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一节精品课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anh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学前教育杂志社、早期教育编辑部联合打造的第四届中国幼教南北精品活动展示于2016年11月7日-9日在苏州举办。
  精品课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即使“南北精品活动展示”走到了第四个年头,我们依然在问这个问题。甚至有人提出把“精品课”易名为“讨论课”的建议,当然,如大家所见,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但是,无论哪届的精品活动展示在筹备的过程中,我们都止不住地问:这节课,可以称之为精品课吗?一次次的磨课之后,答案只会是,好一些了,更好一些了……直至展示活动的前一刻,上课的老师们,也只会忐忑地说:尽力而为。
  对于一节好课,我的脑海中有一个清晰的画面:孩子们热情专注地投入在自己的事情中,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朋友似的,脸上始终有笑,语言、动作简单明了。然而,这幅画面又时常变得模糊和凌乱,尤其当我试图思考那些必须要思考的“细节”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指导语,提供什么样的材料,怎样能够支持孩子热情专注地投入?当孩子的探索有了犹疑的时候,是否介入,何时介入,如何介入?30分钟的时间,如何合理安排每一个环节,使其都能直指目标,发挥着恰到好处的作用……一节好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一定很难。虽然我不是做课老师,但是和做课老师一起经历了此次精品活动展示的磨课过程,对于这一点,心有戚戚。
  走近儿童,贴近儿童思维
  2016年11期和12期,我们刊发了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老师的《幼儿文学的欣赏和教学》,我对其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观点印象非常深刻:教师要唤醒自己的童年体验,带着童年的记忆去欣赏和教学;本期,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的《研究玩具 关注幼儿 在游戏中与幼儿共同成长》一文中,同样可以看到这个观点:教师要看懂幼儿的行为,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帮助,必须首先把自己当作儿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此次的南北精品活动展示在秀美的苏州举办,我和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的安平老师住在一个房间。几乎每个在房间的时刻,我都能看到安平老师摆弄她此次活动展示上要用到的材料——镜面纸,边玩边直呼:太有意思了,太逗了。引得我也试了好几回。活动展示现场,安老师享受其中地带动着孩子们和镜面纸玩着各种好玩的游戏。在我看来,孩子们在玩之后,把在镜面纸中看到的最有意思的自己画下来,是需要勇气的。果然,有孩子迟迟不下笔。除了引导孩子继续和镜子玩好玩的游戏,观察镜子中夸张的自己,安老师也拿起一个画板,说:“我也要画。”此时,她就是孩子。她边画边说,边说边笑,着实有意思。就这样,孩子们慢慢突破心中的藩篱,笔下的他们,有的身体长长的,有的很胖很胖,有的没了眼睛,有的看不清下巴,有的拥有长长的脖子,还有一个孩子在一张镜面纸上画出了4个自己,他确实是这样看到的。至此,活动很完满。
  镜面纸,被引入孩子的美术创作中,安平老师可能算是第一人了。活动也由来于安老师思考大班孩子“在美术能力上,愿意进行多种多样的尝试,但同时也会出现拘谨的表现,比如模仿他人、作品形象单一等等”的特点,希望能夠给予幼儿更加开阔的空间,鼓励他们用自己愿意的、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镜面纸,是为这样一个初衷寻来的,也确实发挥了它的作用。活动后,很多老师都对镜面纸有了兴趣。我想说,带孩子们玩之前,先像个孩子一样自己玩玩吧。
  回程的火车上,安平老师继续思索着这节课。她说,在活动导入环节,她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想让自己的哪个地方变成什么样?有孩子回答,想让眼睛变得更大;有孩子说,想让皮肤变得更白;有孩子说,想让自己的睫毛长长的……总之,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变得更美好。这是大班孩子的一个特点。而和镜面纸的游戏中,孩子们的样子变了形,很夸张,谈不上美好。这大概也是孩子迟迟不下笔的原因之一吧。安老师说,或许,这个课应该在中班试试。
  一节精品课,应该是借由教师和孩子的尽情游戏,在温暖和安全的情感体验中,有勇气突破自己。
  不求顺利,不怕冷场
  有人说,这样的精品课展示就是一场“表演”,对于一场表演,顺利和热闹应该是很基本的要求。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会看到,孩子们举手回答问题,老师赞许“正确答案”,忽略几个有所偏离的答案,让说话声音小、支支吾吾的孩子,“再想想”。一节课下来,很顺利。然而,孩子在哪里?
  精品课要展示的是教师的智慧,还是孩子的智慧?还是教师支持下的孩子的智慧?没有孩子的课堂,看似顺利,看似热闹,教师的智慧都无从谈起。
  教师一定是在支持孩子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光芒,展示一节好课的。所以,我想,精品课展示的核心,应该是教师的支持。支持的前提,一定是教师相信孩子是有想法、有思想、有自己的思考逻辑的。曾经听北京市特级教师沈心燕老师说过,她所有的教学智慧都来自于孩子。
  此次活动的现场点评专家、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院刘洁老师在帮助北京承担此次展示活动的老师们备课时有一个建议:多试几次,了解更多的可能性,备课时要备每一种可能性。这让现场展示的老师们准备得更充分,更加自信。然而,即使这样,我们仍然会发现,事先准备的教案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对于现场的“错误”答案、支支吾吾,以及其他突发情况,回避吗?显然不能。
  一节精品课,应该是教师和孩子之间的智慧交锋。
  抓住儿童兴趣,关注当下环境
  社会心理学领域新近的一个认识是,个人对任务价值的认识,他们的情感反应,包括感觉到的任务难度、兴趣、与自己的相关性等,都会影响到其行为表现及目标达成度。这里传达了一个信息,不管活动计划得多好,如果这个活动没有抓住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就不会付出足够的努力。在2016年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上,虞永平教授也提出,课程计划需要转身,要首先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儿童能得到的是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什么。
  这让我回想起,此届南北精品活动展示的一次备课会上我们的研讨:上一节什么内容的课?我们想到一种可能性,此次精品活动展示的现场在苏州,上课的孩子是苏州的孩子;而我们北京的老师生活在长城脚下,地域所带来的各种差异,会不会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由此生发的活动,孩子是不是有可能从中获得社会领域的经验?答案是肯定的。于是,我们看到了北京市延庆区第一幼儿园解春荣老师的展示课《小导游》。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当时的环境——解老师以及台下的大多数老师,都是第一次到苏州,玩什么、吃什么,需要小朋友们做导游。孩子们小组合作,来到初到此地的客人中间,调查需求,安排行程,就像主人那样——正如虞教授所倡导的:充分利用生活背景,发挥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件的作用。
  当然,此次对于孩子兴趣的探究有异地教学的特殊性。最有效的评估孩子兴趣、需要的方法,应该是在儿童的自发游戏中仔细观察。因为研究发现,孩子们经常会在“自己的游戏”中给自己设定挑战,并展示其真实的需要和水平。
  一节精品课,应该是和孩子紧密相关的。
  最后,借用《孩子是个哲学家》里的观点:孩子时时在寻求我们的关注,邀请我们进入他们的宇宙,一旦你真正关注他们,接受他们的邀请,你会发现自己对周围的环境重新敏感起来,新的可能性与新的视角渐渐浮现;你会发现你身边的现实比你想象的要丰富、有趣的多——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每一个情境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事件,每一次跳跃都是一次新的跳跃。
其他文献
随着习近平主席的芬兰之行,芬兰的教育再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芬兰作为北欧一个520万人口的小国,教育却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教育。芬兰十分重视教育且建立了世界超前的教育体系,包括幼儿教育体系。毋容置疑,芬兰的幼儿教育也是很成功的,英国卫报曾经以“游戏为主:欧洲顶尖教育体系的秘密”为题,探讨芬兰的幼儿教育及其价值,本文就从这篇文章的观点出发,着重探讨一下芬兰的幼儿园是如何开展游戏活动的,以给我们学前教育游
水产海鲜与肉类不同,它们体内带有很多耐低温的细菌,而且蛋白质分解特别快。如果放在冰箱里多时,虾体的含菌量增大,蛋白质也已经部分变性,产生了胺类物质,无论怎么样都达不到活虾的口感、风味和安全性,当然也就不适合白灼的吃法了。不过,冰鲜虾可以高温烹炒或煎炸。
报告4:区域游戏中的深度学习冯晓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什么是深度学习,区域游戏中幼儿能进行深度学习吗?冯晓霞教授提出问题后引用布鲁姆(1956)认知学习目标的六个层次“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