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话要说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e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宝贵作品:《对话》北京阜成路西口

我本是城里人,没想到在农村生活了38年,和农民在一起,开辟艺术田园,自得其乐。——张宝贵





张宝贵的近40000m2的工作室

《流》1995年中央美院画廊





《自然状态》

《世纪末的思索》获1998年中国艺术博览会二等奖





为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正殿屋脊所作的凤形雕塑装饰

为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正殿屋脊所作的凤形雕塑装饰


  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用废旧材料创作的雕塑极大地推动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环保精神。今天我们或许对“环保雕塑”还比较陌生,有些作品还不够完善,不过这样的雕塑传达了一种保护环境的思考,张扬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公众在观赏雕塑的过程中可能会联系到珍惜自然、关爱环境的话题上来。张宝贵是较早从事这个行当的,带着某些问题,本刊专程采访了健谈的张宝贵先生。
  本刊记者刘乌兰(以下简称刘):十几年前,您开始创作雕塑时选用废石粉来模仿石材效果,当时是否就考虑到今天我们十分关注的环保话题?
  张宝贵(以下简称张):这是非常偶然的,当初做雕塑,在我的意识中还没有“环保”这两个字。进入21世纪,环保这个话题在我们国家越来越被重视。不过,雕塑界还没有普遍地去关注。坦率地讲,18年前我回到北京做雕塑并没有考虑到环保,那个时候疲于奔命,歪打正着选择了“环保”材料,主要是指开山废弃的石粉。这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便宜,能降低成本。第二,是因为材质的效果。我用水泥和废石粉搅拌在一起去追求石材的效果。
  刘:那么,在环境艺术当中,您怎样看待环保与雕塑这个话题,就您的雕塑作品来说,用新型材料(工业废料)制作雕塑前景如何?这种雕塑作品究竟有无生命力,是否能够长久保存呢?
  张: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雕塑材料,它就像生命一样,刚出现的时候是非常弱小的,但是既然出现了,只要是健康的,就能够不断长大并发挥它的作用。如果把自然界的山山水水、把城市与乡村的变化假设到雕塑的话题中来,那么我们的环保行为就是在完善自然环境这件大的作品,关键在于想象。我们习惯了具体的东西,不会与大的环境对话,作品也就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通神”,作品再大也会“小家子气”。由于没把环保这件事情看得比雕塑重要,所以就不惜一切手段去炸山,进而寻找最珍贵的石材展示自我的才华。五大石雕之乡的石材资源已告急,到处堆满废石料、废石粉。那么有没有办法少一点开采,少一点污染呢?把水泥和石粉放在一起,可以制作出雕塑作品,它可以细腻也可以粗犷,还可以镀铜、贴金箔。这种作品的美是造型的,是材质的,更是环保的。18年来,我们为钓鱼台国宾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等几百个单位用这种材料创作了近千件雕塑。有的雕塑被中国美术馆和世界银行收藏。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到目前为止已有很久的历史了,用水泥加石粉的工艺是在混凝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有石材一样的质感,也可以像石材一样坚固耐久。面对21世纪,我们无法回避雕塑和环境的话题,不要再破坏此环境去美化彼环境。我们在大量开山的同时,城市环境美了,山林却一片狼藉,这值得人们去思考:什么是现代艺术,什么是环境艺术,什么又是环保艺术?
  刘: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大量新技术、新材料被运用于艺术创作当中。比如用新型材料制作雕塑,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这些新的东西是否能创造出一种新的美感形式?
  张:今天,科技影响了雕塑,经济发展的需要诱导了雕塑的发展,由此,雕塑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灿烂了。拿景观雕塑讲,日本的雕塑可以变声、变光。我去印度考察,见有一尊雕塑在转,里面安装了轴承。在常规的理念中我们一直认为雕塑是静止的,但现在出现了动感的。因为科技的发展,雕塑与灯光结合、与植物结合、与水结合成为一种很简单的事情。它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想象力和试验的可能。
  安德鲁于今年2月20日来到我们的创作室,让我们为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做1500m2的吊顶天花板。要求造型似波浪起伏,一方面要表现形式美,要表现材质美,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光学效果、声学效果。用新材料制作可以实现上述要求,创作广义的环境效果,探索当代雕塑的另一种语言。
  今年清华大学的领导让我们为新建美院的外墙研发2万m2的条状装饰挂板,这种挂板肌理粗犷、形式新颖,据说在国内还没有应用。我们用工业废料研发,得到各界的关注。清华的领导希望用新的材料一改校园像社区的感觉。从用光亮的石材板转移到自然粗犷的装饰挂板上来,这是一种突破。建筑结构是主体,材料是它的装饰语言,处理得好可以实现建筑师所描述的建筑物的雕塑感,这是一种没有先例的创新。这需要勇气,这种勇气需要各种修养的支持,需要科技判断能力的支持,更需要环保意识的支持。科技进入艺术是另一种营养的进入,一个掌握了现代技术手段、材料手段的雕塑家,他的创意会更加丰富。
  刘:在现代的艺术创作当中,也有一些人用新型材料和废旧材料制作雕塑,但有时候给我们的感觉却是“粗制滥造”、“不伦不类”,对这样的现象您有什么看法?
  张:导致粗制滥造有很多原因,我想可能是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浮躁的心态、急功近利所造成的;第二是技术的原因,很多人不懂专业,以为这碗饭好吃,就招摇上市了,这种现象在业内也不鲜见。上述两种原因反映了创作者不负责任的现象。对于有艺术修养、有责任意识的雕塑家,即使面对废旧的材料,也可以创作出传神的作品,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新型材料还是传统材料,同样都会做工精美,有鬼斧神工之效,关键在于雕塑者的创造力。
  “不伦不类”从贬义来讲,是无病呻吟的产物,这与艺术创作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确有不伦不类的艺术现象发生,那也不过是草本植物,热闹一阵就随风去了。“不伦不类”也有褒义的现象,如果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一种探索,把看似不相干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就有存在的空间。有人不理解并不重要,只要确有想法,不妨试试看,社会应越来越宽容。
  刘:现在许多人认为,农民就是农民,艺术家就是艺术家,农民和艺术家之间没有联系。听说您的许多作品都是与农民一起做的,为什么?
  张:从古至今,能够成为传世之作的,有许多是无名氏所为,几乎都与农民有关系,世界上许多的奇迹都是他们创造的。
  我一直在昌平农村生活,一百多个农民与我朝夕相处,我们像兄弟姐妹,我的许多雕塑是他们帮助完成的。18年来我被感染了,我喜欢谈农民。我在农村生活了38年,常年往返城乡之间,对于农村我有特殊的感觉,我的骨子里散发着农民的味道。农民对雕塑有特殊的理解,一些农民的孩子也非常有潜力,一次艺术展览,专业院校的研究生获得了三等奖,而农民的孩子却获得了一、二等奖。有些人觉得他们不懂艺术,我认为这种批评是没有道理的。农民有另一种灵气,有另一种表述方式,像潺潺流水,自然、自由。他们能吃苦、心胸豁达、品行善良,往往带着美好的想法去创作,去发挥他们的想象。世间无处不艺术,像老太太纳鞋底,像农民锄地,就那么简单,不要大惊小怪。
  刘:对于“雅俗共赏”和雅与俗的关系,您有什么见教?
  张:雅俗共赏是个老话题,一些有名气的雕塑家也是石匠出身,他们在为大师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掌握了创作的技巧。我成了雕塑家,常有与众不同的想法,跟老百姓在一起,俗气影响了我。我学习雕塑,也学习剪纸、漫画、装饰画,做一些探讨性的雕塑,也为很多单位设计装饰雕塑。和社会打交道要说通俗易懂的话,搞艺术创作又常常想入非非,忽尔俗、忽尔雅,常常游离俗雅之间。最近以来,我不断参加各种艺术会议、哲学会议,也不断被邀请给大学讲课,近期又应邀去美国讲学,这些看似雅的事儿,却也没能让我超凡脱俗,我所讲述的和雕塑所创造的东西都与我的生活经历有关,只是略作提炼而已,这种提炼不是无源之水。像高尔基的《在人间》,整篇文章都是俗的内容,但是它反映了生命的真实、生活的真实,从中我们悟到了大雅。确能悟到俗与雅的关系是件难事,因为这不是语言游戏可以搞明白的,进得去也出得来,不为所惑也许会有悟。今后留给世人的,最伟大的艺术更多的肯定出自俗人之手,我们可以回顾长城、兵马俑、金字塔,这些是俗,是雅,还是雅俗共赏?俗雅之论可以休息了。
其他文献
一、环境生存之境    人类在经历了短暂的工业革命后的百年,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迅猛。人类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伫立窗前放眼室外,钢筋混凝土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如雨后春笋。这是文明发展的需要,为了生活和享受诞生了各种家用电器,世界大抵如此而已。  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无名的烦躁和压抑使我们更加眷恋过去大碗喝茶、粗钵吃饭的生活。出城的“回归”情感萦回于心上,我们开始念叨过
期刊
Mr. Qiu Zhenzhong mailed Mr. Xiong Bingming's "About Rodin---- Selected Diary Copy". At night, I finished reading it without a break. I think the book is so valuable, only Bingming is able to write it
期刊
Three Topics:   About Daily Language: Daily language generally conducts as a practical communication implement, which has become a common view. It distinguishes from art language, a media of practi
期刊
Moving toward Cultural Space   About Deng Le's Sculpture  Among China's contemporary sculptors, Mr. Deng Le is a widely speciality-involved, visually widened and industriously-probing artist. He has a
期刊
包林谈公共艺术  整理/张苏卉    [编者按]:公共艺术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两难的困境。本期刊发的几篇文章对此有较为深刻而又新颖的思考。包林先生针贬了当前公共艺术理论研究的空泛倾向,力举个案考察的研究方法以及由点及面的研究思路。有关公共性与艺术性的探讨虽然是老问题重谈,但其中也新意叠出。    一、公共艺术“公共性”概念及现状  张苏卉(以下简称张):现在关于公共艺
期刊
学术主持人语:本栏目在前两期围绕“雕塑与校园文化”、“雕塑与城市文化”的主题发表了专家们的观点。与其说它是来自多方面对雕塑的认识、期望,毋宁说它反映了雕塑在思想界、学术界、艺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同时也佐证了“雕塑的文化”和“文化的雕塑”之意义。  历史显而易见,佛教艺术的传入,鸦片战争后殖民主义雕塑在中国的兴起,“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雕塑的建立,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借鉴,80年代西方各种
期刊
《五云九如》巨雕采用美国配方C90300铸造,大容量快速溶铜中频电炉熔炼浇铸,铸造质量无气孔、无缩松、无砂眼,逐块铸铜壁板运用万能拉力实验机测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等三项指标。运用化学分析检测配方成分,用超声波测厚仪对壁厚测厚并记录。现场组装焊接全部采用半自动氩气保护焊焊接,确保焊缝强度≥铸造母材强度,整个安装过程接受甲方指派的监理工程师的全程监理。   巨雕抗台风袭击、抗雷击、抗八级以下
期刊
Comparison of Folk Stone Carving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South of Shanxi and North of Weihe River  Shanxi and Shanxi folk stone carving existing in the hinterland of Loess Plateau of midstream a
期刊
晋人易罡曰:善观形者,感天地之动;善察势者,怀仁爱之心;善悟道者,藏忠义之旨。(录于拙著《图·像思维》)  雕者,以行显神;塑者,以灵势真;雕塑者,拟天地、山水、草木、鱼虫……于心,以形取势、以力应场、以态显道也。乐者喜之、观者会之、识者化之。  建筑乃营造之道,雕塑乃运斤之理,建筑显现实物形态以器空,可居、可感、可用;雕塑凸现形态以延情,可观、可应、可琢。圣人立象、贤者立形、匠士隆体、愚人立多余
期刊
The urban sculpture discribed as "urban music note" reflects a city's spiritual appearance and cultural feature. There are quite a few sculptures evidently reflecting urban culture, and some sculptur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