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自主探究是幼儿学习科学、培养科学素养、体验科学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那么,教师在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作用呢?
关键词:科学活动;自主探索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近年来,我们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中,能紧紧围绕《纲要》的精神,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着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如何把握教育的契机,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与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作用,那么,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如何引导幼儿自探究,应成为我们共同关注、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让孩子亲自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幼儿周围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它们具体、直观、生动,时刻都吸引着幼儿,激发起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有趣的科学现象,为幼儿创造条件, 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体验发现的乐趣。在一次数学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教学用的磁性教具非常感兴趣,下课时,他们把这些磁性教具在黑板上重复地贴上去,取下来,不停地摆弄。于是,我组织了一次《有趣的磁铁》的科学活动,为幼儿准备了大小不同的磁铁,还给他们提供了纸、积木、石子、塑料及铁制玩具、回形针等材料,让幼儿去玩磁铁,去发现磁铁的秘密。最后,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知道了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起,什么东西不能被磁铁吸起,有的幼儿还发现了磁铁相互排斥的现象。我及时认可了他们操作、观察、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孩子们感到特别的高兴,而成功的喜悦又会激起他们更高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让探究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
现代教育的任务不再仅是教人以知识,授人以学问,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习者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幼儿学习的基础是幼儿的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幼儿的自身探索,尽可能地置身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世界中亲历亲为,从探索中发掘知识。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在直接感知、观察、摆弄、操作物质材料中学习,在主动状态下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多种多样的发展。从本质上说,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是认知的、运动的、情感的、社会的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自主探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做法,让幼儿通过亲身的操作和体验,学习知识,丰富经验,获得发展。因此,自主探究应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
要使自主探究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教师要树立自主教育观。自主教育观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施教的前提,认为人的成长取决于人的自我实现能力。教师只有树立自主教育观,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探究,让自主探究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 才能改变过去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幼儿只有通过教师的灌输才能学到知识的状况。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淡化强制与约束,更多地给予幼儿启发、引导和鼓励,尽可能多地为幼儿的自主探究提供机会,让幼儿能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探究。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
(一)在探究过程中,要允许幼儿出错。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受到其原有经验的影响,她们在探究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不合乎成人逻辑的想法和做法,但在幼儿已有经验和认识结构上却是合理的,是合乎他自身逻辑的。幼儿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往往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 而且带有主观性和泛灵论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判断幼儿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教师要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并把幼儿的错误作为了解他思维的认识水平的线索。
在幼儿出错时,教师不要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而追问幼儿。因为追问会使幼儿变得谨小慎微,只敢说教师认为正确的东西。有部分胆小、内向的幼儿,会怕再次出错,而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幼儿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
教师不接纳幼儿的错误对于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都是不利的。教师从幼儿那里得到的回答总是成人式的,没有敢于作出诚实回答的勇气。幼儿不会显露出他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教师也了解不到幼儿的真实认知水平,更无法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对于幼儿来说,他很快就学会了怀疑自己的能力,而相信正确的答案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他们开始从教师那里,而不是从探究结果的事实中寻找答案。
(二)要正视幼儿的“破坏性”行为。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在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时,在他们的行为与可灵活调整的常规发生矛盾时,在他们的行为表面上看来点破坏性时,教师会急于批评或制止,有时还给幼儿一些错误的批评。在一次“认识时钟”的科学活动中,我发给每位幼儿一个时钟模型,让幼儿拨出整点和半点。有一名幼儿不跟着大家一起拨,而是把模型上的数字取下来,把时针和分针取下来,正在专心地转动中间的三个齿轮。当时我很生气,当众批评了他。下课后,我把他叫过来,问他为什么要把时钟模型拆开。他说:“老师,我想知道这三个齿轮为什么一个转动,其余两个就会跟着转”。原来他是在探究齿轮转动的秘密。
(三)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突出特点。在一日生活中,幼儿会产生很多疑问,提出很多问题。只要留心,我们还会发现,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是与自然环境有关:“天为什么是蓝的?” “为什么会下雨?”“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幼儿的这些问题和疑问,都是幼儿学习科学的起点,科学探索要依靠问题的不断推动。
作为教师要让孩子感到你对他们提问的重视、赞赏和鼓励。当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时, 无论你是不是很忙,知不知道答案,都不要斥责或回避、岔开他们的问题。孩子们所提的问题,有时教师也不知道答案,有时知道答案又不知如何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话来回答。这时,我们怕在孩子面前丢面子,会斥责或回避。屡次得到消极的反馈后,幼儿会感到老师不喜欢他提问,幼儿的问题会逐渐减少,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兴趣也会减少。教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种鼓励提问的氛围,使孩子们感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
幼儿的探究活动很大程度是好奇心、争论引发的,这种好奇心正是幼儿主动探究的内在动机。教师要抓住幼儿活动中的偶发事件,支持、引导幼儿探究。幼儿对于同伴提出的问题会有自己的见解,也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他们与同伴意见不同、争执不下时,往往把求助的目光投向老师,希望老师能裁定自己是正确的,这时正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良好时机。教师可以不否定也不肯定,而把问题交给幼儿自己去解决。这种解决问题、求证答案的过程就构成了幼儿的探究学习活动。总之,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对幼儿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支持、引导幼儿借助身边周围环境、材料的资源,发现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引导他们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幼儿探究活动的质量。
关键词:科学活动;自主探索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近年来,我们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中,能紧紧围绕《纲要》的精神,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着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如何把握教育的契机,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与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作用,那么,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如何引导幼儿自探究,应成为我们共同关注、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让孩子亲自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幼儿周围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它们具体、直观、生动,时刻都吸引着幼儿,激发起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有趣的科学现象,为幼儿创造条件, 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体验发现的乐趣。在一次数学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教学用的磁性教具非常感兴趣,下课时,他们把这些磁性教具在黑板上重复地贴上去,取下来,不停地摆弄。于是,我组织了一次《有趣的磁铁》的科学活动,为幼儿准备了大小不同的磁铁,还给他们提供了纸、积木、石子、塑料及铁制玩具、回形针等材料,让幼儿去玩磁铁,去发现磁铁的秘密。最后,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知道了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起,什么东西不能被磁铁吸起,有的幼儿还发现了磁铁相互排斥的现象。我及时认可了他们操作、观察、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孩子们感到特别的高兴,而成功的喜悦又会激起他们更高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让探究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
现代教育的任务不再仅是教人以知识,授人以学问,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习者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幼儿学习的基础是幼儿的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幼儿的自身探索,尽可能地置身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世界中亲历亲为,从探索中发掘知识。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在直接感知、观察、摆弄、操作物质材料中学习,在主动状态下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多种多样的发展。从本质上说,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是认知的、运动的、情感的、社会的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自主探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做法,让幼儿通过亲身的操作和体验,学习知识,丰富经验,获得发展。因此,自主探究应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
要使自主探究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教师要树立自主教育观。自主教育观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施教的前提,认为人的成长取决于人的自我实现能力。教师只有树立自主教育观,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探究,让自主探究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 才能改变过去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幼儿只有通过教师的灌输才能学到知识的状况。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淡化强制与约束,更多地给予幼儿启发、引导和鼓励,尽可能多地为幼儿的自主探究提供机会,让幼儿能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探究。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
(一)在探究过程中,要允许幼儿出错。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受到其原有经验的影响,她们在探究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不合乎成人逻辑的想法和做法,但在幼儿已有经验和认识结构上却是合理的,是合乎他自身逻辑的。幼儿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往往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 而且带有主观性和泛灵论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判断幼儿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教师要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并把幼儿的错误作为了解他思维的认识水平的线索。
在幼儿出错时,教师不要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而追问幼儿。因为追问会使幼儿变得谨小慎微,只敢说教师认为正确的东西。有部分胆小、内向的幼儿,会怕再次出错,而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幼儿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
教师不接纳幼儿的错误对于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都是不利的。教师从幼儿那里得到的回答总是成人式的,没有敢于作出诚实回答的勇气。幼儿不会显露出他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教师也了解不到幼儿的真实认知水平,更无法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对于幼儿来说,他很快就学会了怀疑自己的能力,而相信正确的答案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他们开始从教师那里,而不是从探究结果的事实中寻找答案。
(二)要正视幼儿的“破坏性”行为。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在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时,在他们的行为与可灵活调整的常规发生矛盾时,在他们的行为表面上看来点破坏性时,教师会急于批评或制止,有时还给幼儿一些错误的批评。在一次“认识时钟”的科学活动中,我发给每位幼儿一个时钟模型,让幼儿拨出整点和半点。有一名幼儿不跟着大家一起拨,而是把模型上的数字取下来,把时针和分针取下来,正在专心地转动中间的三个齿轮。当时我很生气,当众批评了他。下课后,我把他叫过来,问他为什么要把时钟模型拆开。他说:“老师,我想知道这三个齿轮为什么一个转动,其余两个就会跟着转”。原来他是在探究齿轮转动的秘密。
(三)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突出特点。在一日生活中,幼儿会产生很多疑问,提出很多问题。只要留心,我们还会发现,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是与自然环境有关:“天为什么是蓝的?” “为什么会下雨?”“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幼儿的这些问题和疑问,都是幼儿学习科学的起点,科学探索要依靠问题的不断推动。
作为教师要让孩子感到你对他们提问的重视、赞赏和鼓励。当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时, 无论你是不是很忙,知不知道答案,都不要斥责或回避、岔开他们的问题。孩子们所提的问题,有时教师也不知道答案,有时知道答案又不知如何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话来回答。这时,我们怕在孩子面前丢面子,会斥责或回避。屡次得到消极的反馈后,幼儿会感到老师不喜欢他提问,幼儿的问题会逐渐减少,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兴趣也会减少。教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种鼓励提问的氛围,使孩子们感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
幼儿的探究活动很大程度是好奇心、争论引发的,这种好奇心正是幼儿主动探究的内在动机。教师要抓住幼儿活动中的偶发事件,支持、引导幼儿探究。幼儿对于同伴提出的问题会有自己的见解,也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他们与同伴意见不同、争执不下时,往往把求助的目光投向老师,希望老师能裁定自己是正确的,这时正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良好时机。教师可以不否定也不肯定,而把问题交给幼儿自己去解决。这种解决问题、求证答案的过程就构成了幼儿的探究学习活动。总之,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对幼儿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支持、引导幼儿借助身边周围环境、材料的资源,发现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引导他们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幼儿探究活动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