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9)05-0030-0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双RNA病毒科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不振、下痢、震颤和衰竭。剖检以脱水、骨骼肌出血、肾小管尿酸盐沉积和法氏囊肿大、出血、浆膜面覆盖有淡黄色干酪样或奶油样渗出物为特征。该病主要侵害法氏囊,法氏囊是禽类特有的淋巴器官,孵化出壳的雏鸡法氏囊已存在,性成熟前发育最大,此后逐渐萎缩,直至完全消失。本病具有发病骤然、病程短、高发病率、低死亡率的特点,是养鸡场鸡群发病最频繁并造成养鸡业重大经济损失的主要疾病之一。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学习与研究,现将IBD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临床诊断及在防治上应注意的有关事项作一总结,为兽医临床上防治IBD提供具体的方法,以期方便对IBD的诊治。
1 流行特点
1.1 IBD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4~9月份(夏、秋季节)和天气突变时。春、冬季节因鸡群拥挤、鸡舍潮湿、环境卫生恶劣、通风不良、营养缺乏,IBD也时有发生。
1.2 不同品种的鸡均有易感性,发病骤然,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有些鸡群经两次免疫接种后,仍然发病。
1.3 据笔者对58起患鸡病例的调查统计,IBD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群,尤以3~6周龄居多。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鸡的日龄有关,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但随着鸡只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
1.4 据临床所见,所有品种的鸡只均可感染发病,鸡只一般在感染后的2~3d开始出现死亡,第4~6d时死亡达到高峰,高峰后迅速康复,呈典型的“一过性”尖峰式死亡曲线,流行1周左右即可停息。
1.5 发生过IBD的鸡群,常常出现鸡新城疫、马立克氏病、大肠杆菌病、鸡痘和球虫病等疫苗的免疫失败,这种免疫抑制现象常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IBD产生的免疫抑制程度随感染鸡只的日龄不同而异。
1.6 患病鸡群若有并发或继发感染某些疾病(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病、鸡痘和球虫病等),因其能相互促进病情的发展,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极明显地高于IBD的单一感染。
1.7 鸡场首次发生IBD时,常常呈爆发性流行,其症状和病变较典型,发病率可达80%~100%,死亡率一般为30%~50%。鸡场经数次流行IBD后,鸡群发病病情较为缓和,流行期较长,常反复发生,症状不典型,病变不明显,发病率为30%左右,死亡率为5%左右。
1.8 饲养管理粗放,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或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有其他疫病的存在,均能诱发IBD的发生和加剧死亡。
1.9 在应激情况下如高温、寒冷、惊吓、拥挤、转群、运输、鸡舍潮湿、空气污浊、接种疫苗等,特别容易发生IBD。
1.10 近几年来,笔者发现患病鸡群发病日龄最早的为14日龄,最迟的持续到110日龄。14日龄以下和110日龄以上的鸡群均未见发病。
2 临床症状
IBD的潜伏期一般为1~2d,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感染和非典型(亚临床型)感染。
典型感染多见于首次发生或少发生IBD的鸡场,鸡群发病常呈急性爆发,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病初仅见个别鸡只突然发病,精神不振,很快波及全群。病鸡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翅膀下垂,闭眼缩颈,羽毛松乱无光泽,靠近热源附近扎堆,或在墙角呆立。继之排出白色或粘黄色粪便,后水样下痢,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沾污,有些病鸡自啄泄殖腔。随着病情的发展,后期病鸡不愿走动、伏地、垂头、眼窝凹陷,闭眼呈昏睡状态,对外界剌激反应迟钝或消失,极度虚弱,倒地鸣叫而死亡。病鸡的死亡高峰是在发病后2~5d,以后2~3d逐渐平息。鸡群发病率可达80%~100%,死亡率在30%~50%之间,严重者可达60%以上。
非典型感染即亚临床型主要见于常发生IBD的鸡场或具有一定免疫力的鸡群,该型感染率高,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表现为少数鸡只精神不振,采食量有所减少,轻度腹泻,但病程和鸡群的整个流行期都较长,鸡群常反复发病,发病率在30%左右,死亡率为5%~10%。
3 病理变化
典型感染病例表现为脱水,胸肌和腿肌呈条纹状或斑点状出血。腺胃粘膜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粘膜常见有带状出血斑。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肾脏肿大呈红褐色,有尿酸盐沉积,形成“花斑肾”。肝脏颜色深暗,不出血,不肿大,脾、肺等器官一般不肿大。本病特征性病变是法氏囊肿大2~3倍,呈淡黄色,浆膜水肿、透明,切开囊腔可见粘膜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和干酪样或奶油样渗出物,严重病鸡的法氏囊外观呈紫葡萄色,切开法氏囊可见到粘膜表面覆盖有果酱样粘液。但需注意,发病初期,法氏囊肿大,4~5d后开始萎缩,有白陶土样外观,到第8天只有正常体积的1/3,所以在剖检病程较长的病鸡时,其法氏囊都是萎缩的。非典型感染即亚临床型病例常见法氏囊萎缩,皱壁扁平,囊腔内有干酪样渗出物。有时可见胸肌、腿肌轻度出血,肾脏稍肿胀,有尿酸盐沉积。
雞患IBD时,其病理变化因感染毒株毒力的强弱、感染病毒的数量、龄期的大小、营养状况、病程的长短、并发和继发感染情况、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情况等不同而变化不一。笔者解剖病鸡时,发现上述的病理变化,有时是单独出现,有时是几种(以不同的组合)同时出现,也有时是全部同时出现。总之,剖检时,病鸡法氏囊的严重损伤是IBD的特征性病理变化,这特征性病理变化在IBD的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4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典型症状(呈典型的“一过性”尖峰式死亡曲线,流行1周左右即可停息)和特征性病理变化(法氏囊严重受损及胸肌、腿肌呈条纹状或斑点状出血),对IBD可作出较为准确的初步诊断,但要确诊则需作雏鸡接种试验和鸡胚接种试验。 4.1 雏鸡接种试验 取病鸡法氏囊制成1:5的混悬液,通过口、鼻、点眼等方法接种3~7周龄无IBD母源抗体的雏鸡0.5~1.0ml/羽,接种后观察发病情况,并于第4天扑杀,检查法氏囊和其他器官的病变情况,如法氏囊肿大、浆膜呈淡黄色、粘膜出血、囊腔中有粘浆性渗出物或干酪样物,大腿肌呈条纹状出血,则表明已被感染,即可确诊为IBD。
4.2 鸡胚接种试验 取病鸡的法氏囊、脾脏加5倍生理盐水研磨,離心后取上清液接种来自易感鸡群的9~10日龄鸡胚,经3~5d死亡,鸡胚腹部水肿,全身出血,即可确诊。
5 综合治疗措施
用抗IBD高免血清、高免卵黄液和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辅以抗病毒、抗细菌、抗球虫等药物进行综合性治疗是控制患病鸡群死亡的一项重要措施。多年来,笔者在临床诊疗服务工作中,对养鸡业主送来诊治的病鸡,经取如下综合性治疗措施,均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5.1 特异性疗法 立即给患病鸡群注射抗IBD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2~5周龄雏鸡0.5ml/羽,6~8周龄幼鸡1.0ml/羽,9~15周龄鸡只1.5ml/羽,一般情况注射1次即可,必要时连续注射2次,效果显著;也可用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进行治疗,同样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5.2 药物治疗 用鸡囊清、囊毒克、囊必净等混料给药治疗,3次/d,连喂1周;用肾疏通宝、肾肿解毒药等混饮给药辅助治疗,2次/d,连饮5d。
5.3 控制继发感染 用氟哌酸、氟苯尼考、百球清等混饮给药,3次/d,连饮5d;也可用恩诺沙星、球痢灵等混料给药,3次/d,连喂5d。
5.4 加强饲养管理 给患病鸡群饲喂蛋白质含量稍低(13%~15%)的新鲜饲料,维持1周;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电解质,连用5d;及时调整饲养密度,适当提高舍温3~5℃(可有效减少鸡只的死亡)。每天清除粪便,勤换垫料,保持鸡舍的卫生、干燥。要在保证舍温的前提下,注意鸡舍的通风,以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和有害气体的排出,力促患鸡的尽快康复。
5.5 切实做好鸡舍及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 可选用0.2%百毒杀、0.5%抗毒威和0.5%毒菌杀净等不同类型的消毒药液对鸡舍、笼具、栖架、饲养用具、运动场、周围环境、污染物及粪便等进行交替消毒,1次/d,连续消毒1周。同时将病死鸡尸体集中深埋作无害化处理。
6 小结与讨论
6.1 IBD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和天气突变时,主要危害14日龄以上和110日龄以下的鸡只。笔者在兽医临床诊疗服务工作中,未接诊过14日龄以下和110日龄以上的病例,经初步分析认为,这是14日龄以下雏鸡法氏囊尚未发育,而110日龄以上的鸡只法氏囊已经退化的缘故。因此,笔者提醒有关养鸡业主,在IBD的易发日龄期和高发季节,要特别注意做好预防IBD发生的各项工作,以提高鸡群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
6.2 临床上IBD常并发或继发鸡新城疫、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和球虫病等,因其能相互促进病情发展,使其症状和病变复杂化,给兽医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此,提醒相关养鸡业主,当鸡群发生某一传染病时,在观察临床症状、分析病理变化、作出诊断中,应综合考虑,特别留意是否有其他传染病的并发感染,务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经济损失。
6.3 为提高患病鸡只的免疫功能,促进患病鸡只恢复健康,必须及时使用抗IBD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给予治疗。经多年来的临床应用结果表明:抗IBD高免血清和高免卵黄液,安全无副作用,对IBD有独特的疗效,能直接增加患病鸡只的抗体含量,有效提高鸡只机体的免疫功能,迅速缓解患病鸡只的临床症状,令患病鸡只迅速恢复健康,对患病鸡只的保护率可达95%。这充分说明在兽医临床上,抗IBD高免血清和高免卵黄液可作为防治IBD的首选特效生物药品,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
6.4 由于IBD能引起患病鸡只的肾脏肿大,破坏肾脏的生理功能,因此,为保护肾脏,恢复肾脏的生理功能,减轻肾脏的负担,并提高疗效,在治疗过程中,除使用抗IBD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和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外,再辅以肾疏通宝、肾肿解毒药等护肾药物给予辅助治疗,以缓解肾脏损伤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到13%~15%,维持1周,可减少尿酸盐的生成与沉积,从而有效减轻肾脏的负担,获得全面保护肾脏的作用,令患病鸡群迅速康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6.5 抗IBD高免血清和高免卵黄液只不过是一种人工被动抗体制剂,注射到患病鸡体后,仅直接增加患病鸡只的抗体含量,不能刺激机体继续产生抗体,故其在机体内维持的时间不长,其有效免疫期只有10~15d,以后如鸡只不预防接种IBD疫苗,则人工被动免疫的抗体会很快消失,又使鸡只处于易感状态,这会出现重复感染的现象。通常在使用抗IBD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治愈患病鸡只的15d后,必须用IBD疫苗给康复鸡只免疫接种,经免疫接种后,鸡只能很快产生免疫保护力,这样就能有效抵抗IBDV的侵袭。
6.6 养鸡业主应强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建立严格的兽医卫生防疫制度。鸡场工作人员应增强责任心,把预防工作看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严格遵守《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和其它有关的兽医法律法规,坚持抓好整套综合防制措施的每一个环节,尽量减少IBD的发生。
6.7 免疫接种是人们长期以来对付畜禽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并已取得显著的效果。为预防IBD的发生,提高鸡群的免疫力,必须切实做好鸡群IBD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结合实践经验介绍IBD两种免疫程序,供参考:①无母源抗体或低母源抗体的雏鸡,于3~5日龄时,选购适合本场用的IBD弱毒疫苗进行首次免疫接种,每羽滴鼻、点眼两滴(约0.03~0.05ml);也可饮水免疫,每羽份IBD弱毒疫苗用3ml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清水稀释,放在阴凉处让鸡群自由饮服(免疫前应视天气、季节、饲料等停水2~4h);15~20日龄时,用IBD中等毒力疫苗加强免疫1次;②有母源抗体的雏鸡,于12~15日龄时选购适合本场用的IBD弱毒或中等毒力疫苗首次免疫,28~30日龄时加强免疫1次。商品鸡用上述免疫程序接种即可获得全面的免疫保护。种鸡则分别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再免疫接种IBD油乳剂灭活疫苗,这样可使种鸡在整个产蛋期都能保持均匀一致高水平的抗体传给后代(雏鸡具有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可维持2~4周时间),即能防止雏鸡早期受到IBDV的侵袭,这对防止IBD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8 在鸡群的整个饲养过程中,应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这不但有利于饲养管理,还有利于搞好环境卫生、带鸡消毒,以及充分利用饲养场地和有效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而且可做到同时育雏、同时上市、同时空栏,同时消毒和充分利用劳动力。一批肉鸡适时上市后,应及时清除粪便,将粪便运离饲养区,并对鸡舍、用具、周围环境等进行全方位清洗和彻底消毒,空置2周时间,再全面彻底消毒1次,方可重新进鸡饲养。实践证明,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是预防疾病、降低成本、提高雏鸡成活率和提高养鸡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
6.9 饲养管理粗放、育雏温度低、饲养密度大、鸡舍潮湿、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蛋白质水平过低、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以及其它应激因素干扰等,都是本病发生和流行的诱因,所以,养鸡业主对鸡群应全面实行科学的管理。饲喂新鲜优质的全价饲料,尤其要补充足量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保证雏鸡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以增强体质。要保证适宜的育雏温度、湿度、合理的饲养密度和注意育雏舍的通风良好,以保持舍内空气清新。要经常清除粪便,勤换垫料,搞好育雏舍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此外,还应采取措施,消除分群、拥挤、高温、寒冷、换料、噪音和免疫接种等激发的应激反应,给鸡群创造一个安静而舒适的生活环境,让其生活在最适状态或最佳的生活环境之中,这样就能保证鸡群的健康生长和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双RNA病毒科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不振、下痢、震颤和衰竭。剖检以脱水、骨骼肌出血、肾小管尿酸盐沉积和法氏囊肿大、出血、浆膜面覆盖有淡黄色干酪样或奶油样渗出物为特征。该病主要侵害法氏囊,法氏囊是禽类特有的淋巴器官,孵化出壳的雏鸡法氏囊已存在,性成熟前发育最大,此后逐渐萎缩,直至完全消失。本病具有发病骤然、病程短、高发病率、低死亡率的特点,是养鸡场鸡群发病最频繁并造成养鸡业重大经济损失的主要疾病之一。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学习与研究,现将IBD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临床诊断及在防治上应注意的有关事项作一总结,为兽医临床上防治IBD提供具体的方法,以期方便对IBD的诊治。
1 流行特点
1.1 IBD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4~9月份(夏、秋季节)和天气突变时。春、冬季节因鸡群拥挤、鸡舍潮湿、环境卫生恶劣、通风不良、营养缺乏,IBD也时有发生。
1.2 不同品种的鸡均有易感性,发病骤然,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有些鸡群经两次免疫接种后,仍然发病。
1.3 据笔者对58起患鸡病例的调查统计,IBD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群,尤以3~6周龄居多。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鸡的日龄有关,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但随着鸡只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
1.4 据临床所见,所有品种的鸡只均可感染发病,鸡只一般在感染后的2~3d开始出现死亡,第4~6d时死亡达到高峰,高峰后迅速康复,呈典型的“一过性”尖峰式死亡曲线,流行1周左右即可停息。
1.5 发生过IBD的鸡群,常常出现鸡新城疫、马立克氏病、大肠杆菌病、鸡痘和球虫病等疫苗的免疫失败,这种免疫抑制现象常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IBD产生的免疫抑制程度随感染鸡只的日龄不同而异。
1.6 患病鸡群若有并发或继发感染某些疾病(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病、鸡痘和球虫病等),因其能相互促进病情的发展,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极明显地高于IBD的单一感染。
1.7 鸡场首次发生IBD时,常常呈爆发性流行,其症状和病变较典型,发病率可达80%~100%,死亡率一般为30%~50%。鸡场经数次流行IBD后,鸡群发病病情较为缓和,流行期较长,常反复发生,症状不典型,病变不明显,发病率为30%左右,死亡率为5%左右。
1.8 饲养管理粗放,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或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有其他疫病的存在,均能诱发IBD的发生和加剧死亡。
1.9 在应激情况下如高温、寒冷、惊吓、拥挤、转群、运输、鸡舍潮湿、空气污浊、接种疫苗等,特别容易发生IBD。
1.10 近几年来,笔者发现患病鸡群发病日龄最早的为14日龄,最迟的持续到110日龄。14日龄以下和110日龄以上的鸡群均未见发病。
2 临床症状
IBD的潜伏期一般为1~2d,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感染和非典型(亚临床型)感染。
典型感染多见于首次发生或少发生IBD的鸡场,鸡群发病常呈急性爆发,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病初仅见个别鸡只突然发病,精神不振,很快波及全群。病鸡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翅膀下垂,闭眼缩颈,羽毛松乱无光泽,靠近热源附近扎堆,或在墙角呆立。继之排出白色或粘黄色粪便,后水样下痢,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沾污,有些病鸡自啄泄殖腔。随着病情的发展,后期病鸡不愿走动、伏地、垂头、眼窝凹陷,闭眼呈昏睡状态,对外界剌激反应迟钝或消失,极度虚弱,倒地鸣叫而死亡。病鸡的死亡高峰是在发病后2~5d,以后2~3d逐渐平息。鸡群发病率可达80%~100%,死亡率在30%~50%之间,严重者可达60%以上。
非典型感染即亚临床型主要见于常发生IBD的鸡场或具有一定免疫力的鸡群,该型感染率高,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表现为少数鸡只精神不振,采食量有所减少,轻度腹泻,但病程和鸡群的整个流行期都较长,鸡群常反复发病,发病率在30%左右,死亡率为5%~10%。
3 病理变化
典型感染病例表现为脱水,胸肌和腿肌呈条纹状或斑点状出血。腺胃粘膜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粘膜常见有带状出血斑。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肾脏肿大呈红褐色,有尿酸盐沉积,形成“花斑肾”。肝脏颜色深暗,不出血,不肿大,脾、肺等器官一般不肿大。本病特征性病变是法氏囊肿大2~3倍,呈淡黄色,浆膜水肿、透明,切开囊腔可见粘膜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和干酪样或奶油样渗出物,严重病鸡的法氏囊外观呈紫葡萄色,切开法氏囊可见到粘膜表面覆盖有果酱样粘液。但需注意,发病初期,法氏囊肿大,4~5d后开始萎缩,有白陶土样外观,到第8天只有正常体积的1/3,所以在剖检病程较长的病鸡时,其法氏囊都是萎缩的。非典型感染即亚临床型病例常见法氏囊萎缩,皱壁扁平,囊腔内有干酪样渗出物。有时可见胸肌、腿肌轻度出血,肾脏稍肿胀,有尿酸盐沉积。
雞患IBD时,其病理变化因感染毒株毒力的强弱、感染病毒的数量、龄期的大小、营养状况、病程的长短、并发和继发感染情况、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情况等不同而变化不一。笔者解剖病鸡时,发现上述的病理变化,有时是单独出现,有时是几种(以不同的组合)同时出现,也有时是全部同时出现。总之,剖检时,病鸡法氏囊的严重损伤是IBD的特征性病理变化,这特征性病理变化在IBD的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4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典型症状(呈典型的“一过性”尖峰式死亡曲线,流行1周左右即可停息)和特征性病理变化(法氏囊严重受损及胸肌、腿肌呈条纹状或斑点状出血),对IBD可作出较为准确的初步诊断,但要确诊则需作雏鸡接种试验和鸡胚接种试验。 4.1 雏鸡接种试验 取病鸡法氏囊制成1:5的混悬液,通过口、鼻、点眼等方法接种3~7周龄无IBD母源抗体的雏鸡0.5~1.0ml/羽,接种后观察发病情况,并于第4天扑杀,检查法氏囊和其他器官的病变情况,如法氏囊肿大、浆膜呈淡黄色、粘膜出血、囊腔中有粘浆性渗出物或干酪样物,大腿肌呈条纹状出血,则表明已被感染,即可确诊为IBD。
4.2 鸡胚接种试验 取病鸡的法氏囊、脾脏加5倍生理盐水研磨,離心后取上清液接种来自易感鸡群的9~10日龄鸡胚,经3~5d死亡,鸡胚腹部水肿,全身出血,即可确诊。
5 综合治疗措施
用抗IBD高免血清、高免卵黄液和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辅以抗病毒、抗细菌、抗球虫等药物进行综合性治疗是控制患病鸡群死亡的一项重要措施。多年来,笔者在临床诊疗服务工作中,对养鸡业主送来诊治的病鸡,经取如下综合性治疗措施,均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5.1 特异性疗法 立即给患病鸡群注射抗IBD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2~5周龄雏鸡0.5ml/羽,6~8周龄幼鸡1.0ml/羽,9~15周龄鸡只1.5ml/羽,一般情况注射1次即可,必要时连续注射2次,效果显著;也可用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进行治疗,同样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5.2 药物治疗 用鸡囊清、囊毒克、囊必净等混料给药治疗,3次/d,连喂1周;用肾疏通宝、肾肿解毒药等混饮给药辅助治疗,2次/d,连饮5d。
5.3 控制继发感染 用氟哌酸、氟苯尼考、百球清等混饮给药,3次/d,连饮5d;也可用恩诺沙星、球痢灵等混料给药,3次/d,连喂5d。
5.4 加强饲养管理 给患病鸡群饲喂蛋白质含量稍低(13%~15%)的新鲜饲料,维持1周;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电解质,连用5d;及时调整饲养密度,适当提高舍温3~5℃(可有效减少鸡只的死亡)。每天清除粪便,勤换垫料,保持鸡舍的卫生、干燥。要在保证舍温的前提下,注意鸡舍的通风,以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和有害气体的排出,力促患鸡的尽快康复。
5.5 切实做好鸡舍及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 可选用0.2%百毒杀、0.5%抗毒威和0.5%毒菌杀净等不同类型的消毒药液对鸡舍、笼具、栖架、饲养用具、运动场、周围环境、污染物及粪便等进行交替消毒,1次/d,连续消毒1周。同时将病死鸡尸体集中深埋作无害化处理。
6 小结与讨论
6.1 IBD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和天气突变时,主要危害14日龄以上和110日龄以下的鸡只。笔者在兽医临床诊疗服务工作中,未接诊过14日龄以下和110日龄以上的病例,经初步分析认为,这是14日龄以下雏鸡法氏囊尚未发育,而110日龄以上的鸡只法氏囊已经退化的缘故。因此,笔者提醒有关养鸡业主,在IBD的易发日龄期和高发季节,要特别注意做好预防IBD发生的各项工作,以提高鸡群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
6.2 临床上IBD常并发或继发鸡新城疫、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和球虫病等,因其能相互促进病情发展,使其症状和病变复杂化,给兽医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此,提醒相关养鸡业主,当鸡群发生某一传染病时,在观察临床症状、分析病理变化、作出诊断中,应综合考虑,特别留意是否有其他传染病的并发感染,务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经济损失。
6.3 为提高患病鸡只的免疫功能,促进患病鸡只恢复健康,必须及时使用抗IBD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给予治疗。经多年来的临床应用结果表明:抗IBD高免血清和高免卵黄液,安全无副作用,对IBD有独特的疗效,能直接增加患病鸡只的抗体含量,有效提高鸡只机体的免疫功能,迅速缓解患病鸡只的临床症状,令患病鸡只迅速恢复健康,对患病鸡只的保护率可达95%。这充分说明在兽医临床上,抗IBD高免血清和高免卵黄液可作为防治IBD的首选特效生物药品,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
6.4 由于IBD能引起患病鸡只的肾脏肿大,破坏肾脏的生理功能,因此,为保护肾脏,恢复肾脏的生理功能,减轻肾脏的负担,并提高疗效,在治疗过程中,除使用抗IBD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和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外,再辅以肾疏通宝、肾肿解毒药等护肾药物给予辅助治疗,以缓解肾脏损伤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到13%~15%,维持1周,可减少尿酸盐的生成与沉积,从而有效减轻肾脏的负担,获得全面保护肾脏的作用,令患病鸡群迅速康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6.5 抗IBD高免血清和高免卵黄液只不过是一种人工被动抗体制剂,注射到患病鸡体后,仅直接增加患病鸡只的抗体含量,不能刺激机体继续产生抗体,故其在机体内维持的时间不长,其有效免疫期只有10~15d,以后如鸡只不预防接种IBD疫苗,则人工被动免疫的抗体会很快消失,又使鸡只处于易感状态,这会出现重复感染的现象。通常在使用抗IBD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治愈患病鸡只的15d后,必须用IBD疫苗给康复鸡只免疫接种,经免疫接种后,鸡只能很快产生免疫保护力,这样就能有效抵抗IBDV的侵袭。
6.6 养鸡业主应强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建立严格的兽医卫生防疫制度。鸡场工作人员应增强责任心,把预防工作看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严格遵守《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和其它有关的兽医法律法规,坚持抓好整套综合防制措施的每一个环节,尽量减少IBD的发生。
6.7 免疫接种是人们长期以来对付畜禽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并已取得显著的效果。为预防IBD的发生,提高鸡群的免疫力,必须切实做好鸡群IBD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结合实践经验介绍IBD两种免疫程序,供参考:①无母源抗体或低母源抗体的雏鸡,于3~5日龄时,选购适合本场用的IBD弱毒疫苗进行首次免疫接种,每羽滴鼻、点眼两滴(约0.03~0.05ml);也可饮水免疫,每羽份IBD弱毒疫苗用3ml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清水稀释,放在阴凉处让鸡群自由饮服(免疫前应视天气、季节、饲料等停水2~4h);15~20日龄时,用IBD中等毒力疫苗加强免疫1次;②有母源抗体的雏鸡,于12~15日龄时选购适合本场用的IBD弱毒或中等毒力疫苗首次免疫,28~30日龄时加强免疫1次。商品鸡用上述免疫程序接种即可获得全面的免疫保护。种鸡则分别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再免疫接种IBD油乳剂灭活疫苗,这样可使种鸡在整个产蛋期都能保持均匀一致高水平的抗体传给后代(雏鸡具有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可维持2~4周时间),即能防止雏鸡早期受到IBDV的侵袭,这对防止IBD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8 在鸡群的整个饲养过程中,应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这不但有利于饲养管理,还有利于搞好环境卫生、带鸡消毒,以及充分利用饲养场地和有效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而且可做到同时育雏、同时上市、同时空栏,同时消毒和充分利用劳动力。一批肉鸡适时上市后,应及时清除粪便,将粪便运离饲养区,并对鸡舍、用具、周围环境等进行全方位清洗和彻底消毒,空置2周时间,再全面彻底消毒1次,方可重新进鸡饲养。实践证明,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是预防疾病、降低成本、提高雏鸡成活率和提高养鸡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
6.9 饲养管理粗放、育雏温度低、饲养密度大、鸡舍潮湿、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蛋白质水平过低、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以及其它应激因素干扰等,都是本病发生和流行的诱因,所以,养鸡业主对鸡群应全面实行科学的管理。饲喂新鲜优质的全价饲料,尤其要补充足量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保证雏鸡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以增强体质。要保证适宜的育雏温度、湿度、合理的饲养密度和注意育雏舍的通风良好,以保持舍内空气清新。要经常清除粪便,勤换垫料,搞好育雏舍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此外,还应采取措施,消除分群、拥挤、高温、寒冷、换料、噪音和免疫接种等激发的应激反应,给鸡群创造一个安静而舒适的生活环境,让其生活在最适状态或最佳的生活环境之中,这样就能保证鸡群的健康生长和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