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建设是实现高校分类发展,彰显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环节。高职人文教育的课程建设应从高校分类管理的视角,契合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合理定位课程目标,遵循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建设知行合一的课程内容,构建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
关键词: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47-02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人的整体性发展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融合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高职职业技能课程建设经多年努力已取得较大的成果,但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却相对薄弱,高职人文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着与普通高等院校人文课程趋同的倾向,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内容等针对性不强,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是实现高校分类发展,彰显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契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课题。笔者拟从高校分类的视角,从高职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重新审视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
合理定位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
(一)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个体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关键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应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综合职业素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一文中,将“核心能力”阐述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职业核心能力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所以,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竞争的加剧,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必然引发职业结构上的巨大变化,传统职业渐渐消亡,新职业在不经意间不断涌现。人们的职业生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职业生涯的稳定性正在被动态的职业生涯所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在其职业生涯中面临着自然而然的职业转换。职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对个体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技能型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形势,具备可迁移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是适应职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流动的关键。高职的人文教育,应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自我实现所必需的能力和态度,它不仅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而且在动机、需要、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培养学生应对环境变化的意愿和能力,使学生具有能够在不同工作和组织间实现平稳过渡的个人弹性和职业适应性,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中实现职业生涯持续和谐地发展。可以说,人文教育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内在持久的动力。
(二)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认为,教育必须以人的本质属性为依据,全面拓展人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智力的发展,还包括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从而达到人的自然、社会、精神的和谐统一。职业教育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必须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伦理和职业心理,在学生人格发展、人格适应和培养人格的动力、自我效能、能力动机等方面重新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身心协调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人文教育课程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既涉及人类的社会文化领域,也涉及人类的精神和价值领域。所以,人文教育涵盖了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心理人格和谐健全的人为出发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人文知识,形成对社会的认知结构,掌握多方面的社会生活知识,促进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正确认识或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行为选择。其次,人文教育提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水平,重视个体作为“人”的价值,认识和发掘生命角色对于人的内在意义,形成和谐、平静、合作、诚实、公正、平等、同情、理解和爱的人文精神。
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职业性原则
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以面向个体未来的职业生涯为基本态度,针对学生的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遵循职业性原则。职业性原则反映了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也为高职人文教育寻求面向人的发展和职业需要相协调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在现实教育生活中,人文教育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尤其应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及将来的社会角色或职业角色密切联系。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活动包含着不同性质和内容的人文教育,侧重培养不同内涵的人文素质。因此,高职人文教育如果离开了职业意义,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是以抽象理论、学科知识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是难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
(二)整体性原则
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是知、情、意活动的统一,所以,人文教育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途径所构成的系统工程,它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人文教育必须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全方位的教育实践过程。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需要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方面整体构建,要在教学计划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生活以及校园规划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全面落实,必须融入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人文教育有人文知识、社会、自然、学生社团活动等显性课程,又有学校建筑、校园景观、师生关系、学校管理制度等隐性课程,如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高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隱性课程,教师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学识水平、人格性情都会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建设高职人文教育知行合一的课程内容
(一)以“人职匹配”为原则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人职匹配”是个人个性特点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适应的具体体现。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个体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个体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种类,即做到“人职匹配”。如果“人职匹配”相宜,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立足“人职匹配”要求的人与职业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自主性,这是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自主性是个体认识自我及调控自身行为能力的能力,是个体思考分析、体验内心情感的能力,是个体感知资源及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的能力,是个体根据自我意识、内心体验领会‘意义’职业群的能力”。①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决定着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自觉性,促使学生具备参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己的行动力,从而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职业知识结构、职业心理状态、就业心理预期和职业行为方式,积极应对各种就业问题,并勇于尝试不同的职业角色,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主体地位,成为一个协调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定位,感知对自我有意义的职业群,培养学生自主性的选择未来职业的能力。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个人职业和个人生活等各方面所做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和期望,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职业理想是理想在职业人生中的体现,职业理想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确定人生发展的目标,增强职业发展的动力。规划职业理想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选择与决策技巧,把职业理想融入为社会服务的共同理想,进而实现职业生涯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二)以“适应职场”为导向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对于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是个人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职业意识在人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影响个人职前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向,也影响着个人职后就业状况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职业意识教育应成为高職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高职人文教育要以职业意义为基础,把职业的审美性、伦理性、艺术性和社会意义等情感与价值的理解和内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②帮助学生认同职业角色,形成对于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职业意识所涵盖的职业认知、态度、情感等隐性素质只有通过人文教育的熏陶感染,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三)以“爱岗敬业”为基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每一种职业岗位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道德要求。这种以“爱岗敬业”为标志的适应性是个体职业生存状况的最基本内容。最新的调查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反倒退居二线了。据统计,70%以上的企业认为,应该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所以,以爱岗敬业为基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树立学生尊重职业的意识,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发现职业与自我的关系,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以适应自己未来所选择的职业,并在今后的职业适应过程中积极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结构,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只有根据现行的工作需要改变原来的职业目标和兴趣,调整心态,培养对所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对职业的热爱,才能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职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构建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学习共同体
(一)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人文教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是人文教育中的对话者,是协调教育行动的组织者,是学生成长经验的分享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主动选择。学生只有成为课程的主体,才能调动自己的全部精神要素,参与课程学习。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自我意识已处于比较发达的状态,能够在了解职业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信息收集,对情感、价值、意志等人文要素进行评价、判断,形成自我设计,进行行为选择。以对话的方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在平等基础上相互理解和交流,使人文教育合理地介入并有效地引导,是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的条件。教师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知识价值观,在教育中能够真正地尊重人、发现人、发展人。教育的人文精神是教育的本质力量,也是教育的本原属性。它以人性发展的可能性为起点,以关怀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教师应是这一目标的最佳承载者和实践者。
(二)构建学生与社会企业制度文化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对外部的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造、发展和完善人自身,因此,实践是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人文素质的形成,是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许多人生感悟、社会体验、对自然的认识、对工作的了解、人际的交往、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人文教育由理性的知识形态变成感性的行为。职业生活作为反映个体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职业生活所拥有的体验性、互动性情境,以及对它的理解和应用,为高职人文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生动的场景,职业生活又包含着丰富的默会性人文知识,对高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经验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学生与社会企业制度文化互动的实践学习形式,使学生在人与职业、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中具有自我建构、自我成长的平台,形成面向职业生活的人文素质。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其职业性,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必须与高职的办学目标、培养方向等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突出职业教育知行合一的特点。
注释:
①陈瑞丰:《马克思实践观下高校职业理想教育》,《出国与就业》2011年第20期第167-168页
②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24-25页
参考文献:
[1]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19).
[2]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OL].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dlib.cnki.net.
[3]陈瑞丰.马克思实践观下高校职业理想教育[J].出国与就业,2011(20).
[4]王进,施霞.大学生职业意识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9):69.
[5]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4-25.
作者简介:
辜芝兰(1966—),女,江西南昌人,赣南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47-02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人的整体性发展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融合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高职职业技能课程建设经多年努力已取得较大的成果,但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却相对薄弱,高职人文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着与普通高等院校人文课程趋同的倾向,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内容等针对性不强,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是实现高校分类发展,彰显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契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课题。笔者拟从高校分类的视角,从高职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重新审视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
合理定位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
(一)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个体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关键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应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综合职业素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一文中,将“核心能力”阐述为:“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职业核心能力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所以,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竞争的加剧,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必然引发职业结构上的巨大变化,传统职业渐渐消亡,新职业在不经意间不断涌现。人们的职业生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职业生涯的稳定性正在被动态的职业生涯所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在其职业生涯中面临着自然而然的职业转换。职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对个体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技能型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形势,具备可迁移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是适应职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流动的关键。高职的人文教育,应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自我实现所必需的能力和态度,它不仅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而且在动机、需要、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培养学生应对环境变化的意愿和能力,使学生具有能够在不同工作和组织间实现平稳过渡的个人弹性和职业适应性,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中实现职业生涯持续和谐地发展。可以说,人文教育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内在持久的动力。
(二)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认为,教育必须以人的本质属性为依据,全面拓展人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智力的发展,还包括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从而达到人的自然、社会、精神的和谐统一。职业教育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必须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伦理和职业心理,在学生人格发展、人格适应和培养人格的动力、自我效能、能力动机等方面重新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身心协调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人文教育课程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既涉及人类的社会文化领域,也涉及人类的精神和价值领域。所以,人文教育涵盖了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心理人格和谐健全的人为出发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人文知识,形成对社会的认知结构,掌握多方面的社会生活知识,促进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正确认识或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行为选择。其次,人文教育提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水平,重视个体作为“人”的价值,认识和发掘生命角色对于人的内在意义,形成和谐、平静、合作、诚实、公正、平等、同情、理解和爱的人文精神。
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职业性原则
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以面向个体未来的职业生涯为基本态度,针对学生的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遵循职业性原则。职业性原则反映了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也为高职人文教育寻求面向人的发展和职业需要相协调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在现实教育生活中,人文教育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尤其应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及将来的社会角色或职业角色密切联系。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活动包含着不同性质和内容的人文教育,侧重培养不同内涵的人文素质。因此,高职人文教育如果离开了职业意义,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是以抽象理论、学科知识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是难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
(二)整体性原则
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是知、情、意活动的统一,所以,人文教育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途径所构成的系统工程,它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人文教育必须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全方位的教育实践过程。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需要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方面整体构建,要在教学计划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生活以及校园规划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全面落实,必须融入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人文教育有人文知识、社会、自然、学生社团活动等显性课程,又有学校建筑、校园景观、师生关系、学校管理制度等隐性课程,如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高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隱性课程,教师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学识水平、人格性情都会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建设高职人文教育知行合一的课程内容
(一)以“人职匹配”为原则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人职匹配”是个人个性特点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适应的具体体现。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个体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个体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种类,即做到“人职匹配”。如果“人职匹配”相宜,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立足“人职匹配”要求的人与职业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自主性,这是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自主性是个体认识自我及调控自身行为能力的能力,是个体思考分析、体验内心情感的能力,是个体感知资源及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的能力,是个体根据自我意识、内心体验领会‘意义’职业群的能力”。①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决定着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自觉性,促使学生具备参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己的行动力,从而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职业知识结构、职业心理状态、就业心理预期和职业行为方式,积极应对各种就业问题,并勇于尝试不同的职业角色,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主体地位,成为一个协调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定位,感知对自我有意义的职业群,培养学生自主性的选择未来职业的能力。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个人职业和个人生活等各方面所做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和期望,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职业理想是理想在职业人生中的体现,职业理想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确定人生发展的目标,增强职业发展的动力。规划职业理想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选择与决策技巧,把职业理想融入为社会服务的共同理想,进而实现职业生涯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二)以“适应职场”为导向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对于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是个人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职业意识在人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影响个人职前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向,也影响着个人职后就业状况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职业意识教育应成为高職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高职人文教育要以职业意义为基础,把职业的审美性、伦理性、艺术性和社会意义等情感与价值的理解和内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②帮助学生认同职业角色,形成对于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职业意识所涵盖的职业认知、态度、情感等隐性素质只有通过人文教育的熏陶感染,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三)以“爱岗敬业”为基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每一种职业岗位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道德要求。这种以“爱岗敬业”为标志的适应性是个体职业生存状况的最基本内容。最新的调查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反倒退居二线了。据统计,70%以上的企业认为,应该加强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所以,以爱岗敬业为基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树立学生尊重职业的意识,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发现职业与自我的关系,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以适应自己未来所选择的职业,并在今后的职业适应过程中积极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结构,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只有根据现行的工作需要改变原来的职业目标和兴趣,调整心态,培养对所从事职业的敬业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对职业的热爱,才能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职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构建高职人文教育课程的学习共同体
(一)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人文教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是人文教育中的对话者,是协调教育行动的组织者,是学生成长经验的分享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主动选择。学生只有成为课程的主体,才能调动自己的全部精神要素,参与课程学习。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自我意识已处于比较发达的状态,能够在了解职业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信息收集,对情感、价值、意志等人文要素进行评价、判断,形成自我设计,进行行为选择。以对话的方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在平等基础上相互理解和交流,使人文教育合理地介入并有效地引导,是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的条件。教师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知识价值观,在教育中能够真正地尊重人、发现人、发展人。教育的人文精神是教育的本质力量,也是教育的本原属性。它以人性发展的可能性为起点,以关怀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教师应是这一目标的最佳承载者和实践者。
(二)构建学生与社会企业制度文化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对外部的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造、发展和完善人自身,因此,实践是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人文素质的形成,是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许多人生感悟、社会体验、对自然的认识、对工作的了解、人际的交往、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人文教育由理性的知识形态变成感性的行为。职业生活作为反映个体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职业生活所拥有的体验性、互动性情境,以及对它的理解和应用,为高职人文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生动的场景,职业生活又包含着丰富的默会性人文知识,对高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经验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学生与社会企业制度文化互动的实践学习形式,使学生在人与职业、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中具有自我建构、自我成长的平台,形成面向职业生活的人文素质。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其职业性,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必须与高职的办学目标、培养方向等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突出职业教育知行合一的特点。
注释:
①陈瑞丰:《马克思实践观下高校职业理想教育》,《出国与就业》2011年第20期第167-168页
②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24-25页
参考文献:
[1]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19).
[2]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OL].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dlib.cnki.net.
[3]陈瑞丰.马克思实践观下高校职业理想教育[J].出国与就业,2011(20).
[4]王进,施霞.大学生职业意识现状调查及培养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9):69.
[5]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4-25.
作者简介:
辜芝兰(1966—),女,江西南昌人,赣南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