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体系,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北京延庆境内的野鸭湖自然保护区,由环湖海拔479米以下淹没滩涂组成的次生湿地,是北京市最大的湿地保护区。总面积有6873公顷,其中水面面积3939公顷,西南部与河北怀来接壤、北面是燕山山脉、南面是太行山脉、东南是雄伟的八达岭长城。处在华北平原向山西、内蒙高原的过度地带。2001年北京市编制的《北京市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北京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将野鸭湖湿地列为自然保护区。
北京之肾 鸟的天堂
野鸭湖山清水秀、绿树环绕、蒲苇荡漾,还有一望无际的草滩,是北京生态环境最优美,生态多样性特别是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这里候鸟种类多、数量大、类型多样、留居时间长,是候鸟迁徙的驿站、繁殖地和越冬地,是名副其实的候鸟之乡。每年有十多万只候鸟在这里栖息。每年春天,天鹅、雁鸭等十多种数万只水禽或游弋在水面,或成片栖息在草滩,或飞舞盘旋在蓝天白云之间,为春天的北京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到了夏季除了部分水禽留在保护区生儿育女,还有苇莺、黄鹂等多种鸣禽唱着悠扬的歌。每年10月到第二年4月有数千只灰鹤,数百只天鹅、豆雁在这里越冬。
通过对野鸭湖湿地的保护,这里的自然生态得到逐步恢复,野鸭湖的植物种类和观测到的鸟类在逐年增加。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高武是鸟类专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都带着他的学生到这里观测鸟类,记录了这些年候鸟的变化。他的足迹遍布野鸭湖的每个角落,每一次发现都让他兴奋不已。他告诉记者,目前,野鸭湖观测的鸟类从233种增加到264种,有黑鹳、白头鹤、大鸨、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灰鹤、蓑羽鹤、大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4种。
去年冬天,有几千只灰鹤到野鸭湖及官厅湖边过冬。百草枯萎,寒冬萧瑟,成千上百只灰鹤组成一个个列队,在蓝天白云下一边高声鸣叫,一边展示着美丽的身躯,煞是壮观。
今年二月份,残雪消融的时候,野鸭湖迎来了近些年来最大一群天鹅,600多只天鹅在野鸭湖上空飞舞,奏响了春之声。更令人惊奇的是,还发现有一只黑鹳留在野鸭湖过冬。黑鹳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以前曾发现都在春夏秋三季,冬季发现还是第一次。野鸭湖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增多,高武教授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人类保护和野生昆虫植物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安全的繁衍空间,这是候鸟在迁徙中对环境的一种自然选择。据统计,每年到野鸭湖栖息的候鸟有10多万只,这里已经成为首都的候鸟之乡。
野鸭湖不但鸟类增多,植物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据统计,野鸭湖发现植物种类从1997年的 380种增加到现在的420种。2007年秋天,野鸭湖首次发现了被称为“水体的清道夫”的食虫植物——狸藻。首都师范大学胡东教授以前来过野鸭湖多次,但从未发现过这种植物。胡东教授介绍,狸藻是华北地区唯一的食虫植物,在北京地区十分罕见。
胡东教授说,狸藻的发现说明了野鸭湖地区植被的状况得到了恢复,水体有了明显改善。丰富的植物种类为鸟类和其他动物的繁殖生长提供“物质基础”,这也是越来越多的鸟类选择这里栖息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野鸭湖湿地位于北京市的上风上水处,已经成为北京地区的一道“生态屏障”。它像一个天然的过滤器,利用水草和污泥以及水中的微生物将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分解,使流经的水得到净化,净化了北京上游水源的水质,减少了西北地区的沙尘对北京的侵袭。
保护湿地 保护家园
野鸭湖因其野鸭众多而得名,这里发现的野鸭有绿头鸭、斑嘴鸭、针尾鸭等30多种,随处可见的各种鸭子成为这里最大的“集团军”。而在半个世纪前,野鸭湖还是一片干土地,1955年7月,官厅水库的正式蓄水运行,水库抬升了位于其中上游野鸭湖区域的水流水位,逐渐形成了一片水草丰茂的湿地。
1997年,随着延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建设,野鸭湖被延庆县政府批准为县级自然保护区,从此野鸭湖湿地得到了延庆人民的自觉保护。
野鸭湖办公室主任邹建臣回忆了保护区刚成立时的情景,丰茂的水草吸引一些村民驻,在湖区开荒种地,圈地养鸡养羊养牛,自由放牧。湖边搭起的渔棚有十多个,几十条渔船在湖中打鱼。人和牲畜的活动,破坏了这里宁静自然的生存环境。
野鸭湖湿地的保护,从恢复这里的自然生存环境开始。野鸭湖的核心区开始修建防护沟,围栏,逐步实施封闭管理。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深入保护区里20多户放牧、养殖农户家中,做工作,宣传法律法规,动员村民迁出保护区。不久,野鸭湖保护区的农户开始了“大搬家”,村民主动拆除鸡舍畜栏100余间,迁出牛羊5000余头,20多户渔民拆除了渔棚,闲置了渔船,改了行。张山营镇下营村渔民刘圣财,承包了20多亩的果园,每年的收入比打鱼多了两三倍,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昔日很难见到大鱼的野鸭湖里,如今经常能有尺把长的大鱼跳出水面。在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收回了海后农场和某部队的土地共计1600亩,退耕还草1万余亩,野鸭湖逐步恢复了自然生态。
保护区成立十年来,未发生一起伤鸟猎鸟事件,周边村民就是这样和鸟儿和谐相处的。
2000年12月,野鸭湖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市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开始建设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和建设的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野鸭湖湿地在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其功能在逐步的扩大和完善。2006年,国家林业局批准野鸭湖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成立由科学专家组成的技术咨询工作组,开展科研检测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科学开展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做好湿地和水资源保护的科普教育工作,使其成为北京市湿地生态教育基地。
野鸭湖先后建成了湿地博物馆和湿地学校。2006年5月,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博物馆在野鸭湖落成,使游人在“认识湿地”、“走进湿地”的过程中,感受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意义。开馆以来,参观博物馆的学生和游人络绎不绝。
2007年2月,野鸭湖建成全市最大的湿地学校,面向社会开展环保教育。聘请了首都师范大学洪剑明、胡东教授担任教师,由当地的地理、生物教师做兼职教师,野鸭湖的工作人员为科普人员。
据了解,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从2008年至2020年。园区规划为五个功能区,并与市、县科协、市自然博物馆合作,建成北京市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中心,与中动协、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合作多次举办秋季观鸟比赛活动。
野鸭湖管理处主任刘玉金说,目前,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各项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保护区保持了自然的原生态风光,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鸟类、水禽和湿地景观。作为北京地区的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将成为北京和周边地区的市民开展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和科研考察等活动的良好基地。
湿地保护 任重道远
国家林业局提供的数字显示,历史上中国的湿地总面积曾经达到过657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7%。而2004年的一项调查却显示,中国的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公顷,降到了国土总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此外还有约40%的湿地面临着严重退化的危险。仅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为例,这块湿地从1975年的500万公顷缩小到21世纪初的113万公顷。
据了解,历史上北京的湿地面积占到地域总面积的15%,境内分布有大小河流200多条,分属于海河流域的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5个水系。这些湿地资源曾发挥了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控制污染、调节小气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等多种功能。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北京的天然湿地和坑塘正在迅速消失,持续干旱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更加剧了湿地的退化。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历史的变迁中,北京的湿地面积由最初的15共万公顷,减少到上世纪70年代的7.5万公顷,到上世纪末,减少到5万公顷,仅占原有湿地面积的3%。由于气候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使北京湿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湿地面积大大缩小,湿地质地变差,原有的功能逐步丧失,特别是建库截流、农田土地整治、持续干旱等原因,北京湿地逐步萎缩、退化,有的甚至成为沙尘源地。天然湿地的大面积减少,亦是北京成为严重缺水的城市的重要原因。湿地面积的缩小和污染的加剧使得湿地保护显得尤为紧迫。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湿地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虽然有关的法规涉及湿地资源的保护,但主要针对湿地的单一资源,注重湿地的单项功能发挥,不能保护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不能发挥湿地的多属性和多功能效益,难以对湿地资源依法实施有效监管,难以有力打击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与活动,难以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湿地的管理体制不顺、权属不清、边界不明,各部门、不同利益群体对湿地采取不同的保护与利用行为,难以形成保护合力。
许多公众对湿地不了解,或者对湿地的认识水平还十分肤浅,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湿地的认识不深刻,对湿地的内涵、多种功能与属性不理解或处于表面的理解,不能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湿地保护工作不能提上工作议程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湿地保护缺乏政策、法规保障,组织管理体系薄弱。重利用、轻保护,湿地保护管理还处在随意性较强的状态,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湿地保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直接导致湿地的盲目开发利用、乱占滥用。许多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者还缺乏系统培训,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十分贫乏,湿地保护管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湿地是“地球之肾”,同森林和海洋一样,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成立了湿地保护机构和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用于湿地保护的总投资达到265亿元。我们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5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和初步扭转,基本形成自然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到2030年,使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90%以上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形成较为完整的湿地保护和管理体系。
远观山色,蓝天白云,近看碧水青草,今天的野鸭湖魅力正在日益显现,保护野鸭湖重任道远,野鸭湖的明天也会更加天青水蓝……
(本文图片由延庆县委宣传部提供)
北京延庆境内的野鸭湖自然保护区,由环湖海拔479米以下淹没滩涂组成的次生湿地,是北京市最大的湿地保护区。总面积有6873公顷,其中水面面积3939公顷,西南部与河北怀来接壤、北面是燕山山脉、南面是太行山脉、东南是雄伟的八达岭长城。处在华北平原向山西、内蒙高原的过度地带。2001年北京市编制的《北京市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北京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将野鸭湖湿地列为自然保护区。
北京之肾 鸟的天堂
野鸭湖山清水秀、绿树环绕、蒲苇荡漾,还有一望无际的草滩,是北京生态环境最优美,生态多样性特别是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这里候鸟种类多、数量大、类型多样、留居时间长,是候鸟迁徙的驿站、繁殖地和越冬地,是名副其实的候鸟之乡。每年有十多万只候鸟在这里栖息。每年春天,天鹅、雁鸭等十多种数万只水禽或游弋在水面,或成片栖息在草滩,或飞舞盘旋在蓝天白云之间,为春天的北京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到了夏季除了部分水禽留在保护区生儿育女,还有苇莺、黄鹂等多种鸣禽唱着悠扬的歌。每年10月到第二年4月有数千只灰鹤,数百只天鹅、豆雁在这里越冬。
通过对野鸭湖湿地的保护,这里的自然生态得到逐步恢复,野鸭湖的植物种类和观测到的鸟类在逐年增加。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授高武是鸟类专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都带着他的学生到这里观测鸟类,记录了这些年候鸟的变化。他的足迹遍布野鸭湖的每个角落,每一次发现都让他兴奋不已。他告诉记者,目前,野鸭湖观测的鸟类从233种增加到264种,有黑鹳、白头鹤、大鸨、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灰鹤、蓑羽鹤、大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4种。
去年冬天,有几千只灰鹤到野鸭湖及官厅湖边过冬。百草枯萎,寒冬萧瑟,成千上百只灰鹤组成一个个列队,在蓝天白云下一边高声鸣叫,一边展示着美丽的身躯,煞是壮观。
今年二月份,残雪消融的时候,野鸭湖迎来了近些年来最大一群天鹅,600多只天鹅在野鸭湖上空飞舞,奏响了春之声。更令人惊奇的是,还发现有一只黑鹳留在野鸭湖过冬。黑鹳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以前曾发现都在春夏秋三季,冬季发现还是第一次。野鸭湖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增多,高武教授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人类保护和野生昆虫植物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安全的繁衍空间,这是候鸟在迁徙中对环境的一种自然选择。据统计,每年到野鸭湖栖息的候鸟有10多万只,这里已经成为首都的候鸟之乡。
野鸭湖不但鸟类增多,植物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据统计,野鸭湖发现植物种类从1997年的 380种增加到现在的420种。2007年秋天,野鸭湖首次发现了被称为“水体的清道夫”的食虫植物——狸藻。首都师范大学胡东教授以前来过野鸭湖多次,但从未发现过这种植物。胡东教授介绍,狸藻是华北地区唯一的食虫植物,在北京地区十分罕见。
胡东教授说,狸藻的发现说明了野鸭湖地区植被的状况得到了恢复,水体有了明显改善。丰富的植物种类为鸟类和其他动物的繁殖生长提供“物质基础”,这也是越来越多的鸟类选择这里栖息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野鸭湖湿地位于北京市的上风上水处,已经成为北京地区的一道“生态屏障”。它像一个天然的过滤器,利用水草和污泥以及水中的微生物将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分解,使流经的水得到净化,净化了北京上游水源的水质,减少了西北地区的沙尘对北京的侵袭。
保护湿地 保护家园
野鸭湖因其野鸭众多而得名,这里发现的野鸭有绿头鸭、斑嘴鸭、针尾鸭等30多种,随处可见的各种鸭子成为这里最大的“集团军”。而在半个世纪前,野鸭湖还是一片干土地,1955年7月,官厅水库的正式蓄水运行,水库抬升了位于其中上游野鸭湖区域的水流水位,逐渐形成了一片水草丰茂的湿地。
1997年,随着延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建设,野鸭湖被延庆县政府批准为县级自然保护区,从此野鸭湖湿地得到了延庆人民的自觉保护。
野鸭湖办公室主任邹建臣回忆了保护区刚成立时的情景,丰茂的水草吸引一些村民驻,在湖区开荒种地,圈地养鸡养羊养牛,自由放牧。湖边搭起的渔棚有十多个,几十条渔船在湖中打鱼。人和牲畜的活动,破坏了这里宁静自然的生存环境。
野鸭湖湿地的保护,从恢复这里的自然生存环境开始。野鸭湖的核心区开始修建防护沟,围栏,逐步实施封闭管理。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深入保护区里20多户放牧、养殖农户家中,做工作,宣传法律法规,动员村民迁出保护区。不久,野鸭湖保护区的农户开始了“大搬家”,村民主动拆除鸡舍畜栏100余间,迁出牛羊5000余头,20多户渔民拆除了渔棚,闲置了渔船,改了行。张山营镇下营村渔民刘圣财,承包了20多亩的果园,每年的收入比打鱼多了两三倍,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昔日很难见到大鱼的野鸭湖里,如今经常能有尺把长的大鱼跳出水面。在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收回了海后农场和某部队的土地共计1600亩,退耕还草1万余亩,野鸭湖逐步恢复了自然生态。
保护区成立十年来,未发生一起伤鸟猎鸟事件,周边村民就是这样和鸟儿和谐相处的。
2000年12月,野鸭湖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市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开始建设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和建设的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野鸭湖湿地在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其功能在逐步的扩大和完善。2006年,国家林业局批准野鸭湖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成立由科学专家组成的技术咨询工作组,开展科研检测和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科学开展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做好湿地和水资源保护的科普教育工作,使其成为北京市湿地生态教育基地。
野鸭湖先后建成了湿地博物馆和湿地学校。2006年5月,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博物馆在野鸭湖落成,使游人在“认识湿地”、“走进湿地”的过程中,感受到保护湿地的重要意义。开馆以来,参观博物馆的学生和游人络绎不绝。
2007年2月,野鸭湖建成全市最大的湿地学校,面向社会开展环保教育。聘请了首都师范大学洪剑明、胡东教授担任教师,由当地的地理、生物教师做兼职教师,野鸭湖的工作人员为科普人员。
据了解,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从2008年至2020年。园区规划为五个功能区,并与市、县科协、市自然博物馆合作,建成北京市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中心,与中动协、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合作多次举办秋季观鸟比赛活动。
野鸭湖管理处主任刘玉金说,目前,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各项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保护区保持了自然的原生态风光,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鸟类、水禽和湿地景观。作为北京地区的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将成为北京和周边地区的市民开展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和科研考察等活动的良好基地。
湿地保护 任重道远
国家林业局提供的数字显示,历史上中国的湿地总面积曾经达到过657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7%。而2004年的一项调查却显示,中国的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公顷,降到了国土总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此外还有约40%的湿地面临着严重退化的危险。仅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为例,这块湿地从1975年的500万公顷缩小到21世纪初的113万公顷。
据了解,历史上北京的湿地面积占到地域总面积的15%,境内分布有大小河流200多条,分属于海河流域的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5个水系。这些湿地资源曾发挥了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控制污染、调节小气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等多种功能。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北京的天然湿地和坑塘正在迅速消失,持续干旱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更加剧了湿地的退化。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历史的变迁中,北京的湿地面积由最初的15共万公顷,减少到上世纪70年代的7.5万公顷,到上世纪末,减少到5万公顷,仅占原有湿地面积的3%。由于气候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使北京湿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湿地面积大大缩小,湿地质地变差,原有的功能逐步丧失,特别是建库截流、农田土地整治、持续干旱等原因,北京湿地逐步萎缩、退化,有的甚至成为沙尘源地。天然湿地的大面积减少,亦是北京成为严重缺水的城市的重要原因。湿地面积的缩小和污染的加剧使得湿地保护显得尤为紧迫。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湿地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虽然有关的法规涉及湿地资源的保护,但主要针对湿地的单一资源,注重湿地的单项功能发挥,不能保护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不能发挥湿地的多属性和多功能效益,难以对湿地资源依法实施有效监管,难以有力打击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与活动,难以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湿地的管理体制不顺、权属不清、边界不明,各部门、不同利益群体对湿地采取不同的保护与利用行为,难以形成保护合力。
许多公众对湿地不了解,或者对湿地的认识水平还十分肤浅,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湿地的认识不深刻,对湿地的内涵、多种功能与属性不理解或处于表面的理解,不能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湿地保护工作不能提上工作议程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湿地保护缺乏政策、法规保障,组织管理体系薄弱。重利用、轻保护,湿地保护管理还处在随意性较强的状态,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湿地保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直接导致湿地的盲目开发利用、乱占滥用。许多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者还缺乏系统培训,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十分贫乏,湿地保护管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湿地是“地球之肾”,同森林和海洋一样,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在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成立了湿地保护机构和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用于湿地保护的总投资达到265亿元。我们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5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和初步扭转,基本形成自然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到2030年,使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90%以上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形成较为完整的湿地保护和管理体系。
远观山色,蓝天白云,近看碧水青草,今天的野鸭湖魅力正在日益显现,保护野鸭湖重任道远,野鸭湖的明天也会更加天青水蓝……
(本文图片由延庆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