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考察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变化轨迹及两者问的关系,采用关系网络问卷、孤独感量表对西安市的875名初中生(M=12.73±0.18;男生494名)进行三年追踪测量,使用多元潜变量增
【机 构】
: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省儿童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健康重点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分中心,西安 71006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考察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变化轨迹及两者问的关系,采用关系网络问卷、孤独感量表对西安市的875名初中生(M=12.73±0.18;男生494名)进行三年追踪测量,使用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1)初中三年,中学生的友谊质量逐渐提高,孤独感水平逐渐下降;(2)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和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初中三年期间二者的发展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3)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可显著预测初一时的孤独感水平(β=-1.77,p <0.001)及随后的发展速度(β=0.20,p <0.05);(4)男生的孤独感水平初始值高于女生,友谊质量的初始值则低于女生;高SES个体孤独感的起始值高于低SES个体.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三年期间个体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动态变化关系及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对改善青少年孤独感的现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为探讨导师排斥感知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导师排斥感知问卷、基本需要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及攻击问卷,对北京市六所本科院校
本研究以6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Flanker效应和工作记忆的双任务设计来探讨手机位置、认知负荷在智能手机成瘾与抑制控制能力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 发现:(1)在低认知负荷下,无
从心理长度的角度探讨二年级儿童在0 ~ 100和0~1000数字范围存在不同表征方式的原因.实验一要求二年级儿童完成长度均为10cm,范围分别为0~100和0~1000的数字线估计任务.实验二要
青少年罹患抑郁的社会因素受到研究者们的密切关注,尤其是社会支持因素.本文首先总结了社会支持与青少年抑郁关系的内在机制,包括主效应机制和缓冲效应机制;其次论述了影响社
“健康环境悖论”是指在受欺负水平相对较低的环境中,受欺负个体有更多的适应问题.通过梳理相关实证研究,本文从人际与认知两大方面分析健康环境悖论的发生机制.人际机制强调
[目的]了解结缔组织病发生恶性肿瘤的相关情况。[方法]对2009年6月~2011年2月21日收治的4例免疫性疾病伴发或同时并存恶性肿瘤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例免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