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区域化党建是在新时期新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新型党建理念,是在基于日益变化的世情、国情以及党情思考下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近年来我国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创新成果之一,对于真正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加快创新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创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对区域化党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阐述推动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必要性,并积极探索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创建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完善我国城市区域化党建提供相应的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城市 区域化党建 创建途径
一、引言
城市基层党组织是人民群众的直接接触者,最能代表和反应社情民意,而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党基层组织的根本任务是带领群众积极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意味着,基层党组织在当前我国社会及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阶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积极推动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实施,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基层党建组织的服务意识和科学化水平。
二、城市区域化党建的基本概述
1.城市区域化党建提出及发展背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日益成熟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随之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以及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为更好的履行“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宗旨,党中央于2004年10月首次提出力区域化党建的观念,要求要在深入贯彻和落实党十六大会议精神的基础上,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重点,构建党在城市基层工作的新格局;2011年胡锦涛发表了七一讲话,认为党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四大危险;2014年的党十八大又提出党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及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在这种执政环境下,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逐步由试点城市推广开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三最”问题,也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及党员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我国以往党组织体系中以“单位制”为依托的垂直型、封闭式模式已不再完全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传统党建体制的时代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在这种背景下,谋求基层党建模式的转型及可持续发展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必然趋势,而区域化党建则是传统“单位制”党建模式的进一步延伸,该种模式的有效运行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基层党建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城市区域化党建的内涵。所谓区域化党建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基层党组织在严格遵循属地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对辖区内的行政组织以及社区组织、驻区组织等实行全面的政治、组织以及文化引导和整合,推动党建工作由传统的“单位制”垂直管理模式向区域整合的方面转变,全面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区域化管理体系。从城市区域化党建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城市区域化党建的本质在于从全局的角度谋划基层党建工作,系统推进,寻求组织设置模式、传统职能、运行机制以及工作目标的突破,以积极发挥基层党建组织的凝聚作用和导向作用,优化配置各项资源,构建文明、和谐的新型城市社区。
三、推动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社会成员出现多重利益交叉,人员流动也日益加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为增强党对社会的管控和引导能力,有必要积极推进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以便于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化的党组织结构体系,促进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是适应城市单位功能转变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城市经济的逐步转型、外来务工人口的流动,城市社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社区逐渐成为城市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以往城市中纵向行政隶属式的社会关系也逐渐转变为横向非行政隶属关系,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逐渐衰弱,各经济单位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也趋向于日益独立化,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为主要特征的企业法人逐渐兴起,由此形成了法制化、市场化的新型城市经济体制,促使以往以行政力量为主体的城市单位功能逐渐开始分化转化,市场化、法制化的力量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单位制”党建模式也逐渐失去其价值,极大地适应了城市单位功能的转变,而将区域化党建和城市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寻求两者的契合点则对于和谐社区的建设以及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适应城市治理功能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个人利益”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专有名词逐渐占据了人们的头脑,而以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合作”、“集体利益”等观念逐渐被市场经济冲击掉,也逐渐被人们忘却。此外,改革开放后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逐渐冲击着中国社会人群的社会观念,使得中国家庭组织受到严重的冲击,基层社区也呈现出日益涣散的趋势,严重阻碍了城市治理功能的实现。而推动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则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将日益离散化的社区组织再次团结起来,寻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化社会个体的有效整合,以引导基层社区群众积极发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的功能,积极发挥基层社区的协同力量,构建和谐社区。
3.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需要。就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现状而言,中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分化和重新整合的全面转型时期,其既面临着改革开放后有全球浪潮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就中国城市而言,一方面其社会治理模式呈现出扁平化及多元化的特征,原来的单位制社区居委会逐渐消失,区域化社区居委会逐渐兴起,传统的单一化、制定化的行政单位划分也逐渐朝着城市社区以及功能区塊等区域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区域空间化治理模式的形成决定了党建工作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呈现出显著增强的特征,这种社会状况也加剧了党员频繁的流动性及居住地与户籍、工作、组织的快速变动性,使得党员管理难度也日益加大,难以形成统一的系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推动城市区域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则有利于基层党组织更好的经受这些与城市环境变迁相联系的各种新型考验和风险,而且也有利于形成新型党建工作格局,提升基层党建组织发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功能的能力,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升级。 四、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创建途径的积极探索
由以上分析可知,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对于和谐社区的构建以及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实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对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创新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具体表现如下:
1.建立党组织领导机构,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领导体系。城市社区党组织的建立和完善是推动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顺利开展和实施的重要组织性前提和保障。就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会管理体系逐渐分为区、街道以及社区三个层级。因此,在区域化党建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的建设过程中要将这三个层级有机结合起来,由于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更接近人民群众,要尤为重视这两个层级区域化当作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的建设和完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因地制宜,形成统筹联动的区域化党建工作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专门性的街道或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服务机构以及指导委员会,形成区域化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实施新格局;二是加党组织领导机构中各层级党组织间的互动交流,强化各组织间横向工作的平等协调以及纵向的深层次沟通交流,并定期组织召开区域化党建工作组织领导小组会议,提高区域化党建工作开展和实施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2.创新社区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建立网格化和品牌化区域党建工作体系。社区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网络化和品牌化区域党建工作体系的建立则是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顺利开展和实施的重要保障。在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创建过程中要积极创新社区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形成开放式的、动态化以及全覆盖的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不断细化社区党组织的设置,根据社区党员的人数以及居委会的规模等设立相应的党委、党组织、党支部以及党小组等,不断扩大城市社区中党组织的覆盖面,推行社区党员管理的网格化以及规范化,以便于其在服务群众、职能履行以及事务管理过程中积极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以及模范作用;二是推动党组织工作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既要注重计算机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型科学技术的应用,激发党员党课学习和党建工作开展的积极主动性,亦要创建“开放式”工作和学习平台,通过开展座谈会、组织集体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党建工作者的党性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坚定对党的信仰;三是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受广大社区群众认可的区域化党建品牌,既要积极鼓励城区、街道以及社区党建组织树立品牌理念,形成旗帜鲜明的区域化党建品牌,亦要在区域化党建工作品牌建设中积极发挥“品牌效应”,积极发挥点的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形成点-线-面整体协调统一的区域党建品牌化建设局面,并逐渐上升到制度化、规范化的层面,扩大品牌的示范带头作用。
3.加强党建工作队伍的专职化建设,打造一支高效的区域化党建工作队伍。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离不开专业化、素质型人才的支持和保障。因此,要加强党建工作队伍的专职化建设,具体措施包括:一是积极推进基层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专职化的建设,积极培育骨干党建工作者,尤其要抓好街道社区党委书记队伍的建设,以积极发挥其所具有的领导带头和示范作用;二是选用一批具有丰富基层社会管理经验以及基层工作经历,熟悉党纪党章的党员作为区域党建工作推广的骨干人员;三是采用多元化人才选拔模式,多渠道挖掘区域化党建工作人才,如既要定期对基层社区党建组织工作者进行考核,留任部分优秀者,亦要面向专业化高校毕业生招聘一批党务工作骨干,为基层社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可从复转退役军人中推荐一批富有工作经验、思想纯正的人员。
4.强化资源整合力度,构建新型区域党建工作格局。区域化党建工作开展和实施的最大推动力在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利用。因此,在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创建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形成多种资源联动、协调发挥的新型区域党建工作格局,具体措施包括:一是积极整合区域范围内的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学校以及医院等主体资源,推动社区党建资源和社会上各项资源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逐渐形成以街道社区党建组织为核;二是合理利用各项有效资源,加强各主体资源间的联动作用,转传统城市社区基层党建组织“专职委员”形式为“专职+兼职委员”的新型党建组织形式,统筹辖区内各项有效资源,实现各主体资源的优势互补以及党员服务和人民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增强基层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职能执行力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是21世纪新社会背景下城市为满足其单位功能转型需要、治理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的必然需要。因此,在城市党建工作过程中,基层社区党建组织要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施置于关键性的位置,打造广泛的覆盖全区域的党建工作体系,积极推进党建工作的网格化和品牌化建设,聚民意,解民忧,扎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務”的宗旨。
参考文献:
[1]吴超晟.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建设途径[J]. 党史文苑,2016,08:42-44.
[2]谢方意.区域化党建:内生逻辑、功效与路径[J]. 探索,2011,04:48-53.
[3]裴泽庆. 区域化党建引领新型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成都社区建设为例[J].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03:14-21.
关键词:城市 区域化党建 创建途径
一、引言
城市基层党组织是人民群众的直接接触者,最能代表和反应社情民意,而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党基层组织的根本任务是带领群众积极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意味着,基层党组织在当前我国社会及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阶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积极推动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实施,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基层党建组织的服务意识和科学化水平。
二、城市区域化党建的基本概述
1.城市区域化党建提出及发展背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日益成熟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随之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以及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为更好的履行“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宗旨,党中央于2004年10月首次提出力区域化党建的观念,要求要在深入贯彻和落实党十六大会议精神的基础上,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重点,构建党在城市基层工作的新格局;2011年胡锦涛发表了七一讲话,认为党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四大危险;2014年的党十八大又提出党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及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在这种执政环境下,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逐步由试点城市推广开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三最”问题,也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及党员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我国以往党组织体系中以“单位制”为依托的垂直型、封闭式模式已不再完全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传统党建体制的时代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在这种背景下,谋求基层党建模式的转型及可持续发展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必然趋势,而区域化党建则是传统“单位制”党建模式的进一步延伸,该种模式的有效运行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基层党建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城市区域化党建的内涵。所谓区域化党建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基层党组织在严格遵循属地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对辖区内的行政组织以及社区组织、驻区组织等实行全面的政治、组织以及文化引导和整合,推动党建工作由传统的“单位制”垂直管理模式向区域整合的方面转变,全面建设基层党组织的区域化管理体系。从城市区域化党建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城市区域化党建的本质在于从全局的角度谋划基层党建工作,系统推进,寻求组织设置模式、传统职能、运行机制以及工作目标的突破,以积极发挥基层党建组织的凝聚作用和导向作用,优化配置各项资源,构建文明、和谐的新型城市社区。
三、推动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社会成员出现多重利益交叉,人员流动也日益加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为增强党对社会的管控和引导能力,有必要积极推进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以便于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化的党组织结构体系,促进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是适应城市单位功能转变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城市经济的逐步转型、外来务工人口的流动,城市社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社区逐渐成为城市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在这种情况下,以往城市中纵向行政隶属式的社会关系也逐渐转变为横向非行政隶属关系,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逐渐衰弱,各经济单位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也趋向于日益独立化,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为主要特征的企业法人逐渐兴起,由此形成了法制化、市场化的新型城市经济体制,促使以往以行政力量为主体的城市单位功能逐渐开始分化转化,市场化、法制化的力量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单位制”党建模式也逐渐失去其价值,极大地适应了城市单位功能的转变,而将区域化党建和城市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寻求两者的契合点则对于和谐社区的建设以及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适应城市治理功能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个人利益”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专有名词逐渐占据了人们的头脑,而以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合作”、“集体利益”等观念逐渐被市场经济冲击掉,也逐渐被人们忘却。此外,改革开放后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逐渐冲击着中国社会人群的社会观念,使得中国家庭组织受到严重的冲击,基层社区也呈现出日益涣散的趋势,严重阻碍了城市治理功能的实现。而推动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则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将日益离散化的社区组织再次团结起来,寻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化社会个体的有效整合,以引导基层社区群众积极发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的功能,积极发挥基层社区的协同力量,构建和谐社区。
3.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需要。就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现状而言,中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分化和重新整合的全面转型时期,其既面临着改革开放后有全球浪潮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就中国城市而言,一方面其社会治理模式呈现出扁平化及多元化的特征,原来的单位制社区居委会逐渐消失,区域化社区居委会逐渐兴起,传统的单一化、制定化的行政单位划分也逐渐朝着城市社区以及功能区塊等区域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区域空间化治理模式的形成决定了党建工作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呈现出显著增强的特征,这种社会状况也加剧了党员频繁的流动性及居住地与户籍、工作、组织的快速变动性,使得党员管理难度也日益加大,难以形成统一的系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推动城市区域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则有利于基层党组织更好的经受这些与城市环境变迁相联系的各种新型考验和风险,而且也有利于形成新型党建工作格局,提升基层党建组织发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功能的能力,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升级。 四、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创建途径的积极探索
由以上分析可知,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对于和谐社区的构建以及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实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对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创新途径进行了积极探索,具体表现如下:
1.建立党组织领导机构,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领导体系。城市社区党组织的建立和完善是推动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顺利开展和实施的重要组织性前提和保障。就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会管理体系逐渐分为区、街道以及社区三个层级。因此,在区域化党建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的建设过程中要将这三个层级有机结合起来,由于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更接近人民群众,要尤为重视这两个层级区域化当作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的建设和完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因地制宜,形成统筹联动的区域化党建工作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专门性的街道或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服务机构以及指导委员会,形成区域化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实施新格局;二是加党组织领导机构中各层级党组织间的互动交流,强化各组织间横向工作的平等协调以及纵向的深层次沟通交流,并定期组织召开区域化党建工作组织领导小组会议,提高区域化党建工作开展和实施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2.创新社区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建立网格化和品牌化区域党建工作体系。社区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网络化和品牌化区域党建工作体系的建立则是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顺利开展和实施的重要保障。在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创建过程中要积极创新社区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形成开放式的、动态化以及全覆盖的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不断细化社区党组织的设置,根据社区党员的人数以及居委会的规模等设立相应的党委、党组织、党支部以及党小组等,不断扩大城市社区中党组织的覆盖面,推行社区党员管理的网格化以及规范化,以便于其在服务群众、职能履行以及事务管理过程中积极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以及模范作用;二是推动党组织工作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既要注重计算机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型科学技术的应用,激发党员党课学习和党建工作开展的积极主动性,亦要创建“开放式”工作和学习平台,通过开展座谈会、组织集体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党建工作者的党性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坚定对党的信仰;三是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受广大社区群众认可的区域化党建品牌,既要积极鼓励城区、街道以及社区党建组织树立品牌理念,形成旗帜鲜明的区域化党建品牌,亦要在区域化党建工作品牌建设中积极发挥“品牌效应”,积极发挥点的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形成点-线-面整体协调统一的区域党建品牌化建设局面,并逐渐上升到制度化、规范化的层面,扩大品牌的示范带头作用。
3.加强党建工作队伍的专职化建设,打造一支高效的区域化党建工作队伍。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离不开专业化、素质型人才的支持和保障。因此,要加强党建工作队伍的专职化建设,具体措施包括:一是积极推进基层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专职化的建设,积极培育骨干党建工作者,尤其要抓好街道社区党委书记队伍的建设,以积极发挥其所具有的领导带头和示范作用;二是选用一批具有丰富基层社会管理经验以及基层工作经历,熟悉党纪党章的党员作为区域党建工作推广的骨干人员;三是采用多元化人才选拔模式,多渠道挖掘区域化党建工作人才,如既要定期对基层社区党建组织工作者进行考核,留任部分优秀者,亦要面向专业化高校毕业生招聘一批党务工作骨干,为基层社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可从复转退役军人中推荐一批富有工作经验、思想纯正的人员。
4.强化资源整合力度,构建新型区域党建工作格局。区域化党建工作开展和实施的最大推动力在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利用。因此,在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创建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形成多种资源联动、协调发挥的新型区域党建工作格局,具体措施包括:一是积极整合区域范围内的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学校以及医院等主体资源,推动社区党建资源和社会上各项资源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逐渐形成以街道社区党建组织为核;二是合理利用各项有效资源,加强各主体资源间的联动作用,转传统城市社区基层党建组织“专职委员”形式为“专职+兼职委员”的新型党建组织形式,统筹辖区内各项有效资源,实现各主体资源的优势互补以及党员服务和人民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从而增强基层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职能执行力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是21世纪新社会背景下城市为满足其单位功能转型需要、治理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的必然需要。因此,在城市党建工作过程中,基层社区党建组织要将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施置于关键性的位置,打造广泛的覆盖全区域的党建工作体系,积极推进党建工作的网格化和品牌化建设,聚民意,解民忧,扎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務”的宗旨。
参考文献:
[1]吴超晟.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建设途径[J]. 党史文苑,2016,08:42-44.
[2]谢方意.区域化党建:内生逻辑、功效与路径[J]. 探索,2011,04:48-53.
[3]裴泽庆. 区域化党建引领新型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成都社区建设为例[J].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03: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