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及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现有高考制度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如高中教育过于看重成绩、名校,忽视了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育领域缺乏创新等。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构建“以专业为导向”的高考投档、录取方案,从而满足高校、考生的发展需求,下面对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专业导向 高考招生制度 改革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011-01
前言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建设,必须加强学生选择权,从科学选拔、维护社会公平的视角出发,推进、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从而保证高效、考生的双向选择权利,这对传统高考招生、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带来了极大影响。
1.总体目标设计
对于高考,其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培养人才,高考的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专业为导向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可以打破批次、分数壁垒,实现高校、考生的良好结合,确保双方在高考录取中平等、自由。同时以专业为导向实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能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判断能力,保证高考志愿能真实的将学生兴趣反应出来,保证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达到了教育育人目的。此外,立足于专业导向,还能积极调动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促进高校资源的良好整合,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了长远发展。
2.具体实施方案
改变以往按批次、首选学校录取的招生模式,实施按照专业大类平行投递,根据考生成绩分段同时录取的招生制度。在合并部分批次的前提下,渐进式取消高考录取批次,学生能根据兴趣、招生简章报考自己期望的高校,而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吸引更多的优质学生。实施“专业大类+学校”的招生模式,能保证学生志愿不唯一,在录取时,依次检索考生志愿,同一个考生可以被多个高校同时录取,然后由考生自己选择就读的学校,学生录取后,在高校学习一段时间后,进一步确定所学专业。
在具体投档、录取中,为了方便操作,各省根据考生分数确定录取分数段,根据考生成绩从高到底进行投档,但并不明确规定考生分数与专业的匹配,而是有高校自己决定。第一轮录取工作结束后,省招办根据分数段,进行志愿征集工作,最大限度的保证考生提档灵活性。省招办将考生核心材料投向考生的志愿学校,并保持与考生、高校之间的沟通,当考生和学校相互确认后,省招办将考生档案寄送到高校,确保录取工作的有序进行。
3.配套措施设计
从我国当前高校的具体情况看,都普遍存在优势专业、劣势专业,同时,每一个高校都拥有不同的专业排名。在投档过程中,按照专业大类,可能会引起录取学生分数上有极大差异,如部分考试分数比较低的学生,可能会报考了知名学校的薄弱专业,而进入其中,从表面上看违背了教育公平性及教育效率。但是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分数高低并不能判断学生的能力高低,低分数学生报告冷门专业,可以进一步促进冷门专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加强劳动力市场调整,而高校要想加快发展,就需要注重冷门专业的调整,保证了其内部资源的整合。
对于专业导向下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需要辅以相应的配套措施,在专业方面,高校应该在教育部审批后,形成自身的特色专业,对于冷门专业,国家要给予相应的补助优惠,如分数优惠、深造、就业引荐等。在报考方面,高中、高校、招生办等紧密配合,高校及时发布招生简章,为考生、家长、高中介绍专业划分、招生计划,而招生办则需及时告知录取、退档情况,并组织退档考生进行志愿征集。在机构方面,可以成立专门的专业评定机构,对高校专业发展进行评估、指导、跟踪,同时为高中、考生、家长提供专业的信息咨询服务,提高考生专业投档的针对性。在高中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中生的引导,通过各种特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利用与高校的合作,将相关专业介绍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学生对各个专业的认知,使其更加准确的判断选择。此外,高校还应该制定相对应的专业发展、专业整合计划,并根据其对当前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保证专业大类下过冷、过热专业的良好协调。
4.成本、风险、收益分析
在专业导向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付出的成本有:专业划分排名、高校内部学科整合、制定专业考试科目及录取标准、高校及高中内部教学管理改革、家长及考生对专业了解投入的精力等。存在的风险主要有: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分化严重、考生及家长仍然看重学校、学生过于关注专业而引起兴趣狭窄等。获得收益主要包括:改善高校生源质量、完善高校结构、促进特色高校建设、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校人才培养全面化、社会收益广泛等。通过成本、风险、收益分析可以看出,立足于专业导向实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虽然在短期内投入的成本比较高,但是从长远发展看,其收益是巨大的,对于改革中存在的风险,是可以逐步规避的,如尽早让学生确定专业,提前认识自身,并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多面发展。在改革过程中,经常会伴随着成本、风险,成本的付出是值得的,而风险则可以通过合理的措施规避,所以在实际中,立足于专业导向,进一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可行的。
总结
立足于专业导向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从考生的角度看,不需要背负强大的名校压力,可以更加注重兴趣的培养保护,不会因为坚持兴趣而无法入学;从高校的角度看,可以平等的吸收生源,特别是普通高校具有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专业招生也使得高中、高校合作更加密切;从高中的角度看,可以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不需要过于看重一本、重点升学率。
参考文献:
[1]夏洁.以专业为导向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J].药学教育,2016(1):1-6.
[2]杨杨.以专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下高校自身建设与发展问题浅析[J].读书文摘:中,2016(10):123.
[3]储朝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5-11.
[4]陈薇.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对高校招生的影响——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4):116.
[5]谈松华.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释放基础教育的创新活力[J].中国教育学刊,2015(2):10-12.
【关键词】专业导向 高考招生制度 改革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011-01
前言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建设,必须加强学生选择权,从科学选拔、维护社会公平的视角出发,推进、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从而保证高效、考生的双向选择权利,这对传统高考招生、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带来了极大影响。
1.总体目标设计
对于高考,其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培养人才,高考的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专业为导向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可以打破批次、分数壁垒,实现高校、考生的良好结合,确保双方在高考录取中平等、自由。同时以专业为导向实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能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判断能力,保证高考志愿能真实的将学生兴趣反应出来,保证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达到了教育育人目的。此外,立足于专业导向,还能积极调动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促进高校资源的良好整合,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了长远发展。
2.具体实施方案
改变以往按批次、首选学校录取的招生模式,实施按照专业大类平行投递,根据考生成绩分段同时录取的招生制度。在合并部分批次的前提下,渐进式取消高考录取批次,学生能根据兴趣、招生简章报考自己期望的高校,而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吸引更多的优质学生。实施“专业大类+学校”的招生模式,能保证学生志愿不唯一,在录取时,依次检索考生志愿,同一个考生可以被多个高校同时录取,然后由考生自己选择就读的学校,学生录取后,在高校学习一段时间后,进一步确定所学专业。
在具体投档、录取中,为了方便操作,各省根据考生分数确定录取分数段,根据考生成绩从高到底进行投档,但并不明确规定考生分数与专业的匹配,而是有高校自己决定。第一轮录取工作结束后,省招办根据分数段,进行志愿征集工作,最大限度的保证考生提档灵活性。省招办将考生核心材料投向考生的志愿学校,并保持与考生、高校之间的沟通,当考生和学校相互确认后,省招办将考生档案寄送到高校,确保录取工作的有序进行。
3.配套措施设计
从我国当前高校的具体情况看,都普遍存在优势专业、劣势专业,同时,每一个高校都拥有不同的专业排名。在投档过程中,按照专业大类,可能会引起录取学生分数上有极大差异,如部分考试分数比较低的学生,可能会报考了知名学校的薄弱专业,而进入其中,从表面上看违背了教育公平性及教育效率。但是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分数高低并不能判断学生的能力高低,低分数学生报告冷门专业,可以进一步促进冷门专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加强劳动力市场调整,而高校要想加快发展,就需要注重冷门专业的调整,保证了其内部资源的整合。
对于专业导向下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需要辅以相应的配套措施,在专业方面,高校应该在教育部审批后,形成自身的特色专业,对于冷门专业,国家要给予相应的补助优惠,如分数优惠、深造、就业引荐等。在报考方面,高中、高校、招生办等紧密配合,高校及时发布招生简章,为考生、家长、高中介绍专业划分、招生计划,而招生办则需及时告知录取、退档情况,并组织退档考生进行志愿征集。在机构方面,可以成立专门的专业评定机构,对高校专业发展进行评估、指导、跟踪,同时为高中、考生、家长提供专业的信息咨询服务,提高考生专业投档的针对性。在高中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高中生的引导,通过各种特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利用与高校的合作,将相关专业介绍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学生对各个专业的认知,使其更加准确的判断选择。此外,高校还应该制定相对应的专业发展、专业整合计划,并根据其对当前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保证专业大类下过冷、过热专业的良好协调。
4.成本、风险、收益分析
在专业导向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付出的成本有:专业划分排名、高校内部学科整合、制定专业考试科目及录取标准、高校及高中内部教学管理改革、家长及考生对专业了解投入的精力等。存在的风险主要有: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分化严重、考生及家长仍然看重学校、学生过于关注专业而引起兴趣狭窄等。获得收益主要包括:改善高校生源质量、完善高校结构、促进特色高校建设、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校人才培养全面化、社会收益广泛等。通过成本、风险、收益分析可以看出,立足于专业导向实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虽然在短期内投入的成本比较高,但是从长远发展看,其收益是巨大的,对于改革中存在的风险,是可以逐步规避的,如尽早让学生确定专业,提前认识自身,并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多面发展。在改革过程中,经常会伴随着成本、风险,成本的付出是值得的,而风险则可以通过合理的措施规避,所以在实际中,立足于专业导向,进一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可行的。
总结
立足于专业导向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从考生的角度看,不需要背负强大的名校压力,可以更加注重兴趣的培养保护,不会因为坚持兴趣而无法入学;从高校的角度看,可以平等的吸收生源,特别是普通高校具有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专业招生也使得高中、高校合作更加密切;从高中的角度看,可以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不需要过于看重一本、重点升学率。
参考文献:
[1]夏洁.以专业为导向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J].药学教育,2016(1):1-6.
[2]杨杨.以专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下高校自身建设与发展问题浅析[J].读书文摘:中,2016(10):123.
[3]储朝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5-11.
[4]陈薇.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对高校招生的影响——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4):116.
[5]谈松华.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释放基础教育的创新活力[J].中国教育学刊,2015(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