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发生着剧烈的变革。文章全面介绍了苏州市盲聋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内容。
关键词:盲聋学校;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2-0084-0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发生着剧烈的变革。 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必须超前发展教育信息化。
为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和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特制定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十二五”规划。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苏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遵循“以人为本、数据为先、服务特教、应用至上、安全可用、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以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和整合为核心,以提高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深入开展特殊教育变革,提升特殊教育整体教育教学质量,201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
规划宗旨:以特殊教育的信息化推进特殊教育的现代化,让残疾学生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让残疾学生从教育信息化中充分受益。
总体目标: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特殊教育界处于领先地位,到2015年和苏州普通教育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工作方针:坚持“科学规划,以生为本,适度超前,分步设施”的工作方针。
一、基础状况
1.拥有畅通、便捷的校园网络。2000年学校架构了100M桌面校园局域网,实现校园网与因特网的互通互联,能满足目前几十台电脑的初步使用。
2.初步实现了“班班通”。聋部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投影和实物展台,盲部配备了电脑、音响和CD一体机。
3.建有动态的学校网站。租用电信公共空间,发布学校网站(www.szschool-bd.net)。
4.拥有一支具有初步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队伍。多年来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的普及培训、中层的提高培训和专业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校本培训和专业培训结合的方式,每一位教师都通过了教育技术的初级考试。
5.初步实现了办公无纸化管理。学校通过利用消息协作系统Exchange2000和RTX通讯,各部门可以通过邮件做到上下信息畅通,逐步做到办公无纸化。
二、存在问题
1.校园网建设落后。10M网,速度慢,采用的是软件路由,产生入口和出口速度上的瓶颈问题。目前只有1台Web服务器,1台域控制器,低水平满足数字化校园的需要。
2.多媒体设备陈旧。现有多媒体投影和实物展台都为2006年生产的BENQ725P,清晰度不够;灯泡使用时间都在2000小时以上,有多台投影机已经进行过多次维修,维修成本很高。
3.专用软件严重匮乏。除盲用阳光读屏软件、任我游资产管理软件和财务软件外,其他专用软件严重缺乏和非正版。
4.教师信息化水平普遍需要提升。所有教师通过了第一轮的教育技术培训,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仍停留在原有基础上,网络新一轮的培训特别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课件等新型技术和手段的培训需要亟待跟进。
5.信息化管理亟待规范。面对大量复杂的行政事务管理,急需综合办公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十二五”新校区建设智能设计规划
苏州市盲聋学校新校区多样的建筑功能、大型的建筑实体,必然要求其系统功能非常完善,方能为残疾学生快乐成长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需要能实际处理多样信息,具有极高灵活性的系统来满足盲聋学生不同的学习、生活、康复、沟通等需要。必须构建一个包含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E卡通系统等的现代智能数字化校园,让残疾学生充分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在教育信息化中充分受益。
1.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都将依赖于网络系统,随着这些应用的扩大,网络的安全问题也随之涌现。因此,新校区网络系统以千兆局域网(LAN)为基础,实现校园网核心骨干千兆互联,提高校园网络的稳定性。通过边界防御,实现安全隔离,防止Dos/Ddos攻击,确保SSL/Ipsec/VPN等多种功能;采用二层架构(核心层和接入层),通过核心交换机提供完整ACL策略,确保接入交换机的安全特性,有效防止内网安全威胁;实现全校主要办公区域和教学区域100M接口到桌面和无线网络覆盖,采用集中式组网方式,建立整网AP系统;根据需要,采用Vlan技术,按教师办公、功能办公、服务器安全区、学生机房、电子阅览、教学录播、无线接入点、校园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网段划分为8个应用类型,方便数据共享和安全,保证校园网络的高效、便捷、安全、畅通。
2.校园E卡通系统
校园E卡通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核心应用项目,设计必须遵循“科学规划、分期实施、先进适用、灵活扩展”原则,建立一体化的数字化校园E卡通平台,实现身份认证、考勤管理等功能。
3.多媒体教学系统
依托校园网络,建设29间普通多媒体教室,在班班通的基础上,每个教室装备投影、展台或电子白板,另加2个录播系统,着眼于教研、教学、管理、校园通讯等实际需要,遵循技术先进、高效实用、稳定可靠的原则,建设校园数字化视频网络,满足特殊教育教学未来发展的需要。
4.校园安全防范系统
为确保盲聋残疾学生和教职工人身安全,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防范系统,包括周界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宿舍区为独立子系统)、入侵防盗报警系统、校园求助SOS系统(包括室内求助、室外求助和校园学生定位系统)等,并与110系统实现报警联网。
5.校园广播系统
根据盲聋学生的特点,校园广播系统必须采取声光联动的方式,同时满足对不同区域实行紧急事故报警处理和安全演练的需要。对聋生独立活动区域实现灯光指示引导,对盲生独立区域采用声音引导,对公共区域实施声光联动广播方式。自动广播播放系统需要能定时触发聋部教室、区域和公共场所的红绿灯;盲聋部宿舍独立采用电子唤醒系统。突发灾害事件可以强制发布事故警报,同时触发聋生教室、公共区域黄灯闪烁,启动宿舍唤醒系统。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本着“总体规划、分步设施,急需先施、水平布线一步到位”的原则,同时考虑各个系统能统筹综合,高效实用。
四、“十二五”信息化应用与发展规划
1.新校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
我们将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建成一个中心控制机房,7个二级接入层,200多个固定IP接口,20个AP,300多个节点,29个多媒体教室,2套录播系统,300套唤醒系统,42个监控摄像的安全防范系统,1套声光联动校园广播系统、90个SOS求助呼叫点,以及E卡通系统等。在2011年底建成一流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实现校内数据共享,进行数字化学习、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创建数字化的生活空间,实现具有数字化环境、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生活和数字化管理,为提高盲聋残疾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奠定基础,成为特殊教育数字化校园的窗口。
2.数字化校园应用工程
软、硬件投入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但建之目的在于用,用之关键在于人,只有广大师生员工都能真正熟练掌握并应用,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作用,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效益。学校将通过各种激励措施,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应用,使数字化管理贯穿校园生活、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角落,让广大师生切身体会到数字化校园带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
3.特殊教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工程
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观摩展评、课件比赛、整合课比赛、网络沟通比赛(聋生)等,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和教师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充分提高课堂教育的效益和质量,拓展盲聋残疾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教师员工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工程
有计划地开展各类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确保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造就一支适应现代网络环境、开展特殊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到2015年,45岁以下教师全部通过教育技术能力中级认证。
5.数字化校园科研实践研讨工程
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深入研究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求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指导特殊教育信息化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验研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变革。积极申报中央电教馆关于信息化重点课题《数字化校园与聋生的发展研究》,以此促进和提升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品味,促进盲聋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五、保障措施
1.充分利用好学校异地新建的机会,科学规划数字化校园。
2.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加强管理,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建设中,严格执行项目申报、审批、招投标、建设监督、竣工验收等管理制度,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建设质量。
3.充分利用好现有设备与资源,添置先进的设施设备和盲聋专用设备。
4.建立数字化校园培训体系。成立信息处,建立“以点带面”的信息化培训体系,建设一支数字化校园建设、科研、开发、培训、应用的专业队伍,从而使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并驾齐驱,在应用中不断建设完善,促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特色发展。
5.逐步建立一套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制度、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强化责任,定期检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制定每年的目标任务,并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责任人,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年度考核和责任人的个人年度考核,评选年度数字化校园建设先进个人,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6.积极参与苏州市数字化校园建设各类评比活动,承担全国、省、市数字化校园研讨、观摩等大型活动,以此促进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应用,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
六、分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0.9—2011.9)
1.规划新校区智能化建设,并通过专家评审。
2.落实规划设施,在2011年12月前基础设施到位。
3.实施老校区原有信息资源、数据和新校区数字化校园系统的有效嫁接和移植。
4.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网上教师信息化培训。实行新的奖励机制,特别鼓励教师学习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
5.鼓励教师使用电子白板开展互动教学。
6.同步推进数字化校园设施设备和应用软件的学习与操作。
第二阶段:(2011.9—2012.9)
1.新建校园录播系统,实行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
2.加强推进数字化校园设施设备和应用软件的学习与操作。
3.特殊教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开课率达60%以上。
4.建立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
5.新建盲生电脑房,配备盲文电子显示器和升级读屏软件。探索盲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效率及其现实意义。
6.建设聋部图书管理系统,实现开放式图书借阅和数字化管理体系。
第三阶段:(2012.9——2015.9)
1.试点盲班“桌桌通”,使用专用盲用笔记本进行听课、记录、作业包括考试等,改变盲生常规的学习手段。
2.建立远程办公与管理系统。通过VPN技术,实现教师远程备课和行政远程管理。
3.尝试建立盲人专用网站。
4.提供盲聋残疾人远程教育网,为社会上要求进行继续教育的盲聋残疾人提供求学资源。
5.积极参与和承担全国、省盲聋特殊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6.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具有我校特色的信息化工作评价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编辑:鲁利瑞)
关键词:盲聋学校;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2-0084-0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发生着剧烈的变革。 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必须超前发展教育信息化。
为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和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特制定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十二五”规划。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苏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遵循“以人为本、数据为先、服务特教、应用至上、安全可用、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以现代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和整合为核心,以提高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深入开展特殊教育变革,提升特殊教育整体教育教学质量,201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
规划宗旨:以特殊教育的信息化推进特殊教育的现代化,让残疾学生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让残疾学生从教育信息化中充分受益。
总体目标: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特殊教育界处于领先地位,到2015年和苏州普通教育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工作方针:坚持“科学规划,以生为本,适度超前,分步设施”的工作方针。
一、基础状况
1.拥有畅通、便捷的校园网络。2000年学校架构了100M桌面校园局域网,实现校园网与因特网的互通互联,能满足目前几十台电脑的初步使用。
2.初步实现了“班班通”。聋部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投影和实物展台,盲部配备了电脑、音响和CD一体机。
3.建有动态的学校网站。租用电信公共空间,发布学校网站(www.szschool-bd.net)。
4.拥有一支具有初步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队伍。多年来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的普及培训、中层的提高培训和专业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校本培训和专业培训结合的方式,每一位教师都通过了教育技术的初级考试。
5.初步实现了办公无纸化管理。学校通过利用消息协作系统Exchange2000和RTX通讯,各部门可以通过邮件做到上下信息畅通,逐步做到办公无纸化。
二、存在问题
1.校园网建设落后。10M网,速度慢,采用的是软件路由,产生入口和出口速度上的瓶颈问题。目前只有1台Web服务器,1台域控制器,低水平满足数字化校园的需要。
2.多媒体设备陈旧。现有多媒体投影和实物展台都为2006年生产的BENQ725P,清晰度不够;灯泡使用时间都在2000小时以上,有多台投影机已经进行过多次维修,维修成本很高。
3.专用软件严重匮乏。除盲用阳光读屏软件、任我游资产管理软件和财务软件外,其他专用软件严重缺乏和非正版。
4.教师信息化水平普遍需要提升。所有教师通过了第一轮的教育技术培训,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仍停留在原有基础上,网络新一轮的培训特别是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课件等新型技术和手段的培训需要亟待跟进。
5.信息化管理亟待规范。面对大量复杂的行政事务管理,急需综合办公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十二五”新校区建设智能设计规划
苏州市盲聋学校新校区多样的建筑功能、大型的建筑实体,必然要求其系统功能非常完善,方能为残疾学生快乐成长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需要能实际处理多样信息,具有极高灵活性的系统来满足盲聋学生不同的学习、生活、康复、沟通等需要。必须构建一个包含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E卡通系统等的现代智能数字化校园,让残疾学生充分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在教育信息化中充分受益。
1.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都将依赖于网络系统,随着这些应用的扩大,网络的安全问题也随之涌现。因此,新校区网络系统以千兆局域网(LAN)为基础,实现校园网核心骨干千兆互联,提高校园网络的稳定性。通过边界防御,实现安全隔离,防止Dos/Ddos攻击,确保SSL/Ipsec/VPN等多种功能;采用二层架构(核心层和接入层),通过核心交换机提供完整ACL策略,确保接入交换机的安全特性,有效防止内网安全威胁;实现全校主要办公区域和教学区域100M接口到桌面和无线网络覆盖,采用集中式组网方式,建立整网AP系统;根据需要,采用Vlan技术,按教师办公、功能办公、服务器安全区、学生机房、电子阅览、教学录播、无线接入点、校园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网段划分为8个应用类型,方便数据共享和安全,保证校园网络的高效、便捷、安全、畅通。
2.校园E卡通系统
校园E卡通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核心应用项目,设计必须遵循“科学规划、分期实施、先进适用、灵活扩展”原则,建立一体化的数字化校园E卡通平台,实现身份认证、考勤管理等功能。
3.多媒体教学系统
依托校园网络,建设29间普通多媒体教室,在班班通的基础上,每个教室装备投影、展台或电子白板,另加2个录播系统,着眼于教研、教学、管理、校园通讯等实际需要,遵循技术先进、高效实用、稳定可靠的原则,建设校园数字化视频网络,满足特殊教育教学未来发展的需要。
4.校园安全防范系统
为确保盲聋残疾学生和教职工人身安全,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防范系统,包括周界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宿舍区为独立子系统)、入侵防盗报警系统、校园求助SOS系统(包括室内求助、室外求助和校园学生定位系统)等,并与110系统实现报警联网。
5.校园广播系统
根据盲聋学生的特点,校园广播系统必须采取声光联动的方式,同时满足对不同区域实行紧急事故报警处理和安全演练的需要。对聋生独立活动区域实现灯光指示引导,对盲生独立区域采用声音引导,对公共区域实施声光联动广播方式。自动广播播放系统需要能定时触发聋部教室、区域和公共场所的红绿灯;盲聋部宿舍独立采用电子唤醒系统。突发灾害事件可以强制发布事故警报,同时触发聋生教室、公共区域黄灯闪烁,启动宿舍唤醒系统。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本着“总体规划、分步设施,急需先施、水平布线一步到位”的原则,同时考虑各个系统能统筹综合,高效实用。
四、“十二五”信息化应用与发展规划
1.新校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
我们将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建成一个中心控制机房,7个二级接入层,200多个固定IP接口,20个AP,300多个节点,29个多媒体教室,2套录播系统,300套唤醒系统,42个监控摄像的安全防范系统,1套声光联动校园广播系统、90个SOS求助呼叫点,以及E卡通系统等。在2011年底建成一流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实现校内数据共享,进行数字化学习、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创建数字化的生活空间,实现具有数字化环境、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生活和数字化管理,为提高盲聋残疾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奠定基础,成为特殊教育数字化校园的窗口。
2.数字化校园应用工程
软、硬件投入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但建之目的在于用,用之关键在于人,只有广大师生员工都能真正熟练掌握并应用,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作用,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效益。学校将通过各种激励措施,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应用,使数字化管理贯穿校园生活、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角落,让广大师生切身体会到数字化校园带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
3.特殊教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工程
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观摩展评、课件比赛、整合课比赛、网络沟通比赛(聋生)等,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和教师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充分提高课堂教育的效益和质量,拓展盲聋残疾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教师员工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工程
有计划地开展各类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确保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造就一支适应现代网络环境、开展特殊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到2015年,45岁以下教师全部通过教育技术能力中级认证。
5.数字化校园科研实践研讨工程
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深入研究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求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指导特殊教育信息化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验研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变革。积极申报中央电教馆关于信息化重点课题《数字化校园与聋生的发展研究》,以此促进和提升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品味,促进盲聋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五、保障措施
1.充分利用好学校异地新建的机会,科学规划数字化校园。
2.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加强管理,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建设中,严格执行项目申报、审批、招投标、建设监督、竣工验收等管理制度,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建设质量。
3.充分利用好现有设备与资源,添置先进的设施设备和盲聋专用设备。
4.建立数字化校园培训体系。成立信息处,建立“以点带面”的信息化培训体系,建设一支数字化校园建设、科研、开发、培训、应用的专业队伍,从而使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并驾齐驱,在应用中不断建设完善,促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特色发展。
5.逐步建立一套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制度、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强化责任,定期检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制定每年的目标任务,并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责任人,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年度考核和责任人的个人年度考核,评选年度数字化校园建设先进个人,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6.积极参与苏州市数字化校园建设各类评比活动,承担全国、省、市数字化校园研讨、观摩等大型活动,以此促进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应用,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
六、分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0.9—2011.9)
1.规划新校区智能化建设,并通过专家评审。
2.落实规划设施,在2011年12月前基础设施到位。
3.实施老校区原有信息资源、数据和新校区数字化校园系统的有效嫁接和移植。
4.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网上教师信息化培训。实行新的奖励机制,特别鼓励教师学习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
5.鼓励教师使用电子白板开展互动教学。
6.同步推进数字化校园设施设备和应用软件的学习与操作。
第二阶段:(2011.9—2012.9)
1.新建校园录播系统,实行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
2.加强推进数字化校园设施设备和应用软件的学习与操作。
3.特殊教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开课率达60%以上。
4.建立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
5.新建盲生电脑房,配备盲文电子显示器和升级读屏软件。探索盲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效率及其现实意义。
6.建设聋部图书管理系统,实现开放式图书借阅和数字化管理体系。
第三阶段:(2012.9——2015.9)
1.试点盲班“桌桌通”,使用专用盲用笔记本进行听课、记录、作业包括考试等,改变盲生常规的学习手段。
2.建立远程办公与管理系统。通过VPN技术,实现教师远程备课和行政远程管理。
3.尝试建立盲人专用网站。
4.提供盲聋残疾人远程教育网,为社会上要求进行继续教育的盲聋残疾人提供求学资源。
5.积极参与和承担全国、省盲聋特殊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6.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具有我校特色的信息化工作评价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编辑:鲁利瑞)