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评价模型的区域耕地质量评价与空间集聚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qi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耕地质量的综合性、生产性、生态性出发,界定了耕地质量包括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绿色质量3个层次的内涵,建立了耕地质量评价的综合模型。通过土壤样品采集与外业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应用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区域耕地质量,并研究耕地质量的数量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研究区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绿色质量、综合质量分别平均为2.6级、2.4级、2.3级、3.3级,较好地反映了区域自然条件水平、生产能力水平、作物质量水平;评价结果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绿色质量高等级地主要集聚于西部地区,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综合质量高等级耕地主要集聚于东南部地区,各层次的耕地质量可为区域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保障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耕地质量;空间集聚;综合评价模型;江苏省东海县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0)15-0078-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15.02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valuation of Farmland Quality and Spatial Variation Based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Taking Donghai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HEN Yifei1,SHI Xiaohui2,ZHU Chuncheng2 et al
  (1.Yangzhou University,Yanzhou,Jiangsu 225000;2.Boyuan Planning and Design Group Co., Ltd.,Nanjing,Jiangsu 210004)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ness, productivity and ecology of farmland quality, the connotation of farmland quality including natural quality, production quality and green quality was defined, an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farmland quality evaluation was established.Relevant data were obtained through soil sample collection and field survey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was used to evaluate regional farmland quality, and the quant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armland quality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atural quality, production quality, green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study area averaged 2.6, 2.4, 2.3, and 3.3, respectively, which reflected the average grades of regional natural conditions, productivity and crop quality.The spatial aggre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were obvious.The highquality green quality land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highquality farmland of natural quality, production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ast region.Different levels of farmland quality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of regional farmland protection, food safety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Farmland quality;Spatial cluster;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Donghai County of Jiangsu Province
  作者簡介陈逸飞(1999—),男,江苏盐城人,从事水利工程研究。
  收稿日期2019-12-26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是人们获取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安全、肥沃、协调的耕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给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切实保护耕地对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有重大意义,而耕地质量评价是耕地保护的基础[1-3]。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荒地资源的评价,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逐渐蓬勃发展起来,80年代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伊始开始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4-6]。近年来,随着土地管理、农业集约化水平的发展,耕地质量的研究成为土地评价的重点内容之一,国内外学者对耕地质量的内涵界定、评价方法、成果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Eswaran等[7]分析指出土地质量的管理和监测将是未来的挑战,保持并提高土地质量是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陈朝等[8]研究认为耕地质量应包括本底质量、经济质量和生态质量;聂艳等[9]利用ArcGIS 和模糊物元贴近度聚类分析模型评价耕地质量;张广星等[10]、于东升等[11]研究了BIOM-NORM、NORM、EO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的科学合理性;Shao等[12]以农用地市场化为目的对耕地进行了分等定级研究。   耕地质量影响因素众多,现有研究还没有从气候、区位、土壤、管理、生态等多方面、全方位、系统性地研究耕地质量,耕地质量的生产性、层次性、综合性研究不足。该研究以区域光温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评价耕地的自然条件水平、利用管理水平及生态环境水平,得到不同层次、反映不同内容的耕地质量状况,最终综合评价区域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综合反映耕地利用水平、环境状况及生产能力,可为区域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保障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資料与方法
  1.1综合评价模型的内涵
  耕地质量是耕地资源内在属性与人类社会干预结果的综合表现,是以人类对粮食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为目的而产生的,脱离人类特定需求的耕地质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此,耕地质量应该包括耕地本身所固有的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的资源禀赋水平,以及人类利用管理、生态环境对耕地的影响程度。
  从粮食的数量及质量安全考虑,耕地生产能力应该是耕地质量的基本衡量标准,而生产能力又包括数量及质量两方面的内容。光温生产潜力是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其他环境因素处于最适宜状态,作物在当地光、温资源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是区域作物生产能力的上限;不同区位的耕地因光照、温度、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光温生产潜力及耕作制度的差异使得耕地固有生产能力具有显著的差异;而在相同光温条件下,不同的土壤、地形地貌条件又进一步限制了耕地的生产能力;最后,人类对耕地的利用管理方式、水平及对环境的污染,明显影响耕地生产能力的发挥程度。
  因此耕地质量以光温生产潜力为基础,应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绿色质量。自然质量指耕地土壤、地形等强限制性因素决定的耕地资源禀赋水平;生产质量突出强调氮、磷、钾等人工肥力因素以及人工灌溉、排水对农业种植的现势性影响;而绿色质量突出反映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程度。
  综合评价模型考虑了耕地质量的综合性、生产性及生态性,充分体现了耕地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从不同角度反映耕地质量的内容,建立全面、立体的耕地质量体系,对土地管理、农业生产、环境治理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1.2研究区概况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处34°11′~34°44′N、118°23′~119°10′E,属黄淮海平原东南边缘的平原岗岭地区,地势西高东低,中西部平原丘陵、起伏连绵,东部地势平坦、湖荡连片。县域耕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历史悠久,集约化程度高;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适合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种植。作为全国典型的基本农田示范区,2011年东海县被国土资源部选为全国第一批15个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县之一,同时被确定为国家首批耕地质量野外监测先导基地。
  1.3土壤样点采集与分析
  于2009年在东海县域范围内,以4 km2为一个采样单元,在每个采样单元中心点附近的耕地内采集大于1 kg的土壤样品,采样深度为0~20 cm,共采集样品380件(图1)。样品自然风干后分别过1.65、0.30和0.15 mm筛,按指定方法进行样品的测试分析。
  土壤有机质采用K 2Cr 2O 7-H 2SO 4氧化、FeSO 4标准溶液滴定的方法测定;全氮采用半微量开氏法测定;速效磷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采用火焰光度法测定。重金属元素Hg和As采用还原气化-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Cd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Cr、Cu、Ni、Pb、Zn采用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测定。
  1.4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耕地自然质量主要反映既定的区位、气候条件下,土壤、地形等因素决定的农业种植条件,因此根据研究区地形、地貌、土壤等自然条件特征,选择土壤有机质、pH、表层土壤质地、表层土壤含盐量、土壤障碍层出现深度、耕作层厚度6个关键因素,构建自然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耕地生产质量主要反映人类农业种植活动对耕地的改造、利用程度,灌排条件与肥力水平的改善是人类干预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与方式,因此选择影响农业生产水平的主要人为因素构建生产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耕地灌溉保证率、耕地排水条件、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
  耕地绿色质量主要反映耕地受污染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农作物生长发育与农产品品质。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研究区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转化,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选择对耕地环境有重要影响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来表征区域耕地环境质量。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确定的影响土壤环境的因子,选择Cd、Hg、As、Cu、Pb、Cr、Zn、Ni 8种重金属元素作为评价因子[13]。
  各指标数据来源有3个途径,土壤有机质、pH、含盐量、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及重金属元素通过该研究采集的土壤样品测试得到;土壤质地、障碍层距出现深度及耕作层厚度一般不易发生变化,因此根据《土壤志》中土种的相关数据作为该类指标的数据来源;土壤侵蚀程度、耕地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从农业部门的地力监测数据中获取(表1)。
  1.5研究方法该研究以光温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评价耕地的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绿色质量,综合修正作物光温生产潜力,得到耕地在不同作物条件下的质量水平,再根据区域农业种植的耕作制度,得到区域耕地综合质量。
  1.5.1自然质量、生产质量评价。
  1.5.1.1单因素评价。
  运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原理,根据作物生长效应曲线确定各个指标的隶属函数,求得各项指标的隶属度值。按作物效应曲线各指标隶属函数分3种类型:S型、抛物线型、Z型,有机质、土壤障碍层出现深度、耕作层厚度、全氮、速效磷、速效钾、耕地灌溉保证率7个指标属于S型隶属函数,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作物产量与指标的增长呈正相关,而低于或超过这个范围,指标的增长对作物生长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14]。隶属度函数如公式(1):   土壤pH属抛物线型隶属度函数,其隶属度函数如公式(2):
  表层土壤含盐量属Z型隶属度函数,其隶属度函数如公式(3):
  式中,a 1、a 2、a 3、a 4为隶属度函数临界值,根据已有研究确定各指标临界值如表2所示。
  表层土壤质地、土壤侵蚀程度、耕地排水条件3个指标为定性描述的非数值型指标,根据这3个指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与方式,参考该区域的相关研究結果对指标赋值,赋值标准如表3。
  1.5.1.2指标权重确定。
  各评价指标权重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计算,通过计算各个公因子方差占公因子方差总和的百分数,将公因子方差转换为0~1的数值,作为单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进行专家咨询,最终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表4)。
  1.5.1.3评价模型。自然质量、生产质量评价采用加权求和模型,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Q为评价单元的自然质量指数;OQ为评价单元的生产质量指数;W i 为i指标权重;N i为自然质量i指标的隶属度值;O i为生产质量i指标的隶属度值。
  1.5.2绿色质量评价。
  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由土壤重金属评价标准与元素背景值共同确定各污染元素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程度,由此计算评价区域内多种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水平,能直观地反映各个重金属对污染的贡献率[15]。土壤重金属评价标准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确定的Ⅱ类土壤环境质量的二级标准,即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因此该方法较适合对农业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评价模型如下:
  (1)单因子评价。计算式为:
  式中,P i 为i 污染因子的单因子污染指数;C i 为i 污染因子的实测值;S i 为i 污染因子背景值。
  (2)权重值计算。权重值根据污染因子的环境可容纳量来确定,计算式为:
  式中,K  i 为i 污染因子的环境可容纳量,B i为污染因子环境评价标准,S i为i因子背景值。
  (3)评价模型。绿色质量评价采用加权评价模式,其计算式为:
  式中,GQ为评价单元的绿色质量指数;W i 为i污染因子的权重值;P i为i污染因子的单因子污染指数。
  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取江苏省土壤元素背景值[16],评价标准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确定的Ⅱ类土壤环境质量的二级标准(表5)。
  1.5.3综合质量评价。
  1.5.3.1综合质量分值。
  自然质量、生产质量与绿色质量是从3个不同的角度对耕地质量进行衡量,其内涵与所反映的内容完全不同,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也不同,对耕地质量的表现没有交叉重叠,呈垂直关系,参考矢量求和模式,耕地综合质量分值采用矢量模型计算得到。
  矢量求和模型:
  由矢量求和模型推出综合质量分值计算模型:
  式中,ZH i为i单元综合质量分值,NQ i为i单元自然质量指数,OQ i为i单元生产质量指数,GQ i为i单元绿色质量指数。
  1.5.3.2综合质量指数与分级。
  根据研究区标准耕作制度确定该区域标准作物为小麦、水稻,熟制为一年两熟。查询标准作物光温生产潜力,并按照作物产量比系数折算为标准粮光温生产潜力,求和即得区域总光温生产潜力,然后以综合质量分值修正总光温生产潜力得到综合耕地质量指数,并按指数分布情况进行分级。
  式中,C i为i单元综合耕地质量指数,α 1、α 2分别为小麦、水稻光温生产潜力,β 1、β 2分别为水稻、小麦产量比系数,ZH i为i单元综合质量分值。小麦、水稻光温生产潜力、产量比系数采用全国《耕地质量分等规程》确定的相关参数(表6)。不同层次耕地质量分级标准如表7所示。
  1.5.4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反映一个区域单元上某种地理现象或某一属性与邻近区域单元上同一现象或属性相关程度,是空间域内聚集程度的一种量度,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两类。全局空间自相关是对某种地理现象或某属性在整个区域的空间特征的描述,进而利用Moran’s I 指数判断此现象或属性值在空间上是否存在聚集特性。而局部空间自相关能够测度一个局部小区域单元上的某种地理现象或某一属性值的空间异质性,能够推算出聚集地的空间位置和范围,用局域指标能够揭示各个区域单元空间自相关的程度。全局空间自相关计算公式:
  局部空间自相关计算公式:
  式中,n 为研究对象的数目;x i 为第i 对象(村)观测值;x j 为第j对象观测值;  为x i 的平均值;w ij为研究对象i 与j 之间的空间连接矩阵,表示空间单元间潜在相互作用程度。空间连接矩阵一般表示为N 维的矩阵W(n×n),通过空间相邻和空间距离来确定。
  2结果与分析
  2.1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对研究区耕地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绿色质量及综合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8、图2。
  评价结果显示,东海县耕地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绿色质量以中、高等级(1~4等级)耕地为主,综合质量以中等级耕地为主,表明东海县耕地自然条件及资源禀赋较好,在此基础上人类活动对耕地的改善利用程度较高,耕地生态环境亦处于清洁健康水平,耕地质量整体较高。以面积加权平均得到不同层次耕地质量的平均级别,其中,自然质量平均级别为2.6级,生产质量平均级别为2.4级,绿色质量平均级别为2.3级,综合质量平均为3.3级。   从空间分布来看,自然质量、生产质量中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绝大部分中、低等级(2~5等级)耕地分布于西部,东部地区主要为高等级(1等级)耕地,该空间分布特征与东海县地形、地貌、土壤等农业种植条件相一致。而绿色质量空间分布与此正好相反,高等级耕地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低等级(5等级)耕地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中西部地区耕地质量健康无污染,东南部地区部分耕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影响,其可能原因是由于连云港市区在东海县东南方向,受到连云港市區工业、交通的污染影响,致使其东南部地区耕地质量存在一定的污染。综合质量中东部地区整体优于西部地区,东海县中东部地区是地势平坦的优质农业区,土壤肥力状况较好,同时该区域以及周边地区较少分布污染企业,土壤环境状况优良,因此中东部地区耕地综合质量较好;西部地区是岗丘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土质以砂土为主,农业种植产量较低,虽然该地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较好,但自然条件、利用水平较差,导致综合耕地质量较低。
  2.2耕地质量空间集聚性判定
  由Moran’s I指数判定研究区耕地质量空间集聚程度,东海县耕地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绿色质量及综合质量的Moran’s I指数分别为0.551 4、0.747 6、0.952 7、0.835 0,显著性检测P≤0.05。集聚性判定结果显示各层次耕地质量的空间集聚性都较好,其中绿色质量的空间集聚程度最为显著,而自然质量的空间集聚格局较为分散,这是因为东海县自然条件复杂,自然质量在空间上的分异明显,而该地区工业活动尚不发达,耕地环境水平较好,绿色质量整体较好,空间集聚明显。
  Moran散点图4个象限反映观测单元的空间相关性,可定量分析高值聚集区的观测单元和低值聚集区的观测单元。H-H(High-High空间关联区)和L-L(Low-Low空间关联区)象限的空间单元观测值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单元具有均质性;H-L(High-Low空间关联区)和L-H(Low-High空间关联区)象限的空间单元观测值存在较强的空间负相关,单元具有异质性。由图3可知,耕地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绿色质量、综合质量位于H-H高值聚集区的单元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8.73%、27.09%、30.84%、21.90%,这是东海县高质量耕地的数量分布情况;位于L-L低值聚集区的单元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2.97%、21.90%、21.04%、25.36%,这是东海县低质量耕地的数量分布情况。
  2.3耕地质量空间集聚格局
  根据Moran散点图,在5%显著性水平下绘制LISA集聚图,分析东海县耕地质量的空间集聚格局(图4)。从图4可以看出,自然质量高等级耕地主要集聚于东南部地区及中部个别区域,高等级集聚区平均级别为1.4级;低等级耕地主要集聚于西部地区,低等级聚集区平均级别为4.1级,该空间集聚特征反映了东海县农业种植的自然条件水平。生产质量高等级耕地主要集聚于东南部及北部地区,高等级聚集区平均级别为1.1级;低等级耕地主要集聚于西部地区,低等级聚集区平均级别为3.5级;该空间集聚特征反映了东海县农业种植的生产能力状况。
  绿色质量空间集聚格局与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相反,高等级耕地地聚集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平均级别为2.0级;低等级耕地聚集区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地区,平均级别为3.1级;该空间集聚特征反映了东海县农业作物产出的质量状况。综合质量高等级耕地主要集聚于东南部地区,平均级别为1.9级;低等级耕地地主要集聚于西部地区,平均级别为4.6级;该空间集聚特征表明东海县东南部地区农业种植的自然条件较好,生产能力较高,而作物产出质量相对安全的区域,是耕地保护与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西部地区虽然耕地环境水平较好,但自然条件差、粮食生产能力差,综合来看该区域农业生产基础较差,是未来耕地质量提升的重点区域,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以改变传统农业现状的重点区域。
  该研究结果从3个不同的角度综合评价了区域耕地质量,并分析了耕地质量的空间集聚特征,反映了耕地本身所固有的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的资源禀赋水平,以及人类利用管理、生态环境对耕地的影响程度。自然质量可指导农业种植的区位选择,生产质量可反映农业生产的产出效益,而绿色质量可反映农产品的质量优劣程度,综合质量全面反映区域耕地的总体质量状况,因此,综合评价模型可为耕地质量的评价、管理及应用提供很好的科学手段。
  3结论
  通过界定综合耕地质量的内涵,建立不同层次耕地质量的评价模型,评价区域耕地综合质量,分析了耕地质量的空间集聚格局,得出以下结论:
  (1)提出耕地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耕地质量具有综合性、生产性、层次性,以光温生产潜力为基础,包括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绿色质量3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耕地本身所固有的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的资源禀赋水平,以及人类利用管理、生态环境对耕地的影响程度。
  (2)建立综合耕地质量评价模型。自然质量、生产质量与绿色质量是从3个不同的角度对耕地质量进行衡量,其内涵与所反映的内容完全不同,对耕地质量的表现没有交叉重叠,呈垂直关系,参考矢量求和模式,以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绿色质量为基础建立综合耕地质量评价模型。
  (3)评价区域综合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区综合耕地质量,结果显示东海县自然质量平均级别为2.6级,生产质量平均级别为2.4级,绿色质量平均级别为2.3级,综合质量平均级别为3.3级;空间分布上,中东部地区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综合质量优于西部地区,绿色质量西部地区优于中东部地区。
  (4)分析耕地质量空间集聚格局。绿色质量高等级耕地主要集聚于西部地区,低等级耕地主要集聚于东南部地区;自然质量、生产质量、综合质量高等级耕地主要集聚于东南部地区,低等级耕地主要集聚于西部地区。
  参考文献
  [1]
  PIERI C,DUMANSKI J,HAMBLIN A,et al.Land quality indicators[R].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s, 1995: 315.   [2] 周生路,李如海,王黎明.江苏省农用地资源分等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姜广辉,赵婷婷,段增强,等.北京山区耕地质量变化及未来趋势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 2010,26(10): 304-311.
  [4] 路婕,李玲,吴克宁,等.基于农用地分等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耕地综合质量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2): 323-329.
  [5] 郧文聚.农用地分等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6] 高丽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农用地分等整合方法及成果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1.
  [7] ESWARAN H,KIMBLE J.Land quality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The next challenge for soil science[J].Pedosphere,2003,13(1):1-10.
  [8] 陈朝,吕昌河.基于综合指数的湖北省耕地质量变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2):2018-2029.
  [9] 聂艳,周勇,于婧,等.基于GIS和模糊物元貼近度聚类分析模型的耕地质量评价[J].土壤学报,2005,42(4):551-558.
  [10] 张广星,于东升,张忠启,等.BIO-NORM与EO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对比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8):1012-1018.
  [11] 于东升,张广星,张忠启,等.BIO-NORM与NORM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对比研究[J].土壤学报,2011,48(2):238-245.
  [12] SHAO J A,GE X F,WEI C F,et al.Classification and grad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 Bishan County of Chongqing, China[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7,17(1):82-91.
  [13] 夏家淇,蔡道基,夏增禄,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
  [14] 吕贞龙,王小兵,仲晓春,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滨海盐土土壤肥力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9):166-171.
  [15] 钟晓兰,周生路,赵其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以江苏太仓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7,27(3):395-400.
  [16] 廖启林,刘聪,许艳,等.江苏省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J].中国地质,2011,38(5):1363-1378.
其他文献
摘要 为了研究Num1和Pil1之间是否存在互作,构建了Pil1超表达菌株,并通过酵母四分体解离技术成功构建得到用于免疫共沉淀试验的超表达Pil1和Num1的菌株。通过免疫共沉淀试验对Num1与Pil1的互作关系进行初步研究,并对试验中遇到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这些结果为研究Pil1是否参与细胞膜上Num1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酵母;Num1;Pil1;免疫共沉淀  中图分类号 Q7
期刊
摘要田园综合体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统筹区域发展,实现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一体化的一种创新型模式。以南京市溪田田园综合体为例,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总结了其产业结构下的典型特征。深入剖析了在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内部要素不协调、产业发展不均衡和同质化与重复建设趋势逐现等问题,据此探讨提出了土地使用政策与时俱进、农民利益保障与内部兼容并重、多元化产业发展提高产出效益、以
期刊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参照德国双元制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为例,研究高素质职业农民应具备的专业基础能力,设计了高素质职业农民的专业基础能力的模式和课程体系。将某一机器学习过程拆分为3个学习领域:机械模块、电气控制模块、液压与气动模块,学习过程为一系列过典型的工作任务的学习,完成机器的组装调试。学习过程按照边工作边学习,考核过程为过程考核。该学习模式为适合高素质职业农民的培养
期刊
摘要以杨溪河流域为例,利用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GeoSOS-FLUS)模型对未来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模拟,并通过InVEST模型对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杨溪河流域内未来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更趋于集中,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并趋于消失,林地面积大量增加并普遍大于其他土地类型;杨溪河流域在现状和未来各情景下均表现为上游和下游的产水量较高;人类活动会对杨溪河流域产水量产生影响,注重全球化的变化和
期刊
摘要乡村公园作为村庄重要的文化窗口,在文化传承与延续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晋江市华侨公园景观设计为例,在自然资源较差、华侨文化突出的场地特征背景下,因地制宜地提出“华侨文化、滨海风情、运动休闲”的设计主题,重塑场地功能,恢复生态环境,为村民提供一个可观、可赏、可游的文化空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初步探讨地域特性的乡村公园规划设计,以期为同类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公园;地域特性;自然文化景观  
期刊
摘要彩叶植物具有独特的观赏性,不仅能够丰富城市园林色彩,而且能夠提升园林绿地的景观多样性。以南京市为例,对彩叶植物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应用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彩叶植物;园林景观;应用;南京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0)15-0119-03  doi:10.3969/j.issn.0517-66
期刊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国内各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关注度日益提升。目前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多集中于行业内的从业人员,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较少。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模型,定量评价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方便教师及高校管理者长期或周期性评价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以林业工程“双一流”学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提升学生
期刊
摘要 动物遗传学是农业类大学动物遗传与育种专业的关键课程,更是探索生命奥秘的关键课程。在国家推行“高质量”教学的要求下,动物遗传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升成为动物遗传学课程建设的关键,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动物遗传学教学改革和探索实践。通过介绍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教学方式的选择、具体实施的过程以及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为高校动物遗传学“金课”建设
期刊
摘要为提高动物营养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以“激发自主学习兴趣”为导向,充分发挥重要应用学科在畜牧生产中的实践意义,以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温氏班为例,通过分析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将微课与传统的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融入到教学当中,以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掌握动物营养学的重要技术和理论。  关键词微课;动物营养学;嵌入式教学;温氏班  中图分类号S
期刊
摘要 选取甘肃80个气象站1960—2017年温度、降水、暴雨、冰雹以及沙尘暴最新较长序列资料,对近58年甘肃省主要气候要素和灾害性天气要素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气温分布自东南向西北由盆地、河谷向高原、高山逐渐递减。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多,西北少,中部有个相对少雨带。暴雨主要出现在陇东南部至陇南东南部,平均不到1 d;冰雹遍布全省各地,与当地的海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