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常回家看看》之语用分析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央电视台1999年春节联欢文艺晚会上,一曲朴实无华的《常回家看看》带给我们巨大的震撼,不久便红遍全国。这首歌为何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感召力?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运用语用预设、语境及关联原则等语用学理论,尝试揭示这首歌为何在新时期会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感召力。同时,本文也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守孝道的行为进行了善意地批评和规劝,并指出家庭和谐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关键词:语用预设;语境;关联;孝道;和谐社会
  在中央电视台1999年春节联欢文艺晚会上,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引起无数人的关注,瞬間传遍大街小巷,风靡大江南北。它以最朴素的语言倾诉着人间至纯至真的情感,寄托着普天下所有父母和儿女的心愿。它使用日常生活化的语言,营造出一幅温馨甜美的日常生活画面:天伦之乐、全家团圆、满屋平安。但这一简单朴实的歌曲,却一时风靡大江南北,争相传唱于大街小巷。它之所以能如此打动人心并迅速传播开来,是由于虽然素朴,却能直击人心,从而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本文尝试运用语用预设、语境和关联原则等语用学理论,来揭示阐发这首歌为何在新时期给人的心灵的带来巨大感召力。
  一、语用预设理论
  预设问题的出现为语言学增加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预设也成为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预设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本文主要研究歌曲中的语用预设。对于什么是语用预设,归纳起来有三种主要的说法:第一种理解认为语用预设指的是说话人对言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从这种观点出发,每当说话人在一定语境中使用一句话语进行交际时,他对语境总是持有某些设想;第二种理解把语用预设看作是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具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Jackendoff 认为语用预设是用以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共有的句中的知识。简单来说,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于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
  在歌曲《常回家看看》中,歌名就包含很多语用预设,比如,谁要回家?回家去干什么?什么时间回家?怎样回家?为什么要回家?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在歌词中,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清晰明确的解释,但作为听众,特别是中国听众,能够很容易得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这就主要归功于歌词和听众之间拥有共同的背景知识,也就是两者之间建立了共同的语用预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家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占据了无上的地位,它是人们得以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在当代,每当春节,就会有无数游子踏上回家的路途,春运的巨大压力从侧面也说明了家、回家和亲人团圆对中国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哪怕在火车站等上一周也磨灭不了他们回家的念想,因为他们知道,亲人在等着自己的归来。与此同时,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的了巨大发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外地去打工。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80后年轻人也加入打工者的队伍,由于他们独生子女的身份,长辈们更是疼爱有加,更是希望孩子能在传统节日回到自己身边,陪着自己,和自己聊聊天,排遣内心孤独。同时,离家在外的艰辛生活也使得这些游子们内心深处荡起回家寻求精神蕴藉的需求。
  根据这些语用预设,我们不难理解对于上文提及的几个问题。歌曲希望子女能够经常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不仅要在物质的上供养父母,更要关心父母的精神需求。乌鸦尚有反哺之举,何况人乎?有了这一共同预设,我们就会对歌词有更深刻的认识,更能体会父母盼望子女回家的热切愿望,也能够明白为何会有那么多老年人听完此曲会热眶盈泪,为什么子女们在过年过节听到此曲会心神不安,产生强烈的回家欲望。
  二、语境理论
  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人们使用语言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即拥有语境。语境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来的,并区分了两类语境,一是“文化语境”( context of culture ),指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二是“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 ),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语境因素包括时间、空间、上下文、情景、对象和话语前提等,这些因素和语词的使用有关。
  表面上看,语境主要通过文字和语词来发挥作用,但实际意图的表达和蕴含的传递都贯穿在生活世界的文化、社会以及个性结构之中。“任何话语机制都要依附于非话语机制才能得以运转,才能发生效果。”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境对话语的选择及使用具有约束作用并渗透到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在语言交际中,选择恰当的语言成分和表达方式是理性交往的重要表现。语境判断决定说话者对措词和结构的选择。说话者遣词造句都是依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结构。其次,语境有解释话语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语境能将字句、话语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过去、现在、将来各个方面联系起来,使话语处在一个紧密联系的状态,从而使话语可以被理解。最后,从文化积淀的视角来看,语境可以吸收主体之间交涉和互动中,根据特定的主客观条件而逐步产生的,对可能生活的预期和塑造具有引导或约束作用的要素,从而促成新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孝敬父母已经深入人心,并已形成强烈的社会舆论。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对孝道甚是看重。至圣先师孔子总结古圣先贤之经验,发掘人性的真善美。他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讲孝之内容,主要有三条: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养,就是让父母吃饱穿暖,衣食住无忧。敬,就是在人格上要尊敬父母,如果只养而不敬,孔子说:“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鸟鸦知反哺,羔羊有跪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和兽。谏诤,在孝经第十五章中明确指出,只要有不义之事,就应该谏净。“亲有过,谏使更”,“谏不入,悦复谏”,孔子不赞成愚忠愚孝。孟夫子在孔子提出的养、敬、谏诤的基础上,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对父母的爱延续到对其他老年人的爱敬。正是因为此,《常回家看看》才能在中国人脑海里营造出一幅温馨甜美的日常生活画面:天伦之乐、全家团圆、满屋平安。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语境,我们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上文提及的语用预设,深刻去体会“看看”的含义。   三、认知语境下的交际关联原则
  关联理论是 1986 年由 Sperber 和 Wilson 从认知交际的角度提出的。关联原则是由两个笼统的原则组成: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从认知原则来看,人类的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即听者在理解话语时,以尽可能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关联原则来看,任何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其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即听者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后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由于话语本身具有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使听者对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作出合理的推理,從而达到对话语的正确理解与反应。关联理论之所以可以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因为它可以使人们综合现存的所有假设而积极地进行猜测和推理,因此如果出现不恰当或多余的联系,就会使听者或读者觉得奇怪,而这种看起来无法理解的奇怪感觉却可能表达了说话者希望听者可以超越原本的语言表层,从正常的逻辑思维单去体会其背后的隐含之意。Sperber 和 Wilson 认为,关联的程度取决于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这两个因素。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表征(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的形式储存在人脑中,构成用来处理信息的认知语境。说话者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明示话语激活听者头脑中相关的语境假设,正确理解他的会话含义,实现其交际意图。因此,在以寻求关联为取向的言语交际中,说话者总是首先对听者的认知能力和语境资源作出某种假设或判断,然后选择合适的语言,以恰当的方式把自己要传递的信息呈现给听者,以便听者能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达到最佳关联的理解。
  当今社会,成年子女远离父母的情况非常普遍,“孩子常回家看看”,是空巢父母们的殷切期盼,然而由于诸多现实问题,有些子女即便想“经常回家”也很难做到,比如工作忙,没时间,比如因交通原因出行困难或经济困顿难以成行等等,致使父母缺乏亲情抚慰,寂寞孤独。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对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权益给予了关注,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该条款已正式成为法律,今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起诉,法院会立案审理。赡养老人成为一种伦理义务,老人得到儿女的亲情看望就是一种伦理权利。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常回家看看”应是子女基于血缘亲情、不附带任何功利目的的行为,如今却要用法律来保障,这不禁令人汗颜。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人世间一种高尚的、纯净纯善的情感。它的本质就是爱,就是慈悲。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人伦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是维系中华民族经久不息的珍宝。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影响教育了六百多年的中国人,宣传广泛,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当今社会中也有行孝敬老的感人故事,但缺乏总结和宣传。党和国家应充分利用当代先进媒体,大力倡导孝文化的宣传,让人们明白孝亲敬老是一种高尚品德。正是因为传统孝道,才能使人在听到《常回家看看》时,反思自己是否对父母尽了赡养职责,是否在精神上给予父母更多的关心。也是这一舆论,使得一些子女认识到并改正自己的失误,从而给家庭带来无数的笑语欢颜。
  四、结语
  语用预设、语境和关联理论是哲学家、语义学家、语用学家共同热衷的研究问题,也是流行音乐深受大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歌曲《常回家看看》为例,运用语用预设和语境理论探讨了流行歌曲深受欢迎的原因。尽管此曲用词平淡,但它却可以达到特殊的语用效果,及时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及时化解或缓冲社会矛盾,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每个家庭也会面临—些新的矛盾和选择。此时,我们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及时疏导化解,避免此类问题形成广泛的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除了发挥政府必要的职能外,流行歌曲作为大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一种文艺形式,也应及时其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及时化解或缓冲社会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多关心一下老人,让他们不再孤单。
  [参考文献]
  [1]Grice, H. 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Jackendoff. R. 1972.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 [M]. Mass: The MIT Press.
  [3]Levinson, S.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Yan Huang. 2007. Pragmatics. London: Oxford Press.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6]何自然,陈新仁. 《当代语用学》,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4 年版。
  [7]何玲梅,《试论预设现象的语用特征》,《求索》, 2004年第 8 期。
  [8]唐永霞,《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小品 〈回家〉 的幽默》,《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 7 期。
  [9]王文博,《预设的语用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年第 1 期。
其他文献
摘要:盘问、检查权是公安机关特有的一项权力,与老百姓的关系十分密切。目前我国警察在启动当场盘问、检查时所依据的法律不完善, 呈现很大的任意性和随意性。警察盘问、检查时因超越权力、滥用权力,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案(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在社会上引起很大争议。通过对比国外盘查启动制度的研究,借鉴其做法用于完善我国的警察法和相关法规,对规范行使盘问、检查权的启动和保障正常警务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
期刊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年級、专业学生对医学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大二以上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550名作为调研对象。运用秩和检验方法比较和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在医学职业素养认知上的差异。 结果 学生较重视医学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而对沟通能力、科学精神及人文素养重视度相对较低,将近一半的医学生对自己的医学职业素养预期不乐观,并且随着年级增长,医学生
期刊
摘要: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发展的社会符号学关注符号系统的功能及其在社会语境中的意義。符号的变化与社会语境的变化是动态、辩证的关系。商业图画广告属于用社会符号学来研究“视觉语法”。 “视觉语法”区别于主流语言学所探究的语法在于它“不是形式的、独立于意义之外的语法,而是将语法视为解释人类经验以及社会交往形式的资源的功能语法(丁建新,2003,视觉的语法:通话插图中情态的社会符号学研究)
期刊
摘要:武警审计质量是武警审计工作流程中各个阶段所做质量贡献的综合体现。与武警审计活动有关的各类因素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武警审计质量。因此,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将为我们提高审计质量提供基本途径和方向。  对武警审计质量制约因素的如何分类在于我们对其如何理解和评价。本文中,笔者以武警审计工作流程为出发点,着重分析不同阶段的重点制约因素,并且结合了哲学中关于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审计环境的重要
期刊
摘要:送別诗在大量创作中,交际功能逐渐加强,诗歌的功能得到了全面发挥,已不仅限于“传情言志”,充分发挥了“可以群”的社会交往功能。在集体送别的创作场合下,为了应酬的需要,文士们必须储存一套可供临时发挥、及时套用的模式。送别诗的模式化倾向在初盛唐已初露端倪,这为中晚唐送别诗创作走向模式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送别诗;模式化;岑参  一、形式的模式化  西方学者往往从结构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范型进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到来,心理战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作为心理战的重要方法,感知操纵成为军事心理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研究了感知操纵的心理学原理及方法,并提出未来心理战的研究课题,展望了今后的心理战研究方向。  关键词:心理战;感知操纵;心理学;方法  1. 引言  科技的进步为人类带来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人类的信息获取、传播、加工与利用技术正向着全方位
期刊
摘要:主要分析了从意识立场出发的一种思维状态模型,即BDI模型。该Agent模型的基本思维属性主要由信念、愿望和意图构成,通过两种方法的分析,如何使Agent达到理性的推理和理性的决策目标。  关键词:Agent;BDI;理论模型  Agent理论与技术研究最早源于分布式人工智能(DAI),但从80年代末开始,Agent理论技术研究从DAI领域中拓展开来,并与许多其他领域相互借鉴与融合,在许多不同
期刊
摘要:外语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学科建设和教学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的核心是依托于各种阅读技巧,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改革课程设计,建立更科学的现代泛读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判断、分析、推理、归纳等逻辑思维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教学模式;阅读技巧;课程设计  新世纪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社会各界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外语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许多传統教学的理念和模式也受到了挑战。英语人
期刊
摘要:《线性代数(经管类)》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为培养各种与经济和管理有关的人才而设置的。根据自学考试的具体情况及需要,线性代数课程内容优化是顺应教育发展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自学考试;线性代数;课程优化  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科学管理理念日益加强的时代,作为描述和研究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线性代数的理论和方法已渗透
期刊
摘要: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和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本文研究了师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指出了角色扮演的误区,并提出了基于教学相长原则下的小学、中学、大学阶段师生的角色定位策略,以此说明师生正确的角色定位对英语教学效果起到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角色定位;误区;策略  长久以来,关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争论不休。在国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