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尔赫斯曾说:“我们的躯体由时光组成,不断消耗的时光。”这句话中蕴含的深切悲剧感无疑使其成为足以震撼人的最深层心理的擂鼓声,使我们无比焦虑地发现我们的存在实质在无限延伸的时光面前也不过是用途多样的消费品——这种骤然而来的空洞感与迷茫感是多么令人煎熬,以至于一代又一代的先哲们总是试图穷尽一生来为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赋予正当化的价值,使自己对不至于“若蝼蚁一般”匍匐于名为时光的绝对权威之下。
但时光并不能称之为消耗品,无论运用怎样的言辞对其伟力加以修饰,无论赋予怎样的内涵为其辩护,时光对我们而言也不过是籍由钟摆的运动所呈现出来的间隔摆了,并不存在任何个体化的意义——因而,时光本身看似无始无终,对我们而言也不过是繁琐而并不连续的形式而已。那么,对于我们而言,将我们置于有限与无限的权衡之中从而将我们抛入虚无的存在之中的就绝不是时光,而是更为主体化的存在。
揭开笼于时光的流逝之上的面纱,我们能够得到的只有一件事——它是孤独的。
我们终究是一种现象性的生物,只能以自我的尺度作为对世界的衡量标准。没有人会去在意在“我”这一个体消亡之后终将延续的无限岁月,前者对我们而言仅仅是数字化的疏离,而后者对我们而言也不过是毫无意义的背弃与否定。对我们而言,只有当我们恰好在某一时刻睁开懵懂的双眼,喊出属于自己的第一声宣告之后,世界才是真正的开始——这样一来,看似无始无终的时光对于我们而言也成为有限的而并非恒久的,看似不曾停歇的历史对我们而言也支离为破碎而纠结的欠片,对我们而言,倘若不将一切置于名为“我”的最大框架之下,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便成为一种充实而不曾属于“我”的充实的虚无。
但孤独对我们而言却是不同的。它太过朴实、太过沉重又太过固结,以至于它并不呈现出如时光那般冷肃而漠然的面容,亦不表现出若空无那般认真而绝望的悲观,它仅仅是酣眠于那纷乱而繁杂的涡流平静无波的最深处,偶尔被某种不经意的烦忧惊醒,却令人意识到现在这活跃于舞台上的他们,不过是那场永恒的安眠中浮起的如同夢幻般的泡影。
从某中意义上而言,它比时光更冷漠,比空无更深邃,比世俗更沉默——但正因为如此,它才在不经意间被人们所忽视,仅止于浅薄的焦虑与空洞的标榜。
但它却又不能不出现在任何地方,哪怕是以最为庸俗的形式。
总有一天,人们会意识到,他们的生命是借来的财富。我们不因为任何神圣的理由而降生,也不因为任何神圣的理由而死去。在这逐渐褪色甚至霉变的生存形式之前,任何事都是最为庞大的亦是最为渺小的——因为我们只是将现在作为唯一形式的盲目的漂流者。
总有一天,人们会知晓,为吟游诗人所讴歌的相遇,由一切偶然性与必然性所创作的最高杰作,终究只能成为映照自己的光洁镜面——在那其中没有任何先入之物,为寂寞的光线所折射出的不过是扭曲而滑稽的他人的,也是自己的过去与未来。我们穷究这一切偶然,所得知的也不过是不复存在的过往,以及终将逝去的故我。
总有一天,人们会明悉,他们所畏惧的死亡与寂灭,不过是无知觉的无限。他们所畏惧的永非物理性的死亡,亦非生理活动的停止,因为那一切对于无知觉的骸骨并无意义——他们所畏惧的只是黑暗、空虚以及最为不堪的孤独。社会性的生存使人类体验了生的甜美,生命的终止成为对视作永恒延续的自我的最大考验。本应置于神坛上的死亡,此刻却只能成为生的婢女而龟缩于其裙角的阴影之下。
生命、死亡、爱憎、相遇……当我们逐层剥去附着于存在之外的单薄外壳,当我们不再为自己的存在添加冗余的矫饰,当我们自明于生命这一现象不过是置于自我这一前提之下的必然理由,我们的一切都成为废弃的——那么我们还能剩余什么?
孤独在安眠中静穆地对我们微笑。
自我使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成为有限的附属品,那么对于它而言,能称之为永恒的也便只有与其相伴而延续的孤独。
倘若人们愿将生命称之为一场伟大的失眠,那么我倒更情愿将孤独称作清醒的酣眠而感谢。它使我们意识到生存的实质即是自我的消遣与执拗,却又将一切置于永恒的框架之下构成生命形式中一切流溢与充塞的激情。
我们通过孤独意识到世界除“我”之外并无他人,却又不得不因为孤独所带来的恒久冲动与折磨而寻求与外界接驳的通路——哪怕这种努力只是如同西西弗斯的徒劳,哪怕这种努力是如同俄狄浦斯的矛盾,我们也绝不认为这种努力毫无价值。
孤独创造了这具有限而腐朽的肉身中一切可能的二律背反与戏剧性的冲突,我们的相遇因为彼此的隔膜而成为荒诞的独角戏,但这种冲突与背反也的确使得那栖宿于破败的神明子孙获得了切实而足以自视为永恒的价值。
孤独尽管诞生于名为自我的独特性,却并不因为单一自我的废失与倾颓而沦于无意义——它并非自我的附属品,且必然具有某种内在的永恒特征,只有如此,它才使我们从无数有限的累砌中得以一窥无限的片鳞。
它在荒凉的文明废墟上穆然,在繁华而喧闹的都市间流连,甚至伫立于无人抵达的未来等候着下一个来访者的擦肩而过——他并无任何形态却又为一切形态所拘束,如同浩渺的江流般无从捉摸。
无论现在、过去还是未来,孤独不断成为生命的唯一形式——人们在仅此一人的舞台上创造着的同一件作品。
我并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任何形式的永恒——因为所有的一切依然被囊括与一个不可否决的永恒前提之中——它的名字是孤独。
作者简介:张捷乐,学军中学。
但时光并不能称之为消耗品,无论运用怎样的言辞对其伟力加以修饰,无论赋予怎样的内涵为其辩护,时光对我们而言也不过是籍由钟摆的运动所呈现出来的间隔摆了,并不存在任何个体化的意义——因而,时光本身看似无始无终,对我们而言也不过是繁琐而并不连续的形式而已。那么,对于我们而言,将我们置于有限与无限的权衡之中从而将我们抛入虚无的存在之中的就绝不是时光,而是更为主体化的存在。
揭开笼于时光的流逝之上的面纱,我们能够得到的只有一件事——它是孤独的。
我们终究是一种现象性的生物,只能以自我的尺度作为对世界的衡量标准。没有人会去在意在“我”这一个体消亡之后终将延续的无限岁月,前者对我们而言仅仅是数字化的疏离,而后者对我们而言也不过是毫无意义的背弃与否定。对我们而言,只有当我们恰好在某一时刻睁开懵懂的双眼,喊出属于自己的第一声宣告之后,世界才是真正的开始——这样一来,看似无始无终的时光对于我们而言也成为有限的而并非恒久的,看似不曾停歇的历史对我们而言也支离为破碎而纠结的欠片,对我们而言,倘若不将一切置于名为“我”的最大框架之下,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便成为一种充实而不曾属于“我”的充实的虚无。
但孤独对我们而言却是不同的。它太过朴实、太过沉重又太过固结,以至于它并不呈现出如时光那般冷肃而漠然的面容,亦不表现出若空无那般认真而绝望的悲观,它仅仅是酣眠于那纷乱而繁杂的涡流平静无波的最深处,偶尔被某种不经意的烦忧惊醒,却令人意识到现在这活跃于舞台上的他们,不过是那场永恒的安眠中浮起的如同夢幻般的泡影。
从某中意义上而言,它比时光更冷漠,比空无更深邃,比世俗更沉默——但正因为如此,它才在不经意间被人们所忽视,仅止于浅薄的焦虑与空洞的标榜。
但它却又不能不出现在任何地方,哪怕是以最为庸俗的形式。
总有一天,人们会意识到,他们的生命是借来的财富。我们不因为任何神圣的理由而降生,也不因为任何神圣的理由而死去。在这逐渐褪色甚至霉变的生存形式之前,任何事都是最为庞大的亦是最为渺小的——因为我们只是将现在作为唯一形式的盲目的漂流者。
总有一天,人们会知晓,为吟游诗人所讴歌的相遇,由一切偶然性与必然性所创作的最高杰作,终究只能成为映照自己的光洁镜面——在那其中没有任何先入之物,为寂寞的光线所折射出的不过是扭曲而滑稽的他人的,也是自己的过去与未来。我们穷究这一切偶然,所得知的也不过是不复存在的过往,以及终将逝去的故我。
总有一天,人们会明悉,他们所畏惧的死亡与寂灭,不过是无知觉的无限。他们所畏惧的永非物理性的死亡,亦非生理活动的停止,因为那一切对于无知觉的骸骨并无意义——他们所畏惧的只是黑暗、空虚以及最为不堪的孤独。社会性的生存使人类体验了生的甜美,生命的终止成为对视作永恒延续的自我的最大考验。本应置于神坛上的死亡,此刻却只能成为生的婢女而龟缩于其裙角的阴影之下。
生命、死亡、爱憎、相遇……当我们逐层剥去附着于存在之外的单薄外壳,当我们不再为自己的存在添加冗余的矫饰,当我们自明于生命这一现象不过是置于自我这一前提之下的必然理由,我们的一切都成为废弃的——那么我们还能剩余什么?
孤独在安眠中静穆地对我们微笑。
自我使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成为有限的附属品,那么对于它而言,能称之为永恒的也便只有与其相伴而延续的孤独。
倘若人们愿将生命称之为一场伟大的失眠,那么我倒更情愿将孤独称作清醒的酣眠而感谢。它使我们意识到生存的实质即是自我的消遣与执拗,却又将一切置于永恒的框架之下构成生命形式中一切流溢与充塞的激情。
我们通过孤独意识到世界除“我”之外并无他人,却又不得不因为孤独所带来的恒久冲动与折磨而寻求与外界接驳的通路——哪怕这种努力只是如同西西弗斯的徒劳,哪怕这种努力是如同俄狄浦斯的矛盾,我们也绝不认为这种努力毫无价值。
孤独创造了这具有限而腐朽的肉身中一切可能的二律背反与戏剧性的冲突,我们的相遇因为彼此的隔膜而成为荒诞的独角戏,但这种冲突与背反也的确使得那栖宿于破败的神明子孙获得了切实而足以自视为永恒的价值。
孤独尽管诞生于名为自我的独特性,却并不因为单一自我的废失与倾颓而沦于无意义——它并非自我的附属品,且必然具有某种内在的永恒特征,只有如此,它才使我们从无数有限的累砌中得以一窥无限的片鳞。
它在荒凉的文明废墟上穆然,在繁华而喧闹的都市间流连,甚至伫立于无人抵达的未来等候着下一个来访者的擦肩而过——他并无任何形态却又为一切形态所拘束,如同浩渺的江流般无从捉摸。
无论现在、过去还是未来,孤独不断成为生命的唯一形式——人们在仅此一人的舞台上创造着的同一件作品。
我并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任何形式的永恒——因为所有的一切依然被囊括与一个不可否决的永恒前提之中——它的名字是孤独。
作者简介:张捷乐,学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