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福利院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u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八十一岁的老父亲又不愿再住姐姐家里了。每想到老父亲孤单一人住在小村子里,我的心很堵。
  这倒不是说姐姐待他不好。说起我姐,我是真心地感谢。从母亲过早离世后,孤单一人生活已二十年的父亲,平时基本上是靠姐姐随时随地地关心照顾。
  我因为工作在城区,也就一星期去小山村一趟看看,同父亲聊上几句罢了。忙的时候,好长时间没去看是常有之事。
  那时候父亲身体好,还能在农田里劳作,尚能勉强照顾自己,有姐姐三天两头去看他,帮他洗衣做饭,所以父亲总是体谅地对我说:你去忙你的,不用每星期来看我。我也以工作忙为由,常常两三星期想到了,才不得不过去一趟。遇到父亲生病住院,姐从来都主动承担起日夜陪护的责任,从无怨言,好像没有我这个弟弟似的。
  父亲七十六岁那年小中风,住院大半个月。出院后我同姐都不放心,一定要父亲住在姐姐家,便于照应,也为了饮食合理加快身体恢复。千劝万劝,父亲总算同意了。那次父亲在姐家一住就是一年多。
  父亲这辈人有他们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大概父亲内心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虽然女儿孝顺,但有儿子却长住女儿家总不是个事儿,女婿会不会有想法?所以这一年多时间里经常提出要回山村老家。小中风恢复过来了,自个照应没啥问题啦,再说我姐夫是个不善言谈的人,也不懂得怎么对老丈人客气。步入老年后的父亲,又很敏感多想。所以父亲还是经常回山村住。
  姐姐家在柴桥街道的一个大村,一来二去,老父亲同村里老人们都熟了,住姐家里的时候,老父亲每天会去村老年协会,同老人们一起聊天。不太识字,不读报看书,也很少看电视的老父亲,也有了排闷的去处。尽管如此,但老父亲的心结一直在,也过意不去姐姐因他辛苦操劳,总想回家一个人生活。
  父亲从成年开始喜欢喝白酒,一日三餐,四五十年从没间断过。因为小中风,医生说无论如何不能喝酒了,他听医生的话戒了酒,但从此倒了胃口,饭量少了许多,身体也开始明显衰退了,于是总有七七八八的小毛病要住院。这几年来,苦了我姐。出院后总有三五个月住在我姐家。有我姐的细心照顾,老父亲这二十年来总算也平平安安。
  我常想,这几年如果让父亲住在我城区火柴盒子似的商品房里,上上下下不方便不说,单是农村老人不习惯住在城里,人生地不熟,孤独寂寞,老父亲也是住不下去的。没有姐姐不辞辛劳的照应,或许父亲已经不在了。
  父亲的身体越来越衰弱。当八十一的老父亲又想回小村老家独住的时候,这怎么能让我和姐放心呢?父亲又很固执,本来性格温和的父亲随着年纪越大,脾气也越差,折腾得我姐没了办法。我只好向父亲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去住敬老院。
  又是千劝万劝,父亲总算答应了。但去哪个敬老院,老父亲又固执地坚持要住山村边邻的一个农村养老院。我知道父亲的意思,农村养老院里住的大都是周边村子里的老人,熟人多,哪怕是不认识,但很多人也都面熟。但那家农村养老院条件简陋,吃的也差,服务更让人担心。让父亲去住这样的养老院,我既不放心,更觉没面子,村子里的乡里乡亲会怎么看我?我知道父亲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心疼钱,一年两三万的费用,在曾经因为贫穷而劳累大半辈子,习惯了省吃俭用的父亲眼里,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一般,而农村养老院可以省下一多半的钱。
  但这一次,我没有让步:父亲,儿子是想让你安享晚年。去敬老院,必须是最好的。而且住在城区的中心福利院,我去看你也方便啊!
  我不担心父亲与人相处。忠厚老实的父亲为人,一直是我走上社会之后处世为人的榜样。但我又担心一直呆在农村的父亲,能不能与来自四方八地的老人们相处到一块儿。我怕一直老实忠厚的父亲受委屈,受了委屈又不说。因此我专门找人托福利院的负责人,希望帮老爸找个相对农村里能说得上话的老人住一间。感谢老天爷,感谢中心福利院,真的为老爸找到一个好室友。老人是上阳人,是个退休干部,性格温和。年轻时在白峰乡政府工作过,说起白峰的人和事,同辈人之间,他大都熟悉。这好了,老爸同他聊得来。老爸有时候也是话唠子。聊起早年的事和人来,两位老人都感到很亲切,很开心。我终于放下了一半的心。
  这样,我的父亲终于住进了北仑最新,各方面条件应该最好的中心福利院。
  二
  父亲生于一九三七年,属牛。这一年大家都知道,正是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多灾多难的时候。想想也可知道,父亲上半辈子是处于怎样的人生境况。更何况,父亲三岁时没了爹,十七岁又没了娘。因此,父亲一生说不上坎坷,但大半辈子却是艰辛穷苦纠缠于身,辛苦劳累可想而知。父亲瘦小体弱,农活需要体力。从我有记忆开始,父亲的背略有些驼。这驼背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活重压之下辛勤劳累所致。没成年就失去双亲的父亲,是怎样一路走来,父亲没有多说过,所以我至今仍无法想象。
  解放前后,才十三四岁的父亲经人介绍,到现今的大碶西山和靠近小港的布阵岭下的两户人家轮流做长工。他经常说:西山的一户人家,很苛刻,他吃不饱穿不暖,说好是看牛放羊,却每天让他做繁重农活。幸亏另一户人家很好,轮到他家时,真当他小孩子,活不多,经常给些好吃的。大概到1953年左右,农村开展互助合作社,堂伯带口信叫父亲回山村参加互助合作组,父亲才结束长工生涯,回到山村家里。
  父亲在二十六岁娶了母亲,但母亲体弱多病,有姐弟三个小孩后,靠身体纤弱的父亲一人支撑,生活的重压和艰辛可想而知。弟弟大约三岁左右生病离世,给父母亲带来了无尽的伤痛。我从小也体弱多病,五岁那年一次生病据说很吓人,口吐白沫了。惊慌失措的父亲抱着我跑步去仰岛部队医院。进部队营区距医院步行还要大半小时,父亲满头大汗,心急如焚。以后岁月中父亲经常唠叨和心怀感激的是,一个当兵的见我父亲抱着我跑步行走,知道估计是小孩子有事,用三轮车把我们送到医院,省了半小时。那次我的命救回来了,父親仍心有余悸,格外照顾我,怕我受累,因此我从小到大,吃苦不多。倒是姐姐,因家贫困,初一辍学开始劳动,在采石场,在建筑工地,干过很多体力活。   父亲受村里干部照顾,曾经进乡办企业工作十多年,也算是村里对他为人忠厚的认可。但在我初中毕业走上社会时,父亲看我人小体力差,同厂长商量让我顶替了,而父亲回归土地,又每天开始“面向黄土背朝天”,在农田里劳累到六十多岁,让我免于经历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我更感激父亲的是,在我要放弃乡办企业正式职工这个农村人眼里的“铁饭碗”时,父亲没有阻止我、骂我,而是选择了不反对。我至今都想不明白,没多少文化也没见过多少世面的父亲,当初怎么会这样的明智。如果当初父亲不同意,凭我对父亲的尊重与敬畏,我不会一意孤行,那么我的人生第一次选择就马上夭折了。
  母亲小时聪明,读书很好。但后来嫁给一贫如洗的父亲,俩人年纪又相差八年。或许是心有不甘,母亲后来得了间歇性精神病,一年之中总会发一两次病,发病了往往要一个多月。母亲发病时难免有过是是非非、恩怨纠结的左邻右舍或村里人骂骂咧咧,尽是得罪人,这就苦了父亲。为人忠厚老实的父亲在母亲发病时总是在村里到处赔礼道歉,既要管着母亲,又要管着家里和姐弟俩,更要每天面对繁重劳动,想想已是苦不堪言。成年后的我经常想:如果是我,这样能不能撑得下去,真的不得而知。
  母亲因心脏病五十五岁那年去世。那年我也三十四虚岁了,父亲已六十三岁。那时家境已有好转,我刚在北仑城区买了房子,装修才完毕。病魔缠身的母亲很高兴,过了近一辈子贫困生活的母亲,儿子能在城区买房子,这在小山村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事情,做母亲的面上有光啊。但母亲却没有福气去看看儿子在城区的新房子,突发心脏病去了,这成为我一生的愧疚与心痛。“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之中的痛苦与失落。因此,对辛苦了大半辈子,已进入老年的父亲,我一直很在意,不敢有丝毫不敬和违背他的意愿。年事已高的父亲,脾气时好时坏,我也只能小心伺候。但由于工作调到其他乡镇,又因我儿子读书需住在城区,不在父亲身边,所以这二十年来我一直愧对父亲。然而,幸亏有个比我更孝顺的姐姐,使老父亲的生活还能过得去,平安顺利。
  父亲喜欢走走看看。七十歲那年,因买房负债,经济还不很宽裕的我,在妻子的支持下,陪老父亲去了一趟北京。两三年后姐姐、姐夫去港澳旅游时,我让姐带上父亲去了香港与澳门。过去几年每当村老年协会组织出游,我一定要让父亲报名参加。我在家庭出游时也几次带上父亲。这让父亲在离开土地后的十多年里,走了全国很多地方,用他的话说:乘过飞机火车,到过首都天安门,还去了香港澳门,这算也出了远门,也到过省外好几个地方,这辈子值了。或许,这算是我对父亲唯一能值得我内心安慰的事了。
  三
  父亲住进福利院,从不习惯到习惯,也有好多曲折。
  入住三个月左右,见父亲情绪不好,姐姐出于好心,接回家里住了一个多星期,之后父亲又死活不肯回福利院了,仍想回山村的家,搞得我很心烦,姐姐被我埋怨一通。在我苦口婆心百般请求下,还以不能退钱为由,父亲总算又回福利院了。这次,除了过年回姐姐家过春节和两次生病住院,父亲再也没有提出回家了。而我心里明白,福利院条件真的不错,或许父亲最终仍是疼那个钱。
  父亲因为老王似雷的呼噜声,每天晚上吃上了安眠药。我问父亲,是不是再换个房间。父亲说:老王是公家的人,也是当过公社干部的人,退休工资多得用不完。这样的人不嫌弃我这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其实父亲断断续续读过三个半年的私塾也识一些字,会背《百家姓》《三字经》,但当了一辈子农民逐渐忘了罢了),对我又这么好,换房间有些太对不起他了。不换了,忍耐一下也过了。晚上睡不踏实,白天也可以打个盹。这就是我的父亲:忠厚,善良,体贴,感恩。
  父亲在福利院已快一年,应该是逐渐适应了,每次去看望他,我感受到了他的心是安宁的。有次我主动问他:是不是回姐家住几天。他说:不了,去了老王也孤单啊。
  从刚进福利院,父亲每天还能跟着大他五岁的老王伯一起到楼下去走几圈,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到现在不想去一楼,限于二层走廊、阅览室、休闲处坐坐。父亲的身体在明显地衰弱,他有些走不动了。每当想起父的身体状况,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无奈。
  每次去看父亲,我陪着老父亲,也同其他住院老人们聊天。聊着聊着,我的心里总会产生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哀愁。住院的老人们,这一辈都经历过艰难岁月的磨练,经历过那些年月的风风雨雨。我看他们的眼神里,很多老人虽有着一种似乎是洞察秋毫的睿智目光,但是往往也带有一种淡淡的落寞无奈的愁绪。是什么原因呢?想了很久,我有些明白了:尽管福利院的条件设施很好,但住在院里面的老人,心里看重的不一定是这个。相处在一起的老人突然去了,他们忧伤。儿女们太忙,一段时间没来看望,他们孤独寂寞。体弱多病时,他们难受。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的农村老人,他们年老体弱时,有家人始终陪伴左右,有左邻右舍的体贴关照,这同福利院里的氛围相比,真的不一样啊!老人们在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里,是不是缺少了一些亲情和看护?是不是在他(她)小病小痛不舒服时,缺少了子女们的日夜陪伴?
  现今,我们作为子女,总因为工作、事业、生活奔波在外,让父母亲进福利院颐养天年,认为这样照顾好了老人。而实际上老人们的精神寄托还是在儿女们身上。离开了子女们,一星期十天见上一面,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多么无奈和很不开心的事啊!
  那天上午,突然接到姐的电话,说估计爸想你了,你是不是去看看他。我不明白咋回事,问姐怎么啦!姐笑着说:听几位老人讲,昨天父亲在二楼走廊上打盹,突然急匆匆起来回房间去了,可没一会儿又好像带着失落回到走廊里窝在沙发上了。老人们问他咋了?父亲说听到儿子叫他,可房间里没人。老人们都笑话他:想儿子做梦了吧?我听了姐的话,笑不出来:这个双休日有些事情只顾自己忙,忘了去看父亲了。
  接到姐电话,下午我提早请假匆匆赶往福利院。上楼,穿过长长的走廊,远远看见那熟悉的孤单的背影,周围空无一人。老父亲站立在走廊尽头的休闲区,躬着背,双手紧紧扶着窗台下的防滑扶手,一动不动的看着窗外的淡金色的夕阳,不知在想着什么?那背影,看起来是那么孤独,是不是有点凄凉?“爸。”我的喉咙好像被什么堵塞了,没叫出声来,眼睛里感觉到泪水在流动。
  原载于《港城文脉》2019年下半年刊
其他文献
当人们似乎还在抱怨夏天的炎热,秋天悄然而至。几场秋雨过后,早晚街上瑟缩的行人昭示着即将到来的冬季。就在这天气稍事停歇之际,香港苏富比北京路演、中国嘉德四季第19期拍卖会一如既往地相约在北京短暂的秋天。  本以为春天是艺术品市场受经济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时节,却意外地上演了“小阳春”。在各大拍卖公司精挑细选、去粗存精的策略下,可圈可点的拍卖结果让人们有了对抗危机的信心。  香港苏富比、中国嘉德的拍卖会是
期刊
奉化有剡溪,第九曲旧名锦溪,清浅而宽。晋人郭璞,不仅以文学著称,亦以玄学风水驰誉,曾云:“明山剡水,气势甬甬,五百年后必成一大都郡!”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剡水有“贺监钓台”,当然是后人为纪念他而砌筑的。剡溪潺潺,连绵青山,据《全唐诗》中载,有四百多位诗人曾沿四明山、天台山和溪水蜿蜒泊舟而吟唱,比如杜甫在《壮游》中的诗句:“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可见剡溪留给诗人的深刻记忆。  剡溪沿岸当然有不少景胜
期刊
一幅中国画该怎么看?这个话题非常简单,但往往最简单的话题却最有探讨价值。原本在中国语境下根本不应该谈中国画怎么看的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了中国的方式,不需要再淡。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和每个人存在的方式、生活经历和视觉体验都与印象中如何看中国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天在中国有一种情绪已经消逝了——乡愁。民国时期的齐白石等一大批民国画家,在落款上经常有一个“客京华”,意思是在北京生活
期刊
一    如果不计算日子,一天天昏头巴脑的过,倒也不觉得什么,所谓三饱一倒而已。可我们人是社会中一分子,道义责任总要在肩上扛上一些,如果现实和环境是颠倒的、错误的,那就难免发生激烈的碰撞。我们假定是处在弱势,可能不会有表面的行为,但内心的抵触应该是非常强烈的。当某些事情积淀在心底,总会有爆发的一天。所以,有时想糊里八涂或者说忘性大点儿的过日子,隐忍忘却,还是很难的事儿。尤其是那些艰难的岁月,那些令
期刊
谈论文学,离不开人性。直接表现社会生活、刻画个体情态的自不必言,写景状物的文章表面上写的是无人之境,实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离不开人性的投注。科幻小说也是一样,其独特之处在于往往将人置于科技发展造就的极端情境中,造成人与外界的深刻矛盾,于此间观照人性的复杂展演,并由是别具一格。  因此,极端情境的架构,是诸多科幻佳作获得成功的基石。《心灵重镇》是一个后灾难叙事:人类文明和地球生态
期刊
2020年2月14日,情人节。雨水淅淅沥沥,从上午到下午了,挂在阳台花枝上的口罩在滴答水。翻阅微信,腾讯公众号今天的题目真好——《等春来,我们好好拥抱》。  是啊,疫情蔓延已久。这一天,国家又公布了各种数字,确诊病例的数字,疑似病例的数字,死亡人数的数字。从没有敏感数字的我,这几天也很像小时候扳手指头数数的孩子,一遍遍对数字认真感受着。对我来说,数字一向就是讨厌的东西。但是这次,数字对应了人命关天
期刊
科幻文学的科学性与文学性,其实一直是一个有颇多争议的话题。这一起源于西方的特殊文体,与近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科幻小说迷原本是一个比较小众的读者圈,近年来,西方科幻电影不断引进,星云奖、雨果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流浪地球》上映,科幻热不断升温,以刘慈欣《三体》为代表的中国当代科幻文学,成为大众阅读和学者研究的热点。世界科幻作家代表有阿西莫夫儒勒·凡尔纳韦尔斯等;回顾中国新科幻二十多
期刊
在以“国庆”为主题的各类收藏品中, “国庆期刊”是一个别出心裁的品类。每年各种期刊的“国庆号”都是一句为祖国送上的生日祝福,一幅为祖国喝彩的宣传画,也是把握新中国发展历程、了解新中国变化的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小窗口,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这里向读者展示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种刊物的早期的“国庆号”或是对于新中国历史极具意义的刊物,其中有的早已停刊多年,因而更显珍贵。  2005年5月15日,北
期刊
一  按照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宇宙源自一个奇点,一切后来出现在宇宙中的物质,都是这个奇点爆炸后产生的。窃以为,一篇小说从艰难地诞生到辉煌地定稿,与宇宙的形成过程,有其相似之处。在我这篇小说中代理“奇点”功能的,是故事内核。  所以,这篇小说,我是先想清楚故事,再去想其它的。  将一篇自成体系的小说最终引爆的,不见得只能是故事,有时,也可以是思想本身。它亦可以是道听途说的一件事、一句脑中萦绕不断的话、
期刊
蜘蛛人  他们在对面楼面上清洗立面的污垢  在吊篮里迎接晨风  他们踩着命悬一线的脚步  在云朵上面打秋千  他们打理这个城市的脸面  在一尘不染的墙面上照见自己  太远了,我不能见到他们的汗水  也不能见到他们的眼泪  只见他们给云朵擦去汗水时  那幢高楼突然就矮了许多  猫睁着一对黑色的眼睛  不能入睡的夜睁着猫一般的眼睛  黑眼珠圆得像一对醒着的梦  异乡的秋色泛着甜味,叶子金黄  果实浓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