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地震带地震概率研究

来源 :地震地质译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统计理论和模式在地球物理学所有领域争相应用期间Court综述了对极值理论及其在地球物理学上解决某些问题的重要性。最近20年,极值理论由苏联的Gayskiy、Katok和美国的Epsten,Lomnitz提出并得到应用。Dick用这种理论对新西兰地震进行了分析,Milne、Darenport和schenkova、Kamik这种理论对欧洲地震进行了分析。Makjanic用同
其他文献
1985年日本地质调查所地震地质科分3处对阿寺断层进行了挖掘调查。调查地点主要是根据断层位移地形和周围状况选定的。可是,实际上在所有的探槽壁面,都发现了完整的断层露头,现在正在开展对最新活动期和活动间隔以及过去几次位移量等的解释分析工作。地质调查所的调查地点大致位于阿寺断层中段一东南段,在这段断层上,阿寺断层系的主活断层,大致连接成一条直线。不过,至阿寺断层的西北段,竟分支为几条活断层,密集地分布
期刊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浅源地震的发生清楚地显示了该地区现今构造过程。预报地震发生能力可能随着我们对震源力学知识的增加而改进。即使对能量积累和释放过程了解的非常清楚,但是由于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及有关的物理性质不能精确地了解,所以对特殊地震事件的预报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另外一种好的方法是统计预报,其方法是应用算子估计未来地
期刊
地震随深度分布的状况取决于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而且还与地壳的地热状态密切相关。Sibson(1982)用一个剪切强度随深度变化的模型,研究了美国大陆壳断裂带内的地热和地震参数,发现剪切强度的峰值对应于有震—无震的过渡带。Meissner和Strehlall(1982)论述了热流密度值不同的大陆区在最大剪切值的深度和震源的最大密度值的深度上一致。
期刊
前言本文是在观察断层露头查明活动方式的基础上,用简单计算推测断层位移速度的实例。若地震是沿着具有同一规模的断层发生,并产生相同位移量。那么,从地壳运动的观点来看,这些地震就是同等震级的地震。但是,震源区的建筑物等的破坏,则是由产生地震动灾害的短周期(0.1—10秒)的地震波造成的,其破坏程度与断层的位移速度成正比,而与最终的位移量无关。因此,查明地震时断层的位移速度,既是推断地震危险性的重要指标,
期刊
近年来,在各地震活动区域内对地震波速比V_P/V_S的波动,波速比与长期平均值的偏离Δ(V_P/V_S)及该参数在时空上的分散特性进行了观测。这些研究表明,参数场在形态上是不均匀的。观测到有Δ(V_P/V_S)参数的负值和正值出现,各区域经同样时间段(ΔT)积累,这些值在空间上组成大的负异常和正异常∑[Δ(V_P/V_S)]。这说明强震是有前兆的,强震发生在负异常区或不同符号最大异常的过
期刊
前言确立发震时间的长期预测模式,对于推断地震活动的危险性和制定地震预测报的基本战备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地震空区、历史地震和活断层研究,长期预测发震地点、位置及其规模,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成为可能。可是,过去是用统计的方法预测地震的发震时间。岛崎和中田根据断层破坏强度不变的原理,提出时间预测模式。根据这种模式,在同一断层反复发生地震时,其发震间隔与上次地震的位移量成正比。即如果位移量大,到下次地震的
期刊
釜房大坝位于名取川支流的基石上,在仙台市以西约15公里。坝址属于地质学中绿色凝灰岩区域,基底由新第三纪中新世的火山碎屑岩的主的凝灰角砾岩、泥岩等沉积岩类和以石英安山岩为主的火成岩类构成,地表为第四纪覆盖层。坝址的基岩大部分虽是石英安山岩,但也有一部分与凝灰岩相接。
期刊
地震的地理分布概述地震发生的频度各个地区不尽相同,为确定高地震频度地位的位置,须定出震源座标并作出其图解。显然,这些地震的震中与一定的地震发生时间间隔相适应,因而某种程度上震中密度表示了那时的地震频度。本节中我们采用这一方法:选择足够大的时间段以保证各时段大致相同,地震发生的地理分布型式也予考虑(从大区域上,从特定地区上)。
期刊
梅尔斯断层横贯俄克拉何马州长达26公里。近40年来,许多地质学家认为这是一条古老而平静的断层。直至最近仍无人看出断层新活动的痕迹。目前地质学家不仅了解这一断层很年轻,而且预测将来某个时刻它会发生一次7级地震。现代地震学家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解释最近在美国东部发生的一些地震。美国东部多数年轻断层几乎无从追溯,因为它
期刊
本文是研究强地震的有效预报问题,塔什干地球动力学试验场的例子表明:地震前兆的系列信息量,取决于资料选择的正确性和地震台网相对于强孕震区的最佳位置。对发生于塔什干地球动力学试验场范围内的强震进行后验预报的结果,可以获得天然构造地震和由人类工程活动所引起的地震的前兆特征。并且从地震前兆的可靠性和信息量的观点出发,对试验场中现有的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作出了评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