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看课亦如此。一堂课仿佛一面多棱镜,因观赏者不同,观赏的角度不同,亦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笔者认为,能让学生快乐、惬意,能让学生展现自我、塑造自我的课堂,是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智慧课堂。智慧的语文课堂最美丽。
一、洋溢快乐
学生的本性是向往快乐、追求快乐的,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快乐的课堂。课堂上洋溢着快乐,教学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课堂上洋溢着快乐,教学才会活起来,学生才会动起来。请看:金黄的沙滩,碧蓝的海水,闪亮的贝壳,绚丽的晚霞……这是在干什么呢?原来是一年级的一堂识字课。“词宝宝”们正躺在沙滩上,翱翔在蓝天里,穿梭在晚霞中。识字课上使用沙滩、海水、贝壳、晚霞这些自制道具,学生是鲜活的、灵动的!“同学们,图片上的小天使来到了我们的教室里,你能找到并把他身上的词语读好吗?”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找到了大海、沙滩、贝壳等图画,争先恐后地借助拼音把上面的词语有滋有味地读了出来……这样的教学很快就让学生走进了“乐中学”的境界。
快乐的课堂,没有盛气凌人的话语霸权,没有刻意伪装的虚假,学生感受到的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引导,品味到的是由衷的亲切和温暖,洋溢着的是自然的美丽和快乐。快乐的课堂正营造着课堂的快乐!
二、呈现简约
新课程的理念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学校,吹进了我们的课堂。一时间,语文课堂“热闹非凡”:有小组合作的学习,有搜集资料的汇报,有多学科综合的唱、画、演……总之,只要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论,教师们就“照单全收”。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这些新课程的理念甚至成了一些教师标榜自己思想先进、追赶潮流、“装点门面”的工具。正所谓“大道至简”,课堂上就是要除去那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就是要呈现一种简约之美——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上他就是引导学生围绕“你看到了一座怎样的峰,读到了一位怎样的人”这一简单问题展开教学。没有夸张的表演,没有精美的课件,只有学生的凝神静思,他们在静中潜心会文,在静中自主探究;没有做作的铺陈,没有生硬的启发,只有师生的互动对话,只有思维的碰撞,只有情感的交流。所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这是一座“像一根银丝从空中飘下来”的险峻、高不可攀的山峰,体悟到了这是一位开朗、豁达、充满自信的扫路人。可见,好的课堂总是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翱翔。
三、释放个性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所以,开放的教学总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于是在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通红的小脸、高举的小手、按捺不住的跃跃欲试;我们常常能听到:“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的潜能尽情发挥。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我让学生命名他们所看到的各种姿态不同的松或自己想象到的松,没想到学生竟生动地把所看到的画面进行了延伸:黄山顶上还有一棵倒壶松,它姿态奇特,坚韧劲拔,很像一个茶壶,所以我为它取名倒壶松;黄山上还有黑虎松,它的形状就像一只凶猛的黑虎,前爪努力地向前伸去,好像在捕食猎物一般;黄山上还有双人松、指路松……学生们个性飞扬,尽显风采。释放学生的个性,必将为创新学习提供厚实的土壤,而这土壤,培育的将是累累硕果。
四、自然生成
开展新课程以来,我们越来越亲近于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越来越乏味于上课教师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厌倦于师生之间顺着事先的设计向前推进,疲惫于每个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课堂应该有备而来,但仅仅只有预设是不够的。如果课堂上教师在上演练好的内容,那么学生的语言则是复制的,感情是生硬的,即使很顺当,也让人感觉到索然无味。灵性的喷发源于启迪和碰撞,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意外”,灵活组织教学,发现和尊重学生观点的独到之处,激发学习热情,张扬学生个性。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学生在自主学习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乌鸦已经飞到窝旁边的树枝上,干吗不到窝里去喂自己的孩子,偏要等狐狸来骗它呢?”这显然是教师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思考片刻,我便产生让学生改编课文的想法,说:“大家说得有道理,课文如果不妥当,当然可以修改,你觉得怎样改才更合适?”学生们更来劲了,他们大多数认为,可以改为“乌鸦飞累了,停歇在半路的一棵树上,心里很高兴。正在这时,一只狐狸过来了……”。教师面对学生自由感悟的挑战,遭遇了始料不及的问题,而正是这样鲜活的生成,才构成了这一堂课的“有效交往”过程。教师捕捉生成的契机,深入点拨引导,唤起学生心中的“潜台词”,更成为一种新的情境。
如果智慧的课堂是一个舞台,学生能快乐地实践,积极地思维,倾情地展示,自然地交流,那么他们必将在这个鲜活、灵动、情趣的舞台上燃起无限的精彩;如果智慧的课堂是一个乐园,学生能自由地塑造自己,张扬个性,展现自我,那么他们必将在这个智慧、伸展、美丽的乐园里溢满生命的激情。
(责编 陈剑平)
一、洋溢快乐
学生的本性是向往快乐、追求快乐的,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快乐的课堂。课堂上洋溢着快乐,教学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课堂上洋溢着快乐,教学才会活起来,学生才会动起来。请看:金黄的沙滩,碧蓝的海水,闪亮的贝壳,绚丽的晚霞……这是在干什么呢?原来是一年级的一堂识字课。“词宝宝”们正躺在沙滩上,翱翔在蓝天里,穿梭在晚霞中。识字课上使用沙滩、海水、贝壳、晚霞这些自制道具,学生是鲜活的、灵动的!“同学们,图片上的小天使来到了我们的教室里,你能找到并把他身上的词语读好吗?”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找到了大海、沙滩、贝壳等图画,争先恐后地借助拼音把上面的词语有滋有味地读了出来……这样的教学很快就让学生走进了“乐中学”的境界。
快乐的课堂,没有盛气凌人的话语霸权,没有刻意伪装的虚假,学生感受到的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引导,品味到的是由衷的亲切和温暖,洋溢着的是自然的美丽和快乐。快乐的课堂正营造着课堂的快乐!
二、呈现简约
新课程的理念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学校,吹进了我们的课堂。一时间,语文课堂“热闹非凡”:有小组合作的学习,有搜集资料的汇报,有多学科综合的唱、画、演……总之,只要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论,教师们就“照单全收”。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这些新课程的理念甚至成了一些教师标榜自己思想先进、追赶潮流、“装点门面”的工具。正所谓“大道至简”,课堂上就是要除去那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就是要呈现一种简约之美——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上他就是引导学生围绕“你看到了一座怎样的峰,读到了一位怎样的人”这一简单问题展开教学。没有夸张的表演,没有精美的课件,只有学生的凝神静思,他们在静中潜心会文,在静中自主探究;没有做作的铺陈,没有生硬的启发,只有师生的互动对话,只有思维的碰撞,只有情感的交流。所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这是一座“像一根银丝从空中飘下来”的险峻、高不可攀的山峰,体悟到了这是一位开朗、豁达、充满自信的扫路人。可见,好的课堂总是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翱翔。
三、释放个性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所以,开放的教学总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于是在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通红的小脸、高举的小手、按捺不住的跃跃欲试;我们常常能听到:“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的潜能尽情发挥。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我让学生命名他们所看到的各种姿态不同的松或自己想象到的松,没想到学生竟生动地把所看到的画面进行了延伸:黄山顶上还有一棵倒壶松,它姿态奇特,坚韧劲拔,很像一个茶壶,所以我为它取名倒壶松;黄山上还有黑虎松,它的形状就像一只凶猛的黑虎,前爪努力地向前伸去,好像在捕食猎物一般;黄山上还有双人松、指路松……学生们个性飞扬,尽显风采。释放学生的个性,必将为创新学习提供厚实的土壤,而这土壤,培育的将是累累硕果。
四、自然生成
开展新课程以来,我们越来越亲近于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越来越乏味于上课教师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厌倦于师生之间顺着事先的设计向前推进,疲惫于每个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课堂应该有备而来,但仅仅只有预设是不够的。如果课堂上教师在上演练好的内容,那么学生的语言则是复制的,感情是生硬的,即使很顺当,也让人感觉到索然无味。灵性的喷发源于启迪和碰撞,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意外”,灵活组织教学,发现和尊重学生观点的独到之处,激发学习热情,张扬学生个性。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学生在自主学习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乌鸦已经飞到窝旁边的树枝上,干吗不到窝里去喂自己的孩子,偏要等狐狸来骗它呢?”这显然是教师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思考片刻,我便产生让学生改编课文的想法,说:“大家说得有道理,课文如果不妥当,当然可以修改,你觉得怎样改才更合适?”学生们更来劲了,他们大多数认为,可以改为“乌鸦飞累了,停歇在半路的一棵树上,心里很高兴。正在这时,一只狐狸过来了……”。教师面对学生自由感悟的挑战,遭遇了始料不及的问题,而正是这样鲜活的生成,才构成了这一堂课的“有效交往”过程。教师捕捉生成的契机,深入点拨引导,唤起学生心中的“潜台词”,更成为一种新的情境。
如果智慧的课堂是一个舞台,学生能快乐地实践,积极地思维,倾情地展示,自然地交流,那么他们必将在这个鲜活、灵动、情趣的舞台上燃起无限的精彩;如果智慧的课堂是一个乐园,学生能自由地塑造自己,张扬个性,展现自我,那么他们必将在这个智慧、伸展、美丽的乐园里溢满生命的激情。
(责编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