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在语文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学生都认为作文是一件“苦差事”,对写作充满畏惧。所以,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丰富语言和习作技巧的积累,只有广博的积累,学生才能感到习作的快乐,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积累;技巧;评改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语文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小学生都认为作文是一件“苦差事”,他们中普遍存在谈“文”色变,对写作充满畏惧、排斥的消极心理,不是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倍感内容平淡乏味。怎样才能为学生开辟一条快乐习作之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想,在作文教学中还是离不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一、积累素材,不愁“无米下锅”
其实学生怕习作,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對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没有习作素材的积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说,积累素材是习作的第一步。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习作材料仓库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认真积累生活体验。自然界中,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水花木,飞禽走兽;社会生活中的人情风俗,人际交往中的深情厚谊,家乡变化的日新月异,校园活动的丰富多彩,家庭气氛的温馨和谐……如果学生不会观察,一旦习作就感到“无米下锅”,没有生活之“米”,又怎能创作出习作“大餐”?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眼睛认识生活,用大脑分析生活,用语言解读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课堂上,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的:观察景物要调动各种器官,从形状、色彩、味道、动态等方面捕捉其特征;观察物要记下物件的外形和结构,用法与功能;观察人物要抓住人物的肖像、举止、言谈、神态;观察事情要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后,让学生拿着“法宝”走向生活,并要求学生随时记录到准备好的素材积累本中。
其次,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其积累写作素材,如组织学生旅游、野炊,开展“演讲”“辩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样,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贴近、感受生活,开展或参与各种活动,学生大量积累了生动真实的习作素材,还愁写不出富有生活气息和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来吗?
二、积累语言,无忧“词汇贫乏”
虽然有了丰厚的习作素材,但是,如果学生词汇贫乏,那将是“茶壶里面煮饺子——满肚子话说不出”。所以,语言的积累也是学生快乐习作必不可少的。
(一)从文本出发,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语言堪称典范。因此,语文课堂是积累词汇的一个主要阵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除了要求学生读懂文本外,更应该引导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如课文的精彩片段、好词妙句、成语格言、古诗名句和名言警句等,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摘抄在积累本上并要求他们背诵,这样背得多了,作者的语言就成了自己的语言,学生习作时自然就得心应手。
(二)课外阅读,积累语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笔下生花。教师应该为学生开辟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报目录,如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历史故事、童年文学、散文等等。我要求每个学生上学都随身携带课外书,并每天至少读一篇课外文章,积累一句自己喜欢的富有启迪性的话;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书籍,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作品,并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每两周安排一次读书交流会,让他们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自己的习作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三)用心留意生活,积累语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语文的世界里。无论是在生活小区、上学途中、街道集市、书香校园,还是看电视、听广播,只要用心留意,语言俯拾皆是,如对联、宣传标语、广告语、俗话、谚语等。所以,平时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把看到的、听到的美言妙语,都记录下来,并定期在同学中进行交流传阅。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学生习作之时还会担忧“词汇贫乏”,言而无词吗?
三、积累技巧,习作锦上添花
学生积累了素材、语言,没有一定的写作技巧也难以写出优美的文章。这就需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技巧。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习作教学新理念,教师应着力于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习作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悟得习作的方法技巧。
(一)扎根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无论语言还是写作技巧都妙不可言,是小学生习作的很好范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的,并进行相关的片段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训练中积累习作的技巧。如教《索溪峪的“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总分式、并列式
【关键词】积累;技巧;评改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语文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小学生都认为作文是一件“苦差事”,他们中普遍存在谈“文”色变,对写作充满畏惧、排斥的消极心理,不是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倍感内容平淡乏味。怎样才能为学生开辟一条快乐习作之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想,在作文教学中还是离不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一、积累素材,不愁“无米下锅”
其实学生怕习作,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對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没有习作素材的积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说,积累素材是习作的第一步。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习作材料仓库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认真积累生活体验。自然界中,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水花木,飞禽走兽;社会生活中的人情风俗,人际交往中的深情厚谊,家乡变化的日新月异,校园活动的丰富多彩,家庭气氛的温馨和谐……如果学生不会观察,一旦习作就感到“无米下锅”,没有生活之“米”,又怎能创作出习作“大餐”?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眼睛认识生活,用大脑分析生活,用语言解读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课堂上,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的:观察景物要调动各种器官,从形状、色彩、味道、动态等方面捕捉其特征;观察物要记下物件的外形和结构,用法与功能;观察人物要抓住人物的肖像、举止、言谈、神态;观察事情要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后,让学生拿着“法宝”走向生活,并要求学生随时记录到准备好的素材积累本中。
其次,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其积累写作素材,如组织学生旅游、野炊,开展“演讲”“辩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样,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贴近、感受生活,开展或参与各种活动,学生大量积累了生动真实的习作素材,还愁写不出富有生活气息和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来吗?
二、积累语言,无忧“词汇贫乏”
虽然有了丰厚的习作素材,但是,如果学生词汇贫乏,那将是“茶壶里面煮饺子——满肚子话说不出”。所以,语言的积累也是学生快乐习作必不可少的。
(一)从文本出发,积累语言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语言堪称典范。因此,语文课堂是积累词汇的一个主要阵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除了要求学生读懂文本外,更应该引导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如课文的精彩片段、好词妙句、成语格言、古诗名句和名言警句等,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摘抄在积累本上并要求他们背诵,这样背得多了,作者的语言就成了自己的语言,学生习作时自然就得心应手。
(二)课外阅读,积累语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能笔下生花。教师应该为学生开辟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报目录,如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历史故事、童年文学、散文等等。我要求每个学生上学都随身携带课外书,并每天至少读一篇课外文章,积累一句自己喜欢的富有启迪性的话;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书籍,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作品,并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每两周安排一次读书交流会,让他们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自己的习作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三)用心留意生活,积累语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语文的世界里。无论是在生活小区、上学途中、街道集市、书香校园,还是看电视、听广播,只要用心留意,语言俯拾皆是,如对联、宣传标语、广告语、俗话、谚语等。所以,平时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把看到的、听到的美言妙语,都记录下来,并定期在同学中进行交流传阅。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学生习作之时还会担忧“词汇贫乏”,言而无词吗?
三、积累技巧,习作锦上添花
学生积累了素材、语言,没有一定的写作技巧也难以写出优美的文章。这就需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技巧。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习作教学新理念,教师应着力于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习作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悟得习作的方法技巧。
(一)扎根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无论语言还是写作技巧都妙不可言,是小学生习作的很好范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构思、表达的,并进行相关的片段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训练中积累习作的技巧。如教《索溪峪的“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总分式、并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