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数学的授课精髓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思路的创新,而这种创新要具备一定的知识量,并且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训练启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思路,有人说:“教”的能力会影响到学生的创新的能力,换言之,“学”的能力也直接影响到创新的能力。创新是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如何利用数学课堂教学这个形式去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展现出来。我认为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掌握以下几点:
一、树立学生创新的勇气和自信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苛求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思路去接受、去学习,而是要鼓励学生按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去发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足,也不要让他失落,除了要首先表扬其爱动脑筋、思维活跃的长处之外,还要耐心地开启、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如何去思考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技巧。这样既表扬了学生学习上的长处,又委婉地指出了其不足,不仅使学生内心渴望表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也让他知道了今后努力的目标,这样保护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使其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比如,我在讲“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时,刚讲完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这一性质,就出了如下练习题:已知三角形ABC的外角∠BAD=120°,∠C =50°,求∠B的度数。刚出完该题,就有一名成绩中等的同学就举起了手,他用洪亮的语言一口气说出了下面的解法:“先求∠BAC =180°-120°=60°,再利用∠B = 180°-∠BAC -∠C=180°-60°-50°=70°,所以答案是70°。”其实直接用∠BAD-∠C就可以了,他做得有点繁琐。同学们听了他的解答立刻持否定态度,使他显得有点尴尬,立刻低下了头。看到这种情景,我立刻说:“你的回答非常好,声音洪亮,步骤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强,结果正确无误,符合本题要求,但美中不足的是解法有点复杂,如果能用上我们刚才学的知识就更好了;同时你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非常值得我们在座的同学学习。”学生听到我的表扬又抬起了头,此后这位同学上课经常发言,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慢慢积累。在大量实际的数学授课中,我发现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我们一线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给学生亲身操作、用脑思考、习题尝试、答题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学生们在学习了分数的知识后,我会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边形,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学生再认真探索一下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進了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进而得出了多种折法。
三、耐心设置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问题思路
数学学习的发生来源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境作用,通常当学生面临数学学习情境变化时,情境的新异性会使学生产生本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数学学习发生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因此,教师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出发,构建一些让学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情境,以趣味情境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对数学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比如我在讲解圆的对称性知识时,设置了下面的教学情境:“为什么所有车子的轮子都是圆形的呢?” 车子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事物,于是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天天都在坐车,就是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厂家生产的是圆形的轮子,所以车主只好用它了。”“道理是圆就有一个圆心,半径是一样的。”于是我抓住这一教学契机,点拨学生:“是不是可以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共同学习,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并深刻理解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所不在”的事实。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按照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活动来改造数学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有可能在真实的、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活跃的“问题解决”和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团体交流,培养学生协作创新
我们知道团体交流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的过程,是相互促进、主动学习、共同提高的好的学习形式。每个同学要有所创新,不仅要有认真钻研、探索的决心,还要具备合作精神。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作用,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让学生们优势互补,集智取长,竞争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只有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才能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达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目的。
一、树立学生创新的勇气和自信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苛求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思路去接受、去学习,而是要鼓励学生按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去发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足,也不要让他失落,除了要首先表扬其爱动脑筋、思维活跃的长处之外,还要耐心地开启、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如何去思考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技巧。这样既表扬了学生学习上的长处,又委婉地指出了其不足,不仅使学生内心渴望表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也让他知道了今后努力的目标,这样保护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使其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比如,我在讲“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时,刚讲完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这一性质,就出了如下练习题:已知三角形ABC的外角∠BAD=120°,∠C =50°,求∠B的度数。刚出完该题,就有一名成绩中等的同学就举起了手,他用洪亮的语言一口气说出了下面的解法:“先求∠BAC =180°-120°=60°,再利用∠B = 180°-∠BAC -∠C=180°-60°-50°=70°,所以答案是70°。”其实直接用∠BAD-∠C就可以了,他做得有点繁琐。同学们听了他的解答立刻持否定态度,使他显得有点尴尬,立刻低下了头。看到这种情景,我立刻说:“你的回答非常好,声音洪亮,步骤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强,结果正确无误,符合本题要求,但美中不足的是解法有点复杂,如果能用上我们刚才学的知识就更好了;同时你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非常值得我们在座的同学学习。”学生听到我的表扬又抬起了头,此后这位同学上课经常发言,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慢慢积累。在大量实际的数学授课中,我发现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我们一线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给学生亲身操作、用脑思考、习题尝试、答题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学生们在学习了分数的知识后,我会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边形,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学生再认真探索一下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進了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进而得出了多种折法。
三、耐心设置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问题思路
数学学习的发生来源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境作用,通常当学生面临数学学习情境变化时,情境的新异性会使学生产生本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数学学习发生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因此,教师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出发,构建一些让学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情境,以趣味情境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对数学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比如我在讲解圆的对称性知识时,设置了下面的教学情境:“为什么所有车子的轮子都是圆形的呢?” 车子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事物,于是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天天都在坐车,就是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厂家生产的是圆形的轮子,所以车主只好用它了。”“道理是圆就有一个圆心,半径是一样的。”于是我抓住这一教学契机,点拨学生:“是不是可以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共同学习,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并深刻理解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所不在”的事实。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按照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活动来改造数学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有可能在真实的、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必要的逻辑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活跃的“问题解决”和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团体交流,培养学生协作创新
我们知道团体交流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的过程,是相互促进、主动学习、共同提高的好的学习形式。每个同学要有所创新,不仅要有认真钻研、探索的决心,还要具备合作精神。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作用,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让学生们优势互补,集智取长,竞争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只有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才能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达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