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景观规划成为实现“农村美”的重要手段。重视乡村景观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助推乡村振兴,必须基于乡村资源禀赋,结合资源特色,强化人与自然共生理念,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传统,克服乡村规划的“城市病”,合理规划布局,科学认识和把握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将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生态宜居”的目标。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资源禀赋;乡村振兴
乡村景观规划是以乡村原始资源为依托,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保护乡村景观和地方文化特色,改善和恢复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美好的乡村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同时挖掘乡村景观资源的经济价值,这不仅维护乡村传统景观风貌,而且有利于提升乡村人们的生活品质。从乡村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传统经验影响下形成的乡村,往往结合了当地的原生环境和风俗习惯,采取适应地域特征的建设方式,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存在随意性。而当今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由于盲目复制、照搬照抄又产生了同质化问题,究其原因是缺乏科学规划,忽视对乡村自身特色与发展条件的考量。因此,美丽乡村建设需要顺应自然环境,考虑民族地域特点、展现独特优势。特色乡村规划的实质是通过规划设计的手段,突出地域特色,并使其成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1.加强乡村景观规划的必要性
1.1乡村景观规划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不断改革和发展,在物质生活逐步改善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乡村也已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也不仅是农业生产之地,更代表着一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与文化氛围。因此,着力于人居环境改善的乡村景观规划是乡村环境整治与优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要求,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1.2乡村景观规划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十分重视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但相比较而言,乡村景观建设还比较滞后。在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对城乡系统科学布局,对城乡资源的统筹利用,更需要对乡村景观环境和人居环境的的改善,让人类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处。通过乡村景观建设形成整洁的村容、优美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从而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
1.3乡村景观规划是实现“生态宜居”和“农村美”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农村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目标。乡村景观是指以农村人口聚居的村庄为中心的聚落景观、农业景观、乡村自然景观。乡村景观规划是基于乡村资源禀赋,对乡村景观的科学规划和设计,目的是营造美好的乡村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是建设“农村美”和“生态宜居”的必然要求。
1.4乡村景观规划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必须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①。乡村景观是具有地域性特点,能够显示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等,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景观的乡村文化特点。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重视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重视提高乡村文化的视觉直观感受,重,通过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乡土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的修缮,提升乡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
2 乡村景观规划模式
2.1自然生态型
所谓自然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模式,就是指在乡村以自然生态为核心,旨在对乡村的自然元素特色进行充分利用,进而实现乡村与景观之间的和谐共存的一种设计模式。该模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乡村能够进一步推进绿色环保,并加强乡村农业垃圾与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对众多农村违章建筑或者多余建筑进行整合、清理,并对所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农村建筑进行改制工作,进而充分的发挥出自然景色的诸多特点,构建出蕴含自然韵味的乡村景观。再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逐步实现从局部的景观规划发展为整体的乡村景观规划,以此来加强乡村景观规划的合理性的同时,逐步实现乡村与自然和谐共存,最终让整个乡村景观都能够蕴含丰富的田园自然风光,突出乡村景观规划的实际特色。
2.2人文风情型
乡村作为乡村居民世世代代所生活、繁衍的场所,其内部将蕴含着极为巨大的人文底蕴,更蕴含着乡村场所中居民对于乡村土地的深切浓厚的情感。所谓人文风情型乡村景观规划,就是对乡村中所蕴含的人文气息、情感精神进行充分的发掘凸顯,然后与乡村景观规划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构建出有着乡村人文风情特点的乡村景观。在实际规划过程中,不仅要对乡村历史中的诸多陋习进行整改,也还要防止出现整改过多而导致的乡村人文风情特点受到影响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实际设计的时候,不仅要做到对有着乡村人文风情的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工作,还要对那些人文风情特点最为浓厚的建筑进行重点突出,例如宗祠、寺庙等等。
3.当前我国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对乡村景观规划重视不够,形式主义突出
由于乡村景观规划涉及面宽,投入大,难度大。有的领导不愿意啃硬骨头,避实就虚,能拖就拖,大多在交通沿线的农村房屋建筑外形和色彩的统一,打造“新农村”良好形象;有的是选择条件较好的乡镇做农村居民点“典型”,打造新农村建设的形象工程;有的委托规划部门做一个宏观的乡村发展规划应付了事,其实根本无法落实,也没有打算去落实。乡村景观建设实际上农民很难真正从中受益。
3.2缺少与自然共生的观念,患有“城市病”
与自然相融合,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规划思想。乡村景观规划没有以农村资源禀赋为基础,彰显地域特色文化和乡村特点,做好科学的规划。许多地方把乡村规划编制任务委托给城市规划部门,“规划师”缺乏乡村工作经验,不了解乡村实际情况,也没有做深入全面调查研究。设计中照搬城市园林规划的理念和手法,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使得乡村传统文化特色优势丧失,忽略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连接的景观过渡地带,且布置随意,没有充分考虑合理性和实用性,从而造成了乡村建筑布局和乡村景观氛围的割裂。 3.3脱离基底乡村景观规划,失去了地域特色
乡村景观规划必须以该区域地域特征和资源禀赋为基础,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特点。但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乡村景观建设,房屋建筑整齐划一拔地而起,手法单一、缺乏辨识度,甚至盲目跟风欧式风格,背离了原有的地域特色。现在许多乡村聚落,不论面积大小、南北地域,都采用统一的布局模式,缺少了各自的特色,更丢失了乡村原有的质朴、亲切。缺乏乡土气息的建筑设计,造成乡村建筑设计与乡村景观呈现不协调的情景。
3.4乡村景观规划对农民生计问题关注不够
乡村景观规划目的是营造美好的乡村生活环境、生产环境,挖掘乡村景观资源的经济价值,维护乡村景观风貌,提升乡村生活品质,终极目标是“农村美”和“农村富”。但现在的乡村景观规划对乡村的建筑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生活生态环境关注较多,而对农民生计和农业产业发展等“生产环境”关注不够,没有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深度考量。
4.优化乡村景观规划的策略
4.1强化乡村景观规划理念,高度重视乡村景观建设
乡村景观建设关系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终极目标“农村美”和“农村富”的实现,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科学规划。乡村景观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景观规划的特点,乡村景观应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为核心,兼具经济、生态、文化等多重价值,既要高度重视乡村自然景观元素,又重视乡村文化元素。乡村景观设计规划要将“倚重乡村资源禀赋,尊重乡村传统特色,强化人与自然共生、打造乡村宜居”的理念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等相关文件规划中。乡村景观规划要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既要扎根于地域风土,又要传承地域历史和文化②。要制定有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建设和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要加强乡村景观建设的管理,对村民自己新建、改建住宅高度、风格、位置、材料等进行严格管控,以符合村庄整体的景观特色。
4.2乡村景观规划要优化“四类空间”功能区
依据乡村发展现状及各专项规划确定的管制要素空间,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法,分别确定村域宜进行农业耕作的区域、应进行生态保护的区域、允许开展村建设的区域以及允许开展城镇建设的区域。根据叠加分析,规划布局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建设空间和其他空间等四类空间功能区。农业空间为适合耕作和发展农业的区域,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功能,主要用于农业和种植园区及直接为农业服务的设施使用。生态空间为基于生态环境安全需要进行土地利用特殊控制的区域,主要供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服务设施使用。建设空间为允许在集体建设用地内开展各项建设活动的区域,主要包括村民住宅、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村庄生产用地等。
4.3 要注重自然环境和乡村建设的协调
近些年来,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扩张,污染问题日益严峻,造成了生态破坏,这是超过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结果。乡村景观规划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特别重视乡村自然环境与生态规划之间的协调,以及乡村产业布局和人口规模的适度发展,不能超过当地环境的适应程度,尽可能的保护自然生态,在对乡村进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周边地区的自然景观,加强人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以便更有效地保护、平衡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4.4要注重廊道与斑块协调建设
景观学中的廊道是指具有线性或带形景观、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斑块是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的空间单元③。乡村景观建设廊道主要包括河流、道路、林带等,而斑块主要包括村落、农田、草地、湖塘等。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廊道与斑块的建设应该协调推进。河流等自然廊道和公路等人工廊道,必须保持两旁的造林绿化的连续性,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休闲带。集中连片的农田和自然植被等斑块,通过规划景观空间结构,确保耕作斑块、居住斑块和自然斑块的合理布局。对于土地集中斑块,应避免其破碎化,减少其中不必要的人工建造物,以确保大型植被斑块的完整性,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④,也有利于适度规模经营,产生整体视角效应。民居村落斑块应着力营造其内部的均质性,确保民居的风格统一和分布均匀,在村庄入口、街巷交叉口等重点地段和节点,要增加可识别性,强化聚落景观的标志性。
4.5提高村民景观意识,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景观建设“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乡村景观建设必须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景观建设主体作用。尽管随着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美丽环境的向往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但由于历史以来人们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理念、习惯,他们一时难以改变。在乡村景观规划和建设中,应加强对村民进行景观价值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村民对乡村景观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使他们认识到乡村景观建设不仅能美化生活环境,改善生产环境,而且与他们自身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了解村民需求,鼓励村民参与,注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村民共建家园的积极性⑤。
4.6乡村景观规划必须兼顾生产性、经济性
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要有利于乡村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調动广大农民参与和支持乡村景观建设的积极性。在乡村景观的斑块规划和设计时,要有利于实行土地集约经营,有利于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应利用田地的划分,配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形成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形成景观效果的乡村风情。如树种选择上要把树种的生产功能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并用密植间伐的方式求得景观和生产的统一,或直接选用一些观赏价值高的果树作为造景树,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意植物本身的药用和食用价值⑥,还可选择具有观赏效果的瓜果蔬菜等进行植物培植,并将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建设结合起来,还可以适当开发极具本土特色的家庭园林景观式农家乐、农业休闲观光体验园,为村民创收创造条件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第29号国务院公报.
[2]王峰.地域文化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传承[J].创意与设计,2010,(03).
[3]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04).
[4]张采薇.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建设策略探讨[J].农村经济,2011,(9).
[5]章波.城乡统筹发展下的乡村景观建设[J].魅力中国,2009,(01).
[6]李文塔.新农村背景下村庄景观整治规划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0,(11).
[7]张采薇.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建设策略探讨[J].农村经济,2011,(9).
作者简介:
范宇欣(1991-),女,重庆丰都人,重庆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基金项目:重庆市涪陵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SKGHYBL201911)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资源禀赋;乡村振兴
乡村景观规划是以乡村原始资源为依托,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保护乡村景观和地方文化特色,改善和恢复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美好的乡村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同时挖掘乡村景观资源的经济价值,这不仅维护乡村传统景观风貌,而且有利于提升乡村人们的生活品质。从乡村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传统经验影响下形成的乡村,往往结合了当地的原生环境和风俗习惯,采取适应地域特征的建设方式,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存在随意性。而当今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由于盲目复制、照搬照抄又产生了同质化问题,究其原因是缺乏科学规划,忽视对乡村自身特色与发展条件的考量。因此,美丽乡村建设需要顺应自然环境,考虑民族地域特点、展现独特优势。特色乡村规划的实质是通过规划设计的手段,突出地域特色,并使其成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1.加强乡村景观规划的必要性
1.1乡村景观规划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不断改革和发展,在物质生活逐步改善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乡村也已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也不仅是农业生产之地,更代表着一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与文化氛围。因此,着力于人居环境改善的乡村景观规划是乡村环境整治与优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要求,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1.2乡村景观规划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十分重视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但相比较而言,乡村景观建设还比较滞后。在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对城乡系统科学布局,对城乡资源的统筹利用,更需要对乡村景观环境和人居环境的的改善,让人类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处。通过乡村景观建设形成整洁的村容、优美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从而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
1.3乡村景观规划是实现“生态宜居”和“农村美”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农村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目标。乡村景观是指以农村人口聚居的村庄为中心的聚落景观、农业景观、乡村自然景观。乡村景观规划是基于乡村资源禀赋,对乡村景观的科学规划和设计,目的是营造美好的乡村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是建设“农村美”和“生态宜居”的必然要求。
1.4乡村景观规划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必须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①。乡村景观是具有地域性特点,能够显示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等,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景观的乡村文化特点。乡村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重视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重视提高乡村文化的视觉直观感受,重,通过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乡土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的修缮,提升乡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
2 乡村景观规划模式
2.1自然生态型
所谓自然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模式,就是指在乡村以自然生态为核心,旨在对乡村的自然元素特色进行充分利用,进而实现乡村与景观之间的和谐共存的一种设计模式。该模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乡村能够进一步推进绿色环保,并加强乡村农业垃圾与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对众多农村违章建筑或者多余建筑进行整合、清理,并对所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农村建筑进行改制工作,进而充分的发挥出自然景色的诸多特点,构建出蕴含自然韵味的乡村景观。再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逐步实现从局部的景观规划发展为整体的乡村景观规划,以此来加强乡村景观规划的合理性的同时,逐步实现乡村与自然和谐共存,最终让整个乡村景观都能够蕴含丰富的田园自然风光,突出乡村景观规划的实际特色。
2.2人文风情型
乡村作为乡村居民世世代代所生活、繁衍的场所,其内部将蕴含着极为巨大的人文底蕴,更蕴含着乡村场所中居民对于乡村土地的深切浓厚的情感。所谓人文风情型乡村景观规划,就是对乡村中所蕴含的人文气息、情感精神进行充分的发掘凸顯,然后与乡村景观规划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构建出有着乡村人文风情特点的乡村景观。在实际规划过程中,不仅要对乡村历史中的诸多陋习进行整改,也还要防止出现整改过多而导致的乡村人文风情特点受到影响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实际设计的时候,不仅要做到对有着乡村人文风情的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工作,还要对那些人文风情特点最为浓厚的建筑进行重点突出,例如宗祠、寺庙等等。
3.当前我国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对乡村景观规划重视不够,形式主义突出
由于乡村景观规划涉及面宽,投入大,难度大。有的领导不愿意啃硬骨头,避实就虚,能拖就拖,大多在交通沿线的农村房屋建筑外形和色彩的统一,打造“新农村”良好形象;有的是选择条件较好的乡镇做农村居民点“典型”,打造新农村建设的形象工程;有的委托规划部门做一个宏观的乡村发展规划应付了事,其实根本无法落实,也没有打算去落实。乡村景观建设实际上农民很难真正从中受益。
3.2缺少与自然共生的观念,患有“城市病”
与自然相融合,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规划思想。乡村景观规划没有以农村资源禀赋为基础,彰显地域特色文化和乡村特点,做好科学的规划。许多地方把乡村规划编制任务委托给城市规划部门,“规划师”缺乏乡村工作经验,不了解乡村实际情况,也没有做深入全面调查研究。设计中照搬城市园林规划的理念和手法,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使得乡村传统文化特色优势丧失,忽略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连接的景观过渡地带,且布置随意,没有充分考虑合理性和实用性,从而造成了乡村建筑布局和乡村景观氛围的割裂。 3.3脱离基底乡村景观规划,失去了地域特色
乡村景观规划必须以该区域地域特征和资源禀赋为基础,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特点。但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乡村景观建设,房屋建筑整齐划一拔地而起,手法单一、缺乏辨识度,甚至盲目跟风欧式风格,背离了原有的地域特色。现在许多乡村聚落,不论面积大小、南北地域,都采用统一的布局模式,缺少了各自的特色,更丢失了乡村原有的质朴、亲切。缺乏乡土气息的建筑设计,造成乡村建筑设计与乡村景观呈现不协调的情景。
3.4乡村景观规划对农民生计问题关注不够
乡村景观规划目的是营造美好的乡村生活环境、生产环境,挖掘乡村景观资源的经济价值,维护乡村景观风貌,提升乡村生活品质,终极目标是“农村美”和“农村富”。但现在的乡村景观规划对乡村的建筑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生活生态环境关注较多,而对农民生计和农业产业发展等“生产环境”关注不够,没有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深度考量。
4.优化乡村景观规划的策略
4.1强化乡村景观规划理念,高度重视乡村景观建设
乡村景观建设关系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终极目标“农村美”和“农村富”的实现,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科学规划。乡村景观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景观规划的特点,乡村景观应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为核心,兼具经济、生态、文化等多重价值,既要高度重视乡村自然景观元素,又重视乡村文化元素。乡村景观设计规划要将“倚重乡村资源禀赋,尊重乡村传统特色,强化人与自然共生、打造乡村宜居”的理念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等相关文件规划中。乡村景观规划要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既要扎根于地域风土,又要传承地域历史和文化②。要制定有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建设和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要加强乡村景观建设的管理,对村民自己新建、改建住宅高度、风格、位置、材料等进行严格管控,以符合村庄整体的景观特色。
4.2乡村景观规划要优化“四类空间”功能区
依据乡村发展现状及各专项规划确定的管制要素空间,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法,分别确定村域宜进行农业耕作的区域、应进行生态保护的区域、允许开展村建设的区域以及允许开展城镇建设的区域。根据叠加分析,规划布局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建设空间和其他空间等四类空间功能区。农业空间为适合耕作和发展农业的区域,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功能,主要用于农业和种植园区及直接为农业服务的设施使用。生态空间为基于生态环境安全需要进行土地利用特殊控制的区域,主要供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服务设施使用。建设空间为允许在集体建设用地内开展各项建设活动的区域,主要包括村民住宅、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村庄生产用地等。
4.3 要注重自然环境和乡村建设的协调
近些年来,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扩张,污染问题日益严峻,造成了生态破坏,这是超过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结果。乡村景观规划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特别重视乡村自然环境与生态规划之间的协调,以及乡村产业布局和人口规模的适度发展,不能超过当地环境的适应程度,尽可能的保护自然生态,在对乡村进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周边地区的自然景观,加强人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以便更有效地保护、平衡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4.4要注重廊道与斑块协调建设
景观学中的廊道是指具有线性或带形景观、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斑块是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的空间单元③。乡村景观建设廊道主要包括河流、道路、林带等,而斑块主要包括村落、农田、草地、湖塘等。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廊道与斑块的建设应该协调推进。河流等自然廊道和公路等人工廊道,必须保持两旁的造林绿化的连续性,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休闲带。集中连片的农田和自然植被等斑块,通过规划景观空间结构,确保耕作斑块、居住斑块和自然斑块的合理布局。对于土地集中斑块,应避免其破碎化,减少其中不必要的人工建造物,以确保大型植被斑块的完整性,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④,也有利于适度规模经营,产生整体视角效应。民居村落斑块应着力营造其内部的均质性,确保民居的风格统一和分布均匀,在村庄入口、街巷交叉口等重点地段和节点,要增加可识别性,强化聚落景观的标志性。
4.5提高村民景观意识,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景观建设“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乡村景观建设必须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景观建设主体作用。尽管随着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美丽环境的向往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但由于历史以来人们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理念、习惯,他们一时难以改变。在乡村景观规划和建设中,应加强对村民进行景观价值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村民对乡村景观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使他们认识到乡村景观建设不仅能美化生活环境,改善生产环境,而且与他们自身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了解村民需求,鼓励村民参与,注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村民共建家园的积极性⑤。
4.6乡村景观规划必须兼顾生产性、经济性
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要有利于乡村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調动广大农民参与和支持乡村景观建设的积极性。在乡村景观的斑块规划和设计时,要有利于实行土地集约经营,有利于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应利用田地的划分,配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形成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形成景观效果的乡村风情。如树种选择上要把树种的生产功能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并用密植间伐的方式求得景观和生产的统一,或直接选用一些观赏价值高的果树作为造景树,在植物的选择上要注意植物本身的药用和食用价值⑥,还可选择具有观赏效果的瓜果蔬菜等进行植物培植,并将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建设结合起来,还可以适当开发极具本土特色的家庭园林景观式农家乐、农业休闲观光体验园,为村民创收创造条件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第29号国务院公报.
[2]王峰.地域文化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传承[J].创意与设计,2010,(03).
[3]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04).
[4]张采薇.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建设策略探讨[J].农村经济,2011,(9).
[5]章波.城乡统筹发展下的乡村景观建设[J].魅力中国,2009,(01).
[6]李文塔.新农村背景下村庄景观整治规划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0,(11).
[7]张采薇.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建设策略探讨[J].农村经济,2011,(9).
作者简介:
范宇欣(1991-),女,重庆丰都人,重庆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基金项目:重庆市涪陵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SKGHYBL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