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毕娟(化名)是一起进入公司的新人,相比她,毕业于名牌大学的我,条件似乎更优越,说起话来似乎底气更足。但她也有优势,那就是外表。不是漂亮那种,而是淡雅型的。笔直的披肩发,高挑的身材,白皙的皮肤,爱穿非黑即白的服装,衣品不错。我俩一个优在学历,一个胜在形象。因为职位只有一个,同处实习期的我俩,明摆着有场不可避免的竞争。
从上班的第一天起,我就做好了厮杀的准备。我坚信职场不相信外表,勤奋加好人缘才是王道。第一天上班,我提前了半小时,是第一个到公司的人,还买了几盒蛋挞带给同科室的同事。一位老员工接过来说:“不错嘛,小姑娘,年纪轻轻想得这么周到,这可是干好工作的一种能力啊。”我暗自得意,觉得几盒蛋挞胜过十句好听的话,能快速拉近跟同事的距离。最不济,也能消除他们对新人的排斥心理。
经理提前10分钟来到公司,那时毕娟还没有来,我不由得窃喜。经理走过我身旁时,我站起来向他问候,他看着我说:“来得好早,吃早饭了吗?”我心跳加速,一个劲儿点头,忙不迭地说:“吃了吃了。”这时毕娟进来了,穿着白色长衫长裙,像一朵云。见经理在,下意识地吐了下舌头,连忙去打卡。经理看了她一眼,没有说话。这一幕即是战场,瞬间表现便决出胜负。我心里有谱了,高兴极了,第一天的第一仗,我赢了。
经理把我和毕娟叫到办公室,简要介绍了一下公司的情况和我们的职责。我连忙拿出准备好的笔和记事本,把经理的话全记下来。瞥了眼身旁的毕娟,她竟然空着手,什么也没带。我一面替她着急,一面心中欢喜。经理让我俩进来,猜也能猜到要做什么。经理说完话,我又提了一些问题。我这么做不是不明白,而是让经理觉得,我一直在认真听他讲话,一直在消化他的讲话精神,所以才提出一些合理的问题。
我和毕娟的职务都是销售文员,协助销售部门制定计划和客户跟进。我俩有各自不同的客户群,主要是靠电话完成工作。客户意见成了衡量我们能力的首要标准,还好,我俩不分伯仲、旗鼓相当。
我每天不但早来,走得也很晚。等经理走了,我才下班。在3个月的试用期里,我希望经理能看到我的勤奋。周五下班,经理一直都没有走。见天黑下来,我出去买了一份盒饭回来,敲开经理室的门。他很惊讶,我把盒饭放到他桌子上,他笑盈盈地说:“谢谢你,小羽。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去?”
我说还有一些工作沒做完,做完就走。经理点点头,说:“喔,那你去忙吧。要注意身体,还有,年轻女孩子,别走的太晚了。”
从经理室出来,我高兴得差点儿跳起来。这一次,我不仅让经理看到了我的敬业,在印象分里,我的服务意识又能赢下一局。在我积极表现的日子里,毕娟除了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她总是准点上班,按时下班。有时,经理一天看不到她,还会问我她去哪儿了。我装作若无其事,替她打马虎眼,什么外出跑业务了,做客户专访了,甚至包括最为幼稚的上厕所了……
虽然竞争的味道很浓,但那也是看不见的硝烟。我俩在领导和同事面前,还是不错的职场姐妹花呢。我想,越是对手越要报以微笑,只要我在工作上不输给她,凭我积累的好人缘、在经理面前的好表现,这个职位应该是囊中之物了。
三个月后,转正决定即将公布。那几天我信心满满,工作更加勤奋,态度更加谦虚。给同事不仅带蛋挞,还带油条豆浆。毕娟看上去如常,只是白裙换成了白色绒衫,长长的披肩发剪成了利索的短发,整个人变得更加透亮清新。
那天,我俩都在埋头工作。突然,毕娟起身离开,我本能地警觉,下意识瞥了一眼她的电脑屏,上面赫然写着几个字:请去经理办。我微微一笑,知道决定去留的时刻到了。先跟淘汰者谈话,再跟留用者正式交谈,完全符合工作程序。
不一会儿毕娟回来了,表情相当平静,轻轻走到我身边,俯下身小声说:“经理让你过去。”我一阵心喜,但故作镇静,嗯了一声起身而去。出乎意料的是,我兴冲冲地进门,却被经理兜头泼了一盆冷水。他清清楚楚地告诉我,在跟毕娟二选一的考评中,出局的是我。
我愣住了,缓过神的第一句话,是问不选我的理由。经理温和地说:“虽然你对工作很热忱很敬业,对同事也很友好,但我和人事经理都觉得,你的工作能力跟毕娟比,还是有些差距的。”我不解地问:“为什么?我和毕娟的工作业绩是一样的呀!”
“是的,正是这个‘一样’,才充分说明问题。毕娟只用正常工作的8小时,就完成了你早出晚归才完成的工作量,说明什么呢?说明效率,她能高效率完成工作,你却不能。再比如,同样是我介绍工作情况,毕娟只用听就记住了,可你不仅要用本子记,还记得事无巨细。我看过你的字迹,连我讲话的口头禅都有。我讲的话,你要反复问几遍才弄明白,这又说明什么?是不是说明你与毕娟在理解能力上也有差距呢?”
见我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经理没有继续讲,而是走到桌前,从纸抽里抽出几张纸巾,递给我,等我抹了两下,才接着说:“公司不仅要求员工肯干,还要会干。在这3个月里,毕娟用工作以外的时间,一直在学习有关物流方面的知识,很快就要参加考试。这说明什么?说明她高效,说明她在8小时内能出色完成任务,8小时外还能进行继续教育、进行自我培训。看到差距了吧?这就是公司没有聘用你的理由。”
听完经理的话,我生出讨论的冲动,但又无话可说。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我败就败在自以为是的勤奋上。这也让我明白,对企业而言,勤奋并不代表优秀;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能力,才是鉴定一个员工合格与否的标准。
从上班的第一天起,我就做好了厮杀的准备。我坚信职场不相信外表,勤奋加好人缘才是王道。第一天上班,我提前了半小时,是第一个到公司的人,还买了几盒蛋挞带给同科室的同事。一位老员工接过来说:“不错嘛,小姑娘,年纪轻轻想得这么周到,这可是干好工作的一种能力啊。”我暗自得意,觉得几盒蛋挞胜过十句好听的话,能快速拉近跟同事的距离。最不济,也能消除他们对新人的排斥心理。
经理提前10分钟来到公司,那时毕娟还没有来,我不由得窃喜。经理走过我身旁时,我站起来向他问候,他看着我说:“来得好早,吃早饭了吗?”我心跳加速,一个劲儿点头,忙不迭地说:“吃了吃了。”这时毕娟进来了,穿着白色长衫长裙,像一朵云。见经理在,下意识地吐了下舌头,连忙去打卡。经理看了她一眼,没有说话。这一幕即是战场,瞬间表现便决出胜负。我心里有谱了,高兴极了,第一天的第一仗,我赢了。
经理把我和毕娟叫到办公室,简要介绍了一下公司的情况和我们的职责。我连忙拿出准备好的笔和记事本,把经理的话全记下来。瞥了眼身旁的毕娟,她竟然空着手,什么也没带。我一面替她着急,一面心中欢喜。经理让我俩进来,猜也能猜到要做什么。经理说完话,我又提了一些问题。我这么做不是不明白,而是让经理觉得,我一直在认真听他讲话,一直在消化他的讲话精神,所以才提出一些合理的问题。
我和毕娟的职务都是销售文员,协助销售部门制定计划和客户跟进。我俩有各自不同的客户群,主要是靠电话完成工作。客户意见成了衡量我们能力的首要标准,还好,我俩不分伯仲、旗鼓相当。
我每天不但早来,走得也很晚。等经理走了,我才下班。在3个月的试用期里,我希望经理能看到我的勤奋。周五下班,经理一直都没有走。见天黑下来,我出去买了一份盒饭回来,敲开经理室的门。他很惊讶,我把盒饭放到他桌子上,他笑盈盈地说:“谢谢你,小羽。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去?”
我说还有一些工作沒做完,做完就走。经理点点头,说:“喔,那你去忙吧。要注意身体,还有,年轻女孩子,别走的太晚了。”
从经理室出来,我高兴得差点儿跳起来。这一次,我不仅让经理看到了我的敬业,在印象分里,我的服务意识又能赢下一局。在我积极表现的日子里,毕娟除了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她总是准点上班,按时下班。有时,经理一天看不到她,还会问我她去哪儿了。我装作若无其事,替她打马虎眼,什么外出跑业务了,做客户专访了,甚至包括最为幼稚的上厕所了……
虽然竞争的味道很浓,但那也是看不见的硝烟。我俩在领导和同事面前,还是不错的职场姐妹花呢。我想,越是对手越要报以微笑,只要我在工作上不输给她,凭我积累的好人缘、在经理面前的好表现,这个职位应该是囊中之物了。
三个月后,转正决定即将公布。那几天我信心满满,工作更加勤奋,态度更加谦虚。给同事不仅带蛋挞,还带油条豆浆。毕娟看上去如常,只是白裙换成了白色绒衫,长长的披肩发剪成了利索的短发,整个人变得更加透亮清新。
那天,我俩都在埋头工作。突然,毕娟起身离开,我本能地警觉,下意识瞥了一眼她的电脑屏,上面赫然写着几个字:请去经理办。我微微一笑,知道决定去留的时刻到了。先跟淘汰者谈话,再跟留用者正式交谈,完全符合工作程序。
不一会儿毕娟回来了,表情相当平静,轻轻走到我身边,俯下身小声说:“经理让你过去。”我一阵心喜,但故作镇静,嗯了一声起身而去。出乎意料的是,我兴冲冲地进门,却被经理兜头泼了一盆冷水。他清清楚楚地告诉我,在跟毕娟二选一的考评中,出局的是我。
我愣住了,缓过神的第一句话,是问不选我的理由。经理温和地说:“虽然你对工作很热忱很敬业,对同事也很友好,但我和人事经理都觉得,你的工作能力跟毕娟比,还是有些差距的。”我不解地问:“为什么?我和毕娟的工作业绩是一样的呀!”
“是的,正是这个‘一样’,才充分说明问题。毕娟只用正常工作的8小时,就完成了你早出晚归才完成的工作量,说明什么呢?说明效率,她能高效率完成工作,你却不能。再比如,同样是我介绍工作情况,毕娟只用听就记住了,可你不仅要用本子记,还记得事无巨细。我看过你的字迹,连我讲话的口头禅都有。我讲的话,你要反复问几遍才弄明白,这又说明什么?是不是说明你与毕娟在理解能力上也有差距呢?”
见我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经理没有继续讲,而是走到桌前,从纸抽里抽出几张纸巾,递给我,等我抹了两下,才接着说:“公司不仅要求员工肯干,还要会干。在这3个月里,毕娟用工作以外的时间,一直在学习有关物流方面的知识,很快就要参加考试。这说明什么?说明她高效,说明她在8小时内能出色完成任务,8小时外还能进行继续教育、进行自我培训。看到差距了吧?这就是公司没有聘用你的理由。”
听完经理的话,我生出讨论的冲动,但又无话可说。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我败就败在自以为是的勤奋上。这也让我明白,对企业而言,勤奋并不代表优秀;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能力,才是鉴定一个员工合格与否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