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作伪与鉴定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k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有收藏而后有作伪,有伪作而后有鉴定。书迹的收藏、作伪与鉴定,皆早于绘画。
  收藏名人书迹, 起于仰慕, 因于学书,汉代已见。《汉书》 载:西汉晚期,嘉威侯陈遵(孟公)“居长安中,列侯近臣贵戚皆重之。牧守当之官,及郡国豪杰至京师者,莫不相因到遵门”。陈遵“略涉传记,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臧去以为荣”(《游侠·陈遵传》)。东汉,帝王也收藏书迹。《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云:“(刘)睦能属文,作《春秋旨意终始论》及赋颂数十篇。又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及病寝,(明)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魏晋时,收藏名家書迹蔚为风气,藏品以当代为主,也有前代名家书迹,却少。
  最初的作伪,为获利,发生在收藏“二王”书迹正盛的南朝前期。刘宋虞龢《论书表》说:宗室新渝侯刘义宗雅爱二王遗迹,“悬金招买,不计贵贱,而轻薄之徒锐意摹学,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真伪相糅,莫之能别。故惠侯所蓄,多有非真”。
  虞龢是整理刘宋内府藏品的主持人,《论书表》是他整理工作的报告书。虞龢不仅记录了当时伪造二王书迹的手段,还提到“字之美恶,书之真伪”,他整理藏品,已注意到鉴别伪迹。
  南朝人鉴定书法的具体情况,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有所记录。他鉴定的藏品主要是内府收藏的大量王羲之书迹,还涉及钟繇之迹。陶弘景熟悉东晋士人尤其二王父子书法,凭经验性的眼力判断真伪。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叙事中,边疆往往是一种不重要的对象,这种地理空间的不平等,会积累转化为一种时间重量上的不平等。比如海南岛,今天可见最早的本土诗文文献要晚至唐太宗贞观后期,地方志资料则又多集中于明清,唐宋岛情也主要靠正史、地理志和一统志等文献才能勉强补缀成篇。岛上主要族群之一的黎族至今没有自己的文字。在这样近乎“ 无米之炊”高难度的写作条件下,一部三十余万字的《海南岛传:一座岛屿的前世今生
期刊
《日知录》萃集了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三十年的治学精华。此书除了刊刻本之外,还有清初雍正年间抄本,保留了《日知录》未经避讳删削的原貌,仅有三四部存世,珍贵异常。陈垣先生对于《日知录》抄本素来重视,而清人吴骞旧藏、陈鳣朱批的抄本《日知录》,也终于为陈垣所获。  据安徽大学出版社编辑彭君华披露,陈垣搜集了各种版本的《日知录》:“援庵先生搜罗了《日知录》的所有版本:康熙九年初刻的八卷本,亭林元本,康熙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