两三天,医生为什么还说不要紧?要不要换家医院去看看?是不是挂个专家号?输液会不会让孩子好得快一些……太多的问题,你都希望能找到正确答案。
  带着家长的这些困惑,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儿童医院保健科原主任刘纪平大夫,看看她是如何解答的。
  刘纪平
  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原主任、主任医师,特级专家,《父母必读》杂志儿童健康医学顾问。1968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医疗系,有着16年的儿科临床和21年的儿童保健工作经验。
  Q1平时家长怎样才能知道孩子是不是生病了?
  A孩子生病总会有一些征兆,可以通过吃、喝、拉、撒、睡来观察。比如观察孩子的尿是黄色的还是橘色的?拉的是稀便还是黏液便?这些都很容易观察到。但很多时候孩子大小便之后很快就冲掉了,家长可能也不注意。还有睡眠,孩子是嗜睡、烦躁、夜惊,还是不睡?这些都提示我们孩子可能潜藏着各种各样的疾病。很多时候孩子是跟老人或保姆睡,妈妈可能就注意不到。
  这一点,日本妈妈做得很好。她们每天都要记录孩子的体温,吃什么、吃了多少,出去玩的时间多长,甚至穿多少衣服都要记录。这样,孩子一旦出现异常就很容易判断。但我们好像很忽略这种平常的观察记录,反正孩子能吃能睡能长体重,就觉得没事儿。其实,孩子一些微小的变化,有时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Q2家长自己如何判断孩子病情的轻重?
  A孩子患急重症有一些特殊表现。如嗜睡,你解开孩子的衣服,他也没什么反应。吃的方面,小的孩子不吃奶,大一些的孩子不喝水,或者一喝水就呛。还有其他一些很容易观察的病症,如高烧、抽搐等等。
  比如,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判断标准。
  呼吸道疾病:在安静状态下数呼吸,2个月以下小儿≥60次/分钟,2~12个月婴儿≥50次,1~5岁小儿≥40次,可能有轻度肺炎。重度肺炎由于肺部炎症较重,呼吸困难,会出现胸凹陷。观察孩子有没有胸凹陷,打开衣服,看看孩子吸气时胸下一巴掌的位置有没有往里凹陷。
  消化道疾病:最常见的是腹泻,容易导致脱水。判断脱水有一个简单易记的小口诀:两口两眼一弹囟。两口是指口渴、口唇黏膜干燥;两眼是指眼窝凹陷,哭时没眼泪;一弹囟是指皮肤的弹性差(在肚脐旁大约3指的地方捏一下,马上放开,数1、2,皮肤没有展开)和囟门凹陷。这些都是脱水的表现。
  Q3什么时候需要带孩子去医院,什么时候在家护理就可以?
  A家长往往一见孩子发烧、拉肚子就急着上医院。其实应该静下心来先自己观察和判断一下。如果是呼吸道
  Q4是去附近医院的儿科就医,还是去离家远的综合性儿童医院?
  A这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选择。一般的呼吸道、
  Q5不知道挂什么号、看哪一科怎么办?
  A家长要学会利用医院里的设施。比如很多医院设有初检处,那儿的护士一般都是经验非常丰富的。你到医院之后可以先去初检处问问,需要挂什么号、看哪一科。很多护士对哪个大夫哪方面有特长,哪个大夫什么时间出诊都很清楚。挂完号,到你要去看的那个科的护士工作台,把挂号条、病历先交给护士,需要做什么,在哪个诊室等候,都由护士安排。这样你会很踏实,不必拿着号到处乱转。要充分利用护士的就医引导作用。还有咨询台,你也可以随时去问。
  Q6什么时候需要挂专家号?
  A专家从医时间长,经验比较丰富,所以遇到疑难病症的时候还是要看专家。比如,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在没有神经专科的医院看一般的门诊,医生可能会很笼统地告诉你,孩子的大脑有问题。但是具体是什么问题、什么原因,可能就不知道了,这样你就会很着急。
  又如血液病,一般的医院要是不能做血液的专科血图片诊断的话,可能就会误诊。
  再如,肾脏、内分泌等疾病,还是要去大医院有专科的门诊看专家。
  但是,一般的伤风感冒、咳嗽、腹泻,普通的儿科医生都能诊断和治疗,就不必挂专家号。
  Q7孩子夜里突然发烧怎么办?
  A 首先测体温,看看多少度。如果是小婴儿,看看是不是因为室温过高,包得太严散热不好引起的。如果是这个原因,可以通通风,解开被子或衣服,先解除物理因素。38.5℃以下可以喂点水,做做物理降温:用温水在脖子、腋下、腹股沟等散热快的部位擦一擦;要是烧得比较高,可以用75%的酒精加一倍的温水擦。 如果体温下来了,孩子能够平稳入睡,就不要半夜三更去医院,因为看急诊的人往往病得较重,容易交叉感染。但是,如果物理降温半小时后还烧得很高,或者有前面说过的急重症表现,就要及时去医院。离医院近的话,可以不吃退烧药直接去;要是离医院远,可以先吃点退烧药再去,防止路上发生抽搐。
  夜里发烧的孩子,往往白天就会有所表现,如吃饭不太好,有点打焉。所以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不要等烧得很高了才采取措施。
  Q8怎样带孩子看急诊?
  A 一般地,白天你要是觉得孩子病情很重,比如体温在39.5℃以上,或者孩子特别小,都可以直接看急诊。到医院后,你可以先带孩子去初检处让护士看一下,需不需要看急诊。像儿童医院晚上10点之前有小夜班,可以按部就班地看;10点以后没有其他科,那就都要看急诊了。
  最好平时对周围的医院有所了解。比如你家离医院有多远,医院里有没有儿科。白天急诊去离家近的医院看儿科就可以,半夜急诊还是去大医院比较好。因为一般的医院即便有儿科,也不一定有儿科医生值夜班。
  Q9带孩子去医院,家长应 该做好哪些准备?
  A 门诊中经常发现,家长用被子裹着孩子就来了,该吃的、该喝的都没带,孩子尿湿了也没得换,搞得很狼狈。所以不管多急的病,还是应该给孩子穿好衣服,带上奶、水、尿布等必备的东西。因为到了医院,不一定能马上就医,可能还要耽误个把钟头。最好平时在家里,把带孩子出门时需要准备的东西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管生病还是出去玩,随时就可以带着走,这样就会从容一些。
  如果孩子腹泻,最好把孩子最近拉的大便也带上;要是怀疑尿有问题,把尿也带上。这样到了医院就能及时作化验。
  Q10怎样和医生沟通,有利于对孩子疾病的诊断?
  A 医生要了解孩子的病史。所以家长要清楚孩子平常是什么样的,出现异常是什么时间,什么表现。比如发烧多长时间,烧到多少度?发烧的同时有没有咳嗽、呕吐或腹泻?有时医生还要询问喂养史,孩子平时吃什么,最近一两天吃得如何?最好是让平常照顾孩子的人与医生沟通。如果平时是由老人或保姆照顾孩子,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带着去,医生可能什么都问不出来。
  也有些家长知道了也不说,想看看医生的水平怎么样。其实,医生是在家长的介绍下,根据孩子的体征或当时的化验结果来诊断的。比如,你说孩子发烧、咳嗽2天,开始咳嗽没这么重,现在越来越重了,大夫就会顺着你说的过程来考虑这个病,然后再根据听诊、化验结果等来诊断。家长说得越清楚,医生诊断就越准确。
  Q11输液可以让孩子好得更快吗?
  A 并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输液。比如病毒性感染,一般都要有7天左右的病程,输液并不能缓解症状或缩短病程。其实输液的物质也就是水、糖、盐、抗生素等,或者加一点维生素,与口服药的成分基本上一样。如果孩子的消化道正常,吃药能起作用,就不必通过血液去供应药物。只有当孩子的全身状况特别差,或整个消化道功能都出现了问题时,才需要通过静脉输液。
  用药的基本原则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做静脉输液。盲目输液既增加孩子的痛苦和家长的负担,也增加了危险性。比如出现输液反应,输液的药物、用具有被污染的可能等等。
  Q12在家护理生病的孩子,需要注意什么?
  A 学会家庭护理非常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儿童呼吸道疾病和腹泻病的控制中,制定了家庭治疗3原则。
  1.继续给孩子吃东西。很多家长看见孩子又拉又吐,以为不能吃东西。其实腹泻时还要让孩子吃,只是要吃软的、好消化的食物。
  2.注意补充水分。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以增加喂母乳次数,吃配方奶的孩子可以把奶粉冲调得稀一点。腹泻的孩子要喝一点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具体方法是:2岁以下,每次大便后喂50~100毫升;2岁以上每次补200毫升。如果已经出现脱水症状,可以每隔两三分钟喂一小勺(约10毫升),这和静脉补液的速度差不多,有利于肠道吸收,大约2~3小时就能纠正脱水,然后再按照前面的方法进行预防。要是没有口服补液盐,可自制一些糖盐水或煮一点米汤加点盐。具体做法:约20克糖,1.75克盐(半啤酒瓶盖),加500毫升水;25克米,1.75克盐,加500毫升的水煮汤。
  3.观察孩子病情的变化。比如肺炎,你要观察抗生素应用的效果怎么样,发烧、咳嗽症状有没有减轻。如果症状减轻,说明药物使用得当,可继续用到5天。要是没有好转,甚至病情加重,如咳嗽更厉害了,呼吸由不急促转为急促了等等,就要及时复诊。
  
  孩子生病,父母能够做些什么?
  
  孩子生病,我们常常感到很无奈,但很多事情我们却可以把握:观察孩子日常的状态,观察疾病的变化过程,做好疾病期间的家庭护理……总之,在医生触及不到的细微之处,恰好需要父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里,几位家长述说了带孩子看病的经历和一些经验做法。对你是不是也有一些启发?
  
  许碧娟,儿子何一苇,5岁半
  观察孩子,积累经验很重要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一生病我就特别紧张,赶紧抱他去医院。经历几次孩子的生病过程之后,我总结出来,自己平时多观察孩子、多积累经验比什么都重要。
  一次,我儿子感冒后有点咳喘,到医院去看,医生说是哮喘,把我吓坏了。我开始到处去查资料,找有经验的妈妈聊,又注意观察孩子好一段时间,觉得并没有医生说的那么严重。后来去看中医,开了点中药,吃一段时间就好了。
  可能医生面对的都是多数孩子的普遍性的情况,对你的孩子的具体情况他不一定了解。但是你自己天天和孩子接触,他的饮食、生活习惯、体质状况你都非常清楚,所以一旦出现异常,你也很容易观察到。平时,我发现孩子有点流鼻涕、咳嗽,就给他吃一点中成药,病情基本上就能控制住了,不一定都要上医院。
  独家小窍门:每次孩子发烧,医生都要求抽血化验。但每次都要排很长时间的队等医生开单子。等你拿到化验结果后。还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才能轮到你去看,这样太浪费时间了。后来我发现中医门诊的人很少,就先挂一个中医的号,医生很快给我开了一个化验单。我先带孩子去化验,等轮到我孩子看的时候,我就直接把挂好的号、病历和化验结果交给医生。就这样,我节省了大约半小时时间。
  
  李华,儿子赵福霖,2岁半
  边看病,边积累经验
  每次带孩子看病,都希望医生能够多告诉自己一点知识,比如回家后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给孩子吃点什么等等。但是看病的人很多,你要是问的问题太多了,医生不一定有耐心回答,你自己也担心后面的家长有意见,因为带孩子来看病的人心里都非常着急。所以,我每次在去医院之前就先列出几个问题,再从中挑一两个最让我困惑的、最想问医生的问题,事先想好怎么问。然后把每次医生告诉我的那些要点记下来,一点点地积累起来。后来遇到同样的问题,自己就知道怎么处理了。比如孩子发烧了怎么做物理降温,拉肚子的时候怎么样补充水分,孩子生病期间的饮食安排等等,我都是从医生那儿学到的。
  独家小窍门:常常听周围的人抱怨说,带孩子去医院看病排队的人太多,心里很烦。我都没感觉。他们都说我运气好。后来我发现,可能是我去医院的时间比较合适。因为我爱人工作很忙,所以带孩子看病几乎都是下了班以后才去的,比如下午6点钟以后才到医院。没想到这倒成了优势。因为在儿童医院,下午5~9点可以照常看病,这时候人比较少,挂号、化验都不用怎么排队,医生也比较有耐心回答你的问题。
  
  何强伟,儿子何天宇,3岁
  小毛病不必找大专家
  原来孩子一生病,我就去医院挂专家号。觉得专家经验丰富,只有让专家看了才放心,而且挂号费也多不了几块钱。几次下来之后,我发现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孩子的病无非是感冒、发烧、流鼻涕。这些小毛病专家可能也不太重视,也不需要什么特殊处理,所以专家可能也觉得没必要跟你说太多。你去普通的门诊看,那些大夫说的也并不比专家告诉你的少,有时甚至还说得更 详细。
  还有一点,大医院看病的人太多,每次排队挂号、等化验结果都要很长时间。听同事说,去儿研所看病的人少,几乎不用怎么排队,医生的水平也不错,也比较有耐心。后来我就都带孩子去儿研所看了,而且在那里也是看普通的门诊。
  
  高湘,儿子杨欣鑫,1岁10个月
  寻找你身边的资源
  有孩子之前,我就知道儿童医院的刘大夫住在我们楼里,平时经常打招呼。有了孩子之后,我就更是刘大夫家里的常客了。孩子有一点伤风咳嗽的小毛病,我就随时去请教她。这让我们少跑很多次医院,心里也很踏实。
  前一段时间孩子拉肚子,我去向刘大夫请教。她看了之后说是轮状病毒感染,告诉我不用去医院,也不用吃抗生素,在家好好照顾孩子的饮食,注意不要着凉,特别要注意给孩子补充水分等等,大概一个多星期就会好了。有刘大夫的话垫底,我心里就很沉得住气。但家里的其他人看见孩子拉了几天也不见好,非常着急,就拿着孩子的大便去医院化验,结果还是刘大夫所说的那种情况。后来,真的是过了那么些天,孩子就不拉了。
  我们小区里住的很多是台湾的妈妈,她们就很会打听周围的医疗资源,不知道怎么就打听到了刘大夫一家是儿科医生。平时在带孩子过程中遇到点问题,都会去找刘大夫咨询。周围有儿科医生这样的资源,感觉非常好。
  
  更多妈妈窍门
  亮亮妈:平时我会把孩子的病历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需要带孩子去医院的时候,我就不必翻箱倒柜了。
  欢欢妈:每次去医院的路上,我会把孩子生病后的一些表现在脑子里过一遍,整理一下思路。这样,面对医生的时候,我就可以从容地回答。
  青青妈:去医院之前,先看看家里都有哪些药。这样可以节省开支,也能避免浪费。有时候医生开的药比药店的贵很多,只要不是处方药,我就不在医院里交费,直接去药店买。
  佳佳妈:每次医生说的怎么给孩子吃药,先吃什么后吃什么,很难记住。后来我就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和笔,把医生的话记下来,避免回到家里就忘了。
  周围,你可以利用的资源
  
  很多时候,孩子的情况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比如脸上长了一个小包,每天早起咳嗽三两声,最近几天不好好吃饭……你又不像前面的那位妈妈那样幸运,和儿科医生作邻居。那么,我们还可以向谁求助呢?
  让我们一起来搜索一下,看看周围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帮助你、支持你?
  
  资源之一 社区保健部门
  平时,你带孩子去社区保健部门做常规检查和预防接种的时候,随时可以向保健医生咨询一些小问题。
  美中不足:保健部门没有夜班,不能随时诊断和治疗孩子的疾病。在孩子真的生病要作检查化验时,还是需要去门诊找儿科临床医生。
  
  资源之二 长辈
  老人的经历和阅历都很丰富,有些传统做法对于缺乏经验的年轻父母来说,是非常宝贵的。长辈们所掌握的一些民间食疗小处方,常常能帮我们解决大问题。
  美中不足:经验也会过时.而且,有些传统的方法很可能与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相悖。
  
  资源之三 朋友
  他们会非常热情地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你,在你因孩子生病而苦恼的时候给予你心理上的支持。
  美中不足: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只能告诉你一些个人的育儿经验。当你问到具体病症的时候,朋友就无能为力了。除非他们是医生。
  资源之四 育儿网站
  这种新兴的媒体信息量非常大,查寻十分方便、快捷。有时还有专家咨询和在线聊天。而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网络妈咪,她们经常在网上交流育儿经验,遇到问题的时候互相帮忙出主意。你要是在网上发一个帖子,很快就会得到回应。要是正好遇到一位妈妈的经历和你相同的时候,可能对你就更有价值了。
  美中不足:网站上的信息往往没有经过筛选和过滤.同一种病症可能会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所以,它在带给你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在干扰你的判断能力。因此.当你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比如需要检查和化验才能确诊的疾病,你还是要带孩子去医院。
  育儿网站推荐:
  新浪网亲子中心:http://www.baby.sina.com.cn
  摇篮网:http://www.yaolan.com
  父母必读网站:http://www.fumubidu.com.cn
  
  资源之五 育儿书籍、杂志
  家中准备一两本儿科常见病的家庭护理方面的书,或者订一份专业育儿杂志,你可以很方便地随时查看。
  美中不足:书籍或杂志不可能针对个人做出个性化的诊治方案。
  育儿书籍崔大夫推荐:
  崔玉涛:中美合资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医生。有19年的儿科工作经验。多年来,他在《父母必读》杂志主持的“崔大夫诊室”专栏,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
  西方很多国家都有家庭医生。家长遇到的有关孩子的健康问题,首先可以向家庭医生咨询,但我们国家还没有这样的条件。
  经常有家长在我治愈孩子的疾病之后,希望我帮助他们解决更多与健康有关的小问题。每当这时,我就特别希望有一本书能够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自己处理一些小问题。但目前关于婴幼儿健康方面的书籍,很多都是以疾病为主线的,专业性比较强。
  后来,我在美国参加会议期间,发现了一本很好的书,我把它译为《宝贝健康从头到脚》。这本书按照婴儿的身体部位来编排内容,教家长怎样从头到脚观察宝宝的健康问题。比如关于胃肠道一章中这样写道:“胃肠道起自口腔和食管,历经胃部、肠道,最后结束于肛门。”由于涉及了这么多部位,所以出现的问题就包括喂养、吐奶、腹泻、便秘、幽门狭窄、生长障碍等内容,而每个问题都从以下6个方面给予了细致的回答:
  ——婴儿体内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父母应该做什么?
  ——何时应向医生请教?
  ——应进行怎样的检查?其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有哪些治疗方法?
  ——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有哪些?
  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家长就非常清楚该怎样观察孩子,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如果去医院的话需要做哪些检查,有哪些治疗方法等等。
  这本书已由北京出版社《父母必读》杂志出版。
  如需邮购。具体方式请翻阅本期《邮购广场》。
  孩子生病给你带来了许多烦恼,但生病也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孩子的免疫力在一点点地提高;作为父母。你也会在带孩子看病的过程中,一点点地坚强起来。有了专家的指点和知识经验的储备,在以后带孩子看病的路上,你也许就能少走一些弯路,多一分从容的心态。
其他文献
1. 我当妈妈,佳佳当爸爸。  2. 给宝宝穿衣服真难。爸爸快来帮忙!  3. 宝宝乖,看妈妈给你梳的辫子多漂亮。  4. 我得给宝宝做点好吃的。  5. 谁呀?请进来!  老师点评:在“娃娃家”里,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没有死板的游戏规则。孩子们可以尽情地表达,实现自己的心愿。孩子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习着分工,学习着礼貌待人,学习着自然地表达与交往。通过玩这类游戏,孩子体验了愉悦感、自主感、胜任感和
期刊
调查:你为什么要孩子?  人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迷茫。有时候,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左右,人们甚至会忘记自己当初要孩子的初衷,更不知该怎么培养孩子,不知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也许,当我们细细地去想一下孩子对自己的意义、对社会的意义和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对自己的养育观有一个清晰的反思,很多问题就不那么难解了。  为此,我们作了一个调查,向各界朋友提出的一个简单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孩子?”    
期刊
幼儿园早餐的一个情景:明明坐在小饭桌前托着下巴,看着饭发愁。亮亮却大口大口地吃着早餐。  教师问:“明明,你怎么不吃饭呀?”  明明答:“我不饿,不想吃。”  教师问:“你是不是又没睡醒就被爸爸抱来了?”  明明答:“是的。“  教师问:“亮亮,你的饭都吃完了,真棒!你是怎么来幼儿园的?”  亮亮答:“我是自己跑步来幼儿园的。”  教师问:“你爸爸怎么不抱你?也不用自行车带你?”  亮亮答:“不,
期刊
呼吸困难是儿科的急症之一。大孩子能诉说呼吸不通畅,年幼的婴儿常常表现为呼吸急促。  人的呼吸原理是这样的:通过吸气,空气被吸入到肺内,经过肺部的毛细血管,其中的氧与红细胞结合,并释放出二氧化碳;经过血液循环,氧被带到全身各组织、细胞,供代谢的需要;二氧化碳及其他废气经呼气动作排出体外。由于任何原因造成的换气障碍,都可出现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的情况可以分为:  ①吸气性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吸气延
期刊
饭做好了,奶奶喊道:“遥遥,吃饭了!”遥遥专心地看着他的小画书,头也不抬。  爸爸觉得遥遥看电视的距离太近了,大声提醒他:“离电视远一点。”可遥遥呢,却紧盯着电视纹丝不动。爸爸只好自己上前把他拉开。  晚上,妈妈说:“遥遥,该洗脸、洗脚了。”再看这个小家伙,还是不紧不慢地搭着积木,没有一点行动的意思……  这样的情景每天都上演几次,无论大人提什么样要求,遥遥都一副仿佛什么也没听见的样子。遥遥妈妈禁
期刊
以下是一些精彩观点和巧妙办:  小鱼女:“自私”是阶段性的  小孩明白你我的分别,所以觉得“我”特别重要。有时家长太急会适得其反。我会鼓励他试着和别人玩。当然头一两次要注意选择对象,不要选个特霸道的孩子,玩具一下抢走了,当然会伤了孩子,那下次他再也不会给别的小朋友了。    xiaohlm: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和体会  孩子2~4岁时的小气与长大后的“自私”并无必然关系。我对儿子的做法,一是不强求他将
期刊
每一个孩子都来自一个特定的家庭,家庭的功能正常与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而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既是家庭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而且孩子年龄越小,影响越大。所谓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尊重、分享、沟通、支持等,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任何距离。  相反,父母和孩子之间还是需要角色明确、界
期刊
“准备好了吗,妈妈?快快快,该出发了!”儿子不停地催促我:我们家的周末行动又要开始了。对于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玩耍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除了儿童公园里少得可怜的几样大型玩具,就只剩下商场的一些淘气堡之类的玩意儿了。多花钱不说,其间污浊的空气对孩子的健康也没什么好处。我和丈夫周末都有时间陪孩子,却也没见他开心多少。儿子现在才三岁多,我们不想把他仅仅拴在课堂和书本上。  一个偶然的机会,外婆把孩
期刊
翻身  宝宝会从仰卧位到俯卧位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对于正常的孩子来说,经过前几个月经常被动翻身练习,此时,如果宝宝看到一个新奇的玩具放在他的身旁手够不到的地方时,他就会使劲翻身够玩具了。如果把玩具放远一些,为了能够到玩具,宝宝还会连续翻身。因此,这一时期要特别注意安全。常有孩子一不留神从床上翻跌到地上。  一般来说,冬天衣服穿得多,翻身运动的出现会晚一些。宝宝开始翻身时,常常一只手被压在胸部下面,不
期刊
你爱看电影吗?你儿时看过的电影现在还记得吗?  我住的小镇有个圆环,圆环旁边有两家戏院遥遥相对,一家叫“国际戏院”,一家叫“大观戏院”。那时看电影的人不太多,因此一般片子大概都只上演两天就下片。  我母亲白天爱看书,晚上爱看电影,常常在傍晚吃完晚饭后,一家三口就往戏院去看电影,两家戏院正好轮流,一晚看一家,也不必挑片子。  进了戏院,父亲往往看了一小段后就开始入睡,电影结束前才醒来,虽有始有终,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