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北那个拥有200多名教师的学区里,几十年来,还没有人出走他乡去谋职,我却在不经意间填补了这个空白。好好的旱涝保收的职业不珍惜,为什么想到出走呢?说实话,我的出走跟金钱没有直接关系,只是想趁着年轻到外面走走瞧瞧,不甘愿在那个昏昏沉沉的小镇消磨时日。还有一篇文章给我的冲击也很大,那就是留美作家刘墉的散文《因为年轻,所以流浪》。一个醒目的题目完全抵得上数吨炸药的威力,一颗渴望飞翔的心顺势便登上了九重天。
于是,我决定出走,由此开始了我应聘的故事。
序幕——盛夏的果实
没有任何介绍人,仅凭着青年人不服输也不怕输的倔强,和几则从《中国教育报》里剪下来的招聘信息,整个人便进入了应聘前的准备中。先是一阵忙乱的材料复印,得到一摞花白的复印件,然后将各类证书、证件的复印件一股脑儿地塞进牛皮纸信封,按照地址一稿几投。记得那一次家边的几个苏南民校,打开始就没瞅,并非我瞧不起,只是觉得出去了就得有出去的样,老家相距苏锡常才半天的路程,即使应聘成功了也很难从地理上给心灵一个踏实的交待。于是,几个浙江的学校便凸显出来,因为它可以带我到远方。信带着油墨香,也带着我的梦,从小巷飞往浙江。然后便是咏叹调般地等待——等待着回音,等待着早日踏上远行的征途。
正式的也是首次的应聘发生在2001年的5月。忐忑地把家里的课调整好,瞒着所有人,经过30多个小时的行程,我来到了素有小商品之都称誉的城市——温州。没心思多端详风景,便转乘中巴来到平阳县,才知道,应聘的学校在一个山洼洼地方,叫水头镇。
第二天,负责应聘的老师安排我在一间会议室备课,小黑板、幻灯片(好在当时还没有流行什么课件)都要上阵,手忙脚乱的。我试讲的是一个四年级的班级。走进教室,发现后墙角已经坐了两个人——没错,是负责应聘的两个主任。
趁上课前的空隙,我主动和下面的同学聊上了——知道我是哪里人吗?你们的家在哪里啊?喜欢什么课程啦?无非是想借机会和学生套近乎罢了。不然生巴巴的一幅面孔直接上课,谁会理你?弄不好硬碰硬,把课堂搞得死气沉沉,岂不坏事。这一招还真灵,几个水灵灵的小姑娘已经围了上来,看来是相中了我这个陌生的外地老师。她们靠着讲桌,围住我问长问短,有的央求我,希望这节课能多提问她。此刻的我,不停地应和这个,招呼那个,个个是宝,谁也不能怠慢。心里却明白得很,端详这个琢磨那个的目的,是为接下来的上课物色人才:这几个孩子从言语表达上可以看出反应敏捷,复杂的题目比如归纳中心、解释段意就提他们;那几个学生,热情多动,感觉一般,也应照顾,简单的题目诸如分段划节、组词注音就给他们。这样做有点像烹饪,肥瘦荤素搭配起来才是好菜,不能厚此薄彼,偏废失调。为了把提问做得更漂亮一点,我将几个积极分子的名字用钢笔记在了粉笔盒上,这样喊起来响亮,方便教学,又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刚来不到十分钟的老师能喊出班级学生的姓名,能力如何暂放一边,你说这个老师能差吗?虽然只是雕虫小技,却会为我的讲课注入活力。
孩子们积极的参与说明了一切——他们笑容绽放,小手如林,争先恐后。我们从快乐中走来,又在充实中驻足。我们在激情中细细聆听,又在不舍中悄悄离开……
在休息室,听课的主任交换了意见,一致对课堂气氛活跃褒奖有加。走出房间,一米阳光射到脸上,好暖啊!
八月,我再次转乘那班中巴前往第一次应聘的地方——我被录用了。车厢里播放着莫文蔚很磁性的歌。嘈杂,听不大清楚歌词,到后来才知道确切的歌名,叫《盛夏的果实》。一声感叹,这个盛夏啊,我的果实哦——
中场——起死回生
在温州工作了半年后,我决定离开。为什么离开,真说不清楚,利益的名份的环境的人际的因素都有。离职前,我在日记中写到,出走的我像是一只离弦的箭,飞出去了就没有了回头路。既然后路已绝,何不来个破釜沉舟,寻找最合适自己的那根梧桐枝,站上去并努力站稳呢?于是试着从浙江又往南方寄了几份应聘资料,又进入了漫长的等待。
2001年底,接到了三家单位的面试通知。东莞是其中的一家。
偷偷摸摸地打点行装,借着四天的休息时间。我取道福建,直奔东莞。
这是岭南的一个清冷的黎明,我下了长途汽车,坐着摩的赶到这家学校。还没有来得及弹去一身的尘土,便为眼前的景致惊呆。这是学校吗?真美真大哦!进到校内,学生正在上课,从门外往里瞅,用的是电脑。在温州,除了德育处有台负责打印的电脑外,教室里是找不到多媒体设备的身影的,嘿,你瞧瞧人家的。一拐弯,迎面走来个外国人,嘴里叽里呱啦地说着听不懂的话,外教,真的是外教。我没见过什么世面,难免对眼前的一切充满好奇和近乎虔诚的仰视,可是,这时反倒有股强劲的气流在胸中涌动、升腾——我要留下!
走进临时宿舍,感觉头晕得厉害,是在痛,那是晕车造成的。拿到应聘教材,痛加剧了——竟然是作文课。心里直犯嘀咕,自己的作文一般般,何况是要教别人写作文呢。算了,对人家说说,能不能换别的课。换别的课,估计没辙,学期末过来,新课都教完了,哪来的新课。再说了,你是来应聘的,难道可以反过来要求别人?
躺在床上,人像泄了气的皮球。回想出走的半年,苦吃了,汗出了,却没有一个明白的归宿。那种惆怅那份愁肠,非一般人可以体会。人在不踏实的时候,最不愿呆在屋里。于是,我来到校园里逛悠,即使应聘不上,起码我曾经在此感受——阿Q精神让我有了短暂的心安。
在画廊,几篇作文吸引了我的眼球,定睛细看,落款是五(四)班,也就是明天我要试讲的班。一阵窃喜,突然有了灵感——明天的课不妨可以这样的:
同学们,知道这几篇作文为什么被当堂宣讲吗?知道。你说说,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因为这些作文很优秀。哪里优秀,能具体点吗……
思路通了,就拿该班学生的作文导入,鲜人活事,多棒!
天赐良机,我为精巧的路遇兴奋不已。
第二天,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带着十足的信心,我走上讲台。古人云,乐极生悲,一点没有错,课刚开始就被“卡”住了。
是这样的,准备的作文出了问题,“保质期”过了,小作者们今天不在现场,哪去了?升入六年级了。眼前一黑——老天爷啊,这不是整人吗?宝贝作文竟会……脸上的汗毛都竖直了,人僵硬地站在那里,似尊雕塑,当了近十年教师,还从来没有哪回像这样大脑一片空白过。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上!
我清了清嗓子,调侃地开了头,这些同学真是的,升入六年级了也不提前打个招呼。随即点了个靠边的同学,请他帮个忙,转告那几个六年级大同学,今天他们的作文被前来应聘的彭老师表扬了。人虽然已经不在这间教室了,但优秀的作文却依然留存着,带给我们快乐和启迪。这是多么愉快的事情啊!接着话锋一转,我抛出一枚“兴奋弹”,你们希望像他们一样被别人记住吗?
想!——异口同声。
这节课只要大家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下去,掌握越来越多的写作技巧,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也可以写出同样优秀的作文来,让别人通过作文认识你,记住你,甚至崇拜你,大家说好不好?
好!——一呼百应。
课后,我来到校长室,女校长直夸赞这节课如何如何的好。不过我对这些已经不大在意,能不能留下来,才是我最想知道的。答案最终知道了,女校长在我的名字后面打个“√”——阿弥陀佛,我成功了。手往脊梁一摸,全湿了。
尾声——菩萨保佑
东莞的录用通知我始终没有接到,阴差阳错的是深圳的一家学校却向我抛来了“绣球”,要我开学前去面试。于是,2002年的2月离家前,我将行李委托给一个朋友,请她帮忙邮寄。我做两手准备,先到深圳应聘,若不成功,折回温州,而行李就看人在何方再做决定了。
一入深圳的地界,我兴奋地打了电话给老家的朋友,那感觉像是已经留下发展了。这种兴奋的感觉道不明白,或许是因为深圳挨着香港的缘故吧,崇拜着呢!其实深圳和别的地方都差不多,不过,还是喜欢这里。对于一个流浪他乡的游子来说,保持对外界的新鲜感和期盼感是很重要的。
面试我的是提前到校的老师,四个,和其他学校不同,考核的人中,竟没有一个是当官的,很随意。但我却丝毫没有随意的心态。课文是《鸟的天堂》,一个小时的备课时间。还没有调整好心态,甚至教案都没有认真梳理,教研组长便笑眯眯地请我去开讲。站在前面,面对着空荡荡的教室,心里空空的,没有学生,加我一共才五个人,虽说可以把下面的老师看成学生,但习惯了有学生的课堂,暗示也无济于事。教研组长再次笑眯眯地提醒我,可以开始了。
两个字可以形容上课的感受——别扭。自己不仅要当“老师”,组织课堂,启发诱导,还要当“学生”,配合“老师”的积极发言,都是一张嘴的事情。我提问说,这个问题哪个同学回答一下,根本不可能有人回答,但我必须造出有许多同学举手回答的气势,好像眼前真的有手举着似的。不时地要煽风点火、装模作样、自欺欺人——这么多同学想发言,到底把机会给谁呢,那个同学坐姿最端正,你来吧!好,有“学生”发言了,“老师”角色谢场,该演“学生”角色了。紧张中把一个“学生”说完,我又点了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补充,等第二个“同学”回答完毕后,根据课堂流程,“老师”又登场……于是,我就在这种一会儿老师一会儿学生的相互交替表演中稀里糊涂地把一节课上完了,也把信心用光了。
走到门外,一百个问号在心里打转,为什么没有学生?为什么是我唱独角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面试?顿时,对深圳的好感降至冰点,心寒冷,像被冷藏的。
更让我寒冷的是第二天上午的全校教工大会。所有的人,包括与我一起应聘的和当天上午才来的都被陆续告之可以参加会议。而我,还必须坐在那里焦急万分地等待着一个没有希望的结果。四合院建筑格局的教学楼很容易的把会场的声响传递到我的耳膜,刺激着我疲惫的神经。一个负责教务的主任看到呆若木鸡的我,说,聘任结果得校长定,不过看过我的材料,可以考虑我先当个教务员啥的,等有机会再上课。听了这话,我多少有了点振作。看我不置可否的表情,这个主任随手给了我一张小纸条:“这是我的电话,如果校长那边出问题的话你可以来找我。”竟会有这种事情?我不迷信,但那一刻的感觉却非常奇特,竟想到了电视里贫苦百姓被人意外救助时感谢的话——活菩萨在世!当时藏在心底,没有说。可是,“1919”的电话号码便成了我眼中的神物,一直铭记在心底。
我被录用了!
多么简单的一瞬,我却有经历沧海桑田般的感觉。随即,我连拨了两个电话,一个拨了1919,告诉那位活菩萨主任,我没有机会在教学处当教务员了,有个老师被学校炒掉,我去顶替。第二个电话,是打回老家,告诉朋友的,我的行李可以寄出了,地址——深圳。
一位作家说,经历就是财富,我很同意这个观点。作为一种可亲可爱有时也会可悲可愤的经历——应聘,依我的理解,他应当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同时具备了包括激励精神、磨练意志、洞悉社会、训练胆识和启发智慧等多种功能,成败两相宜,总能令你从中获得启迪和营养。人活一辈子,如果没有这样一回体验,实在可惜。现在,我已经有3年没有参加应聘了,终于可以把身心的疲惫抖落抖落,踏踏实地地做点事情了。没错,良禽得佳木而栖,但老在奔走找单位总归不是回事。但如果有一天,心要远航,想去探寻更大的版图和未知,那么,我还会背上行囊,头也不回地远去,哪怕那已经不再是很纯粹的应聘了。
于是,我决定出走,由此开始了我应聘的故事。
序幕——盛夏的果实
没有任何介绍人,仅凭着青年人不服输也不怕输的倔强,和几则从《中国教育报》里剪下来的招聘信息,整个人便进入了应聘前的准备中。先是一阵忙乱的材料复印,得到一摞花白的复印件,然后将各类证书、证件的复印件一股脑儿地塞进牛皮纸信封,按照地址一稿几投。记得那一次家边的几个苏南民校,打开始就没瞅,并非我瞧不起,只是觉得出去了就得有出去的样,老家相距苏锡常才半天的路程,即使应聘成功了也很难从地理上给心灵一个踏实的交待。于是,几个浙江的学校便凸显出来,因为它可以带我到远方。信带着油墨香,也带着我的梦,从小巷飞往浙江。然后便是咏叹调般地等待——等待着回音,等待着早日踏上远行的征途。
正式的也是首次的应聘发生在2001年的5月。忐忑地把家里的课调整好,瞒着所有人,经过30多个小时的行程,我来到了素有小商品之都称誉的城市——温州。没心思多端详风景,便转乘中巴来到平阳县,才知道,应聘的学校在一个山洼洼地方,叫水头镇。
第二天,负责应聘的老师安排我在一间会议室备课,小黑板、幻灯片(好在当时还没有流行什么课件)都要上阵,手忙脚乱的。我试讲的是一个四年级的班级。走进教室,发现后墙角已经坐了两个人——没错,是负责应聘的两个主任。
趁上课前的空隙,我主动和下面的同学聊上了——知道我是哪里人吗?你们的家在哪里啊?喜欢什么课程啦?无非是想借机会和学生套近乎罢了。不然生巴巴的一幅面孔直接上课,谁会理你?弄不好硬碰硬,把课堂搞得死气沉沉,岂不坏事。这一招还真灵,几个水灵灵的小姑娘已经围了上来,看来是相中了我这个陌生的外地老师。她们靠着讲桌,围住我问长问短,有的央求我,希望这节课能多提问她。此刻的我,不停地应和这个,招呼那个,个个是宝,谁也不能怠慢。心里却明白得很,端详这个琢磨那个的目的,是为接下来的上课物色人才:这几个孩子从言语表达上可以看出反应敏捷,复杂的题目比如归纳中心、解释段意就提他们;那几个学生,热情多动,感觉一般,也应照顾,简单的题目诸如分段划节、组词注音就给他们。这样做有点像烹饪,肥瘦荤素搭配起来才是好菜,不能厚此薄彼,偏废失调。为了把提问做得更漂亮一点,我将几个积极分子的名字用钢笔记在了粉笔盒上,这样喊起来响亮,方便教学,又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刚来不到十分钟的老师能喊出班级学生的姓名,能力如何暂放一边,你说这个老师能差吗?虽然只是雕虫小技,却会为我的讲课注入活力。
孩子们积极的参与说明了一切——他们笑容绽放,小手如林,争先恐后。我们从快乐中走来,又在充实中驻足。我们在激情中细细聆听,又在不舍中悄悄离开……
在休息室,听课的主任交换了意见,一致对课堂气氛活跃褒奖有加。走出房间,一米阳光射到脸上,好暖啊!
八月,我再次转乘那班中巴前往第一次应聘的地方——我被录用了。车厢里播放着莫文蔚很磁性的歌。嘈杂,听不大清楚歌词,到后来才知道确切的歌名,叫《盛夏的果实》。一声感叹,这个盛夏啊,我的果实哦——
中场——起死回生
在温州工作了半年后,我决定离开。为什么离开,真说不清楚,利益的名份的环境的人际的因素都有。离职前,我在日记中写到,出走的我像是一只离弦的箭,飞出去了就没有了回头路。既然后路已绝,何不来个破釜沉舟,寻找最合适自己的那根梧桐枝,站上去并努力站稳呢?于是试着从浙江又往南方寄了几份应聘资料,又进入了漫长的等待。
2001年底,接到了三家单位的面试通知。东莞是其中的一家。
偷偷摸摸地打点行装,借着四天的休息时间。我取道福建,直奔东莞。
这是岭南的一个清冷的黎明,我下了长途汽车,坐着摩的赶到这家学校。还没有来得及弹去一身的尘土,便为眼前的景致惊呆。这是学校吗?真美真大哦!进到校内,学生正在上课,从门外往里瞅,用的是电脑。在温州,除了德育处有台负责打印的电脑外,教室里是找不到多媒体设备的身影的,嘿,你瞧瞧人家的。一拐弯,迎面走来个外国人,嘴里叽里呱啦地说着听不懂的话,外教,真的是外教。我没见过什么世面,难免对眼前的一切充满好奇和近乎虔诚的仰视,可是,这时反倒有股强劲的气流在胸中涌动、升腾——我要留下!
走进临时宿舍,感觉头晕得厉害,是在痛,那是晕车造成的。拿到应聘教材,痛加剧了——竟然是作文课。心里直犯嘀咕,自己的作文一般般,何况是要教别人写作文呢。算了,对人家说说,能不能换别的课。换别的课,估计没辙,学期末过来,新课都教完了,哪来的新课。再说了,你是来应聘的,难道可以反过来要求别人?
躺在床上,人像泄了气的皮球。回想出走的半年,苦吃了,汗出了,却没有一个明白的归宿。那种惆怅那份愁肠,非一般人可以体会。人在不踏实的时候,最不愿呆在屋里。于是,我来到校园里逛悠,即使应聘不上,起码我曾经在此感受——阿Q精神让我有了短暂的心安。
在画廊,几篇作文吸引了我的眼球,定睛细看,落款是五(四)班,也就是明天我要试讲的班。一阵窃喜,突然有了灵感——明天的课不妨可以这样的:
同学们,知道这几篇作文为什么被当堂宣讲吗?知道。你说说,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因为这些作文很优秀。哪里优秀,能具体点吗……
思路通了,就拿该班学生的作文导入,鲜人活事,多棒!
天赐良机,我为精巧的路遇兴奋不已。
第二天,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带着十足的信心,我走上讲台。古人云,乐极生悲,一点没有错,课刚开始就被“卡”住了。
是这样的,准备的作文出了问题,“保质期”过了,小作者们今天不在现场,哪去了?升入六年级了。眼前一黑——老天爷啊,这不是整人吗?宝贝作文竟会……脸上的汗毛都竖直了,人僵硬地站在那里,似尊雕塑,当了近十年教师,还从来没有哪回像这样大脑一片空白过。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上!
我清了清嗓子,调侃地开了头,这些同学真是的,升入六年级了也不提前打个招呼。随即点了个靠边的同学,请他帮个忙,转告那几个六年级大同学,今天他们的作文被前来应聘的彭老师表扬了。人虽然已经不在这间教室了,但优秀的作文却依然留存着,带给我们快乐和启迪。这是多么愉快的事情啊!接着话锋一转,我抛出一枚“兴奋弹”,你们希望像他们一样被别人记住吗?
想!——异口同声。
这节课只要大家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下去,掌握越来越多的写作技巧,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也可以写出同样优秀的作文来,让别人通过作文认识你,记住你,甚至崇拜你,大家说好不好?
好!——一呼百应。
课后,我来到校长室,女校长直夸赞这节课如何如何的好。不过我对这些已经不大在意,能不能留下来,才是我最想知道的。答案最终知道了,女校长在我的名字后面打个“√”——阿弥陀佛,我成功了。手往脊梁一摸,全湿了。
尾声——菩萨保佑
东莞的录用通知我始终没有接到,阴差阳错的是深圳的一家学校却向我抛来了“绣球”,要我开学前去面试。于是,2002年的2月离家前,我将行李委托给一个朋友,请她帮忙邮寄。我做两手准备,先到深圳应聘,若不成功,折回温州,而行李就看人在何方再做决定了。
一入深圳的地界,我兴奋地打了电话给老家的朋友,那感觉像是已经留下发展了。这种兴奋的感觉道不明白,或许是因为深圳挨着香港的缘故吧,崇拜着呢!其实深圳和别的地方都差不多,不过,还是喜欢这里。对于一个流浪他乡的游子来说,保持对外界的新鲜感和期盼感是很重要的。
面试我的是提前到校的老师,四个,和其他学校不同,考核的人中,竟没有一个是当官的,很随意。但我却丝毫没有随意的心态。课文是《鸟的天堂》,一个小时的备课时间。还没有调整好心态,甚至教案都没有认真梳理,教研组长便笑眯眯地请我去开讲。站在前面,面对着空荡荡的教室,心里空空的,没有学生,加我一共才五个人,虽说可以把下面的老师看成学生,但习惯了有学生的课堂,暗示也无济于事。教研组长再次笑眯眯地提醒我,可以开始了。
两个字可以形容上课的感受——别扭。自己不仅要当“老师”,组织课堂,启发诱导,还要当“学生”,配合“老师”的积极发言,都是一张嘴的事情。我提问说,这个问题哪个同学回答一下,根本不可能有人回答,但我必须造出有许多同学举手回答的气势,好像眼前真的有手举着似的。不时地要煽风点火、装模作样、自欺欺人——这么多同学想发言,到底把机会给谁呢,那个同学坐姿最端正,你来吧!好,有“学生”发言了,“老师”角色谢场,该演“学生”角色了。紧张中把一个“学生”说完,我又点了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补充,等第二个“同学”回答完毕后,根据课堂流程,“老师”又登场……于是,我就在这种一会儿老师一会儿学生的相互交替表演中稀里糊涂地把一节课上完了,也把信心用光了。
走到门外,一百个问号在心里打转,为什么没有学生?为什么是我唱独角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面试?顿时,对深圳的好感降至冰点,心寒冷,像被冷藏的。
更让我寒冷的是第二天上午的全校教工大会。所有的人,包括与我一起应聘的和当天上午才来的都被陆续告之可以参加会议。而我,还必须坐在那里焦急万分地等待着一个没有希望的结果。四合院建筑格局的教学楼很容易的把会场的声响传递到我的耳膜,刺激着我疲惫的神经。一个负责教务的主任看到呆若木鸡的我,说,聘任结果得校长定,不过看过我的材料,可以考虑我先当个教务员啥的,等有机会再上课。听了这话,我多少有了点振作。看我不置可否的表情,这个主任随手给了我一张小纸条:“这是我的电话,如果校长那边出问题的话你可以来找我。”竟会有这种事情?我不迷信,但那一刻的感觉却非常奇特,竟想到了电视里贫苦百姓被人意外救助时感谢的话——活菩萨在世!当时藏在心底,没有说。可是,“1919”的电话号码便成了我眼中的神物,一直铭记在心底。
我被录用了!
多么简单的一瞬,我却有经历沧海桑田般的感觉。随即,我连拨了两个电话,一个拨了1919,告诉那位活菩萨主任,我没有机会在教学处当教务员了,有个老师被学校炒掉,我去顶替。第二个电话,是打回老家,告诉朋友的,我的行李可以寄出了,地址——深圳。
一位作家说,经历就是财富,我很同意这个观点。作为一种可亲可爱有时也会可悲可愤的经历——应聘,依我的理解,他应当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同时具备了包括激励精神、磨练意志、洞悉社会、训练胆识和启发智慧等多种功能,成败两相宜,总能令你从中获得启迪和营养。人活一辈子,如果没有这样一回体验,实在可惜。现在,我已经有3年没有参加应聘了,终于可以把身心的疲惫抖落抖落,踏踏实地地做点事情了。没错,良禽得佳木而栖,但老在奔走找单位总归不是回事。但如果有一天,心要远航,想去探寻更大的版图和未知,那么,我还会背上行囊,头也不回地远去,哪怕那已经不再是很纯粹的应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