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推进下,高职院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了适应目前的发展现状,可以将管理学原理应用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力图从多个角度实现学生工作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新形势 管理学原理 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233-02
引言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文)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全国各高职院校都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制度。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指出辅导员应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对辅导员的理论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辅导员工作庞杂繁琐,具体内容包括:班级及党团组织建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和班级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与勤工组学、综合测评、学生紧急事件应对与处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等工作。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工作,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一、新形势下管理学原理应用的意义
(一)增强对高职大学生思想上的引导
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着对学生培养的效果、决定着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程度,更决定着这些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觉悟层次。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是多维度、立体式的,其中团结一心、拼搏向上、奋勇争先的班级精神对班内每一个成员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规范力量。而这种优秀的班集体就是依靠辅导员指导、班委努力实践以及班级同学配合而共同实现的。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学生会成为学困生、心困生而带动这类学生走出低谷,更正错误的思想信念,一定离不开优秀的班集体的作用,离不开优秀的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理论。
(二)提高对高职大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班级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体系中最基本、最基层的管理。可以说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细胞,它的产生与发展需要学校每一层级管理人员的重视与呵护。稳定运行的班级是学校展开所有教育与教学活动的基石,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在我国,学校的学生主管部门对本校的学生以及班级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同时也是相对学校的其他部门有着更多的渠道了解学生,因此所做出的政策会更加适应学生管理,而且在不断的管理与反馈过程中不断提升整体的管理能力与水平。
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状况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达不到预定的或者是理想目标,其原因是多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管理人员对高职学生的“人性假设”的定位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学生自身的特点,下面就根据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长期以来学生管理人员对高职学生的偏见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通过高考把综合成绩最高的一部分学生录取到全国重点大学(即一本院校);与其相比成绩差一些的学生被录取到二本院校或者是三本院校。但如果学生没有过本科的投档线就只能选择高职大专一类的专科院校。长久以来,本科院校录取人数相对较少,能够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被视为优秀的,而进入高职一类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一般的或者是普通。基于这种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的老师往往对学生采取的是消极的、负面的定位,即学生是不听话的、不爱学习的、没有一定的理想和目标的。在这种“人性假设”下,所采取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必然偏向强压式、命令式教育,使学生不容易接受,难以给自己正确定位,不利于学生成长以及对其管理。
(二)高职学生自控和自律能力较差
高职学生总体的表现就是比较好动、好奇心强,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早操、上课、晚自习等教育教学制度的不能完全地遵守,总是在一些时候开小差、动心眼想逃避制度的检查。或者学生在寝室中也较难养成按时就寝、按时起床,及时整理内务的良好习惯,往往实在检查来临之时匆忙收拾收拾,检查过后恢复原样。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在家生活时没有意识要收拾卫生,往往都由父母又或者是长辈代劳,没有养成习惯;大学以前上下课的时间全校统一的,很少出现其他同学上课而自己不上课的现象,因此逃课机会较少;另一方面源于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认知,部分学生认为来读书能拿到毕业证书就行,其他的无所谓,更有甚者破罐子破摔,包括学习在内的事情全然不顾。
(三)高职学生群体中的“小组织”盛行
在学生群体中存在这各种各样的小组织,这些组织往往由学习生活的原因聚在一起、兴趣爱好聚在一起、性格秉性聚在一起以及生活地域聚在一起。这些“小组织”数量十分庞大,而且一个学生经常属于不同的这些“小组织”中。这些“小组织”往往会由意见领袖,带领着本组织的前进方向。尽管在这非正式组织中大部分对学校管理制度拥护的至少是不反对的能够遵守的,但是有一部分“小组织”却是起了副作用,造成所谓的组织成员消极看待学生管理制度甚至采取对抗手段来应对检查。巧妙地引导或者解决好这些“小组织”,会使学生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三、新形势下管理学原理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归纳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科学直观的解释了,人在满足了较低级阶段的需要以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辅导员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最终是要有一个高层次的需求的,正是专业化、专家化的需求。
1.满足安全需要,明确辅导员班主任职责
安全需要是一个人最基本需要之一。凡是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出身的人都会说:“学生工作办了的都是小事,误了的都是大事”。目前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有两方面担忧,一是怕平时杂乱无章的工作出现失误或漏洞。一个失误可能会釀成大错,甚至毁其一生;另一方面是怕学生的突发性事件。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中的同志最怕在晚上听见电话响,这是长期工作形成的职业病。工作要求学生管理工作团队必须24h开机,在出现突发事件时,要在第一时间能够赶到事发现场。从这些情况来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安全需要是可以有改进的空间的。一方面就是要明确职责,健全制度。辅导员班主任的第一要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目前情况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以辅导员为主,在此主要讲一下辅导员的工作,现在有些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精力都被日常事务性工作所占据。因此,在落实好1:200的专职辅导员配备问题上,我们需要从制度上明确辅导员职责范围,从目前的情况看,只盯着1:200这个数字,按人设人的做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范围,依据工作内容来进行按岗设人、按需设人,来解决辅导员职责不明的问题。另外在法律方面应该给予一定援助,理清法律责任。 2.满足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解决好辅导员出路问题
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辅导员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的几个层次之后,必然要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实现也是辅导员能够实现专业化、专家化的根本保障。要实现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就要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问题。在这方面有的高校已经在尝试辅导员职级与职称并升的办法,值得在全国进行推广,并形成完善健全的制度。一方面可以从职级上划分几个等级,满足规定的条件逐步上升至较高的等级;另一方面,还是要从职称上给大多数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让辅导员可以在本专业进行职称评定,设立中级职称、高级职称。这样更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化、专(下转230页)(上接233页)家化发展,通过专业的理论研究,承担课题,来推动辅导员事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二)加强职能管理
从管理学意义上,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目的和程序而组成的一种权责角色结构。
1.组织结构。班级是辅导员工作中的基本组织单位。为了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必须确定一定的组织框架体系,即组织结构。由于不同的组织各有特点,不存在适合所有组织的理想结构模式。根据学校班级管理的特点,在工作过程中确立了直线职能形式的班级管理组织结构。该结构综合了直线制和职能制的优缺点:保持了直线制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即各班由輔导员统一指挥;吸取了职能制发挥专业管理的长处,即由学生会各部门指导相关班委开展工作,从而提高了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
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组织资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的第一资源。《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的配备难以达到该标准。辅导员个人有效管理幅度是有限的,班干部是班级管理中的核心资源,因此班干部便成为辅导员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存在着:经济人(又称X理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又称Y理论)、复杂人等几种典型的人性假设理论。假设条件不同,相应的管理方式也有差别。班级中存在部分人符合X理论假设,他们比较懒惰的、逃避学习和工作、没有雄心壮志、不喜欢负责任而宁可让别人领导,要使他们达到班级管理的目标必须靠外力严加管制。学校的一些制度和管理规定便是基于此种假设。而对于有较高积极和主动性的班干部而言,在适当的条件下,他们能够进行自我指导和控制,会接受和学会承担责任,在解决班级的困难时能发挥高度想像力、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更符合Y理论假设。因此,辅导员要为班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明确各班干部的职责;给予他们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他们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采用参与式管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
(三)激励理论的应用
1.物质利益激励法。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都是有奖有罚的,各高职院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都设有奖学金,但是很多高职学生却不清楚获得奖学金的要求,学校应该让学生清楚这些要求,奖学金不是只对成绩有要求,学生的体育成绩和综合素质也占一定的比例。对获奖要求足够了解,就会避免出现学校禁止做的事情,也会知道自己想要提高的方面,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除了这些,高职院校还可以设置其他的物质奖励来激励学生,例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设置创业基金,为学生提供创业基地租金优惠或者免费提供宣传场所。还可以为成绩好,能力好的学生提供就业平台,推荐学生去知名企业实习,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争取进入好的企业。
2.榜样激励法。榜样的力量很大,我们会自觉向他们看齐。我国伟大的圣人——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何人都是有优点的,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伟人,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各高职院校可以宣传榜样事迹,比如优秀干部,先进学生。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激励学生学习他们优秀的地方。让学生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平时培养好的道德素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刘盛兰老人,是山东的一名善良充满爱心的老人,虽然老人已经年过九十,但是却坚持拾荒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圆了他们继续读书的梦,他的伟大是大爱无声,是中华民族对教育的重视。教师可以带领欣赏学习刘盛兰老人,让学生对父母存感恩之心,珍惜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
3.公平理论法。公平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什么样才是公平,对人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古代有因果论,现在做什么大家都要求公平,我们为一件事情付出努力,就会觉得得到相应的收获才是公平的,否则心里就会不平衡,就会对管理产生意见,不服管理。比如,奖助学金的评定、评优评先、入团入党员等,学生希望这个过程是透明的,没有其他的因素影响评选,如果因为教师喜欢某个同学而偏向他,学生就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他们会抗议,否定老师和获奖同学,甚至对班级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上课,不听教师讲课,或者不参加考试。但是,如果评奖过程公平,学生会接受这个事实,同时恭喜同学,并会暗暗下决心,激励自己努力学习获得荣誉。过程的公平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有好的发展,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何春革,陈晓凤.管理学角度浅论提高高校学生党员质量[J].内江科技,2017,38(09):19-20.
[2]张琰飞.研讨式教学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08):9-11.
[3]郑旭.管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探究[J].现代交际,2017(12):127-128.
[4]胡旺存,刘向远,张穗萌.创业能力培养融入管理学课程的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17,33(03):27-30.
[5]刘淑伟,王基勇,刘亚梅.互联网背景下“管理学”课程的实践化教学研究[J].中国市场,2017(12):173-174+178.
[6]杜红平,郭红莲,肖为群,陈喜波.高校本科生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2):201-202.
[7]李依沙.管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01):45-46.
【关键词】新形势 管理学原理 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233-02
引言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文)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全国各高职院校都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制度。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指出辅导员应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对辅导员的理论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辅导员工作庞杂繁琐,具体内容包括:班级及党团组织建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和班级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与勤工组学、综合测评、学生紧急事件应对与处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等工作。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工作,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一、新形势下管理学原理应用的意义
(一)增强对高职大学生思想上的引导
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着对学生培养的效果、决定着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程度,更决定着这些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觉悟层次。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是多维度、立体式的,其中团结一心、拼搏向上、奋勇争先的班级精神对班内每一个成员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规范力量。而这种优秀的班集体就是依靠辅导员指导、班委努力实践以及班级同学配合而共同实现的。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学生会成为学困生、心困生而带动这类学生走出低谷,更正错误的思想信念,一定离不开优秀的班集体的作用,离不开优秀的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理论。
(二)提高对高职大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班级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体系中最基本、最基层的管理。可以说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细胞,它的产生与发展需要学校每一层级管理人员的重视与呵护。稳定运行的班级是学校展开所有教育与教学活动的基石,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在我国,学校的学生主管部门对本校的学生以及班级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同时也是相对学校的其他部门有着更多的渠道了解学生,因此所做出的政策会更加适应学生管理,而且在不断的管理与反馈过程中不断提升整体的管理能力与水平。
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状况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达不到预定的或者是理想目标,其原因是多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管理人员对高职学生的“人性假设”的定位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学生自身的特点,下面就根据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长期以来学生管理人员对高职学生的偏见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通过高考把综合成绩最高的一部分学生录取到全国重点大学(即一本院校);与其相比成绩差一些的学生被录取到二本院校或者是三本院校。但如果学生没有过本科的投档线就只能选择高职大专一类的专科院校。长久以来,本科院校录取人数相对较少,能够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被视为优秀的,而进入高职一类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一般的或者是普通。基于这种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的老师往往对学生采取的是消极的、负面的定位,即学生是不听话的、不爱学习的、没有一定的理想和目标的。在这种“人性假设”下,所采取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必然偏向强压式、命令式教育,使学生不容易接受,难以给自己正确定位,不利于学生成长以及对其管理。
(二)高职学生自控和自律能力较差
高职学生总体的表现就是比较好动、好奇心强,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早操、上课、晚自习等教育教学制度的不能完全地遵守,总是在一些时候开小差、动心眼想逃避制度的检查。或者学生在寝室中也较难养成按时就寝、按时起床,及时整理内务的良好习惯,往往实在检查来临之时匆忙收拾收拾,检查过后恢复原样。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在家生活时没有意识要收拾卫生,往往都由父母又或者是长辈代劳,没有养成习惯;大学以前上下课的时间全校统一的,很少出现其他同学上课而自己不上课的现象,因此逃课机会较少;另一方面源于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认知,部分学生认为来读书能拿到毕业证书就行,其他的无所谓,更有甚者破罐子破摔,包括学习在内的事情全然不顾。
(三)高职学生群体中的“小组织”盛行
在学生群体中存在这各种各样的小组织,这些组织往往由学习生活的原因聚在一起、兴趣爱好聚在一起、性格秉性聚在一起以及生活地域聚在一起。这些“小组织”数量十分庞大,而且一个学生经常属于不同的这些“小组织”中。这些“小组织”往往会由意见领袖,带领着本组织的前进方向。尽管在这非正式组织中大部分对学校管理制度拥护的至少是不反对的能够遵守的,但是有一部分“小组织”却是起了副作用,造成所谓的组织成员消极看待学生管理制度甚至采取对抗手段来应对检查。巧妙地引导或者解决好这些“小组织”,会使学生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三、新形势下管理学原理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归纳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科学直观的解释了,人在满足了较低级阶段的需要以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辅导员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最终是要有一个高层次的需求的,正是专业化、专家化的需求。
1.满足安全需要,明确辅导员班主任职责
安全需要是一个人最基本需要之一。凡是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出身的人都会说:“学生工作办了的都是小事,误了的都是大事”。目前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有两方面担忧,一是怕平时杂乱无章的工作出现失误或漏洞。一个失误可能会釀成大错,甚至毁其一生;另一方面是怕学生的突发性事件。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中的同志最怕在晚上听见电话响,这是长期工作形成的职业病。工作要求学生管理工作团队必须24h开机,在出现突发事件时,要在第一时间能够赶到事发现场。从这些情况来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安全需要是可以有改进的空间的。一方面就是要明确职责,健全制度。辅导员班主任的第一要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目前情况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以辅导员为主,在此主要讲一下辅导员的工作,现在有些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精力都被日常事务性工作所占据。因此,在落实好1:200的专职辅导员配备问题上,我们需要从制度上明确辅导员职责范围,从目前的情况看,只盯着1:200这个数字,按人设人的做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范围,依据工作内容来进行按岗设人、按需设人,来解决辅导员职责不明的问题。另外在法律方面应该给予一定援助,理清法律责任。 2.满足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解决好辅导员出路问题
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辅导员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的几个层次之后,必然要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实现也是辅导员能够实现专业化、专家化的根本保障。要实现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就要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问题。在这方面有的高校已经在尝试辅导员职级与职称并升的办法,值得在全国进行推广,并形成完善健全的制度。一方面可以从职级上划分几个等级,满足规定的条件逐步上升至较高的等级;另一方面,还是要从职称上给大多数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让辅导员可以在本专业进行职称评定,设立中级职称、高级职称。这样更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化、专(下转230页)(上接233页)家化发展,通过专业的理论研究,承担课题,来推动辅导员事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二)加强职能管理
从管理学意义上,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目的和程序而组成的一种权责角色结构。
1.组织结构。班级是辅导员工作中的基本组织单位。为了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必须确定一定的组织框架体系,即组织结构。由于不同的组织各有特点,不存在适合所有组织的理想结构模式。根据学校班级管理的特点,在工作过程中确立了直线职能形式的班级管理组织结构。该结构综合了直线制和职能制的优缺点:保持了直线制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即各班由輔导员统一指挥;吸取了职能制发挥专业管理的长处,即由学生会各部门指导相关班委开展工作,从而提高了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
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组织资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的第一资源。《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的配备难以达到该标准。辅导员个人有效管理幅度是有限的,班干部是班级管理中的核心资源,因此班干部便成为辅导员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存在着:经济人(又称X理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又称Y理论)、复杂人等几种典型的人性假设理论。假设条件不同,相应的管理方式也有差别。班级中存在部分人符合X理论假设,他们比较懒惰的、逃避学习和工作、没有雄心壮志、不喜欢负责任而宁可让别人领导,要使他们达到班级管理的目标必须靠外力严加管制。学校的一些制度和管理规定便是基于此种假设。而对于有较高积极和主动性的班干部而言,在适当的条件下,他们能够进行自我指导和控制,会接受和学会承担责任,在解决班级的困难时能发挥高度想像力、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更符合Y理论假设。因此,辅导员要为班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明确各班干部的职责;给予他们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他们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采用参与式管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
(三)激励理论的应用
1.物质利益激励法。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都是有奖有罚的,各高职院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都设有奖学金,但是很多高职学生却不清楚获得奖学金的要求,学校应该让学生清楚这些要求,奖学金不是只对成绩有要求,学生的体育成绩和综合素质也占一定的比例。对获奖要求足够了解,就会避免出现学校禁止做的事情,也会知道自己想要提高的方面,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除了这些,高职院校还可以设置其他的物质奖励来激励学生,例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设置创业基金,为学生提供创业基地租金优惠或者免费提供宣传场所。还可以为成绩好,能力好的学生提供就业平台,推荐学生去知名企业实习,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争取进入好的企业。
2.榜样激励法。榜样的力量很大,我们会自觉向他们看齐。我国伟大的圣人——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何人都是有优点的,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伟人,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各高职院校可以宣传榜样事迹,比如优秀干部,先进学生。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激励学生学习他们优秀的地方。让学生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平时培养好的道德素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刘盛兰老人,是山东的一名善良充满爱心的老人,虽然老人已经年过九十,但是却坚持拾荒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圆了他们继续读书的梦,他的伟大是大爱无声,是中华民族对教育的重视。教师可以带领欣赏学习刘盛兰老人,让学生对父母存感恩之心,珍惜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
3.公平理论法。公平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什么样才是公平,对人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古代有因果论,现在做什么大家都要求公平,我们为一件事情付出努力,就会觉得得到相应的收获才是公平的,否则心里就会不平衡,就会对管理产生意见,不服管理。比如,奖助学金的评定、评优评先、入团入党员等,学生希望这个过程是透明的,没有其他的因素影响评选,如果因为教师喜欢某个同学而偏向他,学生就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他们会抗议,否定老师和获奖同学,甚至对班级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上课,不听教师讲课,或者不参加考试。但是,如果评奖过程公平,学生会接受这个事实,同时恭喜同学,并会暗暗下决心,激励自己努力学习获得荣誉。过程的公平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有好的发展,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何春革,陈晓凤.管理学角度浅论提高高校学生党员质量[J].内江科技,2017,38(09):19-20.
[2]张琰飞.研讨式教学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08):9-11.
[3]郑旭.管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探究[J].现代交际,2017(12):127-128.
[4]胡旺存,刘向远,张穗萌.创业能力培养融入管理学课程的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17,33(03):27-30.
[5]刘淑伟,王基勇,刘亚梅.互联网背景下“管理学”课程的实践化教学研究[J].中国市场,2017(12):173-174+178.
[6]杜红平,郭红莲,肖为群,陈喜波.高校本科生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2):201-202.
[7]李依沙.管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0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