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关于罗丹——日记择抄》的日记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onmount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r. Qiu Zhenzhong mailed Mr. Xiong Bingming's "About Rodin---- Selected Diary Copy". At night, I finished reading it without a break. I think the book is so valuable, only Bingming is able to write it. He is a philosopher, artist, a studious and thoughtful scholar and solely alert poet. He not merely is a Chinese bookman with profound culture base, but knows western humane history very well. Not merely to "know", but he lived in Europe in most of his life. It can be said that Mr. Bingming spent most of his own life in knowing of Rodin
  He analyzed Rodin's art so penetratingly. Taking "Walking Man" as an example, he had seen the grand, heroic, unavoidable and unalterable spirit state.
  
   "Walking Man" is like strides, walking in fiercely agitating and rotary atmosphere and broken body with each part being strong and metallic, and its muscle is tense and bouffant without submission and compromise.
  
   Only one thing has been ruined, vanished, and belonged to big space, nothing, unknowability and mystery; human has upgraded to operate on universal rules
   Yesterday, I read in detail and made snippet of important contents, today, I concentrated on finishing writing draft. And the first draft has minutely quoted the original text of Mr. Bingming's diary, totally about 1,700 words and then a short draft written. Mailed as they were, abridgment by them. Though I just spent 3 days in reading and writing, I really repeated reading and gained so much. Mr. Bingming's writing skill is a little analogous to mime; he wrote what was seen and quoted from a long-term accumulation so as to make what he wrote clear.
  
  五月十二日
  邱振中先生寄来熊秉明先生的《关于罗丹——日记择抄》一本。晚上,我一口气读完了。我以为这是难能可贵的好书,只有秉明先生才写得出来。他既是哲学家,又是艺术家;既是好学深思的学者,又是感受灵敏强烈的诗人。他既是有深厚文化底子的中国文人,又博知西方人文历史,不仅是“知道”,而且是大半生生活在欧洲。他1932年到欧洲立即接触到罗丹的艺术,并为之倾倒。长达二十余年的研究从未间断,直到1951年才告一段落,而且为了整理这些日记又花了几乎二十年,直到1982年。这些日记的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理论。这是一个了解罗丹,不断深化,终于彻悟的真诚记载。可以说,秉明先生以自己的大半生解读了罗丹的大半生。
  他非常明确地为罗丹定位——浪漫主义运动的最后一个代表,他以雕刻给浪漫主义带来一个壮美的结尾。结论是简捷的,但在众说纷纭中,拨开迷雾一针见血,都是长期反复研究的真知灼见。
  他把罗丹的艺术分解地精辟入里。举例,如对《行走的人》,他看到了壮阔、豪迈、无所禁忌、坚定不移的精神状态。
  
  五月十三日
  我认为,秉明先生谈《行走的人》实在太精彩了,而且他也是“与日俱进”的。于1947年11月11日的日记中(也就是到法国一年以后),他认识到《行走的人》迈着大步、毫不犹豫、勇往直前,好像有一个确定的目的,人果真有一个目的吗?恐怕并没有。不断地向前去即是目的。全人类有一个目的吗?也许并没有。但全人类亟亟 地向前去,就是人类存在的意义。雨果说:“我前去,我前去,我并不知道要到哪里,但是我前去。”
  他在1946年2月18日的日记中,在谈雨果的胸像一则中谈到雨果的裸像,认为很是撼动人的。他随笔比较了罗丹自己做的几个不同的“行走的人”,简要而准确,可以看到对《行走的人》的理解又深入了一步。他说雨果这像“老年的躯体衰颓了,但仍旧庞然而厚实,迈行艰难了,但步履仍然沉着” 。没有《行走的人》那样猛壮,没有《施洗者约翰》那样稳健,没有裸的《巴尔扎克》那样傲岸。雨果深深地垂着头,费力地跨开步,身体上已经松弛的肌肉,扭结的关节上写着八十年战斗的痕迹。他在1948年12月14日又写到《行走的人》。试译了里尔克 《时间的书》中的一首诗,这里所说的“神”不是全能的、大度的、无所不在的神,使我联想到罗丹的《行走的人》。人阔步迈行在大地上,不依赖谁,他只是他自己。他有着虔诚、勇猛和信心,但神不在他之上召唤他、支持他,相反,神在他心中存活。是他给神以具体的存在的事实。他是“为天地立心”的那一个创造神的人。如果没有罗丹,《行走的人》在哪里?……1949年的12月14日,在《人体的诗篇》中他又提到《行走的人》。男像是《行走的人》沉重的壮年男子的躯体、男性本质的展现,刚健猛壮。大步前行,任何障碍都阻挡不得。
  


  1951年2月8日在临塑《行走的人》一则中,《行走的人》没有头,也没有两臂,好像残缺的古像,但这残缺又俨然是帮助了雕像的的表现性,是必然的。正因为没有头没有臂,“走”的姿态更突出、更强烈。好像走到他自己的毁灭,大地的毁灭,最后只剩残躯和跨开的大步,一个最单纯的“人”字。这样的断割在当时是雕刻上的大反叛……
  1951年2月10日,在罗丹的浪漫主义和《行走的人》一则,举了五点罗丹的浪漫主义特色之后,秉明先生写道:把这许多观念综合熔铸在一起,淋漓酣畅地表现出来的莫过于《行走的人》了。
  大迈步的动态!走在风云激荡、日夜流转的大气里,残破的躯体,然而每一局部都是壮实的、金属性的,肌肉在拉紧、鼓胀,绝无屈服与妥协。
  它似乎并不忧虑走向何处,而是带有沉着和信心前去,我们不知道它的表情,它是凝笑的、忧戚的?俾倪一切,踌躇满志?泰然岸然?悲天悯人?都无,都有。准备尝一切苦,享一切乐,看一切相,听一切音,爱一切爱,集一切烦恼,而同时并无恐怖,亦无障碍……直走到末日,他自己的或者世界的。
  只有一事已经毁灭,已经消逝,已经属于大空间,属于无有,属于不可知,属于神秘。人的行走已跃级到宇宙规律的运行。
  天行健!
  写得太好了,抄了第一节就不能不全抄了下来,天下还能有谁能这么准确、深入、丰满地解释《行走的人》?没有了。欧洲人根本不知道“天行健”,是做不出这种阐发的。秉明先生又指出:“这种在意境的丰富和集中上、至手法的老练和自由恣肆上都需要经过那么多时日方能终于达到的(似乎只会在一个艺术家的晚年才可能塑造出来的)。”但他却是创作于1877—1878年间,是与《施洗者》其同时的作品,那时罗丹不过38岁,并且这作品先于《施洗者》。因为原是《施洗者》的一个草稿。再细查则发现这草稿到了1902年才第一次被展出,大概这时候才把这作品做了最后的修定。认为可以视作卓然独立的作品,加以放大,当作完成的作品问世。这时,罗丹已60岁了。那么应该说这雕像从雏形到完成,酝酿了二十年,所以仍然可说是罗丹晚期的作品吧。这作品既包含了作者早期的理想和才力,也包含了晚期的成熟与经验,记录了创作者漫长的劳动生涯的锻锤痕迹,因此称之为他的代表作是无疑的。
  
  五月十四日
  昨天主要是详细阅读并摘录了重要内容,今天集中力量写完稿子,而且第一稿较详细地引用了秉明先生的日记原文,共1700余字,于是又写一较短的。就这样寄去,让他们去删节吧。虽说阅读、书写才三天,但真做到了反复阅读,对自己的收获是极大的。发现秉明先生的写法和我有些相通之处,就是决不掉书袋,直书所见、所成,有所引用,那也是长期积累所得,以说清道理为目的。
其他文献
所谓民俗学,是以民间风俗、传说、口头文学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民俗是基于民族文化和民族价值体系而产生的。应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两部分,不管哪一部分都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   在民俗学,有亘古不变的东西,也有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东西。不变的东西,谓之精神和灵魂,是形而上的层面;变化的东西,谓之形式和物质,是形而下的层面。   我们研究民俗、民俗学与雕塑艺术的关系,不是简单地为雕塑艺术贴上一个标签,冠
期刊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urban constructions in China have come up with unprecedented tide, symbolizing constructions, big squares and walking streets have become the focal poi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期刊
At the time of the integrati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 in which direction will China's modern urban sculpture develop? Whether following the "West Wind" with all in the same key and blindness
期刊
由石门山石刻的“超写实”现象谈起  文/陈小春(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    摘要: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是一种“写意”的艺术,这一观点到今天还是被许多人所认可的。本文从作者对我国重庆市大足县石门山石窟石刻的考察发现入手,呈现石门山石窟其中两件石刻“千里眼”“顺风耳”的“超写实”特征,然后在比较中西方艺术的视野中,从石刻的表现手法与特色入手,对这两件石刻进行分析,揭示石门山两石刻出现“
期刊
历经一年多的紧张筹备,《2004中国·比利时当代雕塑作品展》于7月2日晚7时,在拉纳雕塑公园隆重开幕!本次雕艺展由中国雕塑杂志社、北京精卫文化艺术中心、比利时王国里贺塔特市(Lichtaat)拉纳(Lanart)雕塑艺术中心组织承办,有147位中、比雕塑家踊跃参展,覆盖面广,受到媒体密切关注。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一大通道和桥梁,它开启了展示两国文化、传承国际化艺术的窗口。《雕塑》杂志社社长、北京精卫
期刊
数年前熊秉明先生在中央美院举行讲座,有人问到为何二战以后西方当代雕塑中很少见到人的形象。熊先生的回答很有唯物主义的味道,大意是说,二战后雕塑家没有条件做人物石膏、翻铸青铜像,在城市的一片废墟中,雕塑家只能找到各种废钢铁,所以就用这些废钢铁切割焊接,发展了一代抽象金属雕塑。但是熊先生认为,在这些金属雕刻中仍然有人的存在,那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熊先生的解释虽然很新颖,但我仍然未能释怀,为什么世界人
期刊
车在庆尚北道穿行。  窗外的田野被雨水的雾气笼罩得朦朦胧胧,显得神气活现。窗户上的玻璃被雨水不停地冲刷,山涧水田匆匆而过……  少顷,龙虎先生的雕塑工作室出现在我的眼前,当跨步入门时,他早已等候多时,眼神里流露出兴奋的光芒,寒暄后,我们纷纷落座,一杯热咖啡让我轻松 。  说明来意后,龙虎先生简单地介绍了他的工作室,这时,我发现龙虎先生的工作室并不大,但确摆满了他的作品。三十年来,他手中的泥巴和雕刀
期刊
黄天厚土 塑造辉煌  ——“黄天厚土雕塑大展”暨《雕塑》杂志创刊十周年邀请展手记  陈培一    2005年7月30日上午9时许,“黄天厚土雕塑大展”暨《雕塑》杂志创刊十周年邀请展在中华世纪坛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有海军政委杨怀庆上将、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傅立民先生、解放军总参通讯兵政委张福有将军、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黄伯诚将军、北京市园林局副局长刘秀晨
期刊
Ornament is an imaginable and magical world. Its unique artistic infectivity and full-bodied ornamental style is that creators integrate various factors of formal beauty with special rules of ornament
期刊
一、环境生存之境    人类在经历了短暂的工业革命后的百年,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未像今天这样迅猛。人类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伫立窗前放眼室外,钢筋混凝土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如雨后春笋。这是文明发展的需要,为了生活和享受诞生了各种家用电器,世界大抵如此而已。  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无名的烦躁和压抑使我们更加眷恋过去大碗喝茶、粗钵吃饭的生活。出城的“回归”情感萦回于心上,我们开始念叨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