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以“两微一端”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成为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介质,它们有什么特点,可信度如何?
匡文波:微信成为新媒体的新热点。微信最早借鉴的对象是KIK,一家加拿大的公司,然而其在北美地区并没有太多的市场。这是因为在发达国家电信市场高度成熟和开放,打电话非常便宜。在中国,微信独有的优势正在改变着人际沟通方式。微信是多媒体的传播方式,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
我们量化研究发现,微信信息的信任度高于微博,是所有媒介中最高的:微信信息的信任度为63%,微博信息的信任度为36.8%。而手机、网络、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的信任度分别为:22.4%、19.6%、20.7%、12.6%、34.2%,均低于微博、微信。
记者:微博、微信谣言时有发生,冲击着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那么传谣的特征是什么?
匡文波:微博、微信具有不同的传播模式,决定其可信度不同。微博属于大众传播模式,传播对象主要是陌生人;微信则更侧重于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主要在亲朋好友中传播信息。微信的传播对象主要是手机通讯录中的朋友亲属及熟人,而微信和QQ好友、熟人,通常是黏性较强的关系。因此,微信中传播的信息可信度高于微博中的信息。
通过对微博、微信谣言特征的量化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即同样的谣言信息,如果告知受访者其信息来自微博,受访者相信其信息为真的比例为38.5%;而如果告知受访者其信息来自微信,受访者相信其信息为真的比例为66.4%。我们研究结论是,谣言通过微信传播,比通过微博传播更容易被人相信。原因在于微信属于强关系,而微博属于弱关系。有统计表明,假新闻多首发微博;但是,微信谣言最难治理。
记者:为何微信谣言最难治理?
匡文波:第一,基于微信的谣言传播特点,即其传播范围非常广。微信的平台是手机,现在所有的人都有手机,而只要是智能手机,基本上都装微信。从理论上来讲,谣言通过微信传播能覆盖几个亿的人。如今手机不仅是一个电脑,还是人的一种器官,甚至于比人的某些器官更重要。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一个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但是当时的技术条件很难做到,有了手机以后已经实现了这一点。在新媒体环境下,手机离开用户半个小时,用户都会觉得很痛苦。所以手机平台上谣言最难治理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信息量实在是太大。第二,微信侧重于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微信传播具有个人通信自由的特点。点对点发微信,属于人际传播,即使有谣言或者敏感信息,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监管,会有争议及操作上的难度。任何一个国家对个人通信自由的监管都是充满争议的,包括美国在内。虽然微信首发的假新闻数量不多,但因其封闭式传播环境,自我纠错能力弱,不像微博“广场”易形成不同信息之间的对冲,且“强关系链”之间存在“人”“面子”等纠错障碍,辟谣难度大。所以说,微信谣言是所有谣言中最难治理的。
记者:假新闻为何多首发微博?
匡文波:互联网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是由于海量信息的庞杂纷乱,虚假信息传播,特别是网络谣言等互联网的负面效应也渐渐开始影响社会安定。有学者对2014年传播较广、比较典型的92条假新闻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发现有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而微信倾向于熟人间传播,首发假新闻只有7%。
微博平台开放性高,像一个公开的信息交流广场,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因而成为众多新媒体假新闻的信息源。如2014年8月网传“上海地铁出现老外晕倒,车厢无一人相助,反而仓皇逃跑”的视频,不少媒体未核实信息即在微博上发布,引发网民热议。
记者:为何微信里周二的谣言最多?
匡文波:微信谣言传播的基本特征为:数字夸大,文字理性,貌似理性让你相信,信息的不确定性很高,这些都使得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上当。
有学者研究发现,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相关、健康养生、防骗、金钱、亲子等7类主题“谣言”数量最多。其中,食品安全类、人身安全类、疾病相关类主题的“谣言”文章占了“谣言”文章总数的大部分。将这些“谣言”文章按照周一到周日分类分析后发现,周一到周三是“谣言”文章出现的峰值阶段,周二达到顶峰。临近周末“谣言”文章数量会出现明显下降,随后又在周六出现另一个小高峰。
记者:有人说,微信取代了微博,这种说法科学吗?
匡文波:说微信取代了微博的观点并不正确,因为微博侧重于大众传播,而微信更多的是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微博跟微信其实是市场定位不同的产品。为什么会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微信取代了微博呢?其实任何一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微博的生命周期已经到了下降点,而微信的生命周期才刚刚开始,属于上升期。微博的下降期与微信的上升期这两个时间点恰好吻合在一起,所以大家形成了一种错觉,感觉微信取代了微博。
微信真正取代的是短信,有了微信以后,短信发送大幅度下降。每年过春节的时候,我收到贺年的短信不下2000条,今年收到的短信不到100条,大多贺年祝福都在微信里面。微信取代的是短信,这一点也可以从中国移动短信发送量下降的数据中得到印证。从传播幅度来讲,微博的传播范围比微信要广,但微信的传播效果好于微博。
记者:微信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匡文波:微信的第一个不足在于信息量过大,我们称之为信息过载。我打开微信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删,把无用的东西先删掉,很多人都发现,微信信息中有价值的信息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其次是信息安全问题。第三就是个人隐私保护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陌陌、高德地图等手机App,都可以实时掌握你的位置信息。手机媒体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是个大问题。
人物小传:
匡文波,男,1968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媒体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新闻自考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常务理事,是国内最早从事新媒体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之一,亦是论文论著被引用率最高的学者之一。入选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已经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20余部。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正在主持《手机媒体及其管理研究》等国家级课题的研究。
编辑:徐峰
匡文波:微信成为新媒体的新热点。微信最早借鉴的对象是KIK,一家加拿大的公司,然而其在北美地区并没有太多的市场。这是因为在发达国家电信市场高度成熟和开放,打电话非常便宜。在中国,微信独有的优势正在改变着人际沟通方式。微信是多媒体的传播方式,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
我们量化研究发现,微信信息的信任度高于微博,是所有媒介中最高的:微信信息的信任度为63%,微博信息的信任度为36.8%。而手机、网络、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的信任度分别为:22.4%、19.6%、20.7%、12.6%、34.2%,均低于微博、微信。
记者:微博、微信谣言时有发生,冲击着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那么传谣的特征是什么?
匡文波:微博、微信具有不同的传播模式,决定其可信度不同。微博属于大众传播模式,传播对象主要是陌生人;微信则更侧重于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主要在亲朋好友中传播信息。微信的传播对象主要是手机通讯录中的朋友亲属及熟人,而微信和QQ好友、熟人,通常是黏性较强的关系。因此,微信中传播的信息可信度高于微博中的信息。
通过对微博、微信谣言特征的量化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即同样的谣言信息,如果告知受访者其信息来自微博,受访者相信其信息为真的比例为38.5%;而如果告知受访者其信息来自微信,受访者相信其信息为真的比例为66.4%。我们研究结论是,谣言通过微信传播,比通过微博传播更容易被人相信。原因在于微信属于强关系,而微博属于弱关系。有统计表明,假新闻多首发微博;但是,微信谣言最难治理。
记者:为何微信谣言最难治理?
匡文波:第一,基于微信的谣言传播特点,即其传播范围非常广。微信的平台是手机,现在所有的人都有手机,而只要是智能手机,基本上都装微信。从理论上来讲,谣言通过微信传播能覆盖几个亿的人。如今手机不仅是一个电脑,还是人的一种器官,甚至于比人的某些器官更重要。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一个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但是当时的技术条件很难做到,有了手机以后已经实现了这一点。在新媒体环境下,手机离开用户半个小时,用户都会觉得很痛苦。所以手机平台上谣言最难治理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信息量实在是太大。第二,微信侧重于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微信传播具有个人通信自由的特点。点对点发微信,属于人际传播,即使有谣言或者敏感信息,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监管,会有争议及操作上的难度。任何一个国家对个人通信自由的监管都是充满争议的,包括美国在内。虽然微信首发的假新闻数量不多,但因其封闭式传播环境,自我纠错能力弱,不像微博“广场”易形成不同信息之间的对冲,且“强关系链”之间存在“人”“面子”等纠错障碍,辟谣难度大。所以说,微信谣言是所有谣言中最难治理的。
记者:假新闻为何多首发微博?
匡文波:互联网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是由于海量信息的庞杂纷乱,虚假信息传播,特别是网络谣言等互联网的负面效应也渐渐开始影响社会安定。有学者对2014年传播较广、比较典型的92条假新闻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发现有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而微信倾向于熟人间传播,首发假新闻只有7%。
微博平台开放性高,像一个公开的信息交流广场,人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因而成为众多新媒体假新闻的信息源。如2014年8月网传“上海地铁出现老外晕倒,车厢无一人相助,反而仓皇逃跑”的视频,不少媒体未核实信息即在微博上发布,引发网民热议。
记者:为何微信里周二的谣言最多?
匡文波:微信谣言传播的基本特征为:数字夸大,文字理性,貌似理性让你相信,信息的不确定性很高,这些都使得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上当。
有学者研究发现,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相关、健康养生、防骗、金钱、亲子等7类主题“谣言”数量最多。其中,食品安全类、人身安全类、疾病相关类主题的“谣言”文章占了“谣言”文章总数的大部分。将这些“谣言”文章按照周一到周日分类分析后发现,周一到周三是“谣言”文章出现的峰值阶段,周二达到顶峰。临近周末“谣言”文章数量会出现明显下降,随后又在周六出现另一个小高峰。
记者:有人说,微信取代了微博,这种说法科学吗?
匡文波:说微信取代了微博的观点并不正确,因为微博侧重于大众传播,而微信更多的是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微博跟微信其实是市场定位不同的产品。为什么会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微信取代了微博呢?其实任何一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微博的生命周期已经到了下降点,而微信的生命周期才刚刚开始,属于上升期。微博的下降期与微信的上升期这两个时间点恰好吻合在一起,所以大家形成了一种错觉,感觉微信取代了微博。
微信真正取代的是短信,有了微信以后,短信发送大幅度下降。每年过春节的时候,我收到贺年的短信不下2000条,今年收到的短信不到100条,大多贺年祝福都在微信里面。微信取代的是短信,这一点也可以从中国移动短信发送量下降的数据中得到印证。从传播幅度来讲,微博的传播范围比微信要广,但微信的传播效果好于微博。
记者:微信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匡文波:微信的第一个不足在于信息量过大,我们称之为信息过载。我打开微信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删,把无用的东西先删掉,很多人都发现,微信信息中有价值的信息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其次是信息安全问题。第三就是个人隐私保护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陌陌、高德地图等手机App,都可以实时掌握你的位置信息。手机媒体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是个大问题。
人物小传:
匡文波,男,1968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媒体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新闻自考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常务理事,是国内最早从事新媒体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之一,亦是论文论著被引用率最高的学者之一。入选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已经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20余部。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正在主持《手机媒体及其管理研究》等国家级课题的研究。
编辑: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