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能正确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对概念不掌握,将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生对概念掌握了,就能正确地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提高,创新思维才能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形成概念,把握、运用概念。其实,小学数学教学就是“概念的教学”。但是,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低,对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一、注重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1.直观引入概念。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小学生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认识新事物,主要是靠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中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例如,我在上平均数应用题时,用铅笔做成教具,渗透“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积木摆成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提问:“每堆一样多吗?”然后再问哪堆多些,哪堆少些。这时,学生都能正确地回答出来。接着,我又把这三堆积木混到一起,重新分成三份,平均每份3块,这时告诉学生“3”就是这三堆积木的“平均数”了。
2.认识概念形成的本质。真知都是出自实践,动脑必先动手。教师通过演示教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以“讲”的概念。比如,低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动物做学具,进行对比。然后,第一只小鸡对第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对比完了,多出来的就是大数。这样就揭示了“大数小数”这个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师通过课堂演示,让学生进行思考,最后形成具体概念,符合了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效果更好。
3.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小学教学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概念的含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圆周率这个概念就很抽象,一般情况下,都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其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这时,教师要总结:这个倍数是个固定值,数学概念叫做“圆周率”。这样,通过感性材料,加上分析归纳,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于是就形成了概念。
4.通过“变式”理解概念。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以后,可通过变换概念的叙述,从不同侧面来理解,这种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质数概念,可以说成“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再有别的因数,就叫做质数。”也可以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如果学生对这些不同的叙述能够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真正理解透彻了。教师还可以改变概念的表述,让学生辨析,以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5.归纳总结学过的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沿着观察、思考、理解、归纳和总结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在有效的训练中对概念进行巩固
1.整理归纳学过的概念。每过一段时间,把已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弄清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已掌握的概念体系化。例如,学生学了“比和比例”后,帮助他们归纳整理什么叫比;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系列知识弄清楚之后,才能解决求比例尺的问题和比例分配的问题。只有把比的意义理解得清楚,才能继续学习比例。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既便于理解,又容易记忆了。
2.在运用中检验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格,写在自己作业本上,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学生对小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得到了运用和理解。学习了各种平面图形后,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哪些地方有这些几何图形,这样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3.在综合运用中巩固理解概念。在学生初步理解数学概念后,教师要设计不同形式的有关概念的练习题,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以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题目要灵活多样,既能考察数学知识,又能巩固数学概念。设计的练习题,要有一定梯度和层次,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需要,灵活地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去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巩固的目的。
总之,对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教师既要以落实双基为前提,又能使学生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理解概念仅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吸收概念之后,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概念。只有学生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好地解决数学中的问题,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责编杜华)
一、注重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1.直观引入概念。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小学生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认识新事物,主要是靠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中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例如,我在上平均数应用题时,用铅笔做成教具,渗透“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积木摆成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提问:“每堆一样多吗?”然后再问哪堆多些,哪堆少些。这时,学生都能正确地回答出来。接着,我又把这三堆积木混到一起,重新分成三份,平均每份3块,这时告诉学生“3”就是这三堆积木的“平均数”了。
2.认识概念形成的本质。真知都是出自实践,动脑必先动手。教师通过演示教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以“讲”的概念。比如,低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动物做学具,进行对比。然后,第一只小鸡对第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对比完了,多出来的就是大数。这样就揭示了“大数小数”这个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师通过课堂演示,让学生进行思考,最后形成具体概念,符合了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效果更好。
3.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小学教学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概念的含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圆周率这个概念就很抽象,一般情况下,都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其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这时,教师要总结:这个倍数是个固定值,数学概念叫做“圆周率”。这样,通过感性材料,加上分析归纳,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于是就形成了概念。
4.通过“变式”理解概念。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以后,可通过变换概念的叙述,从不同侧面来理解,这种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质数概念,可以说成“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再有别的因数,就叫做质数。”也可以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如果学生对这些不同的叙述能够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真正理解透彻了。教师还可以改变概念的表述,让学生辨析,以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5.归纳总结学过的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沿着观察、思考、理解、归纳和总结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在有效的训练中对概念进行巩固
1.整理归纳学过的概念。每过一段时间,把已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弄清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已掌握的概念体系化。例如,学生学了“比和比例”后,帮助他们归纳整理什么叫比;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系列知识弄清楚之后,才能解决求比例尺的问题和比例分配的问题。只有把比的意义理解得清楚,才能继续学习比例。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既便于理解,又容易记忆了。
2.在运用中检验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格,写在自己作业本上,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学生对小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得到了运用和理解。学习了各种平面图形后,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哪些地方有这些几何图形,这样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3.在综合运用中巩固理解概念。在学生初步理解数学概念后,教师要设计不同形式的有关概念的练习题,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以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题目要灵活多样,既能考察数学知识,又能巩固数学概念。设计的练习题,要有一定梯度和层次,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需要,灵活地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去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巩固的目的。
总之,对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教师既要以落实双基为前提,又能使学生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理解概念仅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吸收概念之后,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概念。只有学生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好地解决数学中的问题,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