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针对多数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从企业缺乏责任意识、管理上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现代学徒机制,以及校企之间因缺乏共同利益很难建立起稳定的实质性合作关系等方面分析原因,并提出政府主导是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关键,运用金融手段是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有效策略,同时应激活企业教育资源,以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实质性校企合作育人。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校企合作育人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033-03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培养学生技能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它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自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以来,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高职院校推行有几年时间了。从实施的情况看,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比如因为看不到校企合作的直接收益,多数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是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瓶颈问题。本文试针对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
一、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全国各地高职院校都制定了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方案和措施,并在一些专业中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由于学校方面对于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认识比较到位,在行动中学校往往比较积极主动,在寻求合作企业、向企业师父颁发聘书、组织动员学生参与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希望通过与企业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试点中一些院校取得了一定成果,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但也有难以复制的做法,而更多院校在实施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学校对合作企业的选择余地很小,有意愿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很少,很多时候需要通过私人关系牵线搭桥说服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合作育人;能够提供对口学徒的岗位数量少,合作企业的规模、实力也影响着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成效。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还是企业积极性不高,不能配合学校按现代学徒制的要求实施,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例如,许多带薪学习的学生是由企业安排做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很难有机会做自己专业的核心技术工作。从一些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情况来看,很多是形式大于内涵,难以达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目标。在校企合作育人关系中,一些愿意接纳学生学习的企业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从合作中获得直接利益;学校在合作中比较被动,在实践教学安排上缺少发言权;学生难以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提升专业素质。
二、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开始实施仅有几年时间,政府配套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对企业接纳实施现代学徒制还没有形成制度约束,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在育人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将学生的培养教育看成是学校的工作,将校企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社会各方主体对现代学徒制的认知不够,也就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另外,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各行业对学校并不开放,社会的大环境还没有形成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行育人的环境氛围。
企业生产的首要目标是追求利益与收益的最大化,企业只有在确保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其社会价值。现代学徒制在企业的推行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才能实现,导致企业運营成本的增加。而大多数学校无法给合作企业带来满意的合作利益,学校仅有有限的经费投入;学生作为学徒的学习活动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效益;教师虽有一定专业知识,但受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服务企业的能力有限。因此,在没有直接收益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这就很难让企业积极主动地接纳学生,导致企业在学徒制的推行中积极性不高。
企业的生产运作有比较严格的时间和人员安排。目前很多企业有员工培训部门,但培训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安全生产的通识性教育,而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如果学生不多,企业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比较好安排,但学校通常一个专业有几十上百人,接纳和安排跟师傅学习会给企业造成较大压力,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难免对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影响,降低生产效率,这是企业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学生到企业做学徒期间,由于对安全生产制度和生产环境不熟悉,安全意识不强,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会给企业带来安全风险。企业需要在学生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场所的安全设施上增加投入,否则一旦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发生安全事故,企业难以承受由此造成的后果,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和责任。
从长远来看,企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员工和技师,现代学徒制的推行企业是真正受益者,企业应该不缺积极性。但在目前国内就业市场求职者多于企业需求,企业选择人才的余地大,对通过校企合作育人为自己企业培养人才没有强烈需求。况且,在没有合同制约的情况下,企业花了时间和精力培养的学生不一定能留在本企业,若企业将重要技术教给学生可能会造成技术流失,这也使得企业积极性不高。
目前许多企业因缺乏责任意识,基于眼前利益考虑,管理上也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现代学徒机制,而对校企合作育人的意愿不高,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希望通过现代学徒制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很多时候是学校“一头热”。校企之间因缺乏共同利益而很难建立起稳定的实质性合作关系,也难以产生预期中的实质性效果。
三、对策
(一)政府主导是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关键。现代学徒制的提出、规划和设计,是符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是支撑制造业大国、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最重要的条件是社会各行业教育资源对学校开放,让行业、企业为教育服务,为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服务。如果没有社会资源的开放,没有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即使学校再怎么积极努力,也难以实现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目标;若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将会给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造成重重障碍,使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关键在于行业、企业对学校真正开放,要实现开放就要保障其基本的利益。只有保障了行业企业的利益,才能改变行业企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到现代学徒制的规划和实施中来,不折不扣地为培养符合现代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行业企业的这种转变光靠教育部门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国家和政府的深度介入,有政府部门的财税、司法、人力保障等配套政策支持,要建立政府主导的管理机制,才能保障校企合作育人持续、有效地实施。 目前,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不仅缺乏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体系及顶层设计,而且对有些关键问题也缺乏具体的推进策略和解决措施,尤其是对行业企业参与的激励、保障、约束机制十分欠缺。相比西方国家建立的现代学徒制,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完善。西方发达国家对现代学徒制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法律体系,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德国的学徒制之所以成熟、高效而可持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国的联邦政府在政策制定、法律法规执行、经费管理等宏观层面上对学徒制进行了全方位管理。
在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初级阶段,政府应先考虑解决校企合作育人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从解决企业的眼前利益入手,给予企业相应的利益补偿,不能依靠学校在合作中给企业带来收益。比如,可以给合作企业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以弥补企业的经营成本。然后,建立起政府和校企之间共同利益关系,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从长远着手,要依靠政策法规,通过制度建设逐步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思想意识,促使企业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最终形成一个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运用金融手段是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有效策略。虽然国家可以制定一些必要的政策法规,通过司法、人力保障等政府部门的介入来推进现代学徒制,但如果企业没有得到直接利益,没有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很难调动起来。所以在企业内推进现代学徒制,还是应该立足企业的基本利益保障,寻找建立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利益点。有效的策略是运用金融手段,补贴、引导、规范企业的育人行为,逐渐形成企业、学校和政府利益共同体,才能保障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和可持续发展。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是常用的金融手段,以此推动企业接纳学生,为学生学习各项职业技能提供服务作为补贴和减税的条件。在我国还可以采用银行贷款发放或公司上市条件等金融手段。国有银行在给企业发放贷款(或者优惠贷款)以及公司上市时也可附加类似补贴和减税的相同条款。金融手段是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在这一方面我国有西方国家所没有的制度优势,在开放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方面可以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
利用特殊时期国家给企业的减税政策推动企业对学校开放能达到双重效果。从2018年开始,中美之间爆发贸易摩擦,已经影响到了世界经济和国内众多企业,许多企业面临订单减少或没有订单的局面,随着投资减少,企业生产也面临困难。中国政府为应对贸易摩擦,减轻企业负担,2018年宣布了4000亿元的减税措施。如果在给企业减税的同时附带上企业对学校开放的条款,不仅能让很多企业在贸易摩擦中维持生存下去,也可将企业富余的生产力转化为教育服务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这相当于国家把给企业减税当作教育投资,既扶持了企业,也扶持了教育,等于产生了双重效应:企业可获得生产发展需要的资金以及潜在的人才资源;学校可拥有真实完善的实训实习见习基地,改善实践条件和环境,且在合作育人中获得真正的话语权。相比学校购买设备建设实训基地,可避免涉及外聘师傅、购买实训材料和实训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目前是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有利时机,教育部門应抓住契机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将现代学徒制推进到实质性的深入开展阶段。
(三)激活企业教育资源,为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不仅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要企业对学校开放,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本科大学生提升专业素质也都需要社会实践。当前素质教育成效不显著、实践教学环境不完善,激活企业教育资源为素质教育服务无疑是切实可行的。因为企业包含了素质教育需要的实践资源,能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同时企业也是学生将来毕业后工作的一个重要选择。中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在企业见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发现自己专业潜能。本科生可以通过企业实习培养专业素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由于扩招,或转型应用型本科,很多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专业实践教学难以全面开展。因此,企业对学校开放,受益的将不仅仅只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还有更多的中小学生、本科大学生,影响也不仅限于职业教育,还将及于整个中国教育,有可能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将中国教育改革引向深入阶段。
总之,我国目前处于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受到教育部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列入了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针对现代学徒制推行中遇到的瓶颈问题,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制定相关对策才能解决。利用金融手段,建立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利益共同体,是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实质性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策略。而利用国家为应对贸易摩擦给企业的减税和补贴,激活企业教育资源,促成企业向各级学校开放的局面,不仅为职业院校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创造有利条件,也将极大地改善我国教育的实践育人环境,对在各层次学生中推行素质教育和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徐文庆,陈黎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高等教育,2019(20)
[2]廖礼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J].职教论坛,2019(6)
【基金项目】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GZYZD2018030);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工程项目“智能产品开发现代学徒制试点”
【作者简介】覃维昆(1963— ),男,壮族,广西柳州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电子技术;刘红艳(1977— ),女,河南鲁山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智能仪表研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钟新平(1972— ),男,广西全州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控制工程、无线电技术。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校企合作育人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033-03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培养学生技能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它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自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以来,现代学徒制在我国高职院校推行有几年时间了。从实施的情况看,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比如因为看不到校企合作的直接收益,多数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是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瓶颈问题。本文试针对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
一、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全国各地高职院校都制定了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方案和措施,并在一些专业中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由于学校方面对于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认识比较到位,在行动中学校往往比较积极主动,在寻求合作企业、向企业师父颁发聘书、组织动员学生参与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希望通过与企业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试点中一些院校取得了一定成果,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但也有难以复制的做法,而更多院校在实施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学校对合作企业的选择余地很小,有意愿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很少,很多时候需要通过私人关系牵线搭桥说服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合作育人;能够提供对口学徒的岗位数量少,合作企业的规模、实力也影响着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成效。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还是企业积极性不高,不能配合学校按现代学徒制的要求实施,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例如,许多带薪学习的学生是由企业安排做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很难有机会做自己专业的核心技术工作。从一些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情况来看,很多是形式大于内涵,难以达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目标。在校企合作育人关系中,一些愿意接纳学生学习的企业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从合作中获得直接利益;学校在合作中比较被动,在实践教学安排上缺少发言权;学生难以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提升专业素质。
二、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开始实施仅有几年时间,政府配套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对企业接纳实施现代学徒制还没有形成制度约束,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在育人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将学生的培养教育看成是学校的工作,将校企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社会各方主体对现代学徒制的认知不够,也就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另外,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各行业对学校并不开放,社会的大环境还没有形成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行育人的环境氛围。
企业生产的首要目标是追求利益与收益的最大化,企业只有在确保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其社会价值。现代学徒制在企业的推行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才能实现,导致企业運营成本的增加。而大多数学校无法给合作企业带来满意的合作利益,学校仅有有限的经费投入;学生作为学徒的学习活动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效益;教师虽有一定专业知识,但受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服务企业的能力有限。因此,在没有直接收益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这就很难让企业积极主动地接纳学生,导致企业在学徒制的推行中积极性不高。
企业的生产运作有比较严格的时间和人员安排。目前很多企业有员工培训部门,但培训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安全生产的通识性教育,而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如果学生不多,企业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比较好安排,但学校通常一个专业有几十上百人,接纳和安排跟师傅学习会给企业造成较大压力,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难免对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影响,降低生产效率,这是企业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学生到企业做学徒期间,由于对安全生产制度和生产环境不熟悉,安全意识不强,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会给企业带来安全风险。企业需要在学生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场所的安全设施上增加投入,否则一旦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发生安全事故,企业难以承受由此造成的后果,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和责任。
从长远来看,企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员工和技师,现代学徒制的推行企业是真正受益者,企业应该不缺积极性。但在目前国内就业市场求职者多于企业需求,企业选择人才的余地大,对通过校企合作育人为自己企业培养人才没有强烈需求。况且,在没有合同制约的情况下,企业花了时间和精力培养的学生不一定能留在本企业,若企业将重要技术教给学生可能会造成技术流失,这也使得企业积极性不高。
目前许多企业因缺乏责任意识,基于眼前利益考虑,管理上也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现代学徒机制,而对校企合作育人的意愿不高,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希望通过现代学徒制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很多时候是学校“一头热”。校企之间因缺乏共同利益而很难建立起稳定的实质性合作关系,也难以产生预期中的实质性效果。
三、对策
(一)政府主导是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关键。现代学徒制的提出、规划和设计,是符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是支撑制造业大国、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最重要的条件是社会各行业教育资源对学校开放,让行业、企业为教育服务,为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服务。如果没有社会资源的开放,没有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即使学校再怎么积极努力,也难以实现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目标;若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将会给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造成重重障碍,使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关键在于行业、企业对学校真正开放,要实现开放就要保障其基本的利益。只有保障了行业企业的利益,才能改变行业企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到现代学徒制的规划和实施中来,不折不扣地为培养符合现代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行业企业的这种转变光靠教育部门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国家和政府的深度介入,有政府部门的财税、司法、人力保障等配套政策支持,要建立政府主导的管理机制,才能保障校企合作育人持续、有效地实施。 目前,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不仅缺乏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体系及顶层设计,而且对有些关键问题也缺乏具体的推进策略和解决措施,尤其是对行业企业参与的激励、保障、约束机制十分欠缺。相比西方国家建立的现代学徒制,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完善。西方发达国家对现代学徒制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法律体系,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德国的学徒制之所以成熟、高效而可持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国的联邦政府在政策制定、法律法规执行、经费管理等宏观层面上对学徒制进行了全方位管理。
在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初级阶段,政府应先考虑解决校企合作育人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从解决企业的眼前利益入手,给予企业相应的利益补偿,不能依靠学校在合作中给企业带来收益。比如,可以给合作企业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以弥补企业的经营成本。然后,建立起政府和校企之间共同利益关系,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从长远着手,要依靠政策法规,通过制度建设逐步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思想意识,促使企业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最终形成一个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运用金融手段是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有效策略。虽然国家可以制定一些必要的政策法规,通过司法、人力保障等政府部门的介入来推进现代学徒制,但如果企业没有得到直接利益,没有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很难调动起来。所以在企业内推进现代学徒制,还是应该立足企业的基本利益保障,寻找建立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利益点。有效的策略是运用金融手段,补贴、引导、规范企业的育人行为,逐渐形成企业、学校和政府利益共同体,才能保障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和可持续发展。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是常用的金融手段,以此推动企业接纳学生,为学生学习各项职业技能提供服务作为补贴和减税的条件。在我国还可以采用银行贷款发放或公司上市条件等金融手段。国有银行在给企业发放贷款(或者优惠贷款)以及公司上市时也可附加类似补贴和减税的相同条款。金融手段是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在这一方面我国有西方国家所没有的制度优势,在开放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方面可以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
利用特殊时期国家给企业的减税政策推动企业对学校开放能达到双重效果。从2018年开始,中美之间爆发贸易摩擦,已经影响到了世界经济和国内众多企业,许多企业面临订单减少或没有订单的局面,随着投资减少,企业生产也面临困难。中国政府为应对贸易摩擦,减轻企业负担,2018年宣布了4000亿元的减税措施。如果在给企业减税的同时附带上企业对学校开放的条款,不仅能让很多企业在贸易摩擦中维持生存下去,也可将企业富余的生产力转化为教育服务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这相当于国家把给企业减税当作教育投资,既扶持了企业,也扶持了教育,等于产生了双重效应:企业可获得生产发展需要的资金以及潜在的人才资源;学校可拥有真实完善的实训实习见习基地,改善实践条件和环境,且在合作育人中获得真正的话语权。相比学校购买设备建设实训基地,可避免涉及外聘师傅、购买实训材料和实训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目前是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有利时机,教育部門应抓住契机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将现代学徒制推进到实质性的深入开展阶段。
(三)激活企业教育资源,为国家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不仅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要企业对学校开放,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本科大学生提升专业素质也都需要社会实践。当前素质教育成效不显著、实践教学环境不完善,激活企业教育资源为素质教育服务无疑是切实可行的。因为企业包含了素质教育需要的实践资源,能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同时企业也是学生将来毕业后工作的一个重要选择。中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在企业见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发现自己专业潜能。本科生可以通过企业实习培养专业素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由于扩招,或转型应用型本科,很多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专业实践教学难以全面开展。因此,企业对学校开放,受益的将不仅仅只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还有更多的中小学生、本科大学生,影响也不仅限于职业教育,还将及于整个中国教育,有可能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将中国教育改革引向深入阶段。
总之,我国目前处于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受到教育部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列入了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针对现代学徒制推行中遇到的瓶颈问题,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制定相关对策才能解决。利用金融手段,建立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利益共同体,是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实质性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策略。而利用国家为应对贸易摩擦给企业的减税和补贴,激活企业教育资源,促成企业向各级学校开放的局面,不仅为职业院校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创造有利条件,也将极大地改善我国教育的实践育人环境,对在各层次学生中推行素质教育和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徐文庆,陈黎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高等教育,2019(20)
[2]廖礼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J].职教论坛,2019(6)
【基金项目】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重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GZYZD2018030);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工程项目“智能产品开发现代学徒制试点”
【作者简介】覃维昆(1963— ),男,壮族,广西柳州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电子技术;刘红艳(1977— ),女,河南鲁山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智能仪表研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钟新平(1972— ),男,广西全州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控制工程、无线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