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助力精准扶贫是新形势下创新扶贫机制而探索形成的新的扶贫开发模式,是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全面总结扶贫开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为贫困信息精准识别、扶贫过程动态监测管理、扶贫成效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扶贫政策落实、扶贫资金使用监督等提供不同层面的精准扶贫信息化服务。综合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因子,进行贫困信息多维度识别、贫困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多维数据库构建、扶贫决策分析评估与信息主动推送、扶贫大数据监测等策略研究,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信息技术;精准扶贫;精准识别;动态管理;主动推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扶贫开发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2015年起,我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已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即以计算机、通讯以及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的能够有效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加工和转化的统一的技术体系。我国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亟需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精准扶贫领域面临的新问题,提高决策透明度、服务便捷性和管理科学性,提升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能力。
一、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精准扶贫涉及面广,牵涉部门众多,任务复杂而艰巨。早期政府在扶贫开发管理中,手段比较单一,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扶贫管理部门通过实地检查或者从汇报材料中了解扶贫项目和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信息不准确、不对称导致扶貧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等问题。还有很多部门同时管理扶贫资金,缺乏沟通机制,缺少信息共享,缺少有力的统筹安排,资金和项目信息常常难以及时、快速、有效、准确的收集、传递,不利于监督管理。目前,部分地区虽已建立起了精准扶贫信息系统,但系统功能不完善,大部分还停留在对扶贫基础信息的添加、删除、查询和修改功能上,驻村扶贫干部信息技术应用不足;扶贫数据缺少共享开放机制、扶贫系统及平台标准不统一等瓶颈,信息技术在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还不够深入。特别是,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精准”扶贫,精准工作如何科学地与信息技术结合仍需进一步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精准扶贫实施中的应用
在全面总结扶贫开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3S、系统集成等信息技术,综合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因子,进行贫困信息多维度识别与扶贫对象瞄准、贫困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多维数据库构建、贫困地区资源环境信息监测评估、扶贫决策分析与主动推送、扶贫纪检监督大数据等关键技术研究。运用遥感与基础地理信息分析统计等技术手段,并辅以大量的实地调查,获取研究所需的大量数据,基于数据库技术建立扶贫开发空间信息数据库。设计贫困状况多维测量指标体系,建立反映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贫困状况的测算与分析模型,实现贫困户信息的精准识别。结合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分析挖掘数据,构建一整套适应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扶贫对象帮扶决策支撑的信息系统,可以更科学、更直观、更全面地从多个维度综合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引导贫困地区合理利用优势资源,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应用信息技术,为贫困信息精准识别、扶贫过程动态监测管理、扶贫成效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扶贫政策落实、扶贫资金使用监督等提供不同层面的精准扶贫信息化服务,形成一批贫困地区的扶贫决策支持信息化产品,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技术支持。
三、信息技术推进精准扶贫实施策略
1.构建贫困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多维数据库。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在贫困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存储等方面的优势,综合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因子调查统计数据,实现贫困信息多维度识别与瞄准的关键技术与表示方法,构建贫困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多维数据库。
2.扶贫大数据动态监测与评估。建立贫困状况多维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反映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贫困状况的测算与分析模型。利用大数据技术在资源环境空间信息调查、管理与应用方面的优势,精准识别贫困地区的贫困现状、致贫原因与类型,实现扶贫大数据的动态监测与评估。
3.扶贫过程管理智能决策分析与主动推送服务。通过对扶贫数据仓库、扶贫数据集市中各类主题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及挖掘,构建涵盖多种数据挖掘模型的决策分析主题,实现基于各类致贫原因的帮扶措施精确匹配,实现扶贫资金的精确投放。提出基于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的信息主动推送帮扶理念,创新科技扶贫新模式。
4.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扶贫纪检监督管理。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扶贫信息比对、问题统计、监督执纪、信访举报等功能,拓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方式,实现对扶贫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通过严肃问责倒逼扶贫责任的落实,确保扶贫资金管理规范、使用高效。
四、结语
信息技术服务于精准扶贫是顺应新形势下创新扶贫机制的要求而探索形成的新的扶贫开发模式,从宏观上讲,实现了部门联动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扶持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对形成精准扶贫整体推进作用巨大;微观层面的动态管理机制贯穿到精准扶贫的识别、帮扶、管理各个环节,达到了精准识别、动态监测、信息共享、科学决策全面发展的目的,能产生明显的扶贫开发效应。信息技术是提升精准扶贫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此项工作可以使精准扶贫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掌握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因素、新变化,研究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可以全面了解掌握现阶段精准扶贫工作到村、项目到户、投资到人,实现科学识别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 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2] 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1月2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 李国治,朱晓云.农村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6。
[4] 张煜晗,陈嵩嵩,张晨.“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新模式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8。
关键词:信息技术;精准扶贫;精准识别;动态管理;主动推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扶贫开发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2015年起,我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已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即以计算机、通讯以及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的能够有效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加工和转化的统一的技术体系。我国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亟需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精准扶贫领域面临的新问题,提高决策透明度、服务便捷性和管理科学性,提升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能力。
一、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精准扶贫涉及面广,牵涉部门众多,任务复杂而艰巨。早期政府在扶贫开发管理中,手段比较单一,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扶贫管理部门通过实地检查或者从汇报材料中了解扶贫项目和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信息不准确、不对称导致扶貧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等问题。还有很多部门同时管理扶贫资金,缺乏沟通机制,缺少信息共享,缺少有力的统筹安排,资金和项目信息常常难以及时、快速、有效、准确的收集、传递,不利于监督管理。目前,部分地区虽已建立起了精准扶贫信息系统,但系统功能不完善,大部分还停留在对扶贫基础信息的添加、删除、查询和修改功能上,驻村扶贫干部信息技术应用不足;扶贫数据缺少共享开放机制、扶贫系统及平台标准不统一等瓶颈,信息技术在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还不够深入。特别是,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精准”扶贫,精准工作如何科学地与信息技术结合仍需进一步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精准扶贫实施中的应用
在全面总结扶贫开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3S、系统集成等信息技术,综合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因子,进行贫困信息多维度识别与扶贫对象瞄准、贫困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多维数据库构建、贫困地区资源环境信息监测评估、扶贫决策分析与主动推送、扶贫纪检监督大数据等关键技术研究。运用遥感与基础地理信息分析统计等技术手段,并辅以大量的实地调查,获取研究所需的大量数据,基于数据库技术建立扶贫开发空间信息数据库。设计贫困状况多维测量指标体系,建立反映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贫困状况的测算与分析模型,实现贫困户信息的精准识别。结合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分析挖掘数据,构建一整套适应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扶贫对象帮扶决策支撑的信息系统,可以更科学、更直观、更全面地从多个维度综合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引导贫困地区合理利用优势资源,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应用信息技术,为贫困信息精准识别、扶贫过程动态监测管理、扶贫成效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扶贫政策落实、扶贫资金使用监督等提供不同层面的精准扶贫信息化服务,形成一批贫困地区的扶贫决策支持信息化产品,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技术支持。
三、信息技术推进精准扶贫实施策略
1.构建贫困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多维数据库。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在贫困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存储等方面的优势,综合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因子调查统计数据,实现贫困信息多维度识别与瞄准的关键技术与表示方法,构建贫困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多维数据库。
2.扶贫大数据动态监测与评估。建立贫困状况多维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反映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贫困状况的测算与分析模型。利用大数据技术在资源环境空间信息调查、管理与应用方面的优势,精准识别贫困地区的贫困现状、致贫原因与类型,实现扶贫大数据的动态监测与评估。
3.扶贫过程管理智能决策分析与主动推送服务。通过对扶贫数据仓库、扶贫数据集市中各类主题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及挖掘,构建涵盖多种数据挖掘模型的决策分析主题,实现基于各类致贫原因的帮扶措施精确匹配,实现扶贫资金的精确投放。提出基于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的信息主动推送帮扶理念,创新科技扶贫新模式。
4.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扶贫纪检监督管理。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扶贫信息比对、问题统计、监督执纪、信访举报等功能,拓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方式,实现对扶贫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通过严肃问责倒逼扶贫责任的落实,确保扶贫资金管理规范、使用高效。
四、结语
信息技术服务于精准扶贫是顺应新形势下创新扶贫机制的要求而探索形成的新的扶贫开发模式,从宏观上讲,实现了部门联动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扶持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对形成精准扶贫整体推进作用巨大;微观层面的动态管理机制贯穿到精准扶贫的识别、帮扶、管理各个环节,达到了精准识别、动态监测、信息共享、科学决策全面发展的目的,能产生明显的扶贫开发效应。信息技术是提升精准扶贫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此项工作可以使精准扶贫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掌握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因素、新变化,研究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可以全面了解掌握现阶段精准扶贫工作到村、项目到户、投资到人,实现科学识别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 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2] 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1月2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3] 李国治,朱晓云.农村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6。
[4] 张煜晗,陈嵩嵩,张晨.“互联网+”现代农业精准扶贫新模式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