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新课程基本理念中“倡导积极主动、勇于实践的学习方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等方面,尤其注重对数学德育功能的体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面对新课程,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应发挥数学教学中潜在的德育教育功能,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教会他们一种信念、一种做人的准则,从内因上影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成为“四有”新人。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对数学教学德育功能的强调,笔者认为重视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但不会淡化学生对数学规律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一、让学生乐于学习
数学史上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出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巧用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人类智慧所创造的价值作用巨大,增强他们了解科学、认识科学的愿望,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教学“等差数列前n 项和”时,把“1+2+3+…+100=?”作为引例,并简要介绍“神童”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10岁的时候,老师为了让班里的孩子们有事做,让他们从1一直加到100,然而老师刚把这道题写在黑板上,小高斯就给出了正确答案:5050。当学生顺着小高斯当年的思路,探究得出:1+2+3+…+n=n(n+1)/2 时,他们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高斯的世界,对这位伟大数学家深感敬佩和对数学的博大精深无限向往的同时,他们会认识到:用数学家研究成果中的精髓作武器,让这个看似很难的问题变得容易,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规律的热情。数学史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手到擒来,当然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除对数学规律本身的探究外,还有数学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等。如泊松、安培、麦克斯韦等,运用微积分等奠定了电磁作用的数学基础,进而崔生以发电机、电动机及电气通信为基础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这些材料不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重点,但教师完全可以结合所教内容,给学生作简要介绍,以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当然,这些材料的运用,必须强调一个“巧”字,否则会因大量引用例子,将数学课发展成“数学史”专题,淡化数学规律本身的认识。最好是在导入新课等环节,用简短的故事的形式,点到即止。
二、用数字说“法”
我们常说,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因为它能直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这正是数学的优势之一,教师可以很好地运用数学的这一特点,尤其是结合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巧妙而真实的数据比枯燥的大道理更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
通过实例,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不要轻易触犯法律,视法律为儿戏,更不要以身试法。而脱离这些数据,我们当然可以教学生:“走的夜路多,早晚遇见鬼”、“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也许文学性会比较高,但笔者以数学教师的思维,认为还是用概率学原理来解释会更透彻一些。在指数函数教学中,结合指数效应谈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学生对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理解的效果一定很好:若每对夫妇生2个孩子,中国13亿人口,隔一代人口将是26亿,两代后是52亿,四代后将变成208亿!看似荒诞,但其中真实的计算提供了严密的科学依据,使中国即将面临的最大的危机——人口爆炸,不再是枯燥的大道理,这样的数据难道不能让我们的学生铭记终生?
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习惯
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在教学中抓住一切时机,反复进行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巧妙的思维过程,无疑使数学教学在这方面独具优势。
1、专心听讲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上课时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自控能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认真书写作业的习惯,作业中必须体现严格训练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书写规范,若不合格,可以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原因,以及那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让他们把作业订正好,踉上我们的教学步伐。
3、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请教时,不必马上给他们讲解,而是鼓励他们重新审题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或者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直到会独立解决问题为止,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很必要的。而真正的道德教育更需要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来完成,它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变成人的内在的稳定品质。在数学课堂上注重恰当的德育渗透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注重恰当的德育渗透教育,是我们数学老师的责任。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其策略性,切忌喧宾夺主,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意渗透的反复性,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的目的。
一、让学生乐于学习
数学史上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出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巧用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人类智慧所创造的价值作用巨大,增强他们了解科学、认识科学的愿望,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教学“等差数列前n 项和”时,把“1+2+3+…+100=?”作为引例,并简要介绍“神童”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10岁的时候,老师为了让班里的孩子们有事做,让他们从1一直加到100,然而老师刚把这道题写在黑板上,小高斯就给出了正确答案:5050。当学生顺着小高斯当年的思路,探究得出:1+2+3+…+n=n(n+1)/2 时,他们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高斯的世界,对这位伟大数学家深感敬佩和对数学的博大精深无限向往的同时,他们会认识到:用数学家研究成果中的精髓作武器,让这个看似很难的问题变得容易,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规律的热情。数学史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手到擒来,当然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除对数学规律本身的探究外,还有数学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等。如泊松、安培、麦克斯韦等,运用微积分等奠定了电磁作用的数学基础,进而崔生以发电机、电动机及电气通信为基础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这些材料不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重点,但教师完全可以结合所教内容,给学生作简要介绍,以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当然,这些材料的运用,必须强调一个“巧”字,否则会因大量引用例子,将数学课发展成“数学史”专题,淡化数学规律本身的认识。最好是在导入新课等环节,用简短的故事的形式,点到即止。
二、用数字说“法”
我们常说,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因为它能直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这正是数学的优势之一,教师可以很好地运用数学的这一特点,尤其是结合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巧妙而真实的数据比枯燥的大道理更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
通过实例,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不要轻易触犯法律,视法律为儿戏,更不要以身试法。而脱离这些数据,我们当然可以教学生:“走的夜路多,早晚遇见鬼”、“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也许文学性会比较高,但笔者以数学教师的思维,认为还是用概率学原理来解释会更透彻一些。在指数函数教学中,结合指数效应谈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学生对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理解的效果一定很好:若每对夫妇生2个孩子,中国13亿人口,隔一代人口将是26亿,两代后是52亿,四代后将变成208亿!看似荒诞,但其中真实的计算提供了严密的科学依据,使中国即将面临的最大的危机——人口爆炸,不再是枯燥的大道理,这样的数据难道不能让我们的学生铭记终生?
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习惯
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在教学中抓住一切时机,反复进行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巧妙的思维过程,无疑使数学教学在这方面独具优势。
1、专心听讲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上课时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自控能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认真书写作业的习惯,作业中必须体现严格训练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书写规范,若不合格,可以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原因,以及那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让他们把作业订正好,踉上我们的教学步伐。
3、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请教时,不必马上给他们讲解,而是鼓励他们重新审题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或者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直到会独立解决问题为止,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很必要的。而真正的道德教育更需要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来完成,它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变成人的内在的稳定品质。在数学课堂上注重恰当的德育渗透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注重恰当的德育渗透教育,是我们数学老师的责任。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其策略性,切忌喧宾夺主,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意渗透的反复性,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