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汽车车桥轻量化设计思路与研究

来源 :汽车实用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l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用汽车车桥的轻量化设计是结合车辆实际运行工况,在保证产品可靠性和性能的基础上持续进行的降自重。在整车满载总质量不变的情况下,车辆自重降低带来的运输净收益非常可观。文章结合国内外车桥轻量化工程实践对适用于商用汽车的驱动桥轻量化设计方法进行提炼,为商用车零部件的轻量化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其他文献
论文从布置形式、使用材料、结构形式和性能等方面详细研究了重型卡车的悬置技术。在结构形式上,给出了悬置技术演进的路线,并分析了每一代悬置的优缺点;在性能研究上,给出了第三代悬置的刚度测试实例。最后比较了悬置结构引入侧向刚度对刚体模态和解耦率的影响。
通过对主要城市街道、商贸区、乡镇等“卫星消防站”燃油类车辆装备与作战员的走访调研,同时结合国内多个知名消防车改装企业资深设计师建议,在目前市场技术状态较成熟的载货、专用类新能源轻卡底盘上,综合专用性、可靠性、适用性、动力性、模块化、轻量化等性能指标重新定义各系统结构与布局,满足现代城市消防站火灾预防与扑救的新能源消防车辆装备.新能源中、轻卡消防专用底盘的成功研发与推广应用,为进军应急救援队伍以重卡为主的新能源消防专用底盘储备了一定的技术积淀,同时顺应全球商用车电动化趋势,节能又减排.
基于某车型发动机罩与格栅亮条配合存在间隙/段差不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尺寸工程手段,提出了缩短和优化尺寸链方案,在前端模块设计结构上增加了前端模块L型支架,较少公差累计造成的波动;通过装配定位方案优化和车身结构安装点焊接层级的改善,以及优化前端模块工装定位方案,提高了焊装和总装装配一致性。该方案提供了发盖与亮条存在配合关系结构的一种系统解决方案,提升了发盖与亮条配合间隙/段差的保证能力,并提高了前围配合外观精致性。
现阶段汽车普遍的转向传动方式是非等速的十字轴,由于受转向管柱和转向中间轴布置空间的限制,其传动等速性难以保证。通过十字轴运动理论分析影响转向力矩波动的转向系统布置方式,探讨基于转向角的变化分析转向力矩波动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某乘用车验证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针对GB 15083—2019中关于行李箱冲击的法规试验进行了介绍,并对评价指标进行了说明。为了满足GB 15083—2019中的法规试验,对某轿车车型的后排座椅结构进行讨论,对原设计方案中导致法规试验失败,不满足法规标准的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一种针对于后排座椅的优化方案。该优化方案主要采用结构对称化设计、钢丝结构优化、座椅骨架连接处从卡接式调整成挂钩式结构等方法,提升了结构的抗冲击性。经过CAE仿真分析和现场实车验证,该方案可以实现降本和减重,并满足国标法规试验要求,可以有效地保证后排座椅乘员的安全性,可
随着全球空中交通的快速发展,航班延误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流天气是造成航班延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已经影响到民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果能够提前预测与天气有关的航班是否改航,那么空中交通活动的参与者就可以协调调度,极大减少航班延误。本文提出了天气避让预测模型(Weather avoidance prediction model,WAPM),以寻找天气与飞行轨迹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历史飞行数据预测未来航班是否改航。由于天气数据量大,采用主成分分析对10维天气指标进行降维以提取90%的信息。然后通过确定
为了应对复杂的线束系统设计和客户日益增长的定制化需求,提出了对于复杂线束在原理设计阶段引入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对于简单线束延续传统复合设计方法的混合设计模式。这种混合设计可以使用Capital软件“合成接线”功能自动化生成“设计即准确”的原理图。方案充分利用两种设计模式的各自优势,满足客户定制需求的同时保持了线束设计方法的灵活性,提高了整车线束的开发效率和可靠性。
文章采用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方法,对车架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纵梁截面惯性矩计算、货箱对车架刚度的影响及驾驶室翻转扭矩对车架变形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对轻型载货汽车车架开发和改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作为重型商用车关键的安保系统,在研发和试验阶段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油温、油压过高会给系统关键零部件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为研究重型商用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极限工作性能,在典型绕“8”字的整车试验中采集液压转向系统油压和油温的变化情况。通过设计匹配校核验证,总结分析了产生高温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对转向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及开发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针对某大型客车车身局部骨架疲劳开裂问题,通过对客车车身骨架进行典型工况下的CAE强度分析,在相关工况下应力集中位置与开裂位置较为吻合,主要集中在前悬附近以及尾段安全门下方的横梁上,对于薄弱的地方采取局部加强和后段刚度提升的方法进行改进优化,将相关区域结构应力控制在疲劳极限以内,改善了客车局部结构的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