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当代经济发展成就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为这一论断作出了生动注解。
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基本保持了中高速增长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8.7亿元增至2015年的676708亿元,增长183倍。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78-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由1.7%升至14.8%,落后第一名美国9个百分点,领先第三名日本9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若以购买力平价来衡量,中国的国民总收入(GNI)从2014年起就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在经济总量突飞猛进的同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在持续升级和优化。三大产业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48:24变为2015年的9:41:50,工业化进程实现了从初期向后期的跨越。第一产业产值增长了59倍,粮食产量从2004年到2015年实现12连增,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夯实。第二产业产值增长了155倍,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40倍,建筑业增加值增长了333倍,石油化工、钢铁、机械、汽车、电子信息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民用无人机等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明显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配套技术和生产方式开始得到大规模应用,一批制造业企业已稳步进入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第三产业产值增长了376倍,并从2012年开始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在餐饮、住宿等生活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同时,金融、保险、流通等生产服务业迅速崛起,科研、教育、信息等知识型服务业蓬勃发展,文化、体育和旅游等产业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的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1978-2014年,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增加1.2倍,公路里程增加4倍,定期航班航线里程增加30倍,油气管道里程增加11.7倍,遍布全国的综合性运输体系已基本形成;邮政网点增加1.8倍,每百人拥有电话数量由0.38部增至112.26部,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邮电业务量增加639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对外经济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78-201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355亿元增至245741亿元,从2013年起,中国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全球100多个经济体的主要贸易伙伴,这些经济体合起来约占世界GDP的80%。2015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7130亿美元,服务出口居世界第五,服务进口居世界第二,总规模居世界第二。1983-201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从9.2亿美元增至1263亿美元,从2014年起,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资第一大国。同时,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达到1400亿美元左右,首次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按对外投资年流量计算,中国在2014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存量也达到世界第八。1978-2015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至33304亿美元,从2010年起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的横向比较
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的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也领先全球。在农业领域,中国的粮食、蔬菜、肉类、禽类、水产品、水果、烤烟、卷烟等多种农产品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在工业领域,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包括煤炭、钢铁、造船、汽车、农用机械、水泥、电解铝、化肥、化纤、彩电、手机、集成电路在内的20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净出口位居世界第一,从2014年起,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此外,中国的基础设施规模也位于世界前列,中国在电网规模、电力装机容量、发电量、公路里程、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内河通航里程、港口吞吐能力、公路客货运量、水路货运量等方面都达到世界第一,铁路里程世界第三,高铁里程世界第一。
在产量领先全球的背后,是一批正在崛起的世界级企业。1995年,中国仅有3家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且位列200名之后;2016年,中国共有110家企业入围,与美国相差23家,位列第二(2011年与美国相差64家),超过第三名日本一倍多,相当于欧洲英、法、德、荷兰、瑞士五国上榜企业的总和。在此之前,中国的上榜企业集中于银行、采矿、炼油、能源、冶金、工程建筑、汽车、贸易、公用设施等领域,2016年,京东、美的、万洲国际(原双汇国际)、万科、万达、恒大的首次上榜,标志着中国在电子商务、家电、食品和地产等行业取得突破;华为、联想、鸿海精密等高科技公司,以及航天、船舶、医药和多家汽车生产企业的排名均大幅提升。
“中国制造”在行销世界的同时,也在逐渐摆脱创新能力弱、产业附加值低等问题。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塑造了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一方面,国内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促使中国在采矿冶金、新能源发电、煤炭利用、高压输电、高速铁路、工程建筑等领域领先世界,进而带动了工程机械、电器设备等重工业领域的技术突破;同时,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纺织、仿制药、半导体后端工程、家电、智能手机等技术相对成熟的轻工业领域也建立了庞大的生产体系,在规模化生产中不断提高效率,逐渐掌握了技术优势。但另一方面,在精密仪器、商业航空、半导体设计、应用程序和系统软件、生物技术、医药开发、特种化学品等技术密集型领域,中国由于工业化时间短、技术积累有限而尚处于落后局面;同时,在服装、家居、包装食品、饮料和化妆品等领域,中国在品牌竞争力上也有待提升。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阶段。一方面,中国加快了赶超步伐。从2013年起,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研发经费占GDP的2.1%,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14财年,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1000家上市公司的研发支出仅增长1.4%,北美和欧洲企业分别增长3.4%和2.5%,日本企业下降14%,而中国企业的研发支出却增长了46%。2015年,123家中国企业入围全球创新1000强,而在2005年仅有8家。另一方面,中国紧紧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契机,通过在新领域取得突破而变“跟随”为“引领”,这种创新战略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4G通讯、3D打印和民用无人机等领域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中国在超级计算机、航天、雷达、激光、纳米、微晶钢、石墨烯和量子通讯等领域都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这些技术使中国制造业有潜力在未来颠覆传统产业格局,而一跃成为新的领导者。 此外,中国经济还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红利。首先,高素质劳动力的规模与日俱增,根据英国文化协会的统计数据,到2020年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将达到3700万人,远超过美国的2000万。以人口质量红利为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人口数量红利下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中国拥有充裕的资本。2014年,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彻底结束了改革开放初期资金匮乏、外汇短缺的局面,进入国内资金相对充裕、有条件大规模开展对外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新时代。再次,中国作为一个地理和人口大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为中国提供广阔的市场,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最后,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政府具有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比其他国家更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并集中力量在新科技革命中取得重大突破;而改革作为最大的红利,其全面深化也将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化
经济实力的增强,促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实现了由追随者到参与者,再到引领者的跨越。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还是世界经济中的追随者。这一时期,中国货物出口在全球份额中的平均占比不足3%,而同期美、德、日三国的占比都在10%左右。相应地,中国在这一时期对国际经济组织的参与较为有限,除恢复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合法席位外,只是参加了一些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东盟10国与中日韩三国共同成立的“10 3”区域合作组织等。
2001-2012年,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积极参与者。进入新世纪,中国货物出口在全球份额中的占比迅速攀升,在2009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到2012年时已经达到11%。这一时期,中国加入WTO,主持成立博鳌亚洲论坛和上海合作组织,先后与东盟以及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等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2013年至今,中国开始积极引领世界经济。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界贸易规模连续萎缩的情况下,2015年中国货物出口在全球份额中的占比达到13.7%,超过了1969年以来发达国家的最高水平。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中国坚持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动亚欧大陆一体化和海洋新秩序的建立,摒弃了发达国家依靠对外掠夺而崛起的发展道路,树立了开放、包容、负责的大国形象。
展望未来,根据上述对中国发展优势的分析,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还将继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因此,只要全党、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发展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国不仅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基本保持了中高速增长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8.7亿元增至2015年的676708亿元,增长183倍。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78-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由1.7%升至14.8%,落后第一名美国9个百分点,领先第三名日本9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若以购买力平价来衡量,中国的国民总收入(GNI)从2014年起就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在经济总量突飞猛进的同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在持续升级和优化。三大产业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48:24变为2015年的9:41:50,工业化进程实现了从初期向后期的跨越。第一产业产值增长了59倍,粮食产量从2004年到2015年实现12连增,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夯实。第二产业产值增长了155倍,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40倍,建筑业增加值增长了333倍,石油化工、钢铁、机械、汽车、电子信息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民用无人机等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明显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配套技术和生产方式开始得到大规模应用,一批制造业企业已稳步进入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第三产业产值增长了376倍,并从2012年开始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在餐饮、住宿等生活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同时,金融、保险、流通等生产服务业迅速崛起,科研、教育、信息等知识型服务业蓬勃发展,文化、体育和旅游等产业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的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1978-2014年,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增加1.2倍,公路里程增加4倍,定期航班航线里程增加30倍,油气管道里程增加11.7倍,遍布全国的综合性运输体系已基本形成;邮政网点增加1.8倍,每百人拥有电话数量由0.38部增至112.26部,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邮电业务量增加639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对外经济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78-201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355亿元增至245741亿元,从2013年起,中国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全球100多个经济体的主要贸易伙伴,这些经济体合起来约占世界GDP的80%。2015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7130亿美元,服务出口居世界第五,服务进口居世界第二,总规模居世界第二。1983-201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从9.2亿美元增至1263亿美元,从2014年起,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资第一大国。同时,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达到1400亿美元左右,首次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按对外投资年流量计算,中国在2014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存量也达到世界第八。1978-2015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至33304亿美元,从2010年起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的横向比较
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的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也领先全球。在农业领域,中国的粮食、蔬菜、肉类、禽类、水产品、水果、烤烟、卷烟等多种农产品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在工业领域,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包括煤炭、钢铁、造船、汽车、农用机械、水泥、电解铝、化肥、化纤、彩电、手机、集成电路在内的20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净出口位居世界第一,从2014年起,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此外,中国的基础设施规模也位于世界前列,中国在电网规模、电力装机容量、发电量、公路里程、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内河通航里程、港口吞吐能力、公路客货运量、水路货运量等方面都达到世界第一,铁路里程世界第三,高铁里程世界第一。
在产量领先全球的背后,是一批正在崛起的世界级企业。1995年,中国仅有3家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且位列200名之后;2016年,中国共有110家企业入围,与美国相差23家,位列第二(2011年与美国相差64家),超过第三名日本一倍多,相当于欧洲英、法、德、荷兰、瑞士五国上榜企业的总和。在此之前,中国的上榜企业集中于银行、采矿、炼油、能源、冶金、工程建筑、汽车、贸易、公用设施等领域,2016年,京东、美的、万洲国际(原双汇国际)、万科、万达、恒大的首次上榜,标志着中国在电子商务、家电、食品和地产等行业取得突破;华为、联想、鸿海精密等高科技公司,以及航天、船舶、医药和多家汽车生产企业的排名均大幅提升。
“中国制造”在行销世界的同时,也在逐渐摆脱创新能力弱、产业附加值低等问题。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塑造了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一方面,国内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促使中国在采矿冶金、新能源发电、煤炭利用、高压输电、高速铁路、工程建筑等领域领先世界,进而带动了工程机械、电器设备等重工业领域的技术突破;同时,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纺织、仿制药、半导体后端工程、家电、智能手机等技术相对成熟的轻工业领域也建立了庞大的生产体系,在规模化生产中不断提高效率,逐渐掌握了技术优势。但另一方面,在精密仪器、商业航空、半导体设计、应用程序和系统软件、生物技术、医药开发、特种化学品等技术密集型领域,中国由于工业化时间短、技术积累有限而尚处于落后局面;同时,在服装、家居、包装食品、饮料和化妆品等领域,中国在品牌竞争力上也有待提升。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阶段。一方面,中国加快了赶超步伐。从2013年起,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4万亿元,研发经费占GDP的2.1%,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2014财年,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1000家上市公司的研发支出仅增长1.4%,北美和欧洲企业分别增长3.4%和2.5%,日本企业下降14%,而中国企业的研发支出却增长了46%。2015年,123家中国企业入围全球创新1000强,而在2005年仅有8家。另一方面,中国紧紧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契机,通过在新领域取得突破而变“跟随”为“引领”,这种创新战略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4G通讯、3D打印和民用无人机等领域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中国在超级计算机、航天、雷达、激光、纳米、微晶钢、石墨烯和量子通讯等领域都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这些技术使中国制造业有潜力在未来颠覆传统产业格局,而一跃成为新的领导者。 此外,中国经济还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红利。首先,高素质劳动力的规模与日俱增,根据英国文化协会的统计数据,到2020年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将达到3700万人,远超过美国的2000万。以人口质量红利为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人口数量红利下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中国拥有充裕的资本。2014年,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彻底结束了改革开放初期资金匮乏、外汇短缺的局面,进入国内资金相对充裕、有条件大规模开展对外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新时代。再次,中国作为一个地理和人口大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为中国提供广阔的市场,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最后,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政府具有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比其他国家更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并集中力量在新科技革命中取得重大突破;而改革作为最大的红利,其全面深化也将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化
经济实力的增强,促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实现了由追随者到参与者,再到引领者的跨越。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还是世界经济中的追随者。这一时期,中国货物出口在全球份额中的平均占比不足3%,而同期美、德、日三国的占比都在10%左右。相应地,中国在这一时期对国际经济组织的参与较为有限,除恢复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合法席位外,只是参加了一些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东盟10国与中日韩三国共同成立的“10 3”区域合作组织等。
2001-2012年,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积极参与者。进入新世纪,中国货物出口在全球份额中的占比迅速攀升,在2009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到2012年时已经达到11%。这一时期,中国加入WTO,主持成立博鳌亚洲论坛和上海合作组织,先后与东盟以及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等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2013年至今,中国开始积极引领世界经济。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界贸易规模连续萎缩的情况下,2015年中国货物出口在全球份额中的占比达到13.7%,超过了1969年以来发达国家的最高水平。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中国坚持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动亚欧大陆一体化和海洋新秩序的建立,摒弃了发达国家依靠对外掠夺而崛起的发展道路,树立了开放、包容、负责的大国形象。
展望未来,根据上述对中国发展优势的分析,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还将继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因此,只要全党、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发展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国不仅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