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起来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u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暖宝宝”很有金属感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宋人在这首《立冬》诗中写到了“还借自家小火爐”,意思是约几个朋友来家里吟诗作赋,不过要大家自带小炉取暖。在古代,造型迷你的小炉可谓用途广泛,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用来暖手暖脚。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道具——包裹着布套的小铜炉,有的炉身还配有提把,可以拎起。据考证,手炉的出现是受到了火盆使用的影响,逐渐演变而来。据记载,隋唐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铜制的手炉了。
  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中,就有类似的手炉。古代的一些手炉做工精致、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瓜棱形、六角形等等,有的还会在炉体上进行錾刻装饰,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为器物增添着情趣。
  有手炉自然也有脚炉,脚炉比手炉更大,炉火也更旺些,古人在冬天读书或坐轿时都能用脚炉取暖。《红楼梦》第九回中写到了宝玉去学堂,其中就有“脚炉手炉的炭也交出去了,你可着他们添”的描述。
  古人的冬天“燃”起来
  如今,冬天的家用取暖设备可谓种类繁多,不过,古人用的炉子也是林林总总,不落下风。火炉自然是威力强大的取暖器,古代的火炉造型多样,材质不一。皇室用的火炉除了够大够热外,工艺上也尤为讲究。如明朝时,景泰蓝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火炉的制作也会使用景泰蓝工艺,在南京博物院里就有一件景泰蓝云龙纹瑞兽火炉,堪称那个时期的炉中精品。清代的珐琅工艺也被用在炉子上,珐琅炉的制作工艺精细,纹饰往往华而不缛。
  其实在古代,为了填饱冬天里大大小小的炉子,古人在燃料方面自然也怠慢不得。据记载,明清两代都曾设有专门负责皇室供暖的机构,如“惜薪司”,它是明四司之一,掌管宫内薪炭,北京还曾有同名的胡同。清代则有“薪库”,掌供内廷所需的薪炭和煤。有数据显示,乾隆时期清宫每日供应木炭的标准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
  升温“黑科技”由来已久
  寒冷的冬夜,贵为皇帝,除了用火炉外还有别的御寒方式吗?尤其是在偌大的紫禁城里。
  其实在明朝时,宫廷里就有了“地暖”、“火墙”,所谓的“地暖”其实称为地炕。冬天去过北方农村的人可能见过火炕,用砖和土坯砌成,上面铺席,炕内中空,有孔道与烟囱和炉灶相通,白天和夜晚皆可烧火取暖,炕面异常温暖。
  地炕的原理与火炕基本相同,就是将宫内的一些地下挖空成沟,砌有烟道,出烟口和灶皆设在室外,烟经地下回旋后散出,这样室内不受烟熏火燎,而热气顺着地下流动,让地面升温。由于这种地暖要在地下施工,大型的宫殿建筑实施起来难度太高,要避免其沉降,所以故宫内也仅在养心殿、坤宁宫等处建了“地暖”。
  养心殿西暖阁就是乾隆皇帝冬天的一处御寒居所,位于西暖阁的三希堂原名温室,是乾隆皇帝的书房,仅约4.8平方米,很容易聚暖。
  而“火墙”的历史则更为悠久,考古学家曾在秦朝的宫殿遗址中发现了其雏形。明清宫殿中配有空心的火墙用于室内升温御寒。
  摘自《金陵晚报》
其他文献
夕阳照着小楼,公事可以暂且放下,这是属于一个人自省、冥思的时刻。“在余晖中感到天地以其缄默,轻轻抚过那些盲动、卑微的生命使其安歇”。一只垂死的蜜蜂,“明亮盛夏的小小死亡”,在内心引发的撼动仿佛“一首印象残缺的诗”。《夕照楼》让我觉得,生命在天地间轮回往复,逝去的永远逝去了,只有一种悲悯的情怀如夕阳笼罩大地。  小室一无所有。向西的一列窗,中午以前总透入静默的灰蓝,中午以后,金色便丰沛起来。黄昏时,
兴安四月,是寒冬欲去未去之时,是新春欲来未来之日。  兴安四月,是满山满谷树们的节日。  你看红皮云杉已换上一身新绿,那急性子的河柳,把满树银白色的毛毛狗疏疏朗朗、繁繁密密地高挑着,已有少数毛狗绽开了金黄的花蕊,让风中飘扬着些淡淡的有甜味的花香;那水冬瓜赤杨已垂下长长的褐色的花穗,但它们好像都矜持着,并不着急。  此时,樟子松那浅浅的淡绿似乎雾一般,又浓了一点儿;那俊俏的少女般的白桦,每个枝头也只
半年来,关于“孤独”这个话题似乎一直在我身边。  读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感觉很励志但是不动心;于是找来陈果的《好的孤独》一句句品读,感觉有道理但不震撼;听了一节语文课《孤独之旅》,记得那天听课我泪流不止,觉得在那一节语文课上我读懂了自己的孤独。  然而,直到拜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著作——《百年孤独》,我似乎明白了世间所有的孤独。  带着一颗虔诚的心,不敢忽略任何一个字。30万字,36
东北人就是要写出黑土地味儿,上海人就是要写出黄浦江味儿,北京人就是要写出豆腐脑炸酱面味儿,山东人就要写出浓浓的煎饼卷大葱味儿!这就是文体区别,就是文体意识。  为数不可能少的国人很快就要迎来一个“节日”,一个比春节、比国庆长假不知重要多少倍的“节日”:高考!  高考的重头戏之一是语文,语文的重头戏非作文莫属。或登陆诺曼底,或兵败滑铁卢,成败在此一举。  按理说,中国人用生来就会的中国话写一篇800
权蓉  女,现居呼和浩特,擅长写短篇故事,文笔清丽秀美,构思别致,有数百篇文字见于各类报刊。  日子么,就要自得其乐。像蚯蚓给自个儿截成九段,凑两桌打麻将的,还有一个端茶倒水的。  001  藏海镇原本叫大昌镇,我要去的藏海中学就在东山上。  旧学校用的不知是谁的一个大四合院,新的学校正在修建。  茜茜说,不出意外的话,正好我们开学能搬过去。  002  茜茜说得没错,因为宿舍也还在赶工,我们暂时
东晋时有个人,在橘子成熟时,选了三百枚,送給远方的朋友,并附了一封简短的信:“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写信人是大名鼎鼎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世事真是如此巧合,王献之亦有《送梨帖》:“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他将三百只梨送与好友,说冬天雪来得迟,天气情况不是很好。  这两人说的都是客气话。家乡产橘和梨,橘子和梨压弯树腰,摘一些送给朋友,聊表一点心意。  传统农耕时代的丰收季节,不但文
大红沟的深山里,藏着一座天然雕琢而成的石庙。因有这样一座民间传说的石庙,这里充满了禅意和诗情。  曲径通幽,穿过原始松林,豁然开朗处是黄花遍地的大草原,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漫草滩。站在这里抬眼远望,就可看见磨脐山右侧的迭迭山岭上,孤独地矗立着一座房子。当地百姓称:石庙岭。  山岭如此幽深,曲折。好在白云不断地从岭上发芽、生长、飘散。天地显得阔大而宽容。  顺着山脊往石庙岭行走。穿草地、上陡坡,踩着突
看见几个大人跟孩子围着一个下水道的井盖,心生好奇,走近一看——井盖缝隙间长着一丛草。  我听到了大人们的议论——  “人比草幸运,不满意受不了,还可以挪一下。”“命运是不能掌控的,人和草都太渺小,所有努力都显得滑稽可笑。”  大人嘛,多自以为是,好像一经他们说出就是至理名言,声音也就大得夸张。  我也听到了孩子们的议论声,小而清脆。  “能不能长出来是你的事,長在哪里是老天爷的事,做好你自己的事就
文学家有灵感时,可以立刻写成文字;音乐家有灵感时,可以馬上谱成曲;艺术家有灵感时,可以赶快作成画;而一般人有了灵感,却任其飞逝。灵感就像是一只云雀,突然飞落在我们的窗前,有些人能及时抓住,使别人也欣赏到它动听的歌声;有些人只有任它飞去,留给自己短暂美好的印象。
我家有三棵杏树,都是当年姥爷领着我母亲栽植的,培土,浇水。其中一棵叫“看到红”。  这种称呼是以杏色来命名的,说是杏熟时肤色的鲜艳,它就穿着那种颜色的衣服。在外村卖杏时,因色泽好,这种杏总是最先售完。即使被挤烂,色泽不改,分明有一种“果木气节”。多年来我一直想画出这种颜色,用于在纸上抒情,十二种颜色里都没有调得到,杏黄色概括不了它。真不如直接拓一顆大杏上纸去,那样颜色最准。  纸说,看到红。它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