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教学情境的概念,教学情境的价值,以及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提出教师应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教学情境 教学策略
生物来源于实际生活,学生学习生物是为了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所学知识与情境紧密结合,在教学情境中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一、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的情感活动氛围。“情”指情感活动,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境”是教学环境,“境”是“情”的前提和基础,“情”是“境”的目的和升华,“情”和“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良好情绪,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
二、教学情境的价值
(一)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教师应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教师逐渐摆脱了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牢固树立以育人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二)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逐渐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为学习的知识和学生的思维提供支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生物学,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三、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
(一)利用课程资源,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充分利用生物课程资源,对生物实验室和生物课教室进行精心布置,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生物实验室除了摆放标本、器具和模型外,还可以陈列学生课上和课后完成的作品。例如:展示学生用纸板、塑料瓶等材料制作的动植物细胞的模型;学生制作的各种叶的标本;利用网络、图书馆等了解显微镜技术发展历史,在墙上张贴学生的研究成果;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张贴学生的研究报告。
精心布置生物实验室和教室,使学生一走进生物实验室和教室,就感觉进入了一个奇幻的生物世界,无形中会提高探究生物科学奥妙的兴趣。展示学生的作品和成果,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通过与他人的对比,积累宝贵的经验。学生作品和成果上写上班级和姓名,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及和同学合作的重要性,激发了进一步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生生、师生的交流合作,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信息量大、交互性强,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传递越来越多的生物信息,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例如:在“输血和血型”一节的教学中,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①儿子想献血,母亲不让,认为会伤元气,而且会造成贫血。②献血狂人杨主银6年无偿献血41次,累计达1万毫升,已属违法超常献血。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献血对人体的健康有没有影响?说出你的理由。然后展示事例:某学校12岁患白血病的男孩张某体育课上和人碰装后鼻出血,由于血小板比正常人低很多血液不能凝固而大量出血,同学和老师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说必须立即进行输血,否则有生命危险。可验完血后发现,医院里他这种血型的血正告急,在这千钧一发,生死攸关的时刻,周围的同学和老师都站出来愿意用自己的鲜血挽救他的生命。医院里每天都会有许多人生死边缘徘徊,如果你的亲人在需要用血时,而血库里没有血,你的心情又会怎样?接着用多媒体展示无偿献血的照片,汶川地震后献血的感人场面和采访影像资料,展示教师无偿献血证。最后让学生用一句贴切的话向社会发出献血的呼吁。
两则材料对比鲜明,通过分组讨论从心理上消除对献血的疑虑和误解。展示感人的事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再一次激发学生成年后参与无偿献血的决心和愿望,并从心底里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向社会发出献血的呼吁,培育学生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多媒体逐步展示,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形成珍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感。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生物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而且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最基本的途径是通过实验发现和归纳。例如教学“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节时,进行如下设计:①提出问题:上节课学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②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然后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③归纳总结:多媒体演示人体和动物体的其他细胞,学生归纳总结人和动物体细胞的基本结构并绘制人和动物细胞基本结构图,总结动植物细胞的异同。④模型制作:用果冻、糖等一些材料制作动物细胞模型。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自主获得了生物知识,而且提高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模型制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充分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学习生物学,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刘恩山,汪忠主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4]朱正威主编.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教学情境 教学策略
生物来源于实际生活,学生学习生物是为了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所学知识与情境紧密结合,在教学情境中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一、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的情感活动氛围。“情”指情感活动,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境”是教学环境,“境”是“情”的前提和基础,“情”是“境”的目的和升华,“情”和“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良好情绪,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
二、教学情境的价值
(一)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教师应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教师逐渐摆脱了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牢固树立以育人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二)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逐渐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为学习的知识和学生的思维提供支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生物学,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三、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
(一)利用课程资源,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充分利用生物课程资源,对生物实验室和生物课教室进行精心布置,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生物实验室除了摆放标本、器具和模型外,还可以陈列学生课上和课后完成的作品。例如:展示学生用纸板、塑料瓶等材料制作的动植物细胞的模型;学生制作的各种叶的标本;利用网络、图书馆等了解显微镜技术发展历史,在墙上张贴学生的研究成果;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张贴学生的研究报告。
精心布置生物实验室和教室,使学生一走进生物实验室和教室,就感觉进入了一个奇幻的生物世界,无形中会提高探究生物科学奥妙的兴趣。展示学生的作品和成果,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通过与他人的对比,积累宝贵的经验。学生作品和成果上写上班级和姓名,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及和同学合作的重要性,激发了进一步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生生、师生的交流合作,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信息量大、交互性强,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传递越来越多的生物信息,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例如:在“输血和血型”一节的教学中,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①儿子想献血,母亲不让,认为会伤元气,而且会造成贫血。②献血狂人杨主银6年无偿献血41次,累计达1万毫升,已属违法超常献血。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献血对人体的健康有没有影响?说出你的理由。然后展示事例:某学校12岁患白血病的男孩张某体育课上和人碰装后鼻出血,由于血小板比正常人低很多血液不能凝固而大量出血,同学和老师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说必须立即进行输血,否则有生命危险。可验完血后发现,医院里他这种血型的血正告急,在这千钧一发,生死攸关的时刻,周围的同学和老师都站出来愿意用自己的鲜血挽救他的生命。医院里每天都会有许多人生死边缘徘徊,如果你的亲人在需要用血时,而血库里没有血,你的心情又会怎样?接着用多媒体展示无偿献血的照片,汶川地震后献血的感人场面和采访影像资料,展示教师无偿献血证。最后让学生用一句贴切的话向社会发出献血的呼吁。
两则材料对比鲜明,通过分组讨论从心理上消除对献血的疑虑和误解。展示感人的事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再一次激发学生成年后参与无偿献血的决心和愿望,并从心底里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向社会发出献血的呼吁,培育学生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多媒体逐步展示,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树立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形成珍爱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感。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生物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而且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最基本的途径是通过实验发现和归纳。例如教学“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节时,进行如下设计:①提出问题:上节课学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②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然后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③归纳总结:多媒体演示人体和动物体的其他细胞,学生归纳总结人和动物体细胞的基本结构并绘制人和动物细胞基本结构图,总结动植物细胞的异同。④模型制作:用果冻、糖等一些材料制作动物细胞模型。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自主获得了生物知识,而且提高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模型制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充分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学习生物学,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刘恩山,汪忠主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4]朱正威主编.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