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是综合性的教学媒体,既能提供图像、文字、图表、符号等视觉信息,同时又能传递言语、音乐和其他音响等听觉信息。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能动态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能帮助学生扫清解题过程中的思维障碍。
它就像催化剂一样,变数学课堂的“枯燥”为“有趣”,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他们自己去学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几年来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来谈谈如何有效的利用多媒体: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由于学生兴趣爱好存在着差异,所以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便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配音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能不断激发学生得兴趣,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活跃,彻底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册课本一张嘴”的空洞说教模式。
如:在教学一年级课本中“用加法解决的问题”这一知识点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其数量关系做成了动态演示图像—先出现一个美丽的公园,在一棵大树上有三只可爱的小鸟,一会又飞来四只。问学生: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解决?然后随学生回答,演示分别圈上原有的鸟和后飞入的鸟作为两部分,用大括号括上两部分表示求共有几只鸟?随后演示两部分移动到一起,同时出示“合并”一词。这个情节可据学生感知情况重复演示。这样就使学生在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变化中感悟理解了“已知两部分求和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的这种数量关系及算理,使学生一目了然,把握了实质,诱发了学生愉快的学习情趣,引发了内驱力,促其知识得到内化,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课时,本来这节课的内容是相当抽象和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只卡通熊带领大家参观新建成的小区,整个小区的环境是由学生已学过的各种图形组成的,由圓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等。然后问大家:“这个小区漂不漂亮,你发现它们都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和生动的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这样的一个课件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巧妙运用多媒体,突破数学难点
数学知识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使学生懂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这样”。新课标的实施,现行教材在教学内容呈现上,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生动有趣,重视学生的兴趣、特点。但这些信息资源编入教材中,只能以静态的画面呈现,而且都是精化的结果。而有些学习内容,学生观察静态画面,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弄清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此时,利用多媒体,采用化静为动的策略,不仅能活现教材内容,而且能再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多媒体在创设问题情境,拓宽学生想象空间方面具有其它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以教学行程中“相遇问题”为例,要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必须弄清楚解决相遇问题的重点、难点,找准辅助的切入点。“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与一般的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是相通的,但相遇问题中的一些概念又有它特定的含义,如“同时”
“两地”、“相向”、“背向”、“相遇”、“速度和”、“路程和”这些概念的理解,是相当问题教学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较好地辅助教学。如设计: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或同一地点背向)而行1分钟的路程,用闪现和连接方法把两人一分钟行走“速度和”的线段轨迹从过程到结果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走了4分钟,就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再把它们组合成一大段,那么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的“路程和”。这样,从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需求出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相遇问题的具体情况由静态思考引导到观察生来,再通过动态演示和直观图形的抽象,把不易表述的“速度和”“路程和”等概念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缩短了学生对抽象概念和特定数量间关系的认知过程,从而有效地辅助了教师的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我在教学“面积计算”这一课时,学生对于正方形面积计算往往容易计算成“边长×4”。也就是容易混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于是我就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把周长从正方形中揭下来,也就是每条边旋转出来,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有4条边。而面积则用颜色去涂一遍从而理解面积概念,然后从面积的教学角度去摆小正方形,每行可以摆几个,有几行。这样教学既轻松,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老师无需太多的语言去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
象这些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我们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加大教学信息量
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天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我们现在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多媒体正是学生拓展思维、丰富知识,走向世界的窗口。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一些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没有条件也不可能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时空,整合资源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能在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中经历体验数学过程,提高数学素养。
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在让学生感知年、月、日的来历这一片段,我们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屏幕上出现彩色的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运行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转一周为一日。生动的画面同时加上教师亲切的解说和悦耳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宇宙。于是,学生对年、月、日的产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也明白其中的道理。通过这一新奇的演示,让学生从更科学、更合理的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深度。
有些内容靠老师口述靠板书,分散了教师的精力,且传递信息不足,而录音、幻灯、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的运用,可以节约时间,加大信息量,把教师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涉及到“圆周率”,学生对“圆周率”只能进行简单的测量试验研究,结果的得出需要老师有意引导。于是,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上网搜索,了解其中的历史。即使部分同学已经了解了祖冲之的相关成就,然而对阿基米德和刘徽的成就知之甚少,对“投针试验”基本上没有听说过;另外,学生的了解一般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常识上,对于圆周率的计算研究方法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很少涉及。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我觉得应该有所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能利用互联网的强大搜索功能学习数学知识的历史。 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且可以延伸到课外,延伸到数学的大课堂中。
总之,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它就像催化剂一样,变数学课堂的“枯燥”为“有趣”,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他们自己去学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几年来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来谈谈如何有效的利用多媒体: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由于学生兴趣爱好存在着差异,所以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便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配音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能不断激发学生得兴趣,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活跃,彻底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册课本一张嘴”的空洞说教模式。
如:在教学一年级课本中“用加法解决的问题”这一知识点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其数量关系做成了动态演示图像—先出现一个美丽的公园,在一棵大树上有三只可爱的小鸟,一会又飞来四只。问学生: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解决?然后随学生回答,演示分别圈上原有的鸟和后飞入的鸟作为两部分,用大括号括上两部分表示求共有几只鸟?随后演示两部分移动到一起,同时出示“合并”一词。这个情节可据学生感知情况重复演示。这样就使学生在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变化中感悟理解了“已知两部分求和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的这种数量关系及算理,使学生一目了然,把握了实质,诱发了学生愉快的学习情趣,引发了内驱力,促其知识得到内化,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课时,本来这节课的内容是相当抽象和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只卡通熊带领大家参观新建成的小区,整个小区的环境是由学生已学过的各种图形组成的,由圓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等。然后问大家:“这个小区漂不漂亮,你发现它们都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和生动的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这样的一个课件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巧妙运用多媒体,突破数学难点
数学知识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使学生懂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这样”。新课标的实施,现行教材在教学内容呈现上,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生动有趣,重视学生的兴趣、特点。但这些信息资源编入教材中,只能以静态的画面呈现,而且都是精化的结果。而有些学习内容,学生观察静态画面,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弄清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此时,利用多媒体,采用化静为动的策略,不仅能活现教材内容,而且能再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多媒体在创设问题情境,拓宽学生想象空间方面具有其它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以教学行程中“相遇问题”为例,要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必须弄清楚解决相遇问题的重点、难点,找准辅助的切入点。“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与一般的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是相通的,但相遇问题中的一些概念又有它特定的含义,如“同时”
“两地”、“相向”、“背向”、“相遇”、“速度和”、“路程和”这些概念的理解,是相当问题教学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较好地辅助教学。如设计: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或同一地点背向)而行1分钟的路程,用闪现和连接方法把两人一分钟行走“速度和”的线段轨迹从过程到结果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走了4分钟,就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再把它们组合成一大段,那么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的“路程和”。这样,从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需求出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相遇问题的具体情况由静态思考引导到观察生来,再通过动态演示和直观图形的抽象,把不易表述的“速度和”“路程和”等概念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缩短了学生对抽象概念和特定数量间关系的认知过程,从而有效地辅助了教师的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我在教学“面积计算”这一课时,学生对于正方形面积计算往往容易计算成“边长×4”。也就是容易混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于是我就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把周长从正方形中揭下来,也就是每条边旋转出来,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有4条边。而面积则用颜色去涂一遍从而理解面积概念,然后从面积的教学角度去摆小正方形,每行可以摆几个,有几行。这样教学既轻松,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老师无需太多的语言去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
象这些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我们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充分运用多媒体,加大教学信息量
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天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我们现在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多媒体正是学生拓展思维、丰富知识,走向世界的窗口。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一些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没有条件也不可能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时空,整合资源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能在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中经历体验数学过程,提高数学素养。
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在让学生感知年、月、日的来历这一片段,我们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屏幕上出现彩色的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运行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转一周为一日。生动的画面同时加上教师亲切的解说和悦耳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宇宙。于是,学生对年、月、日的产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也明白其中的道理。通过这一新奇的演示,让学生从更科学、更合理的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深度。
有些内容靠老师口述靠板书,分散了教师的精力,且传递信息不足,而录音、幻灯、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的运用,可以节约时间,加大信息量,把教师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涉及到“圆周率”,学生对“圆周率”只能进行简单的测量试验研究,结果的得出需要老师有意引导。于是,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上网搜索,了解其中的历史。即使部分同学已经了解了祖冲之的相关成就,然而对阿基米德和刘徽的成就知之甚少,对“投针试验”基本上没有听说过;另外,学生的了解一般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常识上,对于圆周率的计算研究方法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很少涉及。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我觉得应该有所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能利用互联网的强大搜索功能学习数学知识的历史。 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且可以延伸到课外,延伸到数学的大课堂中。
总之,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