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辅助教学手段也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优势在教育教学领域发挥了独特作用。在运用笔记本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对电教材料的选择有一些浅薄的认识——电教选材必须充分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为学生准备一顿丰盛的精神午餐 。
一、选料内容要着重收集崭新,热门的素材
传统的课堂上,广大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探索、追求好的教学效果,但课堂往往还是成了抽象的理论课,内容显得枯燥和空洞。学生感到乏味,学习兴趣不大、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有效的调动,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但是,电教手段能通过图象、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传递,把思想政治课的抽象理论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引发了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乐学好学时,才能真正充当起学习活动的主体的角色,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以为,生活就是最丰富的素材库,崭新,热门的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比较喜欢的材料形式有,电影、歌曲、动画、漫画等。对这些客观的现状我们不能熟视无睹,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正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电教选材就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就一定要投其所好。如讲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时,为什么不放一首学生喜欢的歌曲呢?然后加之设问:“你觉得这首歌怎么样?你喜欢那几句,如果去掉了会怎么样?”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轻松完成了抽象的理论学习。
所谓热门的素材,即热点问题,即社会生活中能引起广泛关注并产生较大影响或较大争议的问题。从教学过程看,热点问题是指社会现实与教材内容之间易产生矛盾的问题,也是学生亟待了解并希望给予正确解答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触发热点,能激起学生的思想冲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腐败问题是当今社会的毒瘤,在人们生活宽裕后自然成为热门话题。如神州8号的成功发射等等。
二、选材性质体现“矛盾冲突”
学生从来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氛围,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有着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迫使我们在电教素材的选择方面不得不思考,只讲正面的案例合适吗?
笔者以为电教材料选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保留材料的矛盾冲突性,这符合学生认知的需要。因为“认知心理学”认为,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者放入一个旧知和新知之间具有冲突的情景之中。当学习者发现某种新知与其旧知相矛盾时,就会产生一种“认知不平衡”。而认知不平衡会使人产生一种“紧张感”,为了解除这种紧张感,学习者就会产生认知动机,努力求知,进而逐渐形成一种比较稳固、比较有力的学习动机。如讲反对地方保护主义时,可以举当地一些企业,让部分学生首先指出这些企业的对当地政府百姓的贡献(学生心理上的认同),然后再继续请同学思考该产品的性价比何如?如果你在外省或外市开了同样的企业,产品性价比高于当地的企业,你的产品想进入该地区,会对当地的企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当地的政府不准你的企业进入当地,当地的企业又会如何?(形成冲突)对当地的百姓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整个国家都是这样呢?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形成有效的课堂冲突,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当然,社会为学生提供的反例太多,有时会使学生产生沮丧的情绪,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学生的动向,强调事物的积极面,尽量帮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
三、选材运用明确“层次性”“创新性”
“思维着的精神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意识有浅层次的具体感觉,也有深层次的抽象思维。电教选材应该“双管齐下”,既刺激学生的自然情感,同时得出理性的结论。如讲爱国主义时,传统的方法就是简单的说教,大段空洞的理论,思维没有过渡,没有感性认识直接强调理性,可以说学生不喜欢,教师也很吃力。借助于层次性强的不同材料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先展示优美的大自然风光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很自然地激荡胸襟。 “你身边的环境也是这样美丽吗?”触发学生的自然情感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投影上接着打出环境污染的触目惊心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对人们有何影响,对集体国家又产生什么影响”。自然地,学生对爱国主义理性地认识形成,自然形成了爱国主义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作起的正确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是符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的,爱国主义只有用于指导实践,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一个民族惟有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电教材料以其直观展示给学生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最典型的是看完一系列的材料后学生感觉是脑袋空空“一无所获”。这就提醒我们电教选材要注意另外一个问题,即材料要有内涵,给学生留有创新的余地。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事例说明我们如在谈生产经营者素质的时候,我就给学生找了一些具有探討价值的例子,比如说“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让学生同时从冠生园的成功和失败中仔细分析出原因,同时假设情景,如何恢复冠生园的活力。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气氛热烈,同时有很多的闪光点和创新处,如学生认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以在冠生园要恢复原先的状况,同样必须借助新闻媒体,如当众销毁原先食品,同时注意请明星或该厂领导当众吃月饼,加强正面宣传等。
人的思维层次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不断突破旧框子的过程,是一个低层次向高层次跃进的过程。这种能力,创新的习惯,来源于日常的训练,电教材料的层次强调无疑能起到辅助作用。
最后,笔者以为,任何的教育手段都最终服务于受教育者——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让学生明白只有思考才有收获,自己不是学习被动者,而是学习的主动者,这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突现学生主体地位不可缺少的重要思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